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中药超微粉碎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中药超微粉碎相关概念及超微粉碎技术应用于中药领域的主要优势,重点阐述了超微粉碎技术在单味中药、复方中药的应用研究进展,对中药超微粉碎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并指出了今后研究工作中应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药超微粉碎之浅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介绍了中药超微粉碎相关名称与概念以及中药超微粉碎的特点 ,阐述了超微粉碎技术在单味中药、复方中药的应用研究进展 ,概述了常用超微粉碎设备及其工作原理 ,对中药超微粉碎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并指出了今后研究工作中应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浅谈超微粉碎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超微粉碎是近年来国际上发展非常迅速的一项新技术。应用这种技术可将固体物质粉碎成直径小于10 μm的粉体。粉碎是中药生产和制备各种剂型的基本操作。而超微粉碎的细胞破壁率特别高,大于90 % ,所以将它应用于中药制剂的制备中,可大幅度地提高药材中有效成分的释放和在体内的吸收,提高中药制剂的生物有效性,这一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必将推动中药的现代化。1 超微粉碎的特点1.1 细胞级粉碎,有利于药物的释放和吸收植物性药材其有....  相似文献   

4.
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剂型改革中的应用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超微粉碎技术是一种跨学科、跨行业的高新技术,它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才刚起步。本文从其应用概况、在中药剂型改革中发挥的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诸端,予以综合分析,认为,加强该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基础研究,对中药剂型改革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中草药超微粉碎的研究历史、中草药有效成分在机体内的吸收过程、中草药细胞级粉碎和微米中药的特点及应用、以及中草药超微粉碎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介绍了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草药上的应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中草药超微粉碎的研究历史、中草药有效成分在机体内的吸收过程、中草药细胞级粉碎和微米中药的特点及应用、以及中草药超微粉碎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介绍了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草药上的应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加工中的应用与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瑰宝 ,中药以其疗效肯定深受民众欢迎。但鉴于中药研制和生产领域中科技投入不足 ,严重制约中药的质量和疗效 ,也影响中药进入国际主流医药市场。在我国加入WTO之际 ,如何引入高科技 ,全面提升中药的质量与水平 ,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国内中药粉碎加工工艺中超微粉碎技术应用的概况予以评述 ,旨在开拓高新技术在中药现代化中的应用领域。1 中药加工中粉碎技术应用的现状粉碎是中药材加工和中药制剂生产工艺中的重要环节。我国传统粉碎加工中药的工艺设备 ,多为锤击式、球磨式、流动式、…  相似文献   

8.
超微粉碎技术对中药粉体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综合阐述了超微粉碎技术对中药粉体理化性质、稳定性的影响,为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推广奠定理论和实验基础;总结了中药材超微粉碎的通用性方法,为实际生产中中药材的超微粉碎提供工艺指导;初步总结了中药材超微粉碎的适宜性和适宜超微粉碎中药材粉碎程度,减少中药材超微粉碎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9.
超微粉碎技术及其在中药加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陈力  吴懿平  张乐福 《中药材》2002,25(1):55-57
介绍了超微粉碎的基本概念及粉碎机理,概述了各种常用超微粉碎设备的特点,阐述了中药超微粉碎的应用优势,重点分析了各种超微粉碎设备在中药加工中的研究现状及其优缺点,并指出振动磨是对中药进行超微粉碎的理想设备。  相似文献   

