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肝肾同源”学说,始于明·李中梓,他在《医宗必读》一书中,著有“乙癸同源论”,阐述“乙癸同源,肾肝同治”论点,《石室秘录》认为肝肾是母子关系,并说:“肝为木脏,水生于木,其源于癸。”母实则子壮,水涵则木荣,反之水亏木旺、肝火偏亢,肝风上扰,临床可见头...  相似文献   

2.
从"乙癸同源"理论起源、发展出发,结合肝肾两脏生理、病理特点以及骨关节炎的病因病机,并佐以现代临床及实验研究,以"乙癸同源"理论为基础对骨关节炎的病因病机及防治进行论述,最终结果认为骨关节炎与"乙癸同源"理论紧密相关。骨关节炎病因复杂,实为"本虚标实",病位在骨,涉及肝、脾、肾多脏,主要病机为肝肾亏虚。诊疗过程中,应防治相结合,全方位、多靶点予以预防,扶正、祛邪相结合以治疗,以补肝益肾、强筋健骨为基础扶正之方,配以祛风、散寒、除湿、活血、通络等祛邪之法。  相似文献   

3.
肝肾同源论     
“肝肾同源”的哲学思想源于《易经》,医学基础 源于《内经》。至明代,李中梓根据前人及自己的临 床经验,在《医宗必读》中提出了“乙癸同源,肾肝同 治”的理论。肝肾同源是指肝肾的结构和功能虽有 差异,但其起源相同,生理病理密切相关。由于肝 藏血,肾藏精,肝血与肾精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和相 互转化的关系,故亦称之为“精血同源”;同时根据五 行与五脏相互配属的关系,肝属乙木,肾属癸水,水 生木,即肾精滋养肝之阴血,故又称之为“乙癸同 源”。肝肾同源理论是前人理论和临床经验的总结。 随着对中医学理论现代研究的深入,肝肾同源理论 得到了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肝肾阴阳关系密切 “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 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景岳全书》)。 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本,具有滋养肝阴、制约肝阳的作 用;肾阳为人体阳气之基,具有温煦肝阳的作用。肝  相似文献   

4.
肝肾同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肾同源”的哲学思想源于《易经》,医学基础源于《内经》.至明代,李中梓根据前人及自己的临床经验,在《医宗必读》中提出了“乙癸同源,肾肝同治”的理论.肝肾同源是指肝肾的结构和功能虽有差异,但其起源相同,生理病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对《肝肾同源论》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肾同源论是明代医家李中摔在总结继承前人的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进一步完整和发展了脏腑辨证。笔者就慢性肝病的临床和病理现象,对肝肾同源有了一点浮浅认识。肝肾同居下焦,均属明脏,在五行中肝属木,肾属水,两脏与天干之关系,肝乙,肾努。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相生与转化,肝肾相互滋养,肝肾同寄相火,其相火同源于命门,然肝肾之相火俱荣俱衰,互相制约。二者在生理、病理上关系密切,因此“乙癸同源,肝肾同治”便成了治疗法则。这一法则,在治疗慢性肝病特别是在治疗肝硬化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中医脏象学说与西医解剖学虽…  相似文献   

6.
“肝肾同源”也叫“乙癸同源”,是中医五脏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肝肾同源理论指导,形成了“肾病肝治”,“肝病肾治”和“肝肾同治”的治疗法则.文章分析整理了近十年来对“肝肾同源”的实质探讨及其临床应用进展,为进一步研究该理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刘政芳  林恢  敖雯  李芹 《西部医学》2015,46(2):57-57
<正>在《医宗必读》中,明代李中梓就提出了"乙癸同源,肝肾同治"的理论,后人根据肝和肾在生理与病理上的表现特点,进一步阐述了"肝肾同源"和"肾肝同治"的内涵[1]。"滋水涵木法"是"肝肾同治"的经典基本治疗法则。本文介绍了在滋水涵木法同时,采用补肾阳、阴阳双补而达到治肝的治则在乙型肝炎慢加亚急性肝功能衰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天癸”假说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天癸"一词首见于<素问@上古天真论>.鉴于古今学者对"天癸"的认识颇多歧异,笔者在温习古训,采撷诸说的基础上,就有关问题作如下探析.1关于"天癸"含义对于"天癸"含义,近年来一般认为:"天"是天真、天然之意,即非人力所能为,亦即来自先天;"癸"为天干第十位,五行属水.因此,"癸"可作为"水"的代名词.如"乙癸同源"一词即表示属木之肝与属水之肾互生互化的关系;"天癸"即"天水",意为"先天之水",即指来源于父母、先天所获之"水".  相似文献   

