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湘  李永红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7):2552-2552
目的 确定类风湿关节炎(RA)时周围神经和肌肉的受累情况。方法 对24例RA患肌电图(EMG)和神经传导速度(NCV)的研究。结果 24例中EMG和NCV均正常3例(13%);符合或可疑肌源性损害12例(50%);符合或可疑周围神经损害5例(21%),其中4例以下肢病变为主,1例存在双侧腕管综合征;符合神经根性损害3例(12%);上肢可疑肌源性损害,下肢神经源损害1例(4%)。结论 RA时周围神经和肌肉的受累常见,RA患应进行EMG和NCV的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面神经炎患者瞬目反射(BR)、双侧面神经传导速度(NCV)、额肌和口轮匝肌肌电图(EMG)表现,评价3项联合检测对面神经炎患者面神经损害诊断、定位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对33例面神经炎患者的BR、双侧面神经NCV、额肌和口轮匝肌EMG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BR异常33例,阳性率为100%。(2)NCV异常27例,阳性率为82%。(3)EMG异常26例,阳性率为78%。结论BR可反映面神经全程传导功能,能早期诊断神经损害,并能定位诊断中枢段或周围段损害,结合NCV定位诊断面神经近端或远端段损害,可帮助判断预后;EMG异常与病程相关,可直接反映神经损害程度。三者结合使用对面神经炎的早期诊断、定位诊断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处于重金属环境中的作业工人急、慢性中毒性周围神经损害的电生理改变。方法:应用常规肌电图技术对30例重金属接触者进行肌电图(EMG)、神经传导速度(NCV)检测。结果:30例患者的电生理检查均呈周围神经损害.其中急性起病18例.以轴索损害为主;慢性蓄积性中毒12例,以脱髓鞘损害为主;电生理改变下肢较上肢明显.感觉神经传导异常重于运动神经传导。结论:电生理学检查对研究重金属中毒所致的周围神经损害提供了重要的客观依据。可作为临床诊断、鉴别诊断以及了解病损程度的动态随访指标。  相似文献   

4.
背景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以慢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系统性疾病.RA并发周围神经系统病变不常见.设计以患者为观察对象的回顾性病例分析.目的分析5例RA患者伴发周围神经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单位北京协和大学医院的风湿免疫科.对象北京协和医院自1983-01/2002-12收治RA患者567例,其中5例伴发周围神经病变,全部病例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分类诊断标准.其中5例并发神经系统损害不能以其它疾病解释.5例均处于疾病活动期,实验室指标符合RA活动性核心标准.方法分析5例RA患者病案资料,所记载的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及电生理学检测记录和实验室检查指标.主要观察指标性别、年龄、病程、肌力障碍及感觉障碍程度、肌电图、肌活检及神经活检、相关实验室指标.结果5例中男2例,女3例,年龄42~60岁,平均52岁.病程1~14年,平均5.4年.以神经系统为主诉就诊的4例,占80%(4/5),另1例入院后查体肌力下降,痛觉减退.四肢无力麻木、肢体远端痛觉减低4例,感觉异常3例,足下垂2例,腕下垂1例,肌萎缩3例,肌力下降5例,腱反射消失3例.出现周围神经病变或病变加重时4例伴关节肿痛,5例均有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类风湿因子高滴度阳性,X射线示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侵蚀破坏.伴血管炎3例,类风湿结节2例.肌电图显示4例周围神经源性损害,另1例肌活检证实为神经源性损害.1例神经活检示慢性中度轴索性神经病.结论本组RA患者伴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发生率为1%(5/569),发生于RA活动期或在活动期有所加重,100%(5/5)肌力下降,并有60%(3/5)出现肌萎缩.80%(4/5)肌电图有周围神经损害表现,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糖耐量减低(IGT)患者神经传导速度(NCV)和交感皮肤反应(SSR)的变化。方法:对25例IGT患者(IGT组)、32例2型糖尿病(DM)患者(DM组)及18名对照者(对照组)进行一侧肢体NCV检测和四肢SSR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GT组(除腓神经外)各根神经NCV均有不同程度减慢,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M组(除胫神经外)各根神经NCV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减慢(P<0.05)。