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Solitaire AB可回收支架取栓术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时间窗内治疗的疗效和意义。方法 将2015年7月-2018年7月在本院治疗的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实验组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Solitaire AB可回收支架取栓术治疗,对照组予以单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 通过影像学检查分析2组治疗后颅内病变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通过血管造影评估实验组血管再通率; 通过NIHSS评分评估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情况; 通过Barthel指数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估2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时间窗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Solitaire AB可回收支架取栓术治疗的血管再通率为94.1%,再通时间为(219.4±59.2)min,取栓次数为(2.5±1.1)次,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颅内出血等并发症; 对比单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Solitaire AB可回收支架取栓术治疗的患者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有显著优势。结论 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时间窗内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Solitaire AB可回收支架取栓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显著增加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总体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阿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轻型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03—2019-06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内四科住院的急性轻型脑梗死患者73例,均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所用溶栓药物分为阿替普酶组41例,尿激酶组32例。通过分析2组患者静脉溶栓后2 h、24 h、3 d、7 d NIHSS评分及治疗期间的出血、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纤维蛋白原减少、死亡等不良事件,分析两种静脉溶栓方案对于急性轻型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阿替普酶组静脉溶栓后2 h、24 h、3 d、7 d NIHSS评分分别为2(1,3)、1(1,4)、1(1,4)、1(0,3.5),均低于其基线NIHSS评分3(1.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6、0.039、0.042、0.006);尿激酶组静脉溶栓后7 d NIHSS评分为1(0,3),低于其基线NIHSS评分2(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阿替普酶组与尿激酶组静脉溶栓后2 h、24 h、3 d、7 d NI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734、0.897、0.852、0.864),且2组患者出血并发症及总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与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轻型脑梗死均有效,且疗效及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2014年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分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组24例,对照组16例,比较2组溶栓前、溶栓后1d、溶栓后7d的NIHSS评分以及溶栓后3个月的mRS评分,并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溶栓前与溶栓后7d的NIHSS评分与对昭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mRS评分,治疗后3个月,溶栓组预后良好13例(54.2%),对照组为7例(43.7%)。溶栓组1例出现症状性脑出血,治疗后恢复。结论在治疗时间窗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龄轻型缺血性卒中3 h内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将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10月连续收治入院的发病3 h内48例高龄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 随机分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组24例和未溶栓组24例。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的一般情况,基线美国 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HISS)评分,治疗24 h后颅内出 血转化率,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及90 d病死率。 结果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组和未溶栓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基线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组和未溶栓组治疗24 h后颅内出血转化率分别为4.17%和0(P =1.000),两组 90 d病死率均为4.17%(P =1.000),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组及未溶栓组90 d mRS评分为0~2分的比率 分别为83.33%和54.17%(P =0.029)。 结论 早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不增加急性期颅内出血转化的风险, 可以改善高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不增加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HT)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01—2017-07作者医院收治的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348例,根据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是否发生HT将患者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回顾性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和实验室检查指标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LS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出血组32例,未出血组316例。两组患者间基线血糖、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心房颤动史、溶栓24h后收缩压以及抗血小板药物服用史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血糖(OR=3.781,95%CI:1.851~11.765)、基线NIHSS评分(OR=2.678,95%CI:1.384~10.441)、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OR=2.436,95%CI:1.324~4.488)、心房颤动史(OR=4.538,95%CI:2.036~14.132)和溶栓24h后收缩压(OR=1.581,95%CI:1.071~6.415)是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基线血糖、基线NIHSS评分、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心房颤动史和溶栓24h后收缩压是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对远期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58例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期选取40例未经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评估2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h、24h、7d、14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并在治疗3个月后评价2组日常生活能力与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在治疗后6h、24h、7d、14d的NIHSS评分减少程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的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评价方面,实验组的BI和QL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可靠,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并能改善患者的远期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血管机械再通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5年11月1日~2016年10月31日入住本院神经内科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时间4.5 h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中单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者20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血管机械再通治疗10例,比较各组治疗前和治疗后2、24 h、1周NIHSS评分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各观察亚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各时间点较治疗前NIHSS评分显著减少,总有效率显著增高(P<0.05),而各观察亚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机械再通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有效性、安全性和临床预后的影响 因素。 