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流感病毒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与生命的主要病毒之一。流感病毒感染致病涉及到病毒与机体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其复制和致病都需要宿主细胞因素的参与。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研究可为病毒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发现来源于宿主系统的抗流感病毒药物靶标。基于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本文就流感病毒感染过程各环节中宿主细胞潜在药物靶标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病毒性疾病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虽然有很多药物用于临床治疗,但由于病毒的易变异性,对现有的抗病毒药物极易产生耐药性,而新发病毒又层出不穷,因此研发新的抗病毒药物尤其是广谱且不易产生耐药的抗病毒药物对于病毒性疾病的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网格蛋白介导型内吞是许多病毒和病原体进入宿主细胞的主要途径,抑制此途径可阻断病毒进入宿主细胞,从而抑制病毒感染,由于其功能和机制与病毒自身无关,不易产生耐药,是近年来广谱抗病毒药物的潜在作用靶标。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报道,简要综述了病毒依赖网格蛋白介导型内吞入胞的机制,网格蛋白介导型内吞抑制剂的研究现状,及其在广谱抗病毒药物研发中的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提出人类抗病毒感染的"RNAi自限假说":在反转录酶和整合酶介导下,部分侵染病毒的mRNA被人类或其他动物宿主随机反转录成cDNA分子,并整合进宿主基因组中,形成能够抑制同种病毒增殖的免疫RNA(imRNA)分子。imRNA激活宿主的小RNA依赖性的防御机制,抑制病毒在宿主体内的繁殖扩增,使被感染宿主与侵染病毒之间达成一种"病毒持续低水平存在而宿主无明显病征"的潜伏感染状态。本研究进一步从"人类基因组中反转录酶基因和整合酶基因类似功能序列的存在性"、"人类基因组中病毒基因组片段的存在性",以及"病毒感染动物模型"三方面,初步论证假说的科学性,并简述假说在"病毒病流行趋势预测"方面的应用。上述假说与中医理论精神交融,应用中药干预病毒与宿主的互作程序,促使二者建立和谐共处的潜伏感染状态,而非直接抑杀病毒,应是研发抗病毒中药新药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7,38(3):212-212
我国在药用植物抗病毒研究领域取得最新成果: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4家单位在研究中发现,双裂孕烷甾体glaucogenin C及其苷类化合物可选择性地抑制a-正链RNA病毒,且对病毒宿主没有毒性。研究指出,病毒亚基因组RNA可作为发现抗病毒药物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5.
抗病毒药物的分子靶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病毒复制周期和病毒感染的细胞中有许多病毒特异性的步骤,可以作为抗病毒药物的靶标,例如病毒吸附和穿入细胞,逆转录(RNA→DNA),病毒DNA聚合,与病毒DNA和RNA合成、mRNA成熟(如甲基化)相关的细胞内酶反应.目前用于或待用于病毒感染临床治疗的药物,包括核苷类和非核苷类在内有8类药物被证实可以与这些病毒靶标特异性反应,选择性抑制病毒复制.本文就其分子靶标、作用机制、抗病毒活性及临床应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6.
抗艾滋病药物研究的新靶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临床使用的抗艾滋病药物主要是逆转录酶抑制剂和蛋白酶抑制剂。由于这些药物的毒性和耐药性等问题日益严重,寻找抗艾滋病药物的新靶点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在细胞水平上对HIV病毒自身生活周期的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的药物靶点,其中包括病毒自身生活周期所需的蛋白,宿主细胞内源性抗病毒因子及其他抗HIV-1感染的潜在靶标。本文对近年来研究中出现的新的抗艾滋病药物靶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近40年来,抗菌化学治疗取得很大成绩,但抗病毒化疗发展较慢,这是因为病毒缺乏完整、独立的酶系,常依赖宿主细胞器(如核蛋白体)及酶系进行繁殖。药物较难于选择地杀灭病毒,而不损害宿主细胞。了解病毒进入宿主细胞进行繁殖过程的特点,将有助于寻找抗病毒药物。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繁殖的过程,包括:吸附、穿入、脱衣、基因组复制、蛋白质合成、病毒颗粒装配及释放等步骤。根据上述过程,病毒感染可通过几方面途径治疗:  相似文献   

