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背景新疆作为多民族聚居且经济欠发达地区,老龄化势态严峻。如何在自身综合实力较弱、居家照护服务体系不健全的条件下推动积极老龄化社会构建?优先关注失能群体,从家庭功能视角提升家庭抗逆力,逐步构建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的居家照护体系显得至关重要。目的分析家庭功能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居家失能老年人失能程度与家庭抗逆力间的作用机制,旨在为提升居家失能老年人家庭抗逆力水平提供新视角、新思路。方法于2020年7—8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431户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居家失能老年人的家庭开展入户调查。采用自设问卷对居家失能老年人、居家主要照护者和家庭核心成员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认知状态评价量表、家庭抗逆力评估量表、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以评估居家失能老年人失能程度、家庭功能状况和家庭抗逆力水平。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居家失能老年人失能程度、家庭功能及其5个维度(适应度、合作度、成长度、情感度和亲密度)与家庭抗逆力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Bootstrap法对家庭功能及其5个维度在居家失能老年人失能程度与家庭抗逆力间的中介效应进行验证和检验。结果按照1∶1∶1的比例,对431户家庭中的居家失能老年人、居家主要照护者、家庭核心人物进行抽取,共纳入居家失能老年人、居家主要照护者、家庭核心人物各431例。431例居家失能老年人中,轻度失能者202例(46.9%),中度失能者173例(40.1%),重度失能者56例(13.0%)。431户家庭中,功能良好家庭200户(46.4%),功能中度障碍家庭188户(43.6%),功能重度障碍家庭43户(10.0%);高抗逆力家庭223户(51.7%),低抗逆力家庭208户(48.3%)。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居家失能老年人失能程度与家庭功能及其5个维度、家庭抗逆力呈负相关(P<0.05);家庭功能及其5个维度与家庭抗逆力呈正相关(P<0.05)。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家庭功能及其5个维度在居家失能老年人失能程度与家庭抗逆力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67.2%(家庭功能)、38.7%(适应度)、47.1%(合作度)、48.2%(成长度)、24.2%(情感度)、25.3%(亲密度)。结论家庭功能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居家失能老年人失能程度与家庭抗逆力间起部分中介效应。对于失能程度较重的老年人,除加大医疗帮扶外,还应调动其家庭内部优势资源,进而改善其家庭功能,提高其家庭抗逆力,从而提升其生活质量,减轻其家庭照护负担。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援疆汉族失能老年人及其居家照护者的长期照护需求及影响因素.方法 2012年1-6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展问卷抽样调查,调查对象为728名援疆汉族失能老年人及750名居家非正式照护者,调查其长期照护需求及影响因素.结果 援疆汉族失能老年人对长期照护需求低,仅14.3%为高需求水平;照护者对长期照护需求高,54.0%为高需求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被照护失能老年人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失能程度和失能原因以及照护者的家庭月收入、照护时间、照护年限和健康状况是影响居家非正式照护者的主要因素.结论 援疆汉族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低,照护者对长期照护需求高;影响该人群长期照护需求的因素呈多元化.  相似文献   

3.
