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吴超 《医学综述》2014,(8):1505-1507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患者不同上肢神经受累情况及分布。方法将6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纳入DPN组,62例无周围神经病的糖尿病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所有患者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感觉神经传导波幅(SNAP)、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CAMP),比较不同组别、不同神经的传导指标。结果 DPN组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SCV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0.5±3.9)m/s vs(54.3±4.3)m/s]、[(44.2±4.8)m/s vs(51.2±5.8)m/s]、[(46.1±4.0)m/s vs(53.3±6.1)m/s](P<0.05);DPN组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MCV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5.6±5.5)m/s vs(54.3±4.2)m/s]、[(48.5±3.9)m/s vs(55.0±5.1)m/s]、[(48.9±4.6)m/s vs(53.1±4.8)m/s](P<0.05)。正中神经感觉神经异常率、运动神经异常率均显著高于尺神经、桡神经(P<0.05),尺神经、桡神经感觉神经异常率、运动神经异常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中神经感觉神经异常率均显著高于运动神经(P<0.05)。结论 DPN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显著降低,上肢神经以正中神经受累最为严重,而感觉神经受累多于运动神经。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副肿瘤性周围神经病 (paraneoplas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PPN) 的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7年6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9例副肿瘤性周围神经病患者上下肢运动、感觉神经电生理特点.测定指标包括: (1) 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末端运动潜伏期、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 (2) 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浅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 (3) 正中神经、胫神经F波.结果 (1) 副肿瘤性周围神经病患者上下肢感觉运动神经均受损, 波幅总异常率高于神经传导速度总异常率 (P<0.05) , 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异常率高于运动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异常率 (P<0.05) ,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率比较, 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2) 神经传导检测下肢异常率高于上肢 (P<0.05) ; (3) F波异常率低于神经传导检测异常率 (P<0.05) .结论 副肿瘤性周围神经病神经电生理表现为感觉运动神经病多见, 远端损害重, 下肢比上肢损害明显, 以感觉神经轴突损害为主, 运动和感觉神经脱髓鞘程度相似.分析周围神经病的神经电生理特点能为早期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3.
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有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有关因素.方法对157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并就其与病程、尿白蛋白排泄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①在病程<5年、5~10年、10~15年和>15年的患者中,周围感觉神经电生理异常的发生率随病程的延长而显著增高,P<0.05或0.01,而运动神经病变早期多不明显,仅在病程>10年的患者中其神经传导速度才明显减慢;②在正常、微量和大量白蛋白尿,感觉神经电生理异常的发生率随尿白蛋白排泄的增加而增加,大量白蛋白尿患者周围运动神经波幅明显降低,传导速度显著减慢;③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bA1c显著升高,P<0.01;在病程相同的组内分析,与无神经病变者相比,伴神经病变者HbA1c明显升高,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与病程、尿白蛋白排泄和血糖控制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临床与电生理特点。方法对2010年9月-2012年5月在武警总医院住院治疗的8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电生理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神经电生理中感觉神经传导异常程度重于运动神经,波幅的下降程度较传导速度减慢明显,下肢重于上肢(P均〈0.05);皮肤交感反射检测下肢的异常率高于上肢(P〈0.0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肢体麻木;最常见的体征是感觉减退;神经传导异常组的病程、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神经传导正常组P〈0.05)。结论DPN的临床和电生理表现均以感觉神经受损为主;早期通过神经电生理诊断时要同时行神经传导和皮肤交感反应检测;病程越长,血糖控制水平越差.神经电生理结果出现异常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7):88-95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5年12月在我院门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3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组(DPN)82例,未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组(非DPN)48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结果DPN组年龄显著大于非DPN组,病程显著长于非DPN组,HDL-C水平显著低于非D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PN组尺神经、正中神经以及腓总神经运动神经潜伏期较非DPN组长,MCV较非DPN组低,腓总神经波幅较非DPN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PN组尺神经、正中神经以及腓浅神经感觉神经SCV较非DPN组低,正中神经以及腓浅神经潜伏期较非DPN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PN患者神经病变临床分布:感觉神经:尺神经22例,正中神经29例,腓浅神经22例;运动神经:尺神经15例,正中神经6例,腓总神经17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因素包括年龄、病程、HDL-C(OR=2.3、1.7、2.1,P0.05)。结论年龄大、病程长、HDL-C水平低的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周围神经病变,感觉神经以及运动神经均存在潜伏期延长、传导速度下降;感觉神经发生异常的比例更高。  相似文献   

6.
