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对589例消渴病患者的治疗、研究,对消渴的病因、发病、治则、选方遣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病因主要是:气血虚弱;气机郁结;血脉瘀阻;痰饮阻塞;败浊、毒素淤积等.治疗应益气补血;行气活血;健脾化痰消饮;化浊解毒等.选方用药应注意病因病机的复杂性,药简剂轻,药必中病,精而良,良而效.  相似文献   

2.
经对589例消渴病患者的治疗、研究,对消渴的病因、发病、治则、选方遣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病因主要是:气血虚弱;气机郁结;血脉瘀阻;痰饮阻塞;败浊、毒素淤积等。治疗应益气补血;行气活血;健脾化痰消饮;化浊解毒等。选方用药应注意病因病机的复杂性,药简剂轻,药必中病。精而良,良而效。  相似文献   

3.
自拟消渴方治疗消渴病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渴(现代医学称为糖尿病)病临床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特征。本病由于多种因素造成人体气化功能失常,使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和排泄,从而耗损肺、胃、肾三脏,导致阴精亏损,燥热内生,气阴两亏等阴阳气血逆乱的证候,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4.
自拟消渴Ⅰ、Ⅱ号方治疗消渴白山市中医院(1343m)刘岷,王晓娜[关键词]消渴,中医药治疗,消渴Ⅰ号,消渴Ⅱ号笔者配制了消渴Ⅰ、Ⅱ号处方,治疗消渴病取得良好效果,大致眼用2周后即可降血糖、尿糖于正常范围,持续服用可使病情稳定.趋于痊愈。消渴Ⅰ号主要用...  相似文献   

5.
6.
论消渴与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忠贞 《光明中医》1996,11(3):9-11
本文系统论述了消渴与痰的关系,认为痰是消渴的病理产物,又是消渴的病因之一。痰热可导致阴虚,阴虚火旺又可灼津为痰,二者能形成恶性循环,使脏腑功能失常,机体失养,导致消渴顽固难解。提出治疗此病可用祛痰通窍之法。  相似文献   

7.
自1985年以来,对非依赖型糖尿病,按照消渴病的辨证施治法则,进行系统观察治疗84例总结如下。临床资料诊断标准及病例选择:全部病例均经空腹血糖、尿糖定性化验,并连续两次化验均高于正常值,持续服用本处方30剂以上者,在服药期间皆要求按期作血糖、尿糖定性化验。其中男40例,女44例。年龄40~50岁,19例;51~60岁,59例;60岁以上6例。平均年龄51岁。病程:自测定血糖、尿糖为阳性之日期算起,1月~2年,22例;2~9年,30例;10年~20年24  相似文献   

8.
目的:进行三黄消渴片中医药基础及药效学研究。方法: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对处方进行论述,用STZ和高脂饮食造糖尿病高脂血症的糖尿病大鼠模型,以盐酸二甲双胍片为阳性对照药物,观察三黄消渴片的降糖降脂作用。结果:三黄消渴片低剂量、商剂量对糖尿病大鼠模型有降糖作用,可改善其“三多一少”的消渴症状。结论:三黄消渴片疗效肯定,可作为糖尿病的辅助用药。  相似文献   

9.
消渴患者除多饮多食多尿之主证外,常兼有疲乏无力,视物昏花,大便干结或泄泻,四肢麻木等诸多慢性并发症可致残甚至危及生命。祖国医学认为从脏腑而论,肺燥脾虚肾虚肝郁胃热皆可治病,而以肺脾肾三脏为主,而自古从肝论治消渴及其兼证可以追溯到-《灵枢.本脏》,指出"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  相似文献   

10.
消渴病从脾阴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渴病,历代医家根据临床特点将其分为三消,病机上总以肺、胃、肾之阴亏火旺为总则,据笔者临床体会,消渴病患者中有一部分食量不多而反减少的患者,表现为脾阴不足的一系列症状,人们往往注意到肺、胃、肾三阴,而忽略脾阴,故治疗时,一味滋阴,造成腻膈碍脾,而忽视了启脾生津的大法。文献之中对脾阴虚和消渴的关系亦少阐述,因此,就我个人的临床体会,介绍如下: 一脾体阴用阳《血证论》中说:脾“体阴,而其用阳  相似文献   

