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2014年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分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组24例,对照组16例,比较2组溶栓前、溶栓后1d、溶栓后7d的NIHSS评分以及溶栓后3个月的mRS评分,并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溶栓前与溶栓后7d的NIHSS评分与对昭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mRS评分,治疗后3个月,溶栓组预后良好13例(54.2%),对照组为7例(43.7%)。溶栓组1例出现症状性脑出血,治疗后恢复。结论在治疗时间窗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阿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轻型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03—2019-06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内四科住院的急性轻型脑梗死患者73例,均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所用溶栓药物分为阿替普酶组41例,尿激酶组32例。通过分析2组患者静脉溶栓后2 h、24 h、3 d、7 d NIHSS评分及治疗期间的出血、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纤维蛋白原减少、死亡等不良事件,分析两种静脉溶栓方案对于急性轻型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阿替普酶组静脉溶栓后2 h、24 h、3 d、7 d NIHSS评分分别为2(1,3)、1(1,4)、1(1,4)、1(0,3.5),均低于其基线NIHSS评分3(1.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6、0.039、0.042、0.006);尿激酶组静脉溶栓后7 d NIHSS评分为1(0,3),低于其基线NIHSS评分2(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阿替普酶组与尿激酶组静脉溶栓后2 h、24 h、3 d、7 d NI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734、0.897、0.852、0.864),且2组患者出血并发症及总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与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轻型脑梗死均有效,且疗效及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Solitaire AB可回收支架取栓术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时间窗内治疗的疗效和意义。方法 将2015年7月-2018年7月在本院治疗的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实验组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Solitaire AB可回收支架取栓术治疗,对照组予以单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 通过影像学检查分析2组治疗后颅内病变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通过血管造影评估实验组血管再通率; 通过NIHSS评分评估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情况; 通过Barthel指数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估2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时间窗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Solitaire AB可回收支架取栓术治疗的血管再通率为94.1%,再通时间为(219.4±59.2)min,取栓次数为(2.5±1.1)次,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颅内出血等并发症; 对比单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Solitaire AB可回收支架取栓术治疗的患者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有显著优势。结论 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时间窗内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Solitaire AB可回收支架取栓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显著增加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总体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在4.5 h内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导致出血转化的因素。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0例患者分为溶栓组和未溶栓组。溶栓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未溶栓组采用常规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7 d评估2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对比2组疗效;对比溶栓组在溶栓前后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溶栓组和未溶栓组相比,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溶栓组溶栓前后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出现3例脑出血,10例牙龈出血。结论阿替普酶在4.5 h内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确切,其导致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有待大样本前瞻性临床试验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影响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发病0~4.5 h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组和非静脉溶栓组,记录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基本资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溶栓组记录发病至溶栓时间及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下降。结局指标采用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及患者死亡率,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卒中患者90 d不良结局的相关因素。结果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共116例,其中成功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84例,非静脉溶栓32例。静脉溶栓组3个月预后良好53例(63.1%),预后不良31例(36.9%),其中发生出血转化6例(7.1%),症状性颅内出血3例(3.5%),死亡3例(3.5%)。非静脉溶栓组3个月预后良好12例(37.5%),预后不良20例(62.5%),其中发生出血转化5例(15.6%),症状性颅内出血3例(9.3%),死亡3例(9.3%)。静脉溶栓组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发病至溶栓时间、基线NIHSS评分、高血压与90 d不良预后相关(P0.05)。静脉溶栓组和非静脉溶栓组相比,静脉溶栓组有更好的临床预后及更低的死亡率,两组在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病率方面并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尽早实施静脉溶栓对改善近期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再闭塞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发病4.5h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再闭塞的患者60例,随机于再闭塞后予以静脉泵入替罗非班治疗(首剂5μg/kg静脉推注3min,续以0.075μg·kg~(-1)·min~(-1)静脉持续泵入24h)30例(B组)及常规治疗30例(A组)。