IGT组双下肢SSR起始潜伏期与对照组相比延长(P<0.05);与对照组相比,DM组四肢SSR起始潜伏期显著延长、波幅显著降低(P<0.01)。对照组、IGT组和DM组NCV异常率分别为5.56%、28.00%、65.63%,SSR异常率分别为33.33%、72.00%、93.75%,3组间NCV和SSR异常率均有显著差异(P<0.01)。在IGT和DM组中,SSR异常率均高于NCV异常率,且无症状者亦有一定的NCV和SSR异常率。结论:IGT患者存在临床或亚临床周围神经损害,以小纤维受累为主,大纤维受累较少且局限于感觉纤维;SSR对糖代谢紊乱相关的周围神经损害的早期诊断敏感性优于NCV,但其特异性较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运动单位数目估计(MUNE)法和传统肌电图(EMG)在神经肌肉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肌电图仪中的MUNE程序和定量运动单位电位分析(QMUP)程序检测53例神经肌肉疾病患者的趾短伸肌、鱼际肌或小鱼际肌。结果8例肌萎缩性侧索硬化患者在针电极EMG检测中均为巨大电位,在MUNE检测中计数均显著减少。45例周围神经疾病患者,2例在EMG检查中无法确诊,但MUNE计数减少;2例在EMG检查中仅有自发电活动,而无肯定运动单位电位变化,MUNE计数也在正常范围内;其余41例EMG均明确显示神经源性损害,同时MUNE计数也减少。结论MUNE和传统EMG各有优缺点,两者相结合有助于提高诊断。  相似文献   

7.
<正> 掌短肌(palmaris brevis,PB)是尺神经浅支支配的唯一肌肉。临床上当其受累时,患者可同时表现为尺神经感觉损害而尺神经深支不受累,如骑自行车者或使用拐杖者所见的轻度手麻痹,也可见于掌短肌痉挛综合征。本文探索用针极肌电图(EMG)检  相似文献   

8.
背景: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以慢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系统性疾病。RA并发周围神经系统病变不常见。设计:以患为观察对象的回顾性病例分析。目的:分析5例RA患伴发周围神经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单位:北京协和大学医院的风湿免疫科。对象:北京协和医院自1983—01/2002—12收治RA患567例,其中5例伴发周围神经病变,全部病例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分类诊断标准。其中5例并发神经系统损害不能以其它疾病解释。5例均处于疾病活动期,实验室指标符合RA活动性核心标准。方法:分析5例RA患病案资料,所记载的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及电生理学检测记录和实验室检查指标。主要观察指标:性别、年龄、病程、肌力障碍及感觉障碍程度、肌电图、肌活检及神经活检、相关实验室指标。结果:5例中男2例,女3例,年龄42~60岁,平均52岁。病程1~14年,平均5.4年。以神经系统为主诉就诊的4例,占80%(4/5),另1例入院后查体肌力下降,痛觉减退。四肢无力麻木、肢体远端痛觉减低4例,感觉异常3例,足下垂2例,腕下垂1例,肌萎缩3例,肌力下降5例,腱反射消失3例。出现周围神经病变或病变加重时4例伴关节肿痛,5例均有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类风湿因子高滴度阳性,X射线示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侵蚀破坏。伴血管炎3例,类风湿结节2例。肌电图显示4例周围神经源性损害,另1例肌活检证实为神经源性损害。1例神经活检示慢性中度轴索性神经病。结论:本组RA患伴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发生率为1%(5/569),发生于RA活动期或在活动期有所加重,100%(5/5)肌力下降,并有60%(3/5)出现肌萎缩。80%(4/5)肌电图有周围神经损害表现,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正> 肌电反馈是根据见到的肌电图象或听到不同的声音,由患者对自身肌肉练习微细控制的一种方法.它可以松弛全身肌肉,治疗各种疼痛综合征和神经系统损害者的肌张力亢进与运动过度。本文的目的是要在弛缓性瘫痪者进行随意运动时,主要是瘫痪肌等张收缩时确定 EMG 反馈法的治疗标值.共进行18个病人(男15,女3),年龄24~72岁.所有病人均有上肢或下肢的弛缓性单瘫或截瘫,这是由于脊髓、马尾、臂丛或肢体的大神经干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合并周围神经异常的临床特点和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MS合并周围神经异常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全身或局部肌无力,不同程度感觉功能障碍,表现为麻木感、面瘫、吞咽困难、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萎缩。