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山重楼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ang ZG  Zhao D  Deng J 《中药材》2011,34(3):389-392
目的:为寻找中药重楼的替代资源,研究巴山重楼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依次用正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反相制备HPLC等手段,从巴山重楼根茎的正丁醇提取部分分离纯化单体化合物,并运用MS、1H-NMR、13C-NMR、2D-NMR等波谱技术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巴山重楼的正丁醇提取部分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蜕皮激素(1)、pinnatasterone(2)、偏诺皂苷元-3-O-α-L-鼠李吡喃糖(1→2)-[α-L-阿拉伯呋喃糖(1→4)]-β-D-葡萄吡喃糖苷(3)、薯蓣皂苷元-3-O-α-L-鼠李吡喃糖(1→2)-[α-L-阿拉伯呋喃糖(1→4)]-β-D-葡萄吡喃糖苷(4)、偏诺皂苷元-3-O-α-L-鼠李吡喃糖(1→4)-α-L-鼠李吡喃糖(1→4)-[α-L-鼠李吡喃糖(1→2)]-β-D-葡萄吡喃糖苷(5)。结论:化合物1~5为首次在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李国玉  徐娜  刘晓燕  武震  吕邵娃  匡海学 《中草药》2015,46(10):1431-1436
目的对类叶牡丹Caulophyllum robustum根中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反复硅胶柱色谱、中压柱色谱及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谱、质谱等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类叶牡丹根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刺囊酸-3-O-β-D-葡萄吡喃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1)、3-O-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元-28-O-β-D-葡萄吡喃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2)、HN-saponin H(3)、ciwujianosides A_1(4)、glycoside L-K_1(5)、3-O-β-D-吡喃葡萄糖-(1→3)-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元-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6)、leonticin F(7)、3-O-β-D-吡喃葡萄糖-(1→3)[β-D-吡喃葡萄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刺囊酸-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8)、leonticinA(9)、莫诺苷(10)。结论化合物10是环烯醚萜类,其余化合物为皂苷类;化合物1、10首次从红毛七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9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陆英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陆英Sam bucus chinensisL ind l.分离并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Ⅰ)、齐墩果酸(Ⅱ)、熊果酸(Ⅲ)、山柰酚-3-O-β-D-(6-O-乙酰基-葡萄吡喃糖)-7-O-β-D-葡萄吡喃糖苷(Ⅳ)和山柰酚-3-O-β-D-葡萄吡喃糖-7-O-β-D-葡萄吡喃糖苷(Ⅴ),化合物Ⅳ和Ⅴ为首次从陆英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藏药五脉绿绒蒿中非生物碱成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研究藏药五脉绿绒蒿Meconopsis quintuplinervia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色谱技术分离纯化,用波谱学方法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Ⅰ),槲皮素-3-O-[β-D-半乳糖(1→6)]-β-D-葡萄糖苷(Ⅱ),山柰素-3-O-[β-D-葡萄糖(1→2)]-β-D-葡萄糖苷(Ⅲ),异鼠李黄素-3-O-[β-D-半乳糖苷(1→6)]-β-D-葡萄糖(Ⅳ),咖啡酸(Ⅴ),原儿茶酸(Ⅵ),对羟基肉桂酸(Ⅶ),2-(3,4-二羟苯基)-乙醇β-D-吡喃葡萄糖苷(Ⅷ),对羟基苯甲酸β-D-吡喃葡萄糖酯苷(Ⅸ),肉桂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Ⅹ),5,7-二羟基色原酮(Ⅺ),胡萝卜苷(Ⅻ)。结论:除Ⅵ和Ⅻ外,其余10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5.
徐学民  王笳  杨红  黄卫平  袁崇军 《中草药》2005,36(6):805-808
目的对胡芦巴Trigonellafoenum-graecum种子所含的皂苷成分做深入研究。方法采用硅胶H柱色谱、干柱色谱等从总皂苷中分离纯化单一皂苷成分,并应用13C-NMR、FAB-MS、DEPT等光谱及部分水解获得的次生苷的方法测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总皂苷中分离出的一个新皂苷D为六分子糖与薯蓣皂苷元构成的六糖苷,经测定皂苷D的结构为:薯蓣皂苷元-3-O-α-L-鼠李吡喃糖(1→3)-β-D-葡萄吡喃糖(1→4)-α-L-鼠李吡喃糖[(1→3)-α-L-鼠李吡喃糖](1→4)-β-D-葡萄吡喃糖(1→4)-β-D-葡萄吡喃糖苷。结论皂苷D是一个新的六糖皂苷。  相似文献   

6.