8.
病毒寄生于宿主细胞内,依赖宿主细胞代谢系统进行增殖复制抗病毒感染的途径很多,如直接抑制或杀灭病毒、干扰病毒吸附、阻止病毒穿入细胞、抑制病毒生物合成、抑制病毒释放或增强宿主抗病毒能力等.本文将对常见的抗病毒药物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王长云 《安庆医学》2000,21(3):144-144
<正> 随着病毒感染性疾病发病率日趋增高,抗病毒药物的研究与应用将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就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作如下浅述: 1.抗病毒药的作用机理 1.1 阻止病毒侵入细胞此类药物能改变细胞膜电荷而阻止病毒进入细胞,达到抗病毒的目的。 1.2 抑制病毒基因组的释放与转运如果侵入到细胞内的病毒,基因组不释放,病毒就不能复  相似文献   

10.
基因治疗就是将有功能的基因转移到病人的细胞中以纠正或置换致病基因的一种治疗方法.即将有功能的目的基因导入靶细胞后,与宿主细胞内的基因发生整合,成为宿主细胞遗传物质的一部分.目的基因的表达产物起到对疾病的治疗作用[1].慢性病毒性肝炎主要包括慢性乙型肝炎(HBV)和慢性丙型肝炎(HCV).既往以抗病毒、药物保护肝功能和防止病情恶化为主,但疗效欠佳.而基因治疗从根本上抑制病毒复制,彻底消除病毒,为慢性病毒性肝炎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microRNA(miRNA)作为一种重要的基因表达调控分子,在宿主与病毒相互作用时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宿主感染流感病毒后miRNA表达发生改变,多种miRNA影响流感病毒复制和宿主的抗病毒反应,这类miRNA及其靶点有望成为基因药物和减毒活疫苗研发的重要突破口。除此之外,植物来源的miRNA和主动设计的人工miRNA也体现出抗流感作用。本文就miRNA在抗流感病毒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病毒对人体的危害是广泛和严重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在复制周期的环节上发挥作用.由于病毒的繁殖与宿主细胞关系密切,仍避免不了抗病毒药对肌体细胞产生毒副作用问题.研制一种能杀灭病毒并对宿主细胞毫无影响的药物是比较困难的[1].目前西药化学药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而且特异性差,副作用多.现将近几年中药抗病毒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主要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引起。近10年对HIV-1编码基因的功能研究结果促进了抗病毒药物的发展,如能直接抑制HIV-1基因编码的酶(逆转录酶和蛋白酶)的药物。但由于病毒突变所导致的耐药性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使这些药物不能很好的控制AIDS的发展。若没有合适的宿主因素,病毒将不能进行复制及引起疾病,通过调控宿主因素有可能防治病毒引起的疾病。本文对近年宿主与HIV-1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作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4.
尽管许多基因组靶标的功能及它们与疾病的关系仍然不清楚,但基因组信息的获得仍极大地丰富了潜在药物靶标的数量.在化学基因组学研究中,基因组靶标超高通量筛选发生在药物开发的初期,在确定靶标之前进行.靶标选择性调控剂可提供药物先导结构和药理学研究工具以鉴定靶标功能,化学基因组策略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能对大量基因组靶标进行超高通量筛选的分析检测技术的运用.基于细胞功能的分析实验可以实现化学基因组学研究中超高通量筛选的目的,并且因其功能特性使其在鉴定靶标选择性调控剂时明显优于配体结合试验.  相似文献   

15.
ChenZ等人在美国病毒学杂志上报道了基因重组修饰痘苗病毒 (modifiedvacciniavirusAnkara ,MVA)表达SARS病毒S蛋白引起针对S蛋白受体结合区的保护性抗体的研究。MVA因为不含病毒基因组中的宿主基因而不能在人体内和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细胞中复制 ,但MVADNA基因表达没有受影响 ,能够在人体细胞内能合成早期和晚期基因。MVA已经针对天花作了上亿次应用于大规模的疫苗试验和临床试验 ,在使用过程中没有发现副作用 ,即使在高危病人或实验免疫缺陷的猴子中。在该研究中 ,作者将全长SARS -CoV包膜S蛋白基因转入了MVA缺失III区基因。…  相似文献   