157例2型糖尿病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尹厚民  程源深 《浙江医学》2004,26(11):818-82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客观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对157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1263名正常对照者测定正中、尺、胫、腓总神经及正中、尺、腓肠感觉神经的潜伏期、波幅、神经传导速度(NCV),并对其3个参数的异常进行分析比较.结果2型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3个参数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异常发生率大小:NCV、(远端)波幅、(远端)潜伏期.感觉神经3个参数总异常率高于运动神经.下肢神经的3个参数总异常率高于上肢.腓肠感觉神经3个参数总异常率最高.结论神经传导速度的检测有助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肌电图检查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11年1月~2013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32例,另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两组的神经传导速度、运动与感觉神经波幅和潜伏期及观察组治疗前后各神经的异常率.结果 观察组不同损害程度患者治疗前正中神经、尺神经及腓总神经、腓肠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均明显慢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轻度损害患者的正中神经、尺神经及腓总神经、腓肠神经传导速度及胫神经H反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中度损害和重度损害患者组间比较,差异也不显著(P>0.05),但中度损害和重度损害患者的正中神经、尺神经及腓总神经、腓肠神经传导速度及胫神经H反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仍具有显著性(P<0.05).3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后正中神经MCV、SCV及F波异常率,尺神经MCV、SCV及F波异常率,腓总神经MCV 异常率、SCV 异常率、胫神经MCV异常率、F波异常率、H 反射异常率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 肌电图是评价神经和肌肉功能的一项重要手段之一,可有效评价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的神经受损程度,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电生理改变的特征,提高其早期确诊率。方法 测定 64例糖尿病患者及 46例正常人的正中神经、腓肠神经及腓总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NCV),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SCV)、诱发电位波幅(Amp)、远端潜伏期(Lat),检测数据进行t检验和χ2 检验。结果 糖尿病周围神经电生理改变异常率达 87 5%,NCV减慢,Amp降低,Lat延长,糖尿病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 05,P<0 001);正中神经可表现单纯腕部损害;神经电生理异常与病程正相关,与年龄及空腹血糖无明显关系。结论 NCV的检测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早期的敏感指标,对指导临床防治周围神经病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美国尼高力Viking Quest型肌电/诱发电位仪,对112例临床上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和60例健康人.进行了周围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9CV)检查及研究.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12例患者中MCV或3CV至少有一项异常者74例,占66%.其中正中神经异常率为35.7%,尺神经异常率为26.8%,腓总神经异常率为61.6%.而临床上确诊有周围神经病变者仅为17.9%.病程大于10年的糖尿病患者组MCV、SCV与健康人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异常率下肢高于上肢,且传导速度的改变呈双侧对称性并与病程有关.结论 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对早期诊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人体成分与神经传导速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05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身体成分分析仪和肌电诱发电位仪分别测定人体成分相关参数(体质量指数、体脂肪率、肌肉率和体内水分比率等)及神经传导速度相关电生理指标(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运动末端潜伏期、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动作电位的潜伏期和波幅等),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体脂肪率与尺神经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呈正相关,与尺神经、腓浅神经感觉神经动作电位的潜伏期及腓总神经运动末端潜伏期呈负相关,与腓总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呈负相关.肌肉率与尺神经、腓浅神经感觉神经动作电位的潜伏期、腓总神经运动末端潜伏期及腓总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呈正相关,与尺神经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呈负相关.体内水分比率与尺神经、腓浅神经感觉神经动作电位的潜伏期呈正相关,与尺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呈负相关.体质量指数、腰围与正中神经感觉神经动作电位的波幅及胫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波幅呈负相关.