肌电图有不同程度的神经源性损害表现: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NCV)减慢,波幅减低,远瑞潜伏期延长。25例神经肌活检见周围神经髓鞘脱失,少数还可继发轴索变性。结论MS合并周围神经异常是一种特殊类型的MS,伴有周围神经损害的表现,肌电图可提示周围神经损害,神经活检发现有脱髓鞘改变或髓鞘变薄等;中枢神经系统(CNS)和周围神经系统(PNS)髓鞘存在着共同的抗原成分,攻击靶器官为CNS和PNS髓鞘的共同成分时则表现为中枢和周围的同时受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报告良性单侧下肢肌萎缩(BMALL)1例,并结合文献探讨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依据及预后等。方法:回顾性分析该患者的临床资料,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分析。结果: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肢肌萎缩,以腓肠肌萎缩为主,逐渐向上进展,肌无力相对较轻,无感觉异常、锥体束征及延髓损害。查体右下肢肌张力正常,肌力5~-级,腱反射(-),无肌束颤动,病理征(-)。肌肉磁共振显示右下肢腓肠肌、比目鱼肌、胫前肌、股四头肌及臀大肌都有不同程度萎缩,肌电图示右下肢神经源性损害,右股四头肌肌肉活检提示神经源性肌萎缩。搜索既往报道的BMALL患者95例,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所有患者均无明显肌无力症状,极少部分有轻度感觉异常。所有患者肌电图均提示神经源性损害,肌肉活检者均提示神经源性肌萎缩。大部分患者随访数年预后良好。结论:BMALL是一种相对良性的神经肌肉疾病,临床表现为单侧下肢萎缩,肌肉萎缩与肌无力不成比例,症状起病隐袭,进展缓慢,不影响日常生活。目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诊断主要依赖病史、体格检查、肌肉磁共振、肌电图、肌肉活检等,目前尚无特效治疗,一般良性进展,但也有少数预后不佳的病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DPN患者170例,均采取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进行检查,记录并搜集相关数据并采用SPSS23.0软件处理。结果:170例患者中定量温度觉检查(QTT)和交感皮肤反应(SSR)异常率分别为88.23%和76.47%;有症状组QTT、SSR、神经传导速度(NCV)异常率高于无症状组(P0.05);短病程组SSR、NCV异常率低于长病程组(P0.05);QTT中温觉阈值(WDT)和热痛阈值(HPT)异常率分别为89.41%、81.76%;有症状组HPT、WDT异常率高于无症状组(P0.05);长病程组HPT、WDT异常率高于短病程组(P0.05);上肢HPT、WDT异常率低于下肢异常率(P0.05)。结论:神经电生理技术中QTT检测周围神经病变异常率最高,与患者的症状、病程无关。DPN患者下肢神经温度觉损害程度较上肢神经损害严重。  相似文献   

13.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对早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传导速度(NCV)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0例无明显周围神经症状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周围神经NCV的测定,同时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NCV可发现无明显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部分周围神经呈损伤性改变,总异常率达25.33%,同时发现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异常率高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下肢异常率高于上肢,且NCV改变与病程有关,而与年龄无关.结论:NCV测定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面神经患瞬目反射(BR),双侧面神经传导速度(NCV),额肌和口轮匝肌肌电图(EMG)表现,评价3项联合检测对面神经炎患面神经损害诊断,定位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 对33例面神经炎患的BR,双侧面神经NCV,额肌和口轮匝肌EMG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BR异常33例,阳性率为100%。(2)MCV异常27例,阳性率为82%。(3)EMG异常26例,阳性率为78%。