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2016年9月-2018年9月收治入院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 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年龄将患者分为年龄≥80岁组和年龄<80岁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 时、溶栓24 h NIHSS评分,6个月mRS评分及死亡率,观察两组溶栓相关出血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及 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所有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 最终共纳入患者119例,男性69例(58.0%),年龄范围46~94岁,平均70.12±10.55岁,入院 NIHSS评分4~38分。其中年龄≥80岁患者29例,年龄<80岁患者90例。静脉溶栓后,两组患者溶栓 24 h NIHSS评分较入院时均明显降低(均P<0.05),两组治疗24 h 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的出血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肺部感染、6个月预后良好及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到静脉溶栓时间、入院时NIHSS评分及肺部感染是脑梗死静脉溶 栓6个月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高龄不是影响预后的因素(P>0.05)。 结论 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未增加颅内出血转化风险、死亡率及不良预 后。入院到静脉溶栓时间、入院时NIHSS评分及肺部感染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6个月预后不良 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联合银杏叶滴丸综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0-11—2011-11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70例进行溶栓治疗,所有病例签署溶栓同意书,其中34例患者选择阿替普酶联合银杏叶滴丸治疗作为研究组,其余36例患者仅以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为对照组,观察NIHSS 6h、7d、2周评分,2周后的临床疗效及各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NIHSS 6h、7d、2周评分减少程度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小。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银杏叶滴丸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改善病情,疗效稳定,减少溶栓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阿替普酶和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收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58例,根据所用溶栓药物分为两组:rt-Pa组患者53例。UK组患者105例,其中发病4.5 h内患者80例,构成4.5 UK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定采用NIHSS评分。分别观察溶栓后2 h、24h、7 d、10 d疗效。结果(1)rt-Pa组在2 h、24 h疗效优于UK组(P0.05),rt-Pa组和UK组在7 d和10 d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2)rt-Pa组在2 h、24 h疗效优于4.5 UK组(P0.05),rt-Pa组和4.5UK组在7 d和10 d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阿替普酶在溶栓后24 h内疗效优于尿激酶,但二者的短期预后相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有效性、安全性和临床预后的影响
因素。
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2016年9月-2018年9月收治入院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
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年龄将患者分为年龄≥80岁组和年龄<80岁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
时、溶栓24 h NIHSS评分,6个月mRS评分及死亡率,观察两组溶栓相关出血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及
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所有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 最终共纳入患者119例,男性69例(58.0%),年龄范围46~94岁,平均70.12±10.55岁,入院
NIHSS评分4~38分。其中年龄≥80岁患者29例,年龄<80岁患者90例。静脉溶栓后,两组患者溶栓
24 h NIHSS评分较入院时均明显降低(均P<0.05),两组治疗24 h 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的出血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肺部感染、6个月预后良好及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到静脉溶栓时间、入院时NIHSS评分及肺部感染是脑梗死静脉溶
栓6个月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高龄不是影响预后的因素(P>0.05)。
结论 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未增加颅内出血转化风险、死亡率及不良预
后。入院到静脉溶栓时间、入院时NIHSS评分及肺部感染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6个月预后不良
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超时间窗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于发病后3.0~4.5h,对照组于发病时间4.5~7.0h给予阿替普酶溶栓,比较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观察总有效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NIHSS评分、GCS评分、MRS评分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超时间窗溶栓治疗也可发挥作用,改善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及血流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再闭塞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发病4.5h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再闭塞的患者60例,随机于再闭塞后予以静脉泵入替罗非班治疗(首剂5μg/kg静脉推注3min,续以0.075μg·kg~(-1)·min~(-1)静脉持续泵入24h)30例(B组)及常规治疗30例(A组)。观察2组溶栓前、溶栓后症状加重时及24h、7d时NIHSS评分,90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病死率、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结果溶栓前、溶栓后症状加重(再闭塞)时,2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7d时NIHSS评分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0d时mRS≤2分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再闭塞是有效的、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回顾性调查研究探讨脑梗死患者的基线情况与其静脉溶栓早期疗效的关系,并提出相关的建议,为静脉溶栓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以深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49例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线资料,以NIHSS评分的差值作为结局变量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分析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早期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溶栓后1h有效62例(24.90%),溶栓后24h有效118例(47.39%),溶栓后第7天有效165例(66.27%)。溶栓1h有效组房颤史比例、溶栓前NIHSS评分明显均低于无效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既往房颤史、溶栓前NIHSS评分是静脉溶栓1h后影响神经功能恢复的独立因素。溶栓24h后有效组发病至溶栓的时间(onset to treatment,OTT)、房颤史比例、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前血糖水平均低于无效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OTT、房颤史、溶栓前血糖水平、溶栓前NIHSS评分是静脉溶栓24h后影响神经功能恢复的独立因素。