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探讨儿童ITP患者巨核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及其对临床的诊断意义,回顾分析115例住院ITP患者巨核细胞的数量,并对细胞胞浆量、颗粒、退化变性进行定量分析比较.结果,ITP组的原、幼MK及颗粒型MK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产板型MK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裸核型MK数量的改变和对照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rip组患者细胞浆量积分、退行性变积分均高于对照组,而颗粒量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显示ITP时MK形成同时伴有胞浆量明显增加、颗粒减少及退化细胞增加的改变.巨核细胞形态学改变是诊断儿童ITP的重要指标,骨髓细胞学检查对确诊ITP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骨髓巨核细胞的形态学改变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关系.方法 对103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骨髓巨核细胞的数量、细胞胞浆量、颗粒、退化变性与46例健康者进行定量比较分析.结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巨核细胞数明显增加,胞浆量增多,颗粒减少伴成熟障碍,与健康对照组的巨核细胞形态学统计有差异,P<0.05.结论 骨髓巨核细胞形态学改变对诊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复华 《当代医学》2008,(15):50-51
目的 探讨骨髓巨核细胞的形态学改变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关系.方法 对103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骨髓巨核细胞的数量、细胞胞浆量、颗粒、退化变性与46例健康者进行定量比较分析.结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巨核细胞数明显增加,胞浆量增多,颗粒减少伴成熟障碍,与健康对照组的巨核细胞形态学统计有差异,P<0.05.结论 骨髓巨核细胞形态学改变对诊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复华 《当代医学》2008,(16):50-51
目的 探讨骨髓巨核细胞的形态学改变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关系.方法 对103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骨髓巨核细胞的数量、细胞胞浆量、颗粒、退化变性与46例健康者进行定量比较分析.结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巨核细胞数明显增加,胞浆量增多,颗粒减少伴成熟障碍,与健康对照组的巨核细胞形态学统计有差异,P<0.05.结论 骨髓巨核细胞形态学改变对诊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及脾功能亢进的巨核细胞形态学改变。方法:选择228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为ITP组,332例脾功能亢进患者为脾亢组,以23例正常人员为对照组,观察对比3组人员巨核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3组骨髓巨核系形态学比较,巨核细胞总数、原巨核细胞、幼巨核细胞、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巨核细胞裸核、变性巨核细胞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颗粒型巨核细胞、巨核细胞胞体、胞核体积大小ITP组与脾亢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TP巨核系成熟障碍重于脾亢,巨核系变异程度比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骨髓巨核细胞(MK)成熟程度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45例ITP及30例非ITP患者的巨核细胞数量、各亚阶段比例、胞浆颗粒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ITP患者的治疗效果以探讨MK成熟程度的预后意义。结果ITP组MK数量明显增加,其中原巨、幼巨、颗粒巨明显增加,而产板巨核明显减少,血小板形成不良,与非ITP组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ITP患者MK增多和正常者比减少者有更好的疗效,无论是初始治疗还是停药后的远期效果;MK胞浆颗粒越多,或伴有血小板形成趋势或有血小板形成者,较胞浆颗粒稀少或有空泡者不仅更易获得缓解、近期完全缓解率高,而且亦有更好的远期效果(P〈0.05)。结论ITP患者MK数量和成熟程度不仅具有诊断价值,而且还具有预后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洪江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2):4519-4519
