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目的研究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慢性乙型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于2017年6月—2018年8月选择慢性乙型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该次研究对象,并采用"电脑随机法"将80例慢性乙型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分析两组血糖改善情况、GSES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慢性乙型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慢性乙型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GSES评分相比较,观察组慢性乙型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慢性乙型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护理满意度97.50%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慢性乙型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能够改善患者血糖水平,减轻心理压力,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脂、血糖、尿酸代谢异常发生率,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脂和血糖代谢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4年12月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住院治疗的120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常规检测血脂、血糖和尿酸水平和肝活检。结果 在590例慢性乙型肝炎轻度、449例中度和164例重度肝炎患者中,高密度脂蛋白升高发生率分别为22.88%、27.84%和35.37%,载脂蛋白AⅠ降低发生率分别为7.8%、12.47%和14.02%,血糖升高发生率分别为2.37%、4.68%和6.1%,总胆固醇升高发生率分别为18.64%、13.14%和12.2%。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容易合并代谢紊乱,出现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Ⅰ水平的改变,应注意监测,早期处理。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源性糖尿病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关系及治疗。方法 186例肝硬化患者根据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测、病毒学标志物、B超、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糖耐量试验,33例存在糖耐量减低,48例诊断为肝源性糖尿病,在保肝、抗病毒、退黄等综合治疗的同时给予控制饮食、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结果 48例糖尿病患者中,血糖得到良好控制35例,控制不良8例,病情恶化合并消化道出血死亡2例,合并肝性脑病死亡2例,合并肝肾综合征死亡1例。结论肝源性糖尿病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多见,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应定期复查血糖,肝源性糖尿病治疗重点在于积极抗病毒,治疗原发病,改善肝功能,对于合并糖尿病肝功能破坏严重者,应及早给予胰岛素治疗。  相似文献   

4.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2月乙型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92例,随机平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MDT式延伸护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餐后2h血糖、空腹血糖低于对照组,自我效能感(GSE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MDT式延伸护理服务可改善乙型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治疗的疗效。方法以2016年3月—2018年1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将其氛围研究组(n=30例)与对照组(n=3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添加阿德福韦酯,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增加恩替卡韦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后肝功能指标、血糖等情况。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前肝功能指标、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不存在明显差异。通过相应的治疗,研究组与对照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存在明显差异,且研究组肝功能指标改善效果优于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给予恩替卡韦治疗,不仅促进患者肝功能恢复,也可以有效控制血糖,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综合护理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护理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自2017年2月—2018年12月间收治的共7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各36例患者,参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的方法,实验组在参照组的基础上施行综合护理,比较实施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肝功能与血糖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临床护理结束后,实验组与参照组患者的血糖指标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时,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方法取得的护理效果更好,可以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患者采用恩替卡韦治疗起到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于2018年7月-2019年7月所接纳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患者50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5例,常规治疗)以及观察组(25例,恩替卡韦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结局。结果观察组AIB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ALT、TBiL指标均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较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HbA1c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PC III、HA、LN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患者中起到的治疗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讨论对于慢性乙型肝炎(CHB)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对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比较分析该科自2009年12月—2016年12月诊治的慢性乙型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68例,将所选取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接受正规抗病毒治疗的为观察组(36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的为对照组(32例),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24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48、72周观察组组餐后2 h血糖、OGTT对比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餐后血糖,OGTT低于对照组。结论对于慢性乙型肝炎(CHB)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采取抗病毒治疗所取得的治疗效果较好,有利于患者血糖的控制,可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该院在2018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100例确诊为患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患有2型糖尿病作为分组原则,将2型糖尿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列为该次研究的观察组,共计50例,将单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列为该次研究的对照组,共计50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对其临床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各指标检测结果差异。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组间HBsAb阳性率、HBcAb阳性率以及HBsAg阳性率比较,对照组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19、11.677、8.306,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组间HBeAb阳性率以及HBeAg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组间空腹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观察组整体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病毒阴性以及低中高HBV-DNA载量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存在密切关系,随着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病情的不断发展,其肝脏损伤会随之越来越严重,进而影响其机体葡萄糖代谢,诱发2型糖尿病。  相似文献   

10.
我来当医生     
《糖尿病之友》2011,(12):88-88
张先生56岁,做会计工作。10年前患过乙型肝炎,现已康复,每年体检转氨酶都正常,只有澳抗阳性。无糖尿病家族史。近两个月觉得乏力,自以为年纪大了体力差。张先生在家自测血糖,发现血糖高达12.4mmol/L。张先生去医院进行血液生化和口服糖耐量试验检查,结果血糖(mmol/L)空腹6.3,服糖后2小时14.6。转氨酶升高正常3倍以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用于慢性乙型肝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采取1~78顺序对患者进行编号,再按照等差数列首项为1,公差为6的方式将其平均分为两组,每组患者均为39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行优质护理,观察不同护理模式下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干预前后实验组患者餐后2 h血糖浓度分别为(15.33±3.36)、(7.36±1.88)mmol/L,对照组分别为(15.12±3.16)、(9.87±2.16)mmol/L,干预前后实验组空腹血糖分别为(12.18±3.58)、(6.37±1.22)mmol/L,对照组分别为(12.31±3.25)、(7.81±2.19)mmol/L(P0.05);实验组患者满意度94.87%高于对照组76.92%(χ~2=5.186,P0.05)。结论对慢性乙型肝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行优质护理能够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缩短患者的康复周期。  相似文献   

