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中医对脏腑形态结构认识的若干理论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解剖学的脏腑只是构成人体的气的一种功能表现, 是气的一种运动形式。本质上,它们只是人体众多结构中的一种。中医学所指脏腑的形态位置,只是与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相统一的部分,而不是解剖脏腑的全部。由于被赋予解剖学以外的诸多内涵,基本质已被异化了,中医学的结构分析方法主要是功能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2.
论《黄帝内经》脏腑的实体解剖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中医学人士往往根据传统中医理论中“肝生于左”的记载,认为中医学的人体解剖观不正确。我们认为,传统中医理论中的脏腑指的是某一种特定的功能系统,而并非现代医学所谓的只是一种实体解剖器官。因此,传统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对于脏器的概念不是完全相同的。通过研究《黄帝内经》,我们发现“肝生于左”实际上是指肝在中国传统文化卦象中的相对位置,而非人体脏腑的解剖学或形态学位置。脏腑的本义是指实体解剖器官,其解剖位置与现代医学的认识基本一致,其功能也与现代医学的认识有某种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3.
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学在分析病证的病理机制时,首先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所引起的整体病理反映,把局部病情变化与整体病理反映统一起来,既重视局部病变和与之直接相关的脏腑、经络,又不忽视病变之脏腑、经络对其他脏腑、经络产生的影响。人体的局部与整体是辨证的统一,人体某一局部区域内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如舌通过经络直接或间接地与五脏相通。文献中有“查诸脏腑图,脾、肝、肺、肾无不系根于心。核诸经络,考手足阴阳,无脉不通与舌。则知脏腑经络之病,不独伤寒发热有苔可验,即凡内外杂证,也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临证验舌法》)的记载。故口舌生疮一证,不仅要观察口腔的病变,还要注意有无心胸烦热,小便短赤,甚至尿道疼痛或尿血等小肠实热之证。因心开窍于舌,  相似文献   

4.
从三焦、命门形质之争看脏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对脏腑多重能轻形,三焦、命门形质之争对中医理论发展并无实际意义。脏腑是多器官的功能单位,是时间、空间的统一体。深化对人体脏腑体用的认识,是今后脏腑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人体生命活动具有鲜明的时间和空间特性。其时间特性主要表现为脏腑、经络及情志活动所具有的四时节律、昼夜节律、月节律等。其空间特性则表现为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特点与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似和相通方面。对人体生命活动时空特性的认识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独特性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6.
脏腑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历代医家从长期生活、医疗实践以及对人体解剖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比拟、推演而概括出来的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辨证,是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论治,是针对病证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和方法.临床中要想准确地辨证论治,必须以脏腑学说作为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骆芳  黄刚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9,32(11):1602-1603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气血津液之间相互关联,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生理上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因此在病机、诊断、治疗方面应从整体观念出发,从调整整体功能着手。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若出现相同的病理变化,即形成相同的症候时,可以采取相同的治法。  相似文献   

8.
论脏腑概念及其命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脏腑概念的含义在历史上经历过一次由解剖器官到整体功能单位的演变.这种演变发生后,脏腑便只是机体的整体功能单位,而不再是解剖器官.但是,脏腑虽然已演变为功能单位,其原有解剖器官的含义却长久地残留下来,二种含义错综糅杂,混乱不清.这是因为:其一,功能单位的脏腑是在解剖器官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些新内容而形成;其二,脏腑概念含义的演变是在没有为古代医家清楚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的;其三,西方医学中译时脏腑名称被误用为解剖器官名称.脏腑含义混乱的情况严重地阻碍着中医学与现代生命科学的交流,影响着中医理论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和进步.笔者建议将脏腑概念的二种含义从名称上分离开来,让心肝脾肺肾等名称仍作为解剖器官的命名,另为功能单位的脏腑创立一套新的名称.至于英译,解剖器官的心肝脾肺肾等应当一仍旧译,而功能单位的脏腑名称最好采用音译.  相似文献   

9.
对孙喜灵同志的论文“人体隐态系统与显态系统”提出商榷,认为孙喜灵关于“人体结构的新理论”,只是一种对脏腑、经络、五体、五官等熟知的中医基本概念的分类假说。这种分类是以主体视界为标准的,有很大的主观性、相对性和不稳定性,因而是不科学的。中医脏腑、经络学说,是古代医家在中国古典哲学影响下,对人体解剖和生理现象、病理变化、中药和针灸治疗反应等的综合概括,因而难以与现代解剖、生理学“对号入座”;也不必将解剖、生理学范畴内“不可见”的内容归之于“隐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相似文献   