结论 BR可反映面神经全程传导功能,能早期诊断神经损害,并能定位诊断中枢段或周围段损害,结合NCV定位诊断面神经近端或远端段损害,可帮助判断预后;EMG异常与病程相关,可直接反映神经损害程度。三结合使用对面神经炎的早期诊断,定位诊断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肌电图对肌萎缩侧索硬化与脊髓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胸段棘旁肌(thoraspinalmuscle,TSM)肌电图对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lateralsclerosis,ALS)与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ticmyelopathy,CSM)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12例ALS和13例CSM患者分别进行三肢肌、胸锁乳突肌(sternocleidomastoidmuscle,SCM)、TSM肌肌电图检测。结果ALS组:(1)12例中三肢肌肌电图均呈神经源性损害,阳性率为100%。(2)12例中10例SCM肌呈神经源性损害,阳性率为83%。(3)12例T9~11TSM肌安静状态均有失神经电位出现,阳性率为100%;CSM组:(1)13例均有单个以上的肢体呈神经源性损害,阳性率为100%,包括1例三肢肌、4例两肢肌(双上肢)、10例单侧上肢肌呈神经源性损害。(2)13例SCM肌肌电图均未见异常。(3)13例T9~11TSM肌肌电图安静状态均呈生理性电静息。结论TSM肌肌电图出现一定数量以上的纤颤波和正锐波能提高ALS患者亚临床检出率,增加TSM肌群神经源性损害依据,为ALS的诊断以及与CSM的鉴别诊断提供新的有价值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6.
MRI诊断皮肌炎与多发性肌炎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诊断皮肌炎(DM)、多发性肌炎(PM)中的价值。方法使用GE公司的SignaMR/i对2001年11月~2002年8月我科收治的26例确有肌炎的患者(包括活动期DM/PM10例,稳定期DM/PM14例,SLE伴活动性肌炎2例)及15例无肌炎的结缔组织病、关节病或临床有肌肉酸痛的患者大腿肌群进行MRI扫描,对比其MRI表现,并结合活动期患者的肌酶(肌酸磷酸激酶CPK)、肌电图(EMG)、肌肉活检结果,比较4种检查的敏感性。结果①12例处于活动期肌炎(其中10例初发,2例复发)患者双大腿肌群的MRI上均有异常表现,占100%(灵敏度);在14例稳定期肌炎患者的MRI中也发现10例异常,占71.4%;15例无肌炎的患者(阴性对照组)MRI上均正常;②12例活动期肌炎患者中9例CPK升高,占75%(灵敏度);③12例活动期肌炎患者中9例行EMG检查,8例有肌源性肌电损害,占88.9%(灵敏度);④12例活动期肌炎患者中10例行肌肉活检,7例有肌炎改变,占70%(灵敏度)。得出,在活动期肌炎的辅助检查中,MRI的灵敏度高于CPK、肌肉活检,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肌电图的灵敏度差异不明显;且非活动期肌炎,71.4%患者的MRI也发现异常表现。结论①根据肌炎在MRI上有异常表现且灵敏度较高的特点,MRI有可能作为诊断DM/PM的另一有效手段;其与肌酶、肌电图和肌肉活检相比有无创、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肌电图(EMG)、神经传导速度(NCV)的检测对提高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肌电图检查中自发电活动,MUP时限、波幅及多相波,最大随意收缩时的募集形式,以及NCV检查进行分析。结果30例中25例EMG示肌原性损害,同时有5例出现NCV的轻度减慢(16.6%)、3例(10.0%)NCV远端潜伏期延长。结论EMG、NCV测定是诊断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有价值的电生理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神经源性肌萎缩的病变肌肉的MRI表现及MRI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选择30例经临床证实的神经源性肌萎缩患者,选择舌头、肩胛肌带、大腿及双侧手掌行MRI检查。结果:①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者15例,其中舌肌萎缩4例;手掌蚓状肌及骨间肌萎缩6例,受累肌肉见斑片状长T2等T1异常信号影;双侧大腿肌肉见片状混杂信号影1例;4例表现为双侧手掌肌肉萎缩,信号无异常。余受检部位肌肉形态及信号无明显异常。②脊肌萎缩症1例,腓骨肌萎缩症2例,均表现双下肢肌肉萎缩,肌肉内见短T1长T2异常信号。③平山病8例,表现受累肌肉萎缩,手掌蚓状肌及骨间肌见斑片状长T2等T1异常信号影;④4例为单侧下肢的神经源性肌萎缩,表现为肌肉萎缩,肌肉内可见斑片状长T2及短T1混杂信号影。结论:神经源性肌萎缩主要表现为病变区肌肉的萎缩,部分肌肉为脂肪替代,另有部分病变肌肉可表现为肌纤维的坏死性改变。  相似文献   

19.
