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研究分析中药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用药特点及规律。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及Pubmed数据库,将检索结果导入NoteExpress文献管理系统,筛选符合标准的文献,规范中药名称、格式,建立文献、方剂及中药信息表,利用Excel、SPSS 23.0对所得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包括频数统计、聚类分析等。结果: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129篇,共涉及方剂123首,中药144味,累计频数1 395次,单味药统计分析可知,补虚药使用频率最高,其中补气药尤甚。夏枯草、黄芪、浙贝母、白术使用频率最高,其中多为性温者,多属味苦、甘、辛,多归肝、脾、肾经。对38味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得到8个常用药对及4个药物聚类组合,归纳总治则为疏肝理气、化痰散结、补益脾肾。结论:中药治疗桥本甲状腺炎多分期分证论治,以疏肝解郁为本,根据疾病进展分期分型兼以理气化痰、活血化瘀、温阳利水、补益脾肾。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关联规则分析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症状与药物间的关联关系。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收集1990年1月至2013年12月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相关文献,提取症状、药物等相关信息建立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文献数据库。以Python作为数据预处理语言,以Apriori算法作为关联规则挖掘的算法依据,分析相关症状和药物的频繁项集及关联规则。结果共纳入文献778篇,使用药物360味。药物一元频繁项集频数最高者为附子(514),二元频繁项集频数最高者为丹参、甘草(440),三元频繁项集频数最高者为黄芪、桂枝、甘草(196);症状一元频繁项集频数最高者为心悸(708),二元频繁项集频数最高者为胸闷、心悸(578),三元频繁项集频数最高者为气短、胸闷、心悸(372)。关联规则表明,出现胸闷、心悸时使用甘草、附子、桂枝、丹参、麦冬;出现气短、胸闷时使用甘草、附子、桂枝;出现乏力、心悸时使用甘草、附子、黄芪;出现乏力、胸闷时使用附子、甘草;出现气短、胸闷、心悸时使用甘草、桂枝、附子;出现乏力、胸闷、心悸时使用甘草、附子、桂枝。结论缓慢性心律失常治疗以温阳、补益、活血为主,其核心症状心悸、胸闷采用的核心药物为附子、桂枝、黄芪、丹参、甘草。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总结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gfang Data)中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文献,构建方药数据库,通过频次统计、系统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网络分析进行研究。结果:共纳入方剂784首,所用药物358味,使用频次共计11671次,使用频数位于前10位的中药分别为甘草、桂枝、白芍、当归、黄芪、牛膝、防风、威灵仙、薏苡仁、白术,用药类别以补虚药、祛风湿药、解表药、活血化瘀药为主。中药药性主要为温性药,药味以甘为主,主归脾(胃)经。聚类分析得到15个中药组合。关联分析得到二项关联药物组合22项;三项关联药物组合26项;四项关联药物组合16项。复杂网络分析核心处方为:黄芪、桂枝、当归、白芍、甘草。结论:临床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多以扶正祛邪为法,其中以补益肝脾肾三脏为主;同时根据风、寒、湿、瘀等病因辨证施治,分别采用活血祛瘀、化痰除湿、温阳散寒止痛等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究温阳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和新思路。方法:根据检索词检索万方、知网、维普、学位论文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3月的全部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采用Excel 2016建立原始处方数据库,统计用药频数与高频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及功效类别。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对高频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再选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中的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并绘制复杂网络图。结果:最终获得处方174首,涉及152味中药,得出高频中药(频率≥1.0%)24味,以白术、甘草、补骨脂频次最高,性味以温、甘为主,归经主要为脾、胃、肺、肾经,药物功效类别多为补虚、温里、收涩。聚类分析获得6类,关联规则分析得出支持度最高的核心药物组合是白术-茯苓、肉豆蔻。结论:温阳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核心用药多以补虚、温里药,配伍特点多为温阳,佐以利湿、清热、活血、行气等,药物组方以四神丸为基本方进行化裁,抓住了UC的根本病机——脾肾阳虚,“补虚不助邪,祛邪不伤正”以达标本兼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挖掘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思路。方法 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期刊数据库收录的2018年—2022年文献为资料来源,收集其中所涉及的相关方剂,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将方剂中涉及到的药物逐条录入“中医传承计算平台管理系统”,对药物的频率、药性、药味进行统计分析,运用该平台软件的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挖掘相关用药规律。结果 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方剂151首,共涉及到184味中药,其药性以温、平、寒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按照使用频次排序,由多到少依次为:补虚药、活血化瘀类、解表类等;所涉及的高频中药(频次>40次)共计12味。