中药地肤子的三萜和皂苷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对中药地肤子Kochia scoparia的三萜和皂苷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采用不同层析技术进行分离,用波谱及化学的方法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齐墩果酸3-D-β-D-吡喃木糖(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I),3-D-β-D-吡喃木糖(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酯苷(Ⅱ),齐墩果酸28-D-β-D-吡喃葡萄糖酯苷(Ⅲ),齐墩果酸3-D-[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木糖(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Ⅳ),齐墩果酸3-D-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甲酯苷(V),齐墩果酸3-D-β-D-吡喃木糖(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甲酯苷(Ⅵ),齐墩果酸(Ⅶ),豆甾醇3-D-β-D-吡喃葡萄糖苷(Ⅷ)。化合物Ⅲ、Ⅴ和Ⅷ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7.
《中成药》2021,(5)
目的研究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 How.的化学成分。方法巴戟天甲醇提取物采用MCI-GEL、RP-C_(18)、Sephadex LH-20、硅胶柱和重结晶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α-D-fructofuranose-β-D-fructofuranose-1,2′∶2,6′-dianhydride(1)、蔗糖(2)、蔗果三糖(3)、耐斯糖(4)、1F-果呋喃糖基耐斯糖(5)、水晶兰苷(6)、京尼平苷酸(7)、6-O-表-乙酰基鸡屎藤次苷(8)、光泽汀-3-O-β-D-樱草糖苷(9)、虎刺醇-3-O-β-D-樱草糖苷(10)。结论化合物1、8~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罗汉果中的化学成分.方法:用各种色谱法分离和纯化化合物,通过多种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罗汉果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6个葫芦烷型三萜皂苷,分别为罗汉果皂苷Ⅲ A1(mogroside Ⅲ A1)、赛门苷Ⅰ(siameno-sideⅠ),罗汉果皂苷Ⅳa(mogroside Ⅳa)、罗汉果皂苷Ⅳe(mogroside Ⅳ e),罗汉果皂苷(mogroside Ⅴ)、11-氧-罗汉果皂苷Ⅴ(11-oxo-mogroside Ⅴ).结论:mogroside Ⅲ A1为首次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得到,鉴定其结构为罗汉果醇-24-O-β-D-毗喃葡萄糖基(1→2)-[β-D-毗喃葡萄糖基(1→6)]-β-D-毗喃葡萄糖苷{Mogrol-24-O-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其余5个化合物为已知化合物.  相似文献   

9.
《中成药》2014,(1)
目的研究苋科青葙属植物鸡冠花的化学成分。方法对鸡冠花60%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组份进行分离。采用大孔树脂对鸡冠花正丁醇提取部位进行初步分离,利用正相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重结晶法以及HPLC(制备型)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O-β-D-芹糖-(1→2)-β-D-葡萄糖-2-羟基-6-甲氧基苯乙酮(1),对羟基苯丙烯酸葡萄糖酯(2),紫丁香苷(3),丁香酚-O-β-芹糖-(1→6)-O-β-葡萄糖苷(4)、(1S,3S)-1-甲基-1,2,3,4-四氢化-β-咔啉-3-甲酸(5)、山柰酚-3-O-α-L-鼠里糖-(1→6)-β-D-葡萄糖-(1→2)-β-D-葡萄糖苷(6)、异鼠李素-3-O-(2-O-β-D-葡萄糖)-β-D-半乳糖-7-O-β-D-葡萄糖苷(7)。结论化合物17均为首次从鸡冠花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7均为首次从鸡冠花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10.
珍珠菜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邹海艳  屠鹏飞 《中草药》2009,40(5):704-708
目的 对珍珠菜Lysimachia clethroide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溶剂法和色谱法提取分离,波谱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珍珠菜中分离得到了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正十六烷酸(Ⅰ)、对羟基苯甲酸(Ⅱ)、东莨菪亭(Ⅲ)、原儿茶酸(Ⅳ)、木犀草素(Ⅴ)、山奈酚-3-O-芸香糖苷(Ⅵ)、槲皮素-3-O-(6"-O-反式香豆酰基)-β-D-葡萄糖苷(Ⅶ)、柚皮素(Ⅷ)、山柰酚-7-O-葡萄糖苷(Ⅸ)、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Ⅹ)、蒙花苷(Ⅺ)、3β,16a-二羟基-13,28-环氧-齐墩果烷-3-O-{a-L-鼠李糖基-(1→2)-O-β-D-葡萄糖-(1→4)-[β-D-葡萄糖-(1→2)]-a-L-阿拉伯糖苷}(Ⅻ)、3β,16a,29-三羟基-13,28-环氧-齐墩果烷-3-O-{a-L-鼠李糖基-(1→2)-O-β-D-葡萄糖-(1→4)-[-β-D-葡萄糖-(1→2)]-a-L-阿拉伯糖苷}(红毛紫钟苷E,ardisimamiloside E,ⅩⅢ).结论 化合物Ⅰ~Ⅵ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Ⅶ~ⅩⅢ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