观察2组溶栓前、溶栓后症状加重时及24h、7d时NIHSS评分,90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病死率、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结果溶栓前、溶栓后症状加重(再闭塞)时,2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7d时NIHSS评分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0d时mRS≤2分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再闭塞是有效的、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急性期脑梗死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96例,分别按照不同的时间窗和TOAST分型进行分组,均予rt-PA 0.9mg/kg静脉溶栓治疗,比较2组溶栓后出血、脑疝、死亡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1)按照时间窗进行分组,3~4.5h溶栓组较3h溶栓出血事件发生率稍高,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按照TOAST分型进行分组,心源性脑梗死溶栓组溶栓后症状性脑出血、非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病死率稍高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溶栓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黏膜出血发生率、脑疝发生率高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4.5h时间窗溶栓较3h内静脉溶栓出血不良反应有增加趋势,但本研究样本中无统计学差异。对于心源性脑梗死,溶栓后皮肤黏膜出血和脑疝的发生率较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风险相对较高的患者,尽早给予静脉溶栓治疗的同时,应参考不同的脑梗死分型和病情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脑微出血是否增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脑出血的风险。方法对2015年7月-2016年7月期间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内科四病区发病4.5 h内接受阿替普酶(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病4.5 h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206例患者,溶栓前根据头部MRI检查分为微出血组89例,无微出血组117例;主要观察指标是溶栓后住院期间症状性及非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和3个月良好预后率,次要观察指标是3个月生存率。结果含铁血黄素沉积组症状性脑出血共2例(2.2%),与无含铁血黄素沉积组3例(2.6%)相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4)。含铁血黄素沉积组非症状性脑出血共4例(4.5%),与无含铁血黄素沉积组2例(1.7%)相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月神经功能获得良好预后,含铁血黄素组共计41例(46.1%),无含铁血黄素组62例(52.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5)。含铁血黄素沉积组3个月生存率92.1%,无含铁血黄素沉积组为95.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脑微出血(CMB)与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龄轻型缺血性卒中3 h内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将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10月连续收治入院的发病3 h内48例高龄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 随机分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组24例和未溶栓组24例。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的一般情况,基线美国 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HISS)评分,治疗24 h后颅内出 血转化率,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及90 d病死率。 结果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组和未溶栓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基线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组和未溶栓组治疗24 h后颅内出血转化率分别为4.17%和0(P =1.000),两组 90 d病死率均为4.17%(P =1.000),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组及未溶栓组90 d mRS评分为0~2分的比率 分别为83.33%和54.17%(P =0.029)。 结论 早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不增加急性期颅内出血转化的风险, 可以改善高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不增加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月经期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内科应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100例,其中女性在月经期进行静脉溶栓的患者6例,回顾性分析6例在月经期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红蛋白含量(Hb)的变化,比较其差异,用卫生巾的用量来估算并记录患者月经量,记录静脉溶栓后7 d内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结果静脉溶栓后患者凝血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下降,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溶栓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部分活化的凝血酶时间缩短,血红蛋白增高,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上个月患者的月经血量为(50±10.49)ml,溶栓后6位患者的月经量为(65±4.47)ml,溶栓后出现月经量增加,但均未出现月经量过多。溶栓后7 d内6例患者均未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结论月经期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可引起月经量增加,但不引起月经量过多,不增加患者7 d内的症状性颅内出血几率,其安全性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24 h内发生不明原因早期神经功能恶化(unexplained 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Unexplained END)后应用替罗非班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月于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神经内科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并在静脉溶栓时间窗内应用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后24 h内发生不明原因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患者,根据是否应用替罗非班进行干预分为应用替罗非班干预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2组患者在干预后第24 h、第7 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于出院后第90 d应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对所有患者的生活能力恢复情况进行评估,以mRS评分较出院时>2分为预后不良,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住院期间评估所有患者是否存在出血转化,出院后90 d是否存在死亡病例。