其中黄芪占首位,其次是当归、鸡血藤、桂枝、川芎、甘草、地龙、牛膝、红花、赤芍、甘草、生地等。进一步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分析,挖掘出高频药物关联规则8条,并将高频药物聚为3类。结论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注重补虚泻实,标本兼治,多以补气、健脾益肾为主,兼顾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药治疗心房颤动用药规律。方法:以“房颤”为主题词检索CNKI数据库2015年1月1日-2020年8月31日收录的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献并建立Excel数据库,利用中医药数据挖掘系统(TCM Miner)及古今医案云平台(V2.2.3)进行数据挖掘,具体方法包括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43篇有效文献,包含中药98味,使用频次共计479次。使用频次≥5次的中药有35味,累积使用381次。常用核心药物有炙甘草、麦冬、桂枝、地黄、党参、黄芪等,药物功效以补虚药为主,核心药对有麦冬-五味子、桂枝-炙甘草-麦冬、地黄-桂枝-炙甘草-阿胶等。结论: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多以益气养阴、活血宁心为主,主要药物包括炙甘草、麦冬、桂枝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基于数据挖掘技术中药复方治疗失眠的用药规律。方法:选取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提供的《中国方剂数据库》为检索数据库,检索治疗失眠、不得卧、不得眠、目不暝、不寐、失寐的中药方剂,建立中药复方治疗失眠方剂数据库,并采用Excel、SPSS 22. 0统计软件及SPSS 14. 2统计软件进行频数及频率分析、聚类分析、关联分析等,进而对中药复方用药规律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并探讨其可能相关机制。结果:中药复方治疗失眠涉及方剂73首,中药227种,高频中药40味,甘草、当归、生地黄、茯苓、人参等较为常用;补气药、补血药、养心安神药最常选用;四气以温、平、微温,五味以甘、苦、辛,归经以归脾经、心经、肺经、肝经、肾经较常选用;聚类分析结果得到21个药对或药组;关联分析共得到46条关联规则,药对以生地黄→当归,甘草→当归等为常用,三味药组以甘草→生地黄,当归,酸枣仁→茯苓,生地黄等为常用。结论:临床治疗肺病多从脾心肺肝肾入手,以补虚泻实为治疗原则。补虚以温阳益气,滋阴养血,泻实以清热凉血,行气活血等方法选取相应中药组方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对近20年中药复方防治气虚血瘀型糖尿病的疗程、用药特点等进行归纳分析。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等检索中药复方(口服)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的临床文献,采用Excel 2013、SPSS Statistics 21.0、IBM SPSS Modeler 18.0、Graphpad prime 8.0及Cytoscape 3.7.1软件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结果 共筛选出166首中药复方,其中经典方剂主要包括补阳还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补血汤等,在纳入的166首中药复方中共包含157味中药,频次≥30的中药共16味,以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药性以甘、苦、辛为主,药味以温、微寒为主,归经以肝经、膀胱经、心经、脾经为主,通过关联规则分析获关联较高的药物组合为黄芪-当归、当归-川芎、黄芪-川芎等,聚类分析将药物分为4类。结论 为防治气虚血瘀型糖尿病中药新药的研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对心律失常的用药,探讨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心律失常的组方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收录的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文献进行检索,采用频数统计、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总结心律失常的用药规律。结果符合条件的文献共64篇,医案98个,共用药201味,分为19大类,1319频次。单味药使用频数最高的为甘草、丹参、麦冬、黄芪、桂枝等,药物分类以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安神药和解表药为主;根据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总结出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常用药物组合。结论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治疗心律失常多以益气活血化瘀为主,兼以清热安神,用药规律有迹可循,对临床治疗心律失常的组方用药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中医古籍挖掘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用药规律。方法:在《中华医典》数据库及湖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中搜集关于采用中药内服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医案。运用Excel建立原始数据库,进行频次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 25.0和SPSS Modeler 18.0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筛选出医籍71部,医案195则,方剂195首,药物206味,累计用药频次共2561次,排前5位的中药依次为丹参、黄芪、甘草、川芎、当归。排前5位的药物功效依次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化痰止咳药、解表药。药性以温、寒、平为主,药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以心、肝、脾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显示,丹参、黄芪、川芎、甘草为核心中药。关联强度排前3位的药对依次为川芎-丹参、丹参-黄芪、丹参-甘草。