文湘田  钮文异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28):3502-3507
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预计到2030年我国≥65岁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达20%以上,其中失能老年人规模将超过7 700万,占总失能人口的比例将≥57%。老年人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下降可导致其生活质量下降,并使社会及家庭的养老负担加重。 目的 探究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对老年人失能状况的影响。 方法 于2021年3月,采用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全国追踪调查(CHARLS)数据,选取接受了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失能状况评估且关键变量值(性别、年龄、户口所在地、受教育程度)完整的老年人5 276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握力、站立测试、起坐测试和步速评价老年人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运用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IADL)量表评估老年人失能发生情况。比较不同失能发生情况老年人的握力水平、站立测试与起坐测试完成情况、步速,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探讨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对老年人失能状况的影响。 结果 5 276例老年人握力为27.92(9.02)kg,其中1 713例(32.47%)握力水平为低,1 770例(33.55%)握力水平为中等,1 793例(33.98%)握力水平为高;3 930例(74.49%)能够完成站立测试;5 128例(97.19%)能够完成起坐测试;步速为0.96(3.12)m/s,其中1 750例(33.17%)步速慢,1 759例(33.34%)步速中等,1 767例(33.49%)步速快;1 419例(26.90%)老年人发生失能。不同失能发生情况老年人握力水平、站立测试与起坐测试完成情况、步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无论对于60~74岁还是≥75岁老年人,握力水平、站立测试与起坐测试完成情况、步速均是老年人失能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特别是无法完成起坐测试的60~74、≥75岁老年人失能的发生风险分别是能够完成者的3.045、4.126倍。 结论 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较差的老年人更可能发生失能。建议加强对老年人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干预,进而延缓其失能的发生,改善其失能的严重程度,提高其生活质量,最终减少其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同时,减轻其家庭照护者的照护压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维、哈)失能老人居家主要照护者照护需要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2013年9月-2014年1月,采用家庭照护者需要问卷对新疆塔城地区、吐鲁番地区及乌鲁木齐市621例维、哈失能老人居家主要照护者进行调查分析。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维、哈失能老人居家主要照护者对照护的总需要得分为(87.45±11.99)分;其中对“为照护者提供经济协助”的需要最高,需要和非常需要选择率达93.7%(582/62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老人失能程度、现居住地、照护者年龄、照护老人数、照护者家庭月收入、民族及照护时间7个变量最终进入回归方程(P<0.05)。结论 照护者总体处于高照护需要水平。老人失能程度、现居住地、照护者年龄、照护老人数、照护者家庭月收入、民族及照护时间是影响照护者照护需要的主要因素。满足维、哈照护者的照护需要可从照护者、失能老人和家庭环境等相关因素着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我国独居老年人的失能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老年人的健康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基于CLHLS项目组2018年的调查结果,纳入1854名独居老年人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分析独居老年失能状况的分布特征,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独居老年人失能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13.86%(257人/1854人)的独居老人的出现失能现象;单因素结果显示失能的独居老年人和正常的独居老年人在年龄、BMI、吸烟状况、饮酒状况、锻炼状况、自评健康和参加年度体检情况指标分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结果显示年龄≥80(OR=2.554)、睡眠时长<4小时(OR=2.460)是独居老年人失能状况的危险因素,参加锻炼(OR=0.637)、自评健康较好(OR=0.593)和有参加年度体检(OR=0.698)是独居老年人失能状况的保护因素。结论 独居老年人的失能发生率低于整体老年人的水平,说明比起非独居老年人,独居老年人可能具有更好地自我管理和照顾能力;同时,也要关注高龄、未参加年度体检以及睡眠和自评健康状况较差的人群,应该加大对其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等投入支持,提供每年体检等服务,并需要采用多种教育方式和途径鼓励独居老年人形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将有助于降低独居老年人的失能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失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状况、认知状况,分析失能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与认知能力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抽样调查接受社区及机构长期照护的失能老年人813名,使用自制问卷、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测定量表(ADL)和简易操作智力状态问卷(SPMSQ)进行调查.结果 接受长期照护的失能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得分为(32.01±11.59)分,认知能力得分为(3.77±3.24)分;其中自理能力重度障碍的失能老年人各项认知能力障碍率均高于轻度障碍者(均P<0.001);随着失能老年人不能自理时间的延长其定向力、回忆力障碍率增高(x2=11.875,14.758,均P<0.01);存在认知障碍的失能老年人,各项自理能力障碍率均高于认知正常者(均P<0.001);多元线性回归显示,文化程度(β=-0.067)、婚姻状况(β=-0.071)、自理障碍时间(β=0.121)、定向力(β=0.403)、合并认知障碍种类别(β=0.443)是影响失能老年人基本日常生活自理能力(BADL)的重要因素;自理障碍时间(β=0.116)、定向力(β=0.417)、回忆力(β=0.275)、记忆力(β=0.189)、计算力(β=0.257)、存在认知障碍种类(β=0.358)是影响工具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IADL)的重要因素.结论 接受长期照护的失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及认知能力明显下降,两者相互影响,应结合认知与生活自理能力的规律及特点,给予其针对性的长期照护服务.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宁波市育龄女性健康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调查样本,以自制的调查问卷进行入户调查,调查宁波市育龄女性(15~49周岁,宁波市辖区居民半年及以上)的家庭基本情况、个人基本情况、健康状况、生育状况以及健康影响因素,并对调奁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宁波市育龄女性家庭人口数及常住人口数的众数为3人,城镇家庭月收入1000~3000元占30.4%,3000~5000元占28.8%,农村家庭月收入1000~3 000元占40.4%,3000~5 000元占24.8%(P〈0.05).育龄女性年龄为(36.55±7.67)岁,参加妇科检查的比例为77.7%.两周患病率为5.3%.自理能力失能或残障率为3.3%,活动性失能或残障率为8.5%,疼痛和不适失能或残障率为15.9%,视力失能或残障率为15.6%,认知能力失能或残障率为16.0%,睡眠和精力失能或残障率为28.6%,情绪失能或残障率为23.9%.结论 宁波市育龄女性所在家庭基本处于核心家庭形式之中,家庭基本卫生条件较好;整体文化水平较高,躯体健康水平较高,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8.