10.
超微粉碎技术是基于破坏植物细胞壁,促进植物细胞内成分溶解、扩散的原理运用于中药有效成分提取的新技术.该技术与传统提取技术相比具有成分浸出率高、生物利用度好、充分利用中药资源等优势,并具有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潜力.简要介绍中药超微粉碎技术的概念、工作原理、方法和设备,重点阐述超微粉碎技术应用于中药领域的主要优势和研究现状,并对当前存在的工艺难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中药喷雾剂的研究进展及在产品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喷雾剂以其独特的给药形式,极大地方便了患者的口腔、皮肤及腔道黏膜用药,在治疗局部、全身性疾病等方面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中药喷雾剂将传统医药和现代制剂工艺、技术相结合,在近年来发展迅速。中药喷雾剂产品众多,但从整体而言,产品的技术水平不高,在处方设计、质量控制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通过查阅近年来喷雾剂的相关文献,从中药喷雾剂的产品开发现状、喷雾剂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中药喷雾剂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为更好地开发中药喷雾剂产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13.
种子类中药炒制过程化学成分变化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胡静  童黄锦  曾庆琪  蔡宝昌  蔡挺  秦昆明 《中草药》2017,48(12):2548-2556
中药炮制是我国独有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中药炮制研究的内容包括历史沿革、炮制工艺、质量标准和炮制机制研究,而阐明中药炮制过程中化学成分变化是中药炮制机制研究的核心内容。种子类中药素有"逢子必炒"之说,其理论基础得到了国内外很多研究机构的证实,对临床常用种子类中药炮制过程化学成分变化机制进行概述,总结种子类中药炒制过程化学成分变化的共性规律,发现种子类中药炒制过程中,化学成分发生了复杂的变化,既有量变也有质变,且成分变化有一定的共性规律,即一般发生分解反应,达到炒制增效、减毒的目的。"逢子必炒"具有一定的科学内涵,应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一步研究阐明,进而指导临床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4.
复方中药提取工艺研究概况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殷明阳  刘素香  张铁军  陈常青 《中草药》2015,46(21):3279-3283
提取工艺作为复方中药制备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中药制剂的质量、药用资源及临床疗效,更关系到中药制药产业的发展。通过查阅文献,重点对近5年复方中药的传统提取方法和新型提取技术以及评价指标和提取工艺参数优化进行概述,总结并展望了复方中药提取工艺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和手段,在保障中药复方制剂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基础上,合理设计中药复方制剂的工艺路线、生产装备和质量控制方法,建立一套符合中药复方制剂特点的工艺研究模式尤为重要。基于中药复方制剂的政策、工艺、装备现状,运用整体观、动态观和辨证观分析中药复方制剂的工艺模式,突破中药复方制剂的研究难点,提出中药复方制剂工艺开发的研究策略,以期为中药复方制剂工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药凝胶贴膏剂的研究进展及在产品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霜  冯松浩  马旭伟  许浚  陈常青 《中草药》2018,49(21):5197-5204
中药凝胶贴膏作为经皮给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继承了中医药的传统理论,同时又结合现代制剂新工艺、新技术,在近年来发展迅速。与传统的黑膏剂、橡胶膏剂相比,中药凝胶贴膏采用水溶性高分子材料作为基质,具有保湿性能好,与皮肤相容性好,亦可反复贴敷等优势,越来越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重视。同时中药凝胶贴膏也面临着基质配比不合理、制备工艺简陋、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通过查阅近年来中药凝胶贴膏的相关文献,从发展现状、基质组成、制备工艺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中药凝胶贴膏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转录组学是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是一门在整体水平研究细胞中所有基因转录及转录调控规律的科学,在基础医学、生物学、微生物学和药学等领域已有广泛的应用。在中药研究领域中,该技术能从基因水平通过比较药物作用前后基因表达谱的变化对中药药理和毒理等方面进行评价。对该技术在中药研究领域的进展进行综述,主要介绍了转录组学技术在中药肝损伤筛选生物标志物和中药所致肝损伤机制研究中的应用,为该技术在中药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纳米混悬技术为改善难溶性中药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提供了新的方法,在中药领域的应用与发展中,是实现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主要对中药纳米混悬给药系统的制备方法、固化研究和应用进行综述,并分析了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设想,以期促进纳米混悬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开发与完善,扩大中药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9.
张多多  韩秀娟  侯雪峰  汪刚  顾俊菲  宋捷  封亮  贾晓斌 《中草药》2016,47(20):3712-3719
生物等效性在新药研究、非专利药开发和药品上市后评价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中药规范化、现代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随着中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不同厂家生产的中药制剂产品质量不一,疗效相差较大,因此加强生物等效性研究在中药制剂产品中的应用、确保产品有效性和安全性中显得尤为重要。系统地介绍了生物等效性的研究方法,并阐述"组分结构"理论的思想对中药制剂生物等效性研究的意义,以期完善中药制剂生物等效性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日本汉方制剂及其特点与中药新药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平  林丹  宋菊  阳长明 《中草药》2018,49(9):1985-1989
通过对日本汉方制剂目录、分类、审批、生产销售等基本情况的介绍,以及对其药材、剂型、工艺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特点的分析,提出我国经典名方制剂研究应注意结合临床应用遴选经典名方,尊重中医药理论指导和中医临床应用特点,重视上市后再研究,加强质量控制研究,积极关注已上市"经典名方"制剂的再评价;中药新药研究应加强药材/饮片源头质量控制,基于人用历史开展中药复方新药研究,以"质量源于设计"的思路和理念开展中药新药的质量控制,加强工艺过程控制和质量标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