结论 体质量指数、腰围、体脂肪率、肌肉率和体内水分比率等可能是影响神经传导速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在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上的临床价值.方法:将65例DPN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的无DPN的糖尿病患者65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MNCV、SNCV),从空腹血糖和病程入手,分析神经传导速度与空腹血糖和病程的相关性,并就其MNCV和SNCV在各神经的异常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在尺神经、正中神经、腓总神经上的MNCV及SNCV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在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MNCV以及SNCV上,空腹血糖在7mmol/L以上的患者与空腹血糖低于7mmol/L的患者相比并未见明显差异,而病程5年以上者与病程5年以下者存在明显差异.同时,观察组患者SNCV在尺神经、正中神经、腓总神经上异常率分别为60.00%、56.92%、69.23%,明显高于MNCV(分别为41.54%、38.46%、50.77%).结论:MNCV及SNCV与DPN患者的病程长短呈现正相关.在诊断DPN上,SNCV的敏感性优于MNCV,二者的测定对其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OEMS综合征的神经肌电图特征,为疾病的早期识别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POEMS综合征患者(观察组)的神经肌电图特征,对比患者上、下肢的神经传导及F波出现率差异,并与对照组(同时期内进行肌电图检查的8例健康体检者)的神经传导和针肌电图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 SNAP)引出率(41.7%)低于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 CMAP)(81.3%)(P<0.05),下肢CMAP引出率(62.5%)低于上肢(100%)(P<0.05),下肢SNAP引出率(0.0%)低于上肢(62.5%),胫神经F波引出率(0.0%)低于正中神经(100%)。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运动传导末端潜伏期(distal motor latency, DML)延长、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MCV)减慢、波幅(amplitude, AMP)降低(P<0.05),感觉传导AMP降低、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在慢性正己烷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治疗转归随访过程中的实用价值。方法随访15例慢性正己烷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患者治疗1年后的神经电生理变化,检查指标包括四肢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功能及上,下肢体感诱发电位(SEP),并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年后患者的左侧正中神经、双侧尺神经及右侧腓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加快(P值均<0.05),右侧尺神经动作电位波幅明显提高(P< 0.05),右侧胫神经末端潜伏期相对缩短(P<0.05),双侧上肢正中神经SEP的N9及N13潜伏期均明显缩短(P值分别<0.05,0.01),N9的波幅明显提高(P值均<0.05);四肢感觉神经传导功能和中枢传导时间(N13-N20)均无明显改善(P值均>0.05)。结论慢性正己烷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恢复过程具有神经长度依赖性特点,随访电生理检查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早期以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及正中神经SEP的N9潜伏期缩短最为明显,SEP在感觉恢复评估方面的敏感性优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14.
李静  托亚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8):1358-1359
目的:分析新疆和田地区脊髓灰质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电生理检查。方法:对8例脊髓灰质炎患者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周围神经传导速度(MNCV SNCV),针极肌电图、F反应。结果:8例中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及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均正常。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的F反应均正常,双下肢胫后神经F反应100%异常。亦为F反应未测出或F反应出波率减少。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MCV均正常。双下肢胫后神经、腓神经MCV为100%异常,波幅明显降低或未引出。针极肌电图检测静息期可见少量至大量的纤颤电位、正锐波71.4%,与MNCV结果相比有显著意义(P<0.005)。结论:肌电图检查对脊髓灰质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慢性酒精中毒患者其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特点及神经电生理检测分析。方法:对80例慢性酒精中毒患者检测其正中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及F波,胫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及F波,与78例无饮酒嗜好的健康人作对照分析。结果:80例慢性酒精中毒的MCV下降异常率为65.6%,SCV下降异常率为81.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CV受累较MCV重。神经电生理检测的异常可早于临床症状。结论:神经电图检测能早期诊断慢性酒精中毒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