16.
microRNA(miRNA)是一类具有基因表达调控功能的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成熟miRNA以RNA干扰的形式调控基因表达,在病原与宿主相互作用、免疫调节、抗病毒感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黄病毒可以通过吸血节肢动物叮咬引起自然疫源性疾病及人兽共患病,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最为严重的是嗜神经性黄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然而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miRNA通过靶向宿主基因或病毒基因,实现对宿主抗病毒免疫等多种生物学过程的诱导、对病毒复制的调控,进而影响病毒的致病过程。在嗜神经黄病毒感染过程中,以miRNA为基础的基因调控机制对宿主神经系统炎症反应和病毒复制发挥重要影响。深入阐释其具体机制有利于寻找抗病毒治疗的新靶点。本文就宿主来源的miRNA在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西尼罗病毒(West Nile virus,WNV)和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等嗜神经黄病毒感染中的基因调控作用进行综述,以有利于将来开展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开发新型治疗药物、明确相关诊断的新型分子标记物、更加有效安全的疫苗。  相似文献   

17.
张帆  王小红 《医学争鸣》2005,26(1):89-92
自1989年丙型肝炎病毒(HCV)被分子克隆后,其流行病学、基因组学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体外细胞复制模型,HCV的研究长期以来受到阻碍. 1999年Lohmann等在Science上首先报道了选择性双顺反子亚基因组HCV RNA复制子系统,其被公认为是HCV RNA体外复制模型研究获得突破进展的里程碑. 复制子在人肝癌细胞株Huh-7细胞株中能高水平的自主复制. 研究发现复制子在细胞中复制对宿主细胞生长和代谢无明显影响,高水平复制与病毒基因组的适应性突变和宿主细胞的容受性有关. 这些研究结果为选择性HCV全序列基因组复制子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复制子系统的建立对HCV致病机制、治疗药物筛选及疫苗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SAMHD1是宿主限制性天然免疫分子,主要在髓系细胞及静息CD4+T细胞中表达,通过降低胞内dNTP水平限制HIV-1的复制和感染。近来研究发现SAMHD1还能够促进HIV/SIV病毒的基因重组、降解病毒基因组RNA以及抑制病毒在细胞间的传播,在病毒的感染、复制、包装、传播等整个生命过程中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目前这一天然抗病毒蛋白分子已经成为HIV研究领域的新热点, 本文将就SAMHD1抗HIV病毒研究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LNCX2-pENK,研究pENK基因在NIH3T3细胞中是否能够稳定表达.方法:用pLNCX2-pENK转染病毒包装细胞PT67,其病毒上清液感染NIH3T3细胞,检测pENK基因是否整合人NIH3T3细胞基因组中并通过RT-PCR及放射免疫法检测基因表达情况.结果:病毒基因组整合到NIH3T3细胞基因组中,并检测到目的基因转录及蛋白表达.结论:用逆转录病毒载体能将pENK基因整合到靶细胞NIH3T3基因组中,且该基因能长期稳定表达,为慢性疼痛的进一步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全基因组芯片筛选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PBLs)和EB病毒(EBV)转化B淋巴细胞株CGM1中的差异基因,探讨EBV转化B淋巴细胞的机制.方法 分离培养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PBLs),通过原位杂交检测PBLs和CGM1细胞中EBER表达情况;提取2株细胞RNA,利用人全基因组寡核苷酸基因表达谱芯片筛选2株细胞之间差异表达基因,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 pathways和KEGG pathways分析.结果 EBER原位杂交结果显示PBLs EBER(-),CGM1 EBER(+);CGM1细胞与PBLs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基因有1587个,其中上调基因897个,下调基因690个,这些基因主要涉及P53、PI3K-Akt、Ras、MAPK、Toll-like receptor、WNT、TNF和JAK-STAT等信号通路,与细胞周期调节,B细胞增殖、活化、分化和细胞因子产生,DNA复制、损伤修复,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及病毒致癌作用等相关.结论 EBV通过细胞周期调节、细胞活化与分化、DNA复制和损伤修复、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等多个环节参与B淋巴细胞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