结果 共纳入73例经静脉溶栓后发生不明原因END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男53(72.6%)例,女20(27.4%)例,平均年龄(63.33±4.53)岁,治疗组31(42.5%)例,对照组42(57.5%)例。治疗组在干预后的第24 h和第7 d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出院后90 d预后良好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出现2例出血转化,2组均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 对于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所出现的END及时应用替罗非班进行干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急性缺血性卒中行静脉溶栓患者205例的队列,其 中联合治疗组(阿替普酶+丁苯酞组)112例,阿替普酶组93例。分析两组患者溶栓后即刻及14 d后 NIHSS评分,90 d的mRS评分,并分析不同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Trial of Org 10 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中的临床疗效。同时分析溶栓后14 d症状性颅内出血及死亡情况。 结果 ①溶栓后两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溶栓后14 d联合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阿替普 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82±0.44)分 vs(6.40±0.66)分,P=0.041]。联合治疗组90 d预后良好 率高于阿替普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2.3% vs 55.9%,P =0.014);其中LAA亚型中联合治疗组患 者NI HSS评分(P =0.023)及预后良好率(P =0.045)均高于阿替普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治疗 后90 d两组死亡率及14 d颅内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丁苯酞是改善 缺血性卒中溶栓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OR 0.425,95%CI 0.216~0.835,P =0.013);年龄>60岁(OR 2.233,95%CI 1.047~4.766,P =0.038)、入院时收缩压>160 mm Hg(OR 2.295,95%CI 1.126~4.679, P =0.022)、溶栓前NIHSS评分>10分(OR 9.354,95%CI 4.049~21.610,P<0.001)是预后的独立危险 因素。 结论 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患者能改善90 d临床预后,对LAA患者可能更 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降血压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脑血流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收治合并高血压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入院后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入院后继续应用降压药物,维持血压120~140/80~90mmHg(1mmHg=0.133kPa),对照组血压低于180/100mmHg时不降压,1周后启动降压治疗。观察2组患者静脉溶栓后梗死侧脑血流、梗死体积变化,NIHSS评分变化,出血并发症、90d良好预后(mRS≤2)。结果观察组脑血流较对照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梗死体积、NIHSS评分变化、出血并发症及90d良好预后的患者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及时降压治疗,没有明显降低梗死侧脑血流,没有扩大脑梗死体积,对患者的短期预后无明显影响,但控制血压可能降低溶栓后出血转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持续监测辅助阿替普酶静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发病时间在静脉溶栓时间窗内的60例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所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治疗组在静脉溶栓过程中给予TCD持续监测。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4h进行NIHSS评分;以TCD-TIBI分级评估溶栓后24h血管再通情况。溶栓后90d时进行mRS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溶栓24h后与对照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7,P=0.046);溶栓后24h治疗组血管再通比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13,P=0.005);溶栓后24h2组均未见症状性颅内出血(Z=0.00,P=1.00),溶栓后90d治疗组mRS平均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4,P=0.016)。结论 TCD持续监测辅助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较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时静脉溶栓和动脉溶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自2005年初至2010年底连续登记在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入院时人口学特征、溶栓时间窗、院内时间延误、溶栓途径、阿替普酶剂量、脑卒中严重程度、各项生化和凝血指标及溶栓前重要生命体征,以及CT表现和脑卒中TOAST分型,评价溶栓后出血性转化、血管再通分级和溶栓后90 d预后及死亡率.采用变量筛选技术挑选影响预后的可能因素,并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入选96例患者,1例失访,其中男性43例(44.8%),女性53例(55.2%);年龄中位数72岁,体质量中位数58.5 kg;溶栓时间窗中位数4.3 h;静脉溶栓64例,动脉溶栓32例;溶栓后90 d预后良好率为43.8%,死亡率为17.9%.单因素分析显示,动脉溶栓组较静脉溶栓组男性患者比例较高(71.9%vs 31.3%),总费用明显偏高(47623.6元vs 25699.8元),院内延误时间(3.17 hvs 1.73 h)和溶栓时间窗(5.54 h vs 3.58 h)明显延长,阿替普酶用量明显偏少(20 mg vs 50 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溶栓后36h内责任血管再通率(64.9%vs 53.8%)、出血转化率(25%vs 31.3%)、90 d预后良好比例(45.3% vs 40.6%)和死亡率(14.7%vs 3.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溶栓方式对预后无显著影响(OR=0.54,P=0.824,95% CI:0.00-131.46);血管再通良好是预后良好独立保护因素(OR=0.11,P=0.027,95% CI:0.02-0.78),但不同溶栓方式对血管再通无显著影响. 结论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治疗中,阿替普酶动脉溶栓和静脉溶栓后90 d预后良好比例相当,溶栓后出血转化率和死亡率无明显差异,不同溶栓方式对临床结局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有效性、安全性和临床预后的影响 因素。 