溶栓7d后有效组OTT、溶栓前NIHSS评分均低于无效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OTT、溶栓前NIHSS评分是静脉溶栓7d后影响神经功能恢复的独立因素。结论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有效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升高。房颤史、溶栓前血糖水平、溶栓前NIHSS评分、OTT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超时间窗进展性脑梗死低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多模式MRI指导下,选取焦作煤业集团中央医院2016-01—2018-11收治超时间窗(发病6~12h)进展性脑梗死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溶栓组35例及未溶栓组35例,未溶栓组给予常规治疗,溶栓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低剂量(0.6mg/kg)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观察2组患者1d、7d、14dNIHSS评分变化、90d良好预后率(mRS≤2)及症状性出血发生率。结果 溶栓组NIHSS评分下降明显,与未溶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90d良好预后患者多于未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性出血发生率比较,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模式MRI指导下,严格筛选超时间窗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低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可获得良好临床效果,改善短期预后,症状性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给药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病在4.5h内,具有溶栓指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5例,其中对照组56例仅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等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49例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24h后若无明显出血,开始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90d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改善情况,以评价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前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溶栓后2h、24h、7d时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90d时mRS评分显示预后良好的患者较对照组明显增多,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90d时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升高(P0.05)。虽然观察组总体出血事件较对照组增高(P0.05);但2组症状性脑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病4.5h以内,静脉给予rt-PA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影响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发病0~4.5 h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组和非静脉溶栓组,记录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基本资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溶栓组记录发病至溶栓时间及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下降。结局指标采用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及患者死亡率,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卒中患者90 d不良结局的相关因素。结果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共116例,其中成功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84例,非静脉溶栓32例。静脉溶栓组3个月预后良好53例(63.1%),预后不良31例(36.9%),其中发生出血转化6例(7.1%),症状性颅内出血3例(3.5%),死亡3例(3.5%)。非静脉溶栓组3个月预后良好12例(37.5%),预后不良20例(62.5%),其中发生出血转化5例(15.6%),症状性颅内出血3例(9.3%),死亡3例(9.3%)。静脉溶栓组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发病至溶栓时间、基线NIHSS评分、高血压与90 d不良预后相关(P0.05)。静脉溶栓组和非静脉溶栓组相比,静脉溶栓组有更好的临床预后及更低的死亡率,两组在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病率方面并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尽早实施静脉溶栓对改善近期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24 h内发生不明原因早期神经功能恶化(unexplained 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Unexplained END)后应用替罗非班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月于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神经内科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并在静脉溶栓时间窗内应用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后24 h内发生不明原因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患者,根据是否应用替罗非班进行干预分为应用替罗非班干预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2组患者在干预后第24 h、第7 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于出院后第90 d应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对所有患者的生活能力恢复情况进行评估,以mRS评分较出院时>2分为预后不良,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住院期间评估所有患者是否存在出血转化,出院后90 d是否存在死亡病例。结果 共纳入73例经静脉溶栓后发生不明原因END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男53(72.6%)例,女20(27.4%)例,平均年龄(63.33±4.53)岁,治疗组31(42.5%)例,对照组42(57.5%)例。治疗组在干预后的第24 h和第7 d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出院后90 d预后良好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出现2例出血转化,2组均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 对于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所出现的END及时应用替罗非班进行干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持续监测辅助阿替普酶静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发病时间在静脉溶栓时间窗内的60例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所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治疗组在静脉溶栓过程中给予TCD持续监测。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4h进行NIHSS评分;以TCD-TIBI分级评估溶栓后24h血管再通情况。溶栓后90d时进行mRS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溶栓24h后与对照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7,P=0.046);溶栓后24h治疗组血管再通比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13,P=0.005);溶栓后24h2组均未见症状性颅内出血(Z=0.00,P=1.00),溶栓后90d治疗组mRS平均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4,P=0.016)。结论 TCD持续监测辅助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较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选择性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发病4.5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选择性动脉溶栓组和静脉溶栓组,分别在靶动脉血管闭塞点注药(阿替普酶20~30mg)或外周静脉给药(阿替普酶9mg/kg),并用DSA或CTA判断血管再通率及记录欧洲卒中量表评分(ESS)。结果动脉溶栓组溶栓后2h、24h、3dESS评分均明显高于静脉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7d、14d、1个月时ESS评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静脉溶栓组致残率为8%,动脉溶栓组为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的血管再通率虽高但远期疗效并不优于静脉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是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