12.
<正>乙型肝炎是由于患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而引起炎症反应,进而导致肝脏组织受损的炎症疾病,而重度乙型肝炎是乙型肝炎的一种分型,据调查显示,约有60%以上的乙型肝炎患者将会发展至重症乙型肝炎[1-3]。其病理特点为肝脏组织细胞坏死,同时具有患病率高、发展速度快、临床治疗困难、预后较差等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而肝纤维化是重度乙型肝炎必经的病理过程,及时诊断并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纤维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用于慢性乙型肝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定感染性疾病科自2017年1月—2018年12月就诊的112例慢性乙型肝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优质护理)与对照组(基础护理)各56例,比较两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护理满意率(98.21%)高于对照组(75.00%),(P0.05);观察组SDS、SAS、餐后2h血糖及空腹血糖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方法可有效提高慢性乙型肝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护理满意度,临床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4.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短期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病情凶险,死亡率高,其抗病毒治疗,目前临床上无突破性进展。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初步观察其短期临床效果,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个体化饮食指导对慢性乙型肝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1月期间该院收治80例慢性乙型肝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均40例。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护理方案,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个体化饮食指导,分析对比护理前、后两组血糖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护理前两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护理后研究组上述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00%,与对照组的20.00%相比明显更低(P0.05)。结论对慢性乙型肝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个体化饮食指导的实施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可有效提高血糖控制效果,改善患者肝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6.
我院于1988年~1997年共收治乙型肝炎并发糖尿病患者30例,现将其临床特点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30例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29~60岁,平均45.2岁。均为乙型肝炎患者,其中急性肝炎2例,慢性肝炎24例,慢性重型肝炎4例。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患者空腹血糖2次均高于7.8mmol/L,伴有糖尿  相似文献   

17.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水平与其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的相关性。随机选择8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检测其血清HBVDNA和ALT水平,肝穿刺活检,光镜多视野观察其肝组织炎症活动度。随着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水平升高,其血清ALT和肝组织炎症活动度明显升高(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负荷与其肝组织炎症活动度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各种临床类型乙型肝炎患者外用血细胞的促凝血活性(PCA)及新型促凝血因子人纤堆介素(human fibfinogen like protein 2,hfgl2)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病毒性乙型肝炎慢性重型25例。健康对照25例,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病毒性乙型肝炎慢性重度和重型患者标本33例,病毒性乙型肝炎慢性轻度、中度共25例,健康对照25例分离其外周血白细胞(WBC)。用一期冻融法测量其PCA。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hfgl2的表达。结果:病毒性乙型肝炎慢性重型患者PBMC的PCA较健康对照南出20倍。WBC的PCA在以下各组(健康对照组、病毒性乙型肝炎慢性轻中度组、病毒性乙型肝炎慢性重度和重型组)呈避步上升过程,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CA在病毒性乙型肝炎慢性重型组患者PBMC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其在WBC的表达。PCA在健康对照组PBMC和喊的表达无显著差异,hfgl2在病毒性乙型肝炎慢性重型患者PBMC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在健康对照组中的表达。结论:病毒性乙型肝炎慢性重型患者PBMC中的PCA和hfgl2表达均显著升高,且其表达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hfgl2表达的强度(阳性细胞数)与PCA的升高呈正比相关。  相似文献   

19.
将我院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乙型肝炎肝硬化组,分别进行MELD评分与HOMA-IR等测定并对比分析。结果:乙型肝炎硬化组患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PG)、空腹胰岛素(fasting blood insulin,FINS)、HOM A-IR、M ELD评分值均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患者;胰岛素敏感指数(Insulin sensitivity index,ISI)显著低于慢性乙型肝炎组患者。HOMA-IR与M ELD评分值呈正相关;ISI与M ELD评分值呈负相关。结论:联合使用M ELD评分、HOM A-IR、ISI指标,能更好的评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病进程,从而更好指导临床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肝病伴糖代谢异常患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肝病伴糖代谢异常的临床特点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分别对29例慢性乙型肝炎伴糖代谢异常患者及62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伴糖代谢异常患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肝源性糖耐量减低(IGT)及肝源性糖尿病(DM)发生率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53%对3.82%,P<0.05;24.11%对1.64%,P<0.01).(2)慢性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伴肝源性IGT或DM患者均无糖尿病症状,而19例慢性乙型肝炎伴原发性DM者中12例有症状,12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伴原发性DM者中6例有症状.(3)慢性乙型肝炎伴肝源性IGT或DM者,空腹血糖(FPG)、餐后血糖(PPG)水平均低于伴原发性DM者(P<0.05);但前者葡萄糖负荷后胰岛素(PINS)及C肽(PCP)分泌水平高于后者(P<0.05).(4)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伴肝源性DM与伴原发性DM患者的FPG、PPG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伴肝源性DM患者空腹胰岛素(FINS)、PINS、空腹C肽(FCP)及PCP水平高于伴原发性DM患者(P<0.05),但两者的PINS/FINS、PCP/FC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小于5;伴肝源性DM患者其FPG、PPG水平均显著高于伴肝源性IGT者(P<0.05),FINS、PINS及FCP、PCP水平均低于肝源性IGT患者(P<0.05,P<0.01).结论肝病继发糖代谢异常者多发生于肝硬化患者,且以肝功能损害较重者为主,多无症状;慢性乙型肝炎伴肝源性DM患者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增强,而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伴肝源性DM患者则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