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刘先珍  章翔等 《医学争鸣》2001,22(23):2203-2204
0 引言 二次脑损伤 (secondary brain injury,SBI)理论系英国爱丁堡大学神经外科专家 Miller在 1978年首次提出 ,低血压和低氧血症是最常见的 SBI因素 ,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有关 SBI因素可增加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的研究国外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统计工作 ,但关于 SBI因素可加重弥漫性脑损伤 (diffuse brain injury,DBI)的动物实验研究甚少 [1 ,2 ] .本研究在 Marm arou DBI的基础上 ,制成低血压性 SBI模型 ,观察室上区皮层神经元的损伤数目 ,旨在探讨 SBI因素低血压是否可增加神经元的损伤程度 ,从而加重 D…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弥漫性脑损伤(diffuse brain injury,DBI)合并二次脑损伤(secondary brain insult,SBI)大鼠模型。方法:在Marmarou模型基础上,双侧颈总动脉结扎30min,制成缺血性SBI模型,测定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及观察室上区皮层损伤神经元数变化。结果:DBI合并SBI组大鼠死亡率(54.8%)约为单纯DBI组的(28.6%)2倍;单纯DBI1h后脑含水量明显升高,24h达高峰,168h降至正常水平;单纯DBI6h后皮层神经元明显损伤,12h达高峰,168h接近正常;DBI合并SBI组皮层神经元损伤数12h后仍持续增加,24h达高峰,168h仍未恢复正常。结论:此模型可以复制SBI的重要临床特征,对SBI的基础研究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3.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由外伤引起脑组织的原发性损害,是导致创伤患者伤残及死亡的主要原因。TBI后低血压、低氧血症等因素,可造成二次脑损伤(secondary brain injury,SBI),明显加重原发性脑损伤,导致重度TBI患者病死率增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弥漫性脑损伤(diffuse brain injury,DBI)及其合并二次脑损伤(secondary brain insults,SBI)后大鼠脑皮层代谢性谷氨酸受体2亚型(mGluR2)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SD大鼠1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假手术、DBI与DBI合并SBI4组。在Marmarou弥漫性脑损伤模型的基础上,制成SBI模型,于伤后1,3,6,12,24,48和72h进行HE染色和mGluR2 mRNA的原位杂交研究。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假手术组阳性神经元数无明显改变。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假手术阳性神经元数无明显改变(P>0.05);DBI组脑皮层mGluR2 mRNA在伤后12h表达开始减少,48h降至最低(P<0.05);DBI合并SBI组mGluR2 mRNA表达于伤后6h即开始减少,24h降至最低(P<0.05)。结论:在DBI及其合并SBI过程中,mGluR2 mRNA表达降低。mGluR2参与了DBI和SBI的病理生理过程,可能与脑保护有关。  相似文献   

5.
二次脑损伤的研究现状(综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978年,英国爱丁堡大学神经外科专家Miller首先提出,二次脑损伤(secondary brain insult,SBI)的概念,实际上属于继发性脑损伤范畴,但名称上与因脑出血、脑水肿等直接造成的损伤相区别。临床上也确有不少颅脑损伤伴发脏器出血、低血压、高热等SBI因素,使死亡率及致残率明显升高。SBI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相应研究也方兴未艾。本文对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二次脑损伤大鼠脑皮层第Ⅲ组mGluRs改变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弥漫性脑损伤(DBI)及其合并缺血性二次脑损伤(SBI)后大鼠脑皮层第Ⅲ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s)各亚型变化及意义。方法:SD大鼠17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假手术、单纯脑缺血、单纯DBI及DBI合并SBI组。在Marmarou DBI模型基础上,制成缺血性SBI模型,伤后1,6,12,24,72和168h进行皮层mGluR4,6-8mRNA原位杂交。结果:脑损伤后mGluR6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单纯DBI及合并缺血性SBI组mGluR4,mGluR7和mGluR4 mRNA转录在损伤1h后即有明显增加(P<0.05);单纯DBI组伤后6h达到高峰,7d后恢复正常;合并缺血性SBI组伤后6h还在增加,12h达到高峰,单纯DBI组和合并缺血性SBI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mGluR4,mGluR7和mGluR8参与脑损伤及缺血性SBI脑损害过程,可利用第Ⅲ组mGluRs特异性激动剂治疗DBI及其合并SBI。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弥漫性脑损伤(DBI)及其合并二次脑损伤(SBI)后大鼠脑皮层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亚型4(mGluR4)的变化及意义。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单纯SBI组、单纯DBI组及合并SBI组,在Marmarou弥漫性脑损伤模型的基础上,制成SBI模型,于伤后1,6,12,24和72h进行HE染色和代谢型谷氨酸受体4亚型(mGluR4)mRNA原位杂交。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假手术组和单纯SBI组阳性神经元数以及信号灰度均无明显改变(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单纯DBI组和合并SBI组,mGluR4mRNA表达于脑损伤后1h即有明显增加(P<0.01),单纯DBI组在6h达到高峰,合并SBI组于12h达到高峰,此刻与单纯DBI组相比,合并SBI组亦明显增加(P<0.01)。结论:mGluR4参与了DBI和SBI的病理生理过程。可能为临床救治重型颅脑损伤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Ⅲ组mGluRs激动剂L AP4对弥漫性脑损伤 (diffusebraininjury ,DBI)及其合并二次脑损伤 (secondarybraininsult,SBI)后损伤脑组织的神经保护作用 .方法 在单纯DBI及合并SBI后 ,脑室注射L AP(10 0 μmol·L- 1 ,10 μL)或生理盐水 (10 μL) ,观察大鼠行为、脑组织含水量及皮层损伤神经元数变化 .结果 L AP4对DBI后大鼠死亡率、皮层损伤神经元数量及脑组织含水量无明显影响 (P >0 0 5 ) ;但可降低合并SBI组大鼠死亡率、减轻合并SBI后的脑水肿程度 ,减少神经元损伤数量 (P <0 0 5 ) .结论 L AP4对DBI合并SBI后损伤脑组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相似文献   