脊髓损伤患者双下肢神经肌肉的电生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采用神经传导测定及肌电图观察脊髓损伤(SCI)患者双下肢神经肌肉电生理变化,为脊髓损伤后双下肢神经肌肉功能判断提供依据。方法:19例脊髓损伤患者,采用常规神经传导检测方法测定双胫、腓总神经运动及感觉传导,分析末端潜伏期、动作电位波幅及传导速度。采用同心圆针电极检测双侧胫前肌、腓肠肌、股四头肌及L4—S1脊旁肌自发肌电活动(SA)。结果:①神经传导特征:94.7%患者运动传导异常,表现为单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降低、波幅降低伴潜伏期延长、动作电位缺失三种类型;15.8%的患者同时伴有感觉传导异常,表现为波幅降低、传导速度减慢或动作电位缺失;②胫神经:单纯运动传导异常占47.4%,运动与感觉传导均异常占10.5%;运动传导均表现为双侧异常(动作电位缺失、波幅减低和/或潜伏期延长);感觉传导表现为单侧传导速度减慢和/或波幅降低;③腓总神经:单纯运动异常占78.9%,运动与感觉均受累为15.8%;运动传导双侧异常为84.2%(动作电位缺失和/或波幅降低),单侧异常为10.5%(波幅降低和/或潜伏期延长);感觉传导异常为双侧或单侧动作电位缺失、传导速度降低和波幅降低(15.8%);④胸腰段SCI的胫、腓神经运动传导异常显著高于颈段SCI(腓神经为100%:85.7%,胫神经为66.7%:42.9%)。⑤肌肉自发电活动:所有患者双下肢肌肉及脊旁肌均见不同程度的自发电活动,包括纤颤电位、正锐波。结论:脊髓损伤后双下肢电生理主要表现为运动神经轴索性损害及肌肉异常自发电活动,肌肉异常自发电活动与下肢周围神经电生理改变无关;胸腰段脊髓损伤下肢周围神经传导异常比例高于颈段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20.
高压氧对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观察高压氧(HBO)对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NCV)的影响。方法糖尿病患者112例分为2组,对照组56例采用糖尿病饮食、降血糖、能量合剂、促代谢药物等治疗,HBO组56例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HBO治疗。采用多人高压氧舱,在舱内停留100min,压力0.25MPa,戴面罩吸入纯氧60min,中间休息10min,每日1次,10d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疗程间隔4~6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测定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腓肠神经的NCV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HBO组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显著加快(P<0.01);对照组仅正中神经MNCV显著加快(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HBO治疗后无周围神经症状者NCV均显著加快(P<0.01或0.05);有周围神经症状者仅正中神经MNCV和SNCV、腓总神经、尺神经MNCV显著加快(P<0.01或0.05)。结论HBO能有效地改善糖尿病患者的NCV,治疗越早,改善越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