9.
阐释了吕英教授运用重剂黄芪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理论基础及临床配伍用药。吕英教授认为黄芪禀赋了春升之少阳火气和土地的平和性味,重剂黄芪可从中气直达下焦;黄芪体现了中医"火生土、土伏火"的治病大法,大剂量黄芪(黄芪用量为100~500 g之间的凡5的倍数均可)能够发挥其大补元气之效,元气充盛,外达肌表,则正气旺盛,邪气自去。重剂黄芪配伍乌梅可使生生之源充足而促进厥阴风木之气和缓有序地升发,重剂黄芪配伍山茱萸可补乙癸(肝肾)之体,发挥乙癸同源之效。神经系统疾病总的病机为三阴本气不足,痰、湿、瘀、血、寒、热之邪胶着阻滞经络。临症治疗神经系统疾病重用黄芪,可使元气充盛;重剂黄芪辅以养血益阴和祛瘀通络之药,可使气旺血生,湿痰死血得化,而经络得以畅通。  相似文献   

10.
子午流注简易取穴表制作容易,使用方便。现介绍如下: 一、设计原理 1. 十干是指甲、乙、雨、丁、戊、已、庚、辛、壬、癸。五运是指甲与己合化土,乙与庚合化金;丙与辛合化水;丁与壬合化木,戊与癸合化火。《素问·五运行大论》:“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土主甲己者,是因土乃甲已所化;金主乙庚者,是因余乃乙庚所化;水主丙辛者,是因水乃丙辛所化;木主丁壬者,是因木乃丁壬所化;火主戊癸者,是因火乃戊癸所化。所谓化是指阴阳相配万物化生的意思。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姚新苗教授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学术思想。[方法]基于姚新苗教授"益骨汤"实验研究与临床观察,根据中医学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分析筋与骨、血瘀、脾胃亏虚、肾精亏虚等因素在骨质疏松症病理过程中的主次地位,阐述相应治法的理论及临床依据。[结果]姚新苗教授治疗骨质疏松症,在"筋骨并重"的基础上更重视"筋"的作用,通过针刀治疗、康复锻炼等"理筋为先",实现筋复骨正。基于骨质疏松症病性多属本虚标实,本虚责于脾肾,而标实则多系瘀血等,遣方用药时主张在补肾、健脾的同时,佐以活血化瘀之药,主要学术思想可以归纳为"理筋为先""从瘀论治""健脾为要"和"补肾为本"等四个方面。[结论]姚新苗教授"理筋为先""从瘀论治""健脾为要"和"补肾为本"的学术思想为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了新思路,值得学习效法。  相似文献   

12.
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中医尚无确切病名,常归属于"心悸""郁证""阳痿""虚劳"等病的范畴,是临床难治病之一,西医主要以睾酮补充治疗为主,但其疗效及安全性均存在争议,而且在改善患者的心理、精神状态方面收效甚微。中医治疗该病辨证施治效果明显,二仙汤治疗该病有温肾阳、补肾精、泻肾火、阴阳并调之功,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13.
“和法缓治”是清代名医费伯雄先生提倡的治疗思想,为孟河医派所推崇。国医大师邹燕勤教授将“和法缓治”运用于慢性肾脏病的治疗中,以扶正祛邪为治疗总则,调和脏腑,调和气血,和畅枢机,制方用药平淡和缓,既是和法的具体运用,也体现了孟河医派和缓的治疗风格与理念。   相似文献   