频次最高的2组药物组合为丹参-川芎、丹参-黄芪。聚类分析显示药物分类有4类。结论: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需谨守本虚标实之病机,尤为注重补虚药和活血药的使用,益气活血,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挖掘《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癫痫方剂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收载的治疗癫痫方剂,建立癫痫方剂文献研究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对其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关于治疗癫痫的文献中,共涉及532首方剂和488味中药,治疗癫痫的核心药物有朱砂、甘草、人参、牛黄等,用药种类以补虚药、安神药、平肝熄风药、清热药、化痰药为主。对核心药物聚类分析,形成了6个聚类组合。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共得22条药对及药组关联规则。结论:癫痫方剂的用药规律以祛风止痉、疏肝行气、开窍醒神、活血化瘀、养心安神为主,中医治疗癫痫应针对肝风、郁火、积痰、血瘀、气乱等因素进行辨证论治,同时还应考虑正气亏虚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药防治化疗药物心脏毒性的一般规律。方法检索1988年1月—2017年10月收录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的中药干预化疗药引起心脏毒性的相关文献,按照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采用频数统计的方法,归纳中药干预化疗药物心脏毒性的一般规律。结果纳入文献279篇,包括中药126味,使用频次前10位为人参、黄芪、麦冬、丹参、甘草、五味子、附子、党参、三七、川芎;中药制剂剂型中注射剂和汤剂居多;常用中药组合为人参-麦冬、人参-麦冬-五味子、人参-黄芪、人参-附子、桂枝-甘草;根据中药的功效进行分类,功效频次前3位为补虚药(462次)、活血化瘀药(97次)、清热药(53次)。结论中药干预化疗药所致心脏毒性的治则以补虚为主,常用补虚、活血、清热、温里等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文献总结,分析临床上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搜集近十年来关于中药治疗心律失常的100个确效方剂,建立Excel表格,统计所用药物,将所统计的药物按其功效分类,计算各类药物及各单味中药出现的频率和频次,发现用药规律。结果:100个复方中,统计出各类中药129味,共涉及17类药物,以补虚、活血化瘀、清热、安神药为多见;各类药物共出现975次,其中甘草、麦冬、丹参和五味子的使用频次最多。结论:临床治疗心律失常以补气、补阴、清热、化瘀药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中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的术后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文献数据库和维普文献数据库,对近10年的关于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的术后方面的所有文献进行查找,筛选出中药内服组方。利用Excel 2016建立数据库和规范数据,对中药组方进行频数分析,利用SPSS 25.0、SPSS Clementine 18.0等统计软件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1)最终符合要求的文献99篇,方剂147首,共使用单味中药184味,累及频数1 694次。(2)对47味高频中药(频次≥10)进行频数分析,47味中药累计频数为1 318次。占总药物频数的77.8%,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5味药分别是丹参、当归、菟丝子、香附、甘草;(3)对药物频次≥20的28味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及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可分为6个聚类方,关联规则分析得到31组药物组合。结论:中医药内服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的术后用药规律以补益药及活血化瘀药为主,兼以调经、理气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中医药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用药规律。方法:使用检索词,查找并筛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2000年1月至2020年3月中医药治疗IBS-C的有效处方,用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对其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筛选出治疗IBS-C的方剂94首,涉及中药115味,总频次为916次,频次≥10有24味中药,其中甘草,白术,白芍频次最高;药物类别以补虚药和理气药为主;四气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苦、辛、甘药物为主;归经以脾、胃、肺、肝为主。结论:治疗IBS-C以健脾疏肝治其本,以清热祛瘀、化痰消积治其标,扶正祛邪,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借助数据挖掘手段,探讨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研究的组方规律。方法:检索CNKI数据库1975—2015年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频数分析、剂量分析和关联规则探索常用有效中药、药对及剂量。结果:对筛选出的56张处方中102味中药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和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出6味核心中药和2个核心药对(桂枝+附子、附子+细辛+麻黄),并确定其参考剂量为黄芪15~50 g,附子6~20.5 g,丹参12~30 g,桂枝9~20 g,麻黄5~10 g,细辛3~10 g。