背景 我国各地各机构分级护理划分的标准和依据不统一,加之老年人经济水平及其他因素,影响了分级护理内容的完整性和客观性,导致实际的分级护理可能与老年人需求、能力等级不匹配。目的 了解养老机构不同能力等级老年人对长期照护服务的需求,为针对性地采取适宜的老年照护服务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8年4-7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南京市和常州市2家养老机构的老年人(≥60岁,n=575)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老年人能力评估问卷、国际居民长期照护评估工具(interRAI-LTCF),分别用以评价老年人的能力等级、照护问题和需求。采用interRAI-LTCF中的临床评估报告(CAPs)分析每例老年人的综合评估资料,记录发现的照护问题;采用对应分析对不同能力等级的老年人与CAPs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532份,有效回收率92.5%。其中,能力等级评价为能力完好55例(10.3%),轻度失能264例(49.6%),中度失能71例(13.4%),重度失能142例(26.7%)。采用CAPs可将养老机构老年人存在的照护问题分为4类21个方面,老年人存在的中位照护问题数为4(3)个。对应分析结果显示:能力完好老年人的主要照护问题为不良的生活习惯,需要进行健康教育;轻度失能老年人的主要照护问题为心理社会和躯体活动不足问题,是精神慰藉和健康促进服务的高需人群;中度和重度失能老年人的主要照护问题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限和临床健康问题,是日常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的高需人群。结论 运用对应分析对不同能力等级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及照护需求进行比较,发现能力等级不同的老年人之间照护服务需求存在差异,这可以为养老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宜的老年健康服务项目提供依据,从而更好地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抑郁症状老年人与非抑郁症状老年人的失能现状及其差异的影响因素,以期能为我国老年人失能防控提供建议和理论依据。 方法 基于第8轮的CLHLS调查,纳入11382名老年人数据,采用χ2检验分析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分布特征,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老年人失能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果 1341名(11.78%)参与者出现抑郁症状,抑郁症状老年人的失能现象(401/1341,29.90%)明显高于非抑郁症状老年人(2017/10041,20.09%)(, P<0.001);性别、年收入、饮酒情况和慢性病数量的分布差异在非抑郁症状组的失能状况中并无统计学意义,但在非抑郁症状组中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非抑郁症状老年人,城市、年龄≥80、BMI<18.5或BMI≥28.0、丧偶、居住于养老院、患多种慢性病是其失能的危险因素(P<0.05,OR>1),独居、有锻炼和社交活动是其保护因素(P<0.05,OR<1);对于抑郁症状老年人,城市、年龄≥80、BMI<18.5或BMI≥28.0、丧偶、患多种慢性病是其失能的危险因素(P<0.05,OR>1),独居和社交活动是其保护因素(P<0.05,OR<1)。 结论 首先,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有抑郁症状的群体,尤其是居住在城市、患多种疾病的高龄抑郁症状老年人;其次,社会相关部门应积极开展适宜老年人的体育活动或其他社交活动。此外,子女应经常探望并给予老年人精神关怀,维持老年人家庭支持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失能老年人居家长期照护者的负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济南市60岁以上失能老年人及其主要照顾者各418名,使用照护者负担评估量表(ZBI)、照护者能力量表、老年人自理能力评估量表以及一般人口学、社会学指标分别对失能老年人及其主要照护者进行测量。结果 照护者负担平均得分为40.97分,有85.4%的照护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照护负担。自理程度较高、自感健康较好、有配偶、年龄较低的老年人,其照护者负担较轻(P<0.01);照护能力较高、有其他人辅助的照护者负担较低(P<0.01)。结论 失能老年人照护者负担较重,老年人的年龄、失能程度、健康状况、是否有配偶、照护者的能力以及是否有人辅助照护是照护者负担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北京市城区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者的生活质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北京市东城区60岁及以上的失能老人和其照顾者各744名,使用SF-36、社会支持量表以及一般社会人口学指标对主要照顾者进行测量。