11.
12.
消渴浅谈     
消渴是机体水液代谢失调所致的,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历代医家论述颇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古代医籍《内经》已有关于本病病因、症状及分类的记载;至《金匮》立消渴专论,提出了治疗法则;唐初《外台秘要》已认识到尿甜为本病临床特点,并认为肾虚是其主因,且对预后也有了进一步认识,随后,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宋代医家根据本病“三多”症状  相似文献   

13.
化瘀法治疗消渴病经验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即有消渴证的记载,临床表现提到"消谷善饮",<外台秘要>引<古今录验>说:"渴而多饮,小便量多有脂似麸麦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传统医学认为消渴病的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真正明确提出消渴与血瘀有密切关系的是近代医家唐容川,在其<血证论>论到:"瘀血发渴者,以津液之生,其根出于肾水,有瘀血者,水津因不能随气上布."  相似文献   

14.
朱珀  邹纯朴  张浩 《光明中医》2012,27(8):1495-1496
叶天士是清代著名医家,临证经验丰富,其对消渴的认识与治疗方法都有很多独到之处,本文整理分析了叶氏25例消渴医案,就其消渴证治思想做简要的分析,以求对消渴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万健民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1):117-118
对消渴病发病的认识,传统多认为本病"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位在肺、胃、肾三脏。但结合古代医家论述及现代中医研究,从肝论治消渴为消渴病诊治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对消渴的治疗,目前尚无理想的方法,而很多人倾向于探索应用针灸疗法治疗本病。在中医经络理论指导下,治疗过程中,明确诊断分型为根本,适当治疗处方为关键,综合治疗并发症为重要手段,合理日常调护为基本方法。应从诊断、治疗、调护等多个方面考虑,标本兼治,扬长避短,从而发挥针灸治疗疾病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石岩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35):122-122
糖尿病属祖国医学消渴病范畴,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灵枢·五变篇》指出“五脏皆柔弱者喜病消瘴”。其后,历代医家在《内经》基础上发展,至宋代王怀隐等著《太平圣惠方》中明确提出“三消”一词,谓“夫三消者,一名消渴,二名消中,三名消肾”。此后多数医家根据消渴“三多”症状的偏重不同而把本病分为上中下三消论治。  相似文献   

18.
《本草纲目》治疗消渴病药物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复习了《本草纲目》治疗消渴常用的 14 0余种药物 ,并分析了该书治疗消渴的学术特点 ,认为《本草纲目》用药具有药食同源、注重饮食治疗 ,甘寒清热、注重顾护脾胃 ,益气养阴、善用血肉有情 ,气血并重、用药多取苦寒 ,以毒攻毒、善用金石之品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我们总结名老中医颜德馨教授的经验,采用消渴清加减治疗糖尿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42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龄最大89岁,最小40岁,平均68.8岁;伴高血压病28人,冠心病16人,脑梗塞25人。2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在1985年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及《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1]。3治疗方法消渴清:生蒲黄18g,苍术9g,知母9g,地锦草30g,黄连3g,黄芪30g。随证化裁:湿热加厚朴、薏苡仁、木瓜、苍术各15g,黄连4.5g;阴虚加西洋参、石斛、天花粉、生地、麦冬、山…  相似文献   

20.
消渴是指以多饮、多食、多尿和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糖尿病属于此病范畴。消渴病的发生与社会环境、生活水平、七情内伤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故防治消渴,已成为我国医疗保健的重要课题之一。 消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称其为“消瘅”,对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主症有明确记载。隋·甄立言《古今录验方》将本病定义为“渴而饮水多,小便数……甜者,皆消渴病也。”至张景岳分消渴为上、中、下三消:“上消者,上焦病也,大渴引饮,随饮随渴,乃上焦之津液枯涸,古云其病在肺……中消者,中焦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