9.
重型颅脑损伤因其损伤部位较大,救治复杂,并发症较多,具有高病死性和高致残率的特点,常合并有低血压、高热、低氧血症、及电解质混乱从而加重脑损害。二次脑损伤(sec-ondary brain insult)的概念由Miller等于1978年首次提出,SBI因素如血压、脑血流及脑灌注压、颅内压和电解质的异常改变,可造成二次脑损伤,因此在抢救及手术配合中手术室护  相似文献   

10.
创伤性脑损伤后脑水肿的分类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也称为脑外伤,是指由创伤引起的脑组织损害。在当今社会仍是影响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损伤的原因大多为坠落伤、斗殴和交通事故。目前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不断加重,其中交通事故占主要作用,虽然其引起的颅脑损伤在住院患者中所占的比例较小,但死亡率、致残率却很高。一些国家每年达100万以上,死亡率为9/10万,占住院全部死亡数的1%;而在我国每年有数十万人死于创伤,其中50%死于致命的创伤性脑损伤,15%~20%的死亡者年龄在5—35岁。TBI伤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脑水肿的发生和存在,引起病情进一步恶化,如果脑水肿治疗理想,能显著降低患者病死率、致残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二次脑损伤(SBI)大鼠脑皮层代谢性谷氨酸受体1α (mGluR1α)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 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单纯脑损伤、脑损伤合并SBI 3组. 在Marmarou大鼠加速性弥漫性脑损伤模型基础上,以抽血造成低血压为SBI指标. 在伤后不同时间进行免疫组化和病理学研究. 结果与假手术对照相比,单纯脑损伤组脑皮层mGluR1α阳性神经元在伤后1 h表达明显增加, 为13.9±3.2(P<0.05),24 h达到15.3±3.7的峰值(P<0.01);脑损伤合并SBI组mGluR1α阳性神经元表达在伤后0.5 h即明显增加:13.5±3.8(P<0.05),伤后6 h达高峰:15.6±3.7(P<0.01). 结论在弥漫性脑损伤发生、发展过程中, mGluR1α改变可能是导致脑损害加重的因素之一, 合并SBI组脑皮层mGluR1α阳性神经元表达的增强和高峰的提前提示mGluR1α参与缺血过程.  相似文献   

12.
创伤性脑损伤的动物实验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在神经外科中占重要位置,其发病率高、病情变化快、致残率和死亡率高。尽管原发性损伤不可逆,但部分星进行性级联反应的继发损伤仍具可复性,故深入研究创伤性脑损伤的病理机制,有利于及时有效治疗和神经功能恢复。多年来广大学者探索了多种动物创伤性脑损伤模型,旨在模拟人类外伤情况,实现可重复性的创伤性脑损伤。本文对TBI的动物实型做一整体回顾。  相似文献   