10.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哲学理论被引用到医学中.对人体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药物治疗,都运用了阴阳五行学说。阴阳是代表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凡具有热的、动的、轻的、向上的等等特性属阳,与此相反则属阴。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五行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五行相生之中,同时寓有相克;相克之中也寓有相生。脏腑经络学说是建立在整体观念的基础上,以阴阳学说来阐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脏腑是内脏的总称,经络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份。人体组织结构来说,“外为阳,内为阴”,即内部脏腑为阴,外部躯体为阳。然就内部脏腑而言,则“脏者为阴,腑着为阳”。再就每一脏而言,又各有阴阳.即它的物质基础为明.功能活动为阳。气血和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是依赖脏腑功能,而脏腑功能的活动,又是靠气血津液作为物质基础。同时,气血津液能够输布全身,是通过经络来运行,而经络也需要气血律液的滋养。因此,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之间有着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脏腑与藏象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脏腑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重要内容之一,人们又称之为藏象学说,两者不分,由来已久,实际上是并不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目前人们特别强调属于藏象学说的内容,提出了“功能脏腑”的概念,忽视了脏腑的脏器、脏器功能及其与藏象之间的关系,对中医是否应该开展实验研究也带来了疑问。故有必要对脏腑与藏象辨析,明其定义、内容、相互关系与临床指导意义。1 以人体形态为基础的脏腑学说脏腑指解剖直观到的人体内脏,及据其形态结构与内容物,结合临床观察总结的生理病理学说,包括脏器、脏器功能。1.1 脏器脏器指的是人体解剖中的直观脏器。医学要研究…  相似文献   

12.
郑邦荣 《攀枝花医药》1996,18(2):40-41,44
经络是和脏腑有着密切联系的人体重要的组织结构系统,它与脏腑器官共同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具有通行气血,沟通表里、贯通止下、联系脏腑骨节的功能,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必须通过经络的气血动行,才能供给营养物质,以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13.
《内经》中脏气的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讨论了《内经》中脏气的概念及相关问题。认为各脏气是一身之气中各具相对特异性结构和功能的一类精微物质 ,是一身之气在各脏腑的分布 ,以其运动不息而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 ,而本身非指脏腑功能 ;脏气的化生本原是脏腑之精 ,并与自然界的清气相合而成 ;脏气分为脏阴与脏阳 ,脏阴与脏阳都是脏气的一部分 ,而非指脏腑之精与脏腑之气 ;气阴两虚应归属于阴虚的范畴 ;脏腑气化是通过脏气的运动以推动脏腑功能以及精气血津液的代谢和相互转化 ,是生命的特征 ;气化脏腑说是对脏腑的哲学性假设 ,无益于中医学藏象理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脏腑经络的正常功能活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脏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景岳全书·治形论>说:"诸血藏于肝而化于脾胃,精髓主于肾而受之于五脏."五脏虽各有所主,如心主血、肺主气、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但各脏功能又相互依存,如精气互化、气血相生、精血同源.性功能也是在脏腑经络的共同作用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脏、腑的解剖学实体构成。方法:通过研究《黄帝内经》中有关的人体系统解剖的记载,模拟远古医学家解剖人体的过程。结论:所有的脏、腑,特别是三焦,都确定了对应的解剖学实体,并从解剖学的角度解释了"肺与大肠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脾和胃相表里、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少阳经半表半里、心藏神、肾藏精"等中医学的基础理论认识。从而认为中医的脏腑学说与现代系统解剖学有实体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脏腑、藏象和脏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脏腑和藏象是中医理论中两个不同的概念。脏腑是指内脏的解剖结构及与之相适应的功能 ,是藏象形成的基础。藏象则是脏腑由解剖实体向系统功能演化的结果 ,是藏于体内之脏腑与若干相关的人体、自然之象的集合体。脏腑与藏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完全抛开内脏的形态结构 ,将藏象视为抽象的“纯”功能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在中西医比较研究中 ,与西医解剖脏器具有可比性的是脏腑而非藏象 ,必须严格区别使用。唯此 ,才能深刻、准确地理解藏象学说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讨论了<内经>中脏气的概念及相关问题.认为各脏气是一身之气中各具相对特异性结构和功能的一类精微物质,是一身之气在各脏腑的分布,以其运动不息而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而本身非指脏腑功能;脏气的化生本原是脏腑之精,并与自然界的清气相合而成;脏气分为脏阴与脏阳,脏阴与脏阳都是脏气的一部分,而非指脏腑之精与脏腑之气;气阴两虚应归属于阴虚的范畴;脏腑气化是通过脏气的运动以推动脏腑功能以及精气血津液的代谢和相互转化,是生命的特征;气化脏腑说是对脏腑的哲学性假设,无益于中医学藏象理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祖国医学认为:正常人体是一个内环境相对稳定,且内环境与外环境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的有机整体,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就是从这种普遍联系以及局部合整体的辩证关系来阐述人体的统一性和完整性的。人体的脏腑,组织和器官虽然有不同的功能,但各自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中医脏腑功能与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的脏腑功能,与机体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有密切的关系。其中心、肝、脾、肺等脏腑的相关功能直接调节人体的能量代谢。而且,脏腑还通过调节营卫、阴阳直接参与机体的体温调节,由此体现中医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相似文献   

20.
《内经》脏腑藏泻理论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内经》脏腑藏泻的有关论述,认为《内经》的脏腑藏泻理论不仅以藏泻之别揭示了脏腑各自的功能特点,而且以藏泻关系揭示了脏腑在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联系,对于临床诊治脏腑疾病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