目的:探讨巨核细胞形态学的改变在诊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ITP)上的重要性。方法:选择10例到我院就诊的ITP患者按常规操作进行骨穿,涂片,瑞氏染色,镜检。结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骨髓中巨核细胞的数量和形态与正常人有显著不同。结论:巨核细胞形态学上的改变在诊断ITP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获得性巨核细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ATP)实验室检查,尤其是巨核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AATP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骨髓细胞形态学改变及临床意义进行总结。结果AATP患者骨髓巨核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各亚阶段比例及成熟程度与ITP骨髓象有一定差异,常规治疗效果差,治疗应以保护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为主。结论巨核细胞形态学的改变用于AATP的辅助诊断较为简便,综合考虑可提高AATP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时血小板相关抗体 (PAIgG)与巨核细胞数量以及成熟程度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 5 86例ITP患者的PAIgG ,同时计数其巨核细胞数量 ,观察其成熟程度。结果 :在PAIgG增高的ITP患者中 ,PAIgG在 175~ 5 0 0ng/10 7PA范围内 ,巨核细胞数量的增加与PAIgG值的增高程度呈正相关 ;PAIgG >5 0 0ng/10 7PA时 ,则相反。随着PAIgG值的增高 ,巨核细胞的成熟也随之明显受阻 ,不成熟的幼稚巨核细胞和颗粒巨核细胞数量明显增加 ,而成熟的产板巨核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结论 :ITP患者的PAIgG与巨核细胞数量及成熟程度关系密切 ,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并分析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时骨髓巨核细胞与外周血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方法:对55例ITP患者的骨髓中巨核细胞数量、分类、产血小板积分以及外周血血小板参数进行定量检测并与60例非ITP患者比较分析。结果:ITP组骨髓中巨核细胞数量28~715个,总体明显增加,产板巨核细胞明显减少,与非ITP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结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骨髓巨核细胞、产板巨核细胞以及产血小板积分有明显的改变,对诊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巨核细胞成熟障碍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患者巨核细胞、血小板 4项参数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2 8例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患者根据疾病性质分为 ITP、其它血液病、非血液病组 ,并设正常对照。检测骨髓巨核细胞及外周血血小板 4项参数。结果 本组 2 8例均有明显成熟产板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 P <0 .0 1 )。ITP组与其它任一组相比每单位面积巨核细胞数明显增加 ( P <0 .0 1 )。血小板压积 ( PCT)、平均血小板体积 ( MPV)、血小板分布宽度 ( PDW)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0 .0 1 ) ,而其它血液病、非血液病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见于多种疾病 ,骨髓巨核细胞数明显增加和血小板 4项参数改变是 ITP的重要特征 ,有助于临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龙丹生血颗粒对ITP模型小鼠骨髓巨核细胞和血清PAIgG的影响.方法 7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模型、升血小板胶囊、泼尼松、龙丹生血颗粒大、中、小剂量7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隔日1次腹腔注射豚鼠抗小鼠血小板血清(GP-APS)建立ITP小鼠模型,于造模第8天开始给药,各组均按0.2ml/(10g·d)体积灌胃.其中,正常组、模型组灌服生理盐水,升血小板胶囊组灌胃升血小板胶囊内容物混悬液1.125g/kg,泼尼松按0.0113mg/(10g·d)灌胃,龙丹生血颗粒大、中、小剂量组分别按13.75g生药/千克、6.88g生药/千克、3.44g生药/千克灌胃.连续8天后眼球取血分离血清,进行血液学、血清PAIgG检测,并观察小鼠骨髓巨核细胞形态及分类.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PLT、WBC、Hb降低,血清PAIgG明显升高,骨髓产板巨核细胞数减低.与模型组相比,龙丹生血颗粒各剂量组小鼠外周血PLT、WBC、Hb数值均有所恢复.大剂量组产板巨核细胞明显增加,PAIgG有所降低.结论 龙丹生血颗粒通过降低血清PAIgG水平、促进骨髓巨核细胞分化而提升ITP模型动物外周血小板数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低原始细胞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非重症再生障碍性贫(NSAA)骨髓巨核细胞的比较观察,探讨其在MDS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确诊的低原始细胞(5%)MDS患者78例,特发性小板减少性紫癜(l TP)50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20例、非重症再生障碍性贫(NSAA)18例患者的骨髓穿刺涂片,对巨核细胞进行观察分类、比较及分析。结果 MDS主要以单圆核巨核及多圆核巨核细胞为主要病态造血表现,其次为小巨核细胞。比较上述病态巨核细胞形态在各组的分布情况,发现MDS组显著高于ITP、PNH、NSAA组(P0.05),而小巨核细胞几乎只出现在MDS病例中。