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2016年9月-2018年9月收治入院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 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年龄将患者分为年龄≥80岁组和年龄<80岁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 时、溶栓24 h NIHSS评分,6个月mRS评分及死亡率,观察两组溶栓相关出血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及 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所有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 最终共纳入患者119例,男性69例(58.0%),年龄范围46~94岁,平均70.12±10.55岁,入院 NIHSS评分4~38分。其中年龄≥80岁患者29例,年龄<80岁患者90例。静脉溶栓后,两组患者溶栓 24 h NIHSS评分较入院时均明显降低(均P<0.05),两组治疗24 h 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的出血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肺部感染、6个月预后良好及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到静脉溶栓时间、入院时NIHSS评分及肺部感染是脑梗死静脉溶 栓6个月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高龄不是影响预后的因素(P>0.05)。 结论 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未增加颅内出血转化风险、死亡率及不良预 后。入院到静脉溶栓时间、入院时NIHSS评分及肺部感染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6个月预后不良 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对远期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58例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期选取40例未经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评估2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h、24h、7d、14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并在治疗3个月后评价2组日常生活能力与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在治疗后6h、24h、7d、14d的NIHSS评分减少程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的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评价方面,实验组的BI和QL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可靠,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并能改善患者的远期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替普酶对70岁以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2年10月~2016年6月在聊城市中医医院就诊,年龄<70岁的AIS患者184例,随机分为标准剂量组(93例)和低剂量组(91例),分别给予0.9 mg/kg和0.6 mg/kg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的死亡率和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的差异,同时评价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和其他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分别有92例和91例患者完成研究.两组患者发病后90 d内死亡率分别为10.87%和8.79%,治疗后72 h内死亡或神经功能恶化率分别为14.13%和12.09%,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mRS分布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期间SICH发生率分别为7.61%和5.49%,治疗及随访期间不良事件总体发生率分别为19.56%和18.68%,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剂量阿替普酶对非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较好的溶栓效果,预后和出血转化风险与标准剂量相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低剂量阿替普酶治疗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1月至2022年1月于发病4.5 h内就诊于乐山市人民医院的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5分]患者143例,根据患者接受治疗的方式分为低剂量组(49例)、标准剂量组(46例)和对照组(48例)。低剂量组患者发病4.5 h内接受阿替普酶(0.6 mg/kg)静脉溶栓,24 h后若无出血转化,则采用双抗治疗21 d;标准剂量组于4.5 h内接受阿替普酶(0.9 mg/kg)静脉溶栓,后续抗栓方案同低剂量组;对照组入院即刻接受双抗治疗21 d。比较3组患者24 h及7 d的NIHSS评分与基线水平的差异;对比3组患者24 h的NIHSS评分、7 d的NIHSS评分以及90 d良好功能结局、轻度残疾、中重度残疾所占比例的差异;比较3组患者36 h内出血事件发生率、7 d及90 d死亡率的情况。结果 低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治疗后24 h的NIHSS评分、3组患者7 d的NIHSS评分均较基线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间24 h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和标准剂量组7 d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和标准剂量组7 d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90 d良好功能结局、轻度残疾、中重度残疾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方面,低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低剂量与对照组各类型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剂量组口腔及皮肤黏膜出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其他类型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7 d、90 d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剂量阿替普酶可能加快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症状恢复,与标准剂量阿替普酶疗效相似,且不显著增加出血及死亡风险。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2, 49(6): 7-12]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规范剂量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效果,以及在治疗"时间窗"内获得溶栓治疗对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及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86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多模态MRI评价溶栓后24h及3个月时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神经功能改善程度和预后。结果 86例患者中前循环缺血56例、后循环缺血30例。溶栓治疗后24h,神经功能恢复良好者62例占72.09%、不良者24例占27.91%,治疗前后NHI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42例行多模态MRI检查者阻塞血管完全再通18例占42.86%、部分再通6例占14.28%、闭塞18例占42.86%,与溶栓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73)。3个月随访时,神经功能预后良好者78例占90.70%、不良者8例占9.30%,与溶栓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脑血管再通和脑组织再灌注是判断临床疗效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