结论: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核心药物为黄芪、附子、丹参、桂枝、麻黄、细辛,黄芪宜为君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分析中医药治疗急性心力衰竭(AHF)的用药特点及组方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 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中文期刊(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PubMed、Cochrane Library 数据库自建库至2021 年4 月所有中医药治疗AHF 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筛选 文献和提取资料后,应用Excel 2010、IBM SPSS Modeler 18.0、IBM SPSS Statistics 21.0 对方药进行频数统计、 关联规则分析及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方剂67 首,涉及中药103 味,共计使用频次702 次。AHF 的病 因构成以冠心病和肺源性心脏病为主,主要证型为阳虚水泛证、气虚血瘀证、心肾阳虚证;中药使用频次较高 的药物有黄芪、附子、甘草、丹参、茯苓等;药物功效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和利水渗湿药为主;药性以温为 主;药味以甘为主,兼有苦、辛;药物归经使用频次较高的为脾经、心经和肺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泽泻- 猪苓”“茯苓-白术-附子”与“桂枝-丹参-茯苓-黄芪”等常用药对组合,聚类分析得到4 个新方组合,主要 用于阳虚喘脱证、阳虚水饮证、气阴两虚血瘀证及气虚血瘀水饮证的治疗。结论AHF 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 实,以虚为主,治法以益气温阳为主,兼活血、利水、养阴、平喘、固脱等,挖掘出五苓散、真武汤及芪参益 气滴丸的组方等治疗AHF 的常用基础方。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文献探究早期糖尿病肾病中医治疗用药规律。方法:检索并筛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自建库以来至今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中医治疗相关文献,建立中医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文献研究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关联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用药规律进行探究,进一步指导临床用药。结果:中医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文献中所含中药复方104首,中药129味,药物种类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和收涩药为主;药物性味以甘、苦为主,药性多为寒、平;归经以肝经、肾经为主。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得出4个聚类组合,另外对所涉及的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药对规则17条,药组(3味药、4味药)规则36条。结论:中医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药物性味以甘苦为主,归肝肾两经,核心单味药为黄芪、丹参、生地黄等,临床治疗方法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为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用药规律。方法:以"胃食管反(返)流性咳嗽"为主题词,检索中国知网(1987年1月至2020年2月)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相关文献,收集文献中药物及其剂量齐全的处方,录入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对中药名称、归经及分类规范后,使用Excel2007、SPSS Statistics 21.0、SPSS Modeler 18.0分别对药物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符合要求的156首方剂中共含中药171味,用药频数共计2 033次。171味中药中,频数≥24次的中药共26味,排名前十的常用中药依次为半夏、甘草、陈皮、旋覆花、茯苓、柴胡、代赭石、黄连、黄芩、白芍;171味中药功效以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理气药最为常见,归经以肺经、脾经和胃经为主。系统聚类分析后得到9个聚类群,关联规则分析发现10个核心药物组合。结论: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病位主要在肺、脾、胃,病理因素有虚实之分,痰为其病理因素之一,病机为胃失和降、肺气上逆,临床多以二陈汤、左金丸为基本方加减治疗该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析慢性心力衰竭(CHF)中药组方的用药规律,针对常用中药关联规则分析,为CHF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搜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10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医案,提取方药信息,整理后录入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SPSS 23.0和SPSS modeler 14.2对中药功效、性、味、归经应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对方药信息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在合格入选的81例病案中,涉及药物162味。按功效分为19类,使用较频繁的前5类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温里药;药性以温、平、微寒、寒为主,药味以甘、辛、苦为主;以入肝经、肺经、脾经、肾经、胃经的药物为主;关联性较强的药物组合为补虚药配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并形成了5个聚类,常用药物组合为黄芪、丹参、附子间相互配伍。结论诸医家在遵循"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机本质上,讲究"标本兼治,补行活泄,五脏同治"的原则,善于运用益气活血法,辨证配伍温阳利水、健脾化痰等药物,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