ITP组病态巨核细胞的检出率明显高于PNH、NSAA组,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多分叶巨核细胞主要见于ITP和MDS组,并且ITP组与MDS、PNH、NSAA组比较显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象中小巨核及单圆核和多圆核巨核细胞病态巨核细胞检出率与MDS病态造血程度有关,其病态巨核细胞特征的观察对MDS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髓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参数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2008年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诊治的85例ITP患者的血小板(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大血小板比率(P—LCR),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DW)及骨髓巨核细胞(MK)的变化。[结果]ITP组PDW增高(16.91±1.06)11,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ITP组的MPV增高(9.87±1.35)n,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01);并且随着病情的进展,MPV逐渐增高,PDW减低;骨髓巨核细胞数与血小板减低没有相关性。在ITP的治疗过程中,MPV比PLT更早出现明显升高。[结论]ITP发病的免疫机制比较复杂,动态观察血小板参数对其诊断和疗效观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巨核细胞数与预后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骨髓巨核细胞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24例ITP患者的预后与初诊时骨髓涂片巨核细胞的数量、原始幼稚巨核细胞百分数的关系。结果 初诊时骨髓巨核细胞计数越多,预后越好;初诊时骨髓原始幼稚巨核细胞比例越高,预后越好。结论 初治时骨髓巨核细胞的数量、原始幼稚巨核细胞百分数与ITP预后有密切关系,可作为早期判断ITP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并观察骨髓巨核细胞数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18例慢性难治性ITP患者皮下注射rhTPO 300 u/kg.d^-1,疗程14 d或血小板〉100×109/L后停药,动态观察患者血常规,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并分析治疗有效患者骨髓巨核细胞数与血小板上升数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8例患者rhTPO治疗后,完全反应(CR)7例,有效(R)8例,无效(NR)3例。用药前血小板平均值为10±5.4×10^9/L,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平均最高值为116.4±82×10^9/L,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2,P〈0.01)。多数患者对药物耐受良好。rhTPO治疗有效患者骨髓巨核细胞数与血小板上升数值呈正相关(r=0.582,P=0.003)。结论 rhTPO治疗慢性难治性ITP具有良好的疗效,不良反应轻微,骨髓巨核细胞数越多的患者疗效越显著。  相似文献   

17.
鲍静  夏瑞祥 《安徽医学》2012,33(4):426-428
目的探讨成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发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反应及影响因素等。方法回顾性分析ITP患者170例的年龄、性别、初始症状、治疗方法、效果以及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170例ITP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38岁;男女比例为l∶1.68,60岁的男女比例为1∶2.1,≥60岁男女比例为l∶1.4。出血的部位依次为:皮肤(40%),黏膜(34.7%),月经增多(10.6%),无出血症状(10.6%),内脏出血(4.1%)。低年龄组(60岁)无出血症状比例显著高于高年龄组(≥60岁),内脏出血比例显著低于高年龄组(P0.05)。170例ITP患者初诊时血小板计数中位数为5×109L-1,骨髓巨核细胞增多者106例(77.4%)。治疗效果:糖皮质激素总有效率85.7%,HDIVIG 82.1%,达那唑76.5%,免疫抑制剂11.1%,脾切除66.7%。高年龄组糖皮质激素总有效率与低年龄组相仿(P0.05)。骨髓巨核细胞增多者疗效明显优于巨核细胞正常或减少者(P0.05)。结论成人ITP好发于年轻女性,60岁以后男女发病比例接近;皮肤黏膜出血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但老年ITP患者更易引起致命出血;糖皮质激素仍然是目前治疗ITP的首选药物,治疗前巨核细胞增多者疗效好;老年患者对激素反应良好,但需注意防治相关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关系,HBV感染的ITP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对ITP患者治疗与疗效的影响。方法调查2006年1月~2008年7月在本院诊断为ITP并住院治疗的153例患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行HBV血清标志物检测,分析比较HBV感染组、阴性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结果ITP患者HBV感染率为23.5%;HBV感染组ITP平均年龄为46.12±10.3岁,且更易发生皮肤出血;HBV感染组骨髓巨核细胞总数少于阴性对照组,且巨核细胞成熟停滞阶段更早;HBV感染组的ITP单纯糖皮质激素治疗总有效率为25.0%,若伍用α干扰素(IFN-α)可提高总有效率至74.1%。结论HBV感染可能是诱发ITP的病毒之一;HBV感染的ITP患者更易发生皮肤出血,骨髓巨核细胞代偿增生性反应减低,且成熟停滞阶段更早;HBV感染的ITP患者单纯用糖皮质激素疗效较差,伍用IFN-α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