14.
失眠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入睡困难和(或)睡眠维持困难的睡眠障碍,主要特征是睡眠感不满意,属于中医学"不得眠""不寐"范畴。传统多从心、肝、胆、脾、胃、肾论治该病,杜元灏教授认为脏腑机能失调,气血不和,阳不能入阴,阴不能涵阳,神不守舍而致失眠。重视"脑为元神之腑"的理论,且因督脉入络脑,夹脊穴为五脏六腑之气转输、流注之处,杜教授多强调从脑、督脉以及夹脊穴论治失眠,为针刺治疗失眠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6):130-133
慢性肾脏病是指肾脏结构、功能障碍超过3 个月,可有蛋白尿、血尿、水肿、肾功能减退等诸多表现,属于临床难治性疾病范畴,最终往往进展至终末期肾病。而从中医肾络理论出发,肾络网络分布于肾脏,是肾之气血津液运行输布的重要通道,由于六淫外邪、瘀血、痰饮、浊毒等致病因素侵袭肾络,久病入络,致使络道气机郁滞、血行不畅,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引起尿浊、尿血、水肿、癃闭等诸多病变。“肾络瘀阻”是肾络病发生的核心病机,久之肾络渐损,即可进一步进展为“溺毒”“关格”等肾功能衰竭的病理阶段。基于肾络理论,运用中医药疗法对慢性肾脏病辨证施治,可有效减轻肾络病症,改善肾功能,从而控制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16.
孟河医派肾病大家、国医大师邹燕勤教授,重视辛通法在中医肾病疗法中的应用,运用具有辛味的药物以达到通气行血之功效,从而恢复肾之气化功能,而使水液代谢归于正化。在辨证论治方面体现为宣肺利水法,疏泄通络法及宣达三焦、化湿通络排石法,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之原则。   相似文献   

17.
基于"浊"特性和致病特点,以及对中医古今文献中"浊"的研究,通过对桥本病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中西医对本病的认识及特效治疗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桥本病对应较确切的中医命名,进一步探索中医对桥本病的精确治疗。  相似文献   

18.
邹氏肾科医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团队根据《内经》相关理论结合团队临床实践对常见肾病的中医证治思路进行探讨,认为肾气不足为肾病发病之因,肾元衰竭是发病之本。临床中需注意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强调治病必求于本。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分别提出从脾肾、从肝肾、从肺论治肾病,常用治法有健脾温肾、扶正渗利、清肝解毒、养肝滋阴、平肝潜阳、疏肝活络、疏风宣肺、清热宣肺、清热利咽、和法缓治、活血化瘀、疏滞泄浊等法。   相似文献   

19.
基于"浊"特性和致病特点,以及对中医古今文献中"浊"的研究,通过对桥本病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中西医对本病的认识及特效治疗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桥本病对应较确切的中医命名,进一步探索中医对桥本病的精确治疗。  相似文献   

20.
Thirty seven patients tested positive for antibody against proteinase 3 (anti-PR3) using either one of the two in-house ELISA methods at the Immunology Laborator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ll except three were Chinese. Systemic vasculitis was diagnosed in 13 patients. However, the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of anti-PR3 for Wegener's granulomatosus was low (22%). The commonest presenting feature was respiratory (32%). Both respiratory and renal symptoms were commonly reported in anti-PR3 positive patients as in previous studies. In this largely Chinese population, there is marked variability in the spectrum of diseases associated with anti-PR3; though many had vasculitic diseases, some were diagnosed with other conditions such as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and respiratory infection. In contrast with series in white people, antimyeloperoxidase rather than anti-PR3 associated disease is more prevalent in Chinese pati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