结果:配偶照顾者生活质量8个维度的评分较常模中同龄居民的评分比较均有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子女照顾者中,男性照顾者在除生理机能(PF)、生命活力(VT)和心理健康(MH)以外的其他5个维度的评分均较常模中同龄居民的评分有显著下降,女性照顾者在除PF以外的其他7个维度的评分均较常模中同龄居民的评分有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生活质量评分与其年龄、文化程度、患慢性病情况、与照顾者的关系以及每日照顾的时间有关。结论:长期居家照顾失能老人的模式导致照顾者生活质量显著降低,建议采取居家型照护和社区长期护理相结合的照护方式,减轻照顾者的负担,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上海市城区失能老人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后期提供针对性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16年7月-1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对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杨社区440名失能老人的主要照顾者应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照顾负担量表(zarit burden interview,ZBI)、社会支持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和自制一般人口社会学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 结果 失能老人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总分为47.93±13.03,呈中等程度负担水平;单因素分析显示照顾者负担在患慢性病数量、失能时间(个月)、Barthel指数、照顾者年龄、照顾者文化程度、照顾者是否在婚、与被照顾者之间的关系、每日照顾小时数、照顾者自评健康状况等级、家庭月收入等变量上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应对方式、社会支持、自我效能、Barthel指数、与被照顾者之间的关系、照顾者自身文化水平、失能老人患慢性疾病情况、每天照顾小时数是照顾负担的影响因素,多元相关系数R=0.812,决定系数R2=0.659。 结论 上海城区失能老人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处于中等水平,照顾负担的影响因素来自失能老人以及照顾者多方面。社区护士应同时评估失能老人和主要照顾者的情况,根据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减轻照顾者的负担。   相似文献   

13.
背景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迅速增加,以全科医生团队为基础、面向家庭的上门医疗服务成为世界新趋势。目前我国的上门医疗服务还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系统的运作机制。目的 基于失能老年人的视角,探讨北京市上门医疗服务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为构建合理化社区上门服务体系提供建议。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2018年5-6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8名失能老年人的主要照顾者进行个人深入访谈,内容包括对上门医疗服务的需求情况、了解程度、利用情况及其满意度和具体意见建议等。2018年7-9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对北京市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370名失能老年人照顾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失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照顾资源、对上门医疗服务项目内容的利用和满意度情况。结果 质性研究发现上门医疗服务能部分满足失能老年人的需求,但患者担心上门医疗费用较高且无法医保结算、上门医疗服务知晓率低、社区卫生机构的上门医疗服务能力有限,影响了上门医疗服务的有效利用。量性研究结果显示:370例失能老年人平均年龄(80.9±8.4)岁,202例(54.6%)中度、重度失能,256例(69.2%)患有3种及以上慢性病,168例(45.4%)需要聘请保姆照顾;314例(84.9%)愿意接受上门医疗服务,但仅76例(20.5%)实际利用过社区上门医疗服务,利用程度较高的前5项服务项目依次是测量血压血糖心电图〔49(13.2%)〕、康复型家庭病床〔26(7.0%)〕、治疗型家庭病床〔22(5.9%)〕、化验标本采集〔22(5.9%)〕、定期性家访〔21(5.7%)〕;56例(15.1%)不愿意接受上门医疗服务,不愿意接受上门服务的前5位原因依次是担心收费较高〔39(69.6%)〕、担心费用无法报销〔23(41.1%)〕、不了解服务项目内容〔21(37.5%)〕、认为服务内容少或能力有限〔14(25.0%)〕、担心泄漏个人隐私〔14(25.0%)〕。结论 北京市失能老年人家庭照顾负担沉重,对上门医疗服务需求迫切,社区上门医疗服务呈现“高意愿,低利用”的现状,建议推动医保支付和社会保险改革,提升社区卫生机构的上门医疗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宣传和引导,促进上门医疗服务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4.
