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7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4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宋代政府推行煮散剂的原因进行了全面剖析,认为由于国家推行仁政,广泛提供免费医药;学医、业医数量增加;军费庞大,用药极费;人口数量迅速增加等导致药材需求大幅增加,药材资源相对不足。另有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如中央及地方财力不足,煮散剂本身具有方便临床应用、有利于有效成分提出、有利于药品运输与保存、有利于保证药材质量等优势,以上诸因素都是宋代政府大力推广煮散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王倩  张林  傅延龄 《世界中医药》2015,10(4):624-628
目的:分析总结防己自汉代至今的临床用量变化轨迹及特点,为该药的临床合理使用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选取汉代至今,最具代表性的医学著作及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建立防己历代用量数据库,分别按各历史朝代对其最大用量、最小用量、平均用量、最常用量及常用量上限、下限进行统计,并结合文献对结果进行阐释与分析。结果:防己用量在汉唐时期呈现“广剂量,宽范围”的特点。从唐末开始,由于散剂普及,防己用量也随之大幅缩减。直至明代,汤剂又开始成为中药的主要剂型,防己用量也渐次回升,但常用量范围仍较为狭窄。结论:防己的平均用量随所处朝代呈现显著变化,但对于病属风湿、水肿重症者,历代医家均有大剂量、超剂量使用者。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辨证、施治、用药这三个方面介绍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的临床诊疗经验,主张将功血的中医病因病机理论与现代医学生理病理认识相结合,认为功血的本质为脾肾虚衰导致子宫内膜生长不良,或兼热,或夹瘀;治疗以补肾益气健脾、调固冲任为法,用药则以保元汤中党参、黄芪、白术、甘草为基础,不用一味止血药而血自止,并认为这些药有非特异性的促细胞生长作用,可促进子宫内膜的修复。在治疗中,顺应胞宫藏泻,调整月经周期,从根本上治疗月经病。  相似文献   
4.
张仲景医学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具有非同一般的地位及影响,自古至今习医之人莫不从中汲取养分,想要研究仲景医学,首先应弄清其源流及发展脉络。本文从仲景医学之"源"、仲景医学之"诞生"以及仲景医学之"流"三方面进行梳理,认为仲景医学之"源"有上古时期的三世医学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家医学;仲景医学之"诞生"则是熔医经与经方于一炉,并使中医辨证论治各环节贯通一体;仲景医学之"流"则主要体现在1 800年间伤寒学派的不断发展,对其他医学分科和流派的重要影响,以及在海外的传播与变化。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观察当归贝母苦参煎剂对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CBP)大鼠前列腺组织中IL-2、IL-8含量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西药对照组,当归贝母苦参煎剂高、中、低剂量组,共6组,每组10只,前列腺背叶注射大肠埃希菌制备CBP动物模型。用放免法检测各组大鼠前列腺组织中IL-2、IL-8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当归贝母苦参煎剂各剂量组和西药对照组大鼠前列腺IL-2含量均明显升高,IL-8含量均明显降低,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与西药对照组相比,当归贝母苦参煎剂高剂量组大鼠前列腺IL-2含量升高更为明显,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IL-8含量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升高IL-2和降低IL-8可能是当归贝母苦参煎剂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黄芩汤加减滴鼻剂对变应性鼻炎豚鼠模型血清组胺的影响.方法:用卵白蛋白(OVA)造成变应性鼻炎豚鼠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滴鼻剂高、中、低频率组6组,连续给药4周后处死,抽取腹主动脉血,离心后用ELASA法测量血清中组胺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黄芩汤滴鼻剂高、中、低频率组血清中组胺水平显著降低(P0.05),低频率组与西药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黄芩汤滴鼻剂能降低变应性鼻炎血清中组胺水平,从而对变应性鼻炎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方药量效关系是中医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方药量效关系的文献与理论研究包括7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经方本原剂量考证、方药剂量发展变化历史研究、证-量-效关系研究、方剂结构与量效关系研究、方药量效关系影响因素研究、随证施量原则研究,以及方药临床用量控制策略与方法研究。经方本原剂量目前虽然不能得出最终结论,但方药剂量发展变化历史的研究有助于认识经方的本原剂量。方药量效关系是一种"证-量-效关系",所以对方药关系的理解,不可忽略证的因素。中医临床处方用药应该在辨证论治的原则下,讲究方药用量控制策略与方法,随证施量。由于经方本原剂量尚难确定,所以也不能确定历史上存在经方剂量大幅缩小的变化。大量的临床事实表明,中医方药具有较低的"剂量阈"和较宽的"治疗窗",这与临床病证的复杂性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对方药的反应性有密切关系。中医临床处方用药应该在辨证论治的原则下,讲究方药用量控制策略与方法,随证施量。  相似文献   
9.
陈皮、枳实是《石山医案》中最为常用的理气之品,通过对此二药出现频次、剂量及相关配伍的研究,发现二药在《石山医案》中的用药特点有异同之处:两者均可消耗脾胃,尤以枳实为甚;而枳实除痰消痞之力又为陈皮所不及,因此临证时各有所用。  相似文献   
10.
傅延龄  徐静  宋佳 《吉林中医药》2011,31(8):755-757
根据对伊尹、扁鹊、仓公、华佗、仲景等史料记载的名医的生平事迹、学术贡献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考据、整理与分析,认为前四者或因非专于医药,或因无著作流传,或因受政治牵连,均未能成为医界宗圣;唯有仲景被后世医家推为医圣,其著作《伤寒杂病论》被推为众方之祖,是经过漫长岁月的验证与选择,具有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