13.
1978年,英国爱丁堡大学神经外科专家Miller首先提出了二次脑损伤(secondary brain insult,SBI)的概念,实际上属于继发性脑损伤范畴,但名称上与因脑出血、脑水肿等直接造成的损伤相区别。临床上也确有不少颅脑损伤伴发脏器出血、低血压、高热等SBI因素,使死亡率及致残率明显升高。SBI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相应研究也方兴未艾。本文对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二次脑损伤鼠脑皮层mGluR3 mRNA改变及其激动剂DCG-IV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费舟  章翔  刘恩渝  白红民  梁景文  刘先珍 《医学争鸣》2001,22(23):2134-2136
目的:研究二次脑损伤(SBI)后大鼠脑皮层代谢性谷氨酸受体3亚型(mGluR3)的变化及其激动剂二碳酸环氧丙基甘氨酸(dicarboxycyclopropy1 glycine,DCG-IV)的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单纯脑损伤、脑损伤合并SBI组及其DCG-IV治疗组4组。在Marmarou加速性弥漫性脑损伤模型基础上,以抽血造成低血压为SBI指标。在伤后不同时间进行原位杂交和病理学研究。光镜下测计DCG-IV干预前后损伤神经元数目。结果;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单纯脑损伤脑皮层mGluR3阳性神经元在伤后12h表达开始减少,48h降至最低(P<0.01);脑损伤合并SBI组mGluR3阳性神经元在伤后6h即减少,伤后24h降至最低(P<0.01)。形态学研究证实,DCG-IV干预能明显减轻脑皮层神经元损伤程度。结论:在弥漫性脑损伤和SBI所致的脑损害发生与发展过程中,mGluR3的作用可能与脑保护有关,其激动剂DCG-IV能有效降低脑组织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5.
二次脑损伤大鼠脑皮层代谢性谷氨酸受体1a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二次脑损伤 (SBI)大鼠脑皮层代谢性谷氨酸受体 1α(m Glu R1α)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  SD大鼠 90只 ,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单纯脑损伤、脑损伤合并 SBI3组 .在 Marmarou大鼠加速性弥漫性脑损伤模型基础上 ,以抽血造成低血压为 SBI指标 .在伤后不同时间进行免疫组化和病理学研究 .结果 与假手术对照相比 ,单纯脑损伤组脑皮层m Glu R1α阳性神经元在伤后 1h表达明显增加 ,为 13.9±3.2 (P<0 .0 5 ) ,2 4h达到 15 .3± 3.7的峰值 (P<0 .0 1) ;脑损伤合并 SBI组 m Glu R1α阳性神经元表达在伤后 0 .5 h即明显增加 :13.5± 3.8(P<0 .0 5 ) ,伤后 6 h达高峰 :15 .6± 3.7(P<0 .0 1) .结论 在弥漫性脑损伤发生、发展过程中 ,m Glu R1α改变可能是导致脑损害加重的因素之一 ,合并 SBI组脑皮层m Glu R1α阳性神经元表达的增强和高峰的提前提示m Glu R1α参与缺血过程 .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弥漫性脑损伤 (DBI)及其合并二次脑损伤 (SBI)脑组织谷氨酸 (Glu)及环核甘酸代谢改变及意义 .方法 在 Marm arou大鼠 DBI模型的基础上 ,制成低血压及脑缺血模型 .通过氨基酸分析仪与放免法测定伤后不同时间脑组织 Glu,c AMP,c GMP含量 .结果  DBI后 10 min Glu明显增加 [(19.0± 6 0 .9)μm ol· g- 1 ,P<0 .0 1],随后逐渐下降并于 2 4~ 72 h间达最低点 ,为 (6 .5± 1.0 )μmol· g- 1 ,72 h组出现回升趋势仍维持低水平 ;DBI后 2 4h c AMP下降至(5 .7± 1.9) nmol· g- 1 (P <0 .0 5 ) ,c GMP则升高为 (1.1±0 .3) nmol· g- 1 (P<0 .0 1) ,c AMP/ c GMP比值下降 (5 .0±1.0 ,P<0 .0 5 ) ;SBI后上述指标变化愈加明显 .结论 在DBI及合并 SBI后脑组织 Glu,c AMP,c GMP含量发生变化 ,所引起的细胞兴奋毒性和代谢应急是加重脑损害的关键因素 ;这在合并 SBI时尤为严重  相似文献   

17.
异丙酚对急性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梁敏  崔沛苓 《海南医学》2010,21(14):2-4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继发性损伤因素可导致神经细胞凋亡的发生,凋亡在TBI后脑细胞死亡中起重要作用。对脑损伤后的凋亡基因表达与调控以及相应的干预手段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近年的文献报道静脉麻醉药异丙酚可作用于神经元凋亡发病机制的多个位点,具有抑制TBI后细胞凋亡的能力,对创伤脑组织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指外力导致的大脑的损伤,是致死率和致残率居全身创伤首位的疾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rogressive hemorrhagic injury,PHI)是其严重合并症之一,也是颅脑创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凝血功能紊乱是其发生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颅脑创伤患者中老年人的比例逐渐上升,同时年龄是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危险因素,老年颅脑创伤患者更易发生进展性出血性损伤,一旦发生,其病情往往较非老年患者更严重,预后更差。因此,研究老年急性单纯性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凝血指标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相关性及各凝血指标对PHI的预测价值,有利于临床参考以早期发现,及时诊治。本文主要结合相关文献综述老年患者创伤性脑损伤后凝血指标与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创伤性脑损伤的动物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当今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患之一,尤其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率很高,约30%~50%。在我国,由于近年交通事故伤和坠落伤发生率明显增加,颅脑外伤已经成为威胁人们生命的重要疾患。  相似文献   

20.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危害人类生命的几种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生率高,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死亡率可高达30%~50%。因此,如何适时合理地救治颅脑损伤病人,始终是神经外科医生所面临的严峻课题,其中脑损伤后的神经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TBI所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主要源于两个过程:原发性损伤所造成的生物机械作用和随后病理生理反应的继发性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