贵州省城乡老年人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调查贵州省城乡老年人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情况,为老年人卫生服务在城乡的开展和健康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贵阳市城区和正安县的4535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城市和农村社区老年人的两周患病率分别为29.7%和64.7%,两周就诊率为9.5%和34.7%,慢性病患病率分别为62.1%和56.4%;城市老年人就诊地点主要以县市级和省级医院为主,两者所占比例为66.9%;农村则以个体诊所或村卫生室为主,占73.3%;两周患者未就诊原因在城市主要是自感病轻(占21.7%)和自我医疗(占51.6%),在农村主要为经济困难(占40.8%)和自感病轻(占25.9%);影响老年人两周就诊的因素在城市为年龄和家庭人均月收入,在农村是患慢性病与否。结论:我省城乡老年人卫生服务需要偏高,老年人的卫生服务均存在低利用的特点,农村低利用情况较城市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5.
张小宁  陈爽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31):3841-3844
背景 失能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给医疗卫生服务和长期照护带来挑战。预计到2020年,我国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 600万,其中22.5%的失能老年人无法完成日常活动。因此,了解我国老年人的失能情况及影响因素十分必要。目的 了解我国老年人失能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为基础,应用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ADL)评价7 773例60岁以上老年人的失能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我国老年人失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7 773例老年人中,失能老年人2 275例(29.27%)。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居住地类型、个人年收入、饮酒、吸烟、睡眠障碍、情绪低落情况的老年人IADL失能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低的受教育程度和年收入、饮酒>1次/月、睡眠障碍及情绪低落是老年人失能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我国老年人失能率较高,低收入、高龄、低的受教育程度、大量饮酒、睡眠障碍及情绪低落是老年人失能的主要预测指标,应为高危老年人提供旨在减少功能丧失的最佳健康教育政策。  相似文献   

16.
我国西部典型地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苑广磊1,秦江梅2*,刘军3*,林春梅2,张丽芳2,张艳春2 目的 了解我国西部典型地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现状,并探讨影响患者血压控制效果的因素。方法 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财政部于2014—2016年对全国17个省34个基层卫生综合改革重点联系点开展的“居民家庭健康询问调查”数据中,选取西宁市城北区和湟中县、赤峰市红山区和克什克腾旗、成都市武侯区和新津县、贵阳市乌当区和开阳县8个西部重点联系点的2 269例高血压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人口基本情况、医疗服务可及性和利用情况、对高血压管理的认知、健康行为及血压控制情况等。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为75.23%(1 707/2 269),城市地区(84.60%,961/1 136)高于农村地区(65.84%,746/1 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宁市、赤峰市、成都市、贵阳市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分别为60.72%(286/471)、71.48%(579/810)、93.58%(525/561)、74.24%(317/427),各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地区、城乡类型、家庭收入水平、高血压知识知晓情况、生活方式、接受高血压健康管理情况、药物使用情况是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西部典型地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现状较好,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受地区、城乡类型、家庭收入水平、高血压知识知晓情况、生活方式、接受高血压健康管理情况、药物使用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建议缩小各地区、城乡间的收入差距,开展高血压患者的针对性健康教育,引导居民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提高患者规律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老年髋部骨折伴认知障碍患者家庭照顾者负担情况及其相关因素。   方法   运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采用Zarit照顾者负担量表对四川省成都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骨科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伴认知障碍患者的家庭照顾者进行分析。   结果   老年髋部骨折伴认知障碍患者家庭照顾者的负担得分为(39.65±13.89)分,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照顾负担主要影响因素为照顾者是否患慢性病及患者的Barthel指数(R2 = 0.539,F = 20.206,P < 0.001)。   结论   59.9%以上的老年髋部骨折伴认知障碍患者家庭照顾者负担水平超过中度水平,照顾者自身慢性病情况及其所照顾患者的Barthel指数(BI)是影响照顾者负担水平的影响因素。因此,医护人员在护理工作中不应只关注于老年髋部骨折伴认知障碍患者,也应同时了解照顾者的负担水平和影响因素,采取个性化的护理措施,以降低他们的负担,最终持续提升家庭照顾水平以及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社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康复与致残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本社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300例进行调查,统计精神致残的发病情况,同时纳入分析相关因素。结果:3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存在不同程度精神残疾患者258例,致残率为86.0%。多分类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导致社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因素为家庭收入、精神状况、被照顾情况等(P<0.05)。结论:重性精神疾病是一种高致残性的精神疾病,家庭收入、精神状况、被照顾情况为影响致残的主要因素,加强社区康复能有效缓解精神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