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折愈合仪联合气压治疗仪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应用骨折愈合仪联合气压治疗仪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传统功能锻炼法进行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肿胀、疼痛情况和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第2,3,4,5,7天疼痛发生例数分别为42,10,6,2,0例,均少于对照组的54,37,20,10,6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7.500,28.780,9.623,5.930,4.385;P〈0.05);观察组患者第3,4,5,7,10天中度或重度肿胀例数分别为32,18,10,2,2例,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的56,40,37,23,13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12.270,35.780,28.780,22.280,8.890;P〈0.01);观察组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89,P〈0.05)。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主动功能锻炼前应用骨折愈合仪联合气压治疗仪能更有效地缓解术后肿胀、疼痛症状,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加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自制梯形枕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梯形枕用于减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下肢肿胀和疼痛等效果。方法将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30例采用梯形枕的护理方法,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在减轻患肢疼痛、舒适度、肿胀持续时间等的效果。结果经统计学处理,研究组在减轻患肢疼痛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在改善舒适度上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肿胀持续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梯形枕可明显减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患肢疼痛与肿胀,增加舒适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Ⅱ型糖尿病病人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将80例围手术期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重点采用足踝环转运动,双下肢比目鱼肌与腓肠肌手法按摩等以强化小腿肌泵运动。结果:观察组重点采用被动及主动足踝环转运动,双下肢比目鱼肌与腓肠肌手法按摩等强化小腿肌泵运动的措施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取小腿肌泵运动能有效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老年糖尿病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足底动静脉泵对预防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髋部骨折手术患者20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手法按摩,实验组应用足底动静脉泵。结果实验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伤后7d内患肢肿胀和疼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应用足底动静脉泵能有效减轻患肢肿胀和疼痛,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间歇性充气压力泵在老年肺癌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15例肺癌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59例和试验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预防DVT,试验组采用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间歇性充气压力泵预防DVT。观察术后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和水肿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下肢肿胀、DVT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间歇性充气压力泵能有效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踝泵运动口令视频在预防老年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LEDVT)形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66例外科术后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82例)和观察组(8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后踝泵运动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指导其应用口令视频进行踝泵运动的正确使用方法,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1周后LEDVT、下肢肿胀及疼痛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LEDVT、肢体疼痛及肢体肿胀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踝泵运动口令视频的应用有利于提高老年术后患者的运动依从性,减少LEDVT、下肢酸痛和肿胀等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老年男性患者前列腺增生术后应用间歇性气压治疗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将本院2013年10月-2015年5月收治的122例行前列腺增生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1例。对照组给予患者翻身、按摩、活动双下肢等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气压泵进行双下肢气压治疗。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2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静脉栓子检出率及栓子大小、疼痛、肿胀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组静脉栓子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栓子大小在2mm左右可自行吸收栓子,观察组患者的肿胀、疼痛情况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间歇性气压治疗可有效预防前列腺增生手术的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对前列腺电切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作用.方法 将366例前列腺电切术患者按入院顺序先后随机分为研究组186例和对照组180例,研究组患者前列腺电切术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下肢进行物理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前列腺电切术后采用常规护理,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及血栓栓塞程度,并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研究组患者前列腺电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9.68%,而对照组患者前列腺电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20.00%,两组比较,x2值为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患者前列腺电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程度轻度发生率为83.33%,中重度发生率为16.67%,而对照组患者前列腺电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程度轻度发生率为44.44%,中重度发生率为55.56%,两组比较,x2值为7.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操作简便易掌握,为降低前列腺电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及减轻血栓栓塞程度开拓了一条新的预防途径,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从而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无栓病房管理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及患肢肿胀、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于我院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其等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骨折护理,研究组实施无栓病房管理。术后1周,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患肢疼痛及肿胀程度。结果术后1周,研究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 05),肿胀程度、疼痛程度均轻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无栓病房管理可有效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减轻患肢肿胀和疼痛程度,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踝泵运动对外科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将138例外科术后评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风险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6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方法基础上增加踝泵运动.比较2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2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踝泵运动简单、易行,能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促进外科术后患者康复,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抗栓压力泵对预防脑卒中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选择28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43例和观察组143例。对照组早期采用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抗栓压力泵治疗,每天两次,每次30min。7d后行彩超检查评定两组患者下肢DVT的发生情况及患者总疗效。【结果】对照组有6例发生下肢DVT,观察组1例发生下肢DVT,对照组DVT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抗栓压力泵治疗能有效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DVT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观察低分子肝素钙(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s calcium injection,LMWH)围术期应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50例接受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5例。A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B组运用普通血管活性药物,术后14~20d患侧下肢行彩超检查了解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A组0例(0%)发生深静脉血栓,B组为6例(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血量(295±80)ml,B组(272±80)ml,两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大出血。结论:表明低分子肝素钙围术期应用可安全有效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了自2003-02-2008-08的10例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患者。结果:本组LDVT左侧6例,右侧4例。术后早期发生的LDVT有8例,平均发生于术后第9天,另2例术后半年到一年发生。10例均得到彩色B超检查证实,表现为下肢肿胀。本组患者早期用抗凝,溶栓治疗后获得良好的效果。结论:LDVT的病因是多因素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张新刚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3):3124-3127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有明确临床症状、体征,并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或造影证实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所有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均在植入下腔静脉滤器后抗凝治疗,治疗组经插管溶栓或经患肢足背静脉溶栓治疗并联合应用中药内服外敷,对照组经插管溶栓或经患肢足背静脉溶栓治疗.结果 按血管通畅度评价,治疗组血管通畅度高于对照组.随访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P<0.01).溶栓治疗过程中未出现肺动脉栓塞症状及出血现象.结论 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方法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良效,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综合治疗,可以增强疗效.  相似文献   

15.
综合康复对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肿胀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肿胀的影响,为预防术后下肢静脉血流瘀滞、深静脉血栓形成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56例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由骨外科护士进行常规的护理及康复指导,实验组由专业的康复治疗师进行康复训练及物理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1d、3d、5d、7d测量两组患者下肢髌上、髌下周径变化。结果实验组术后1d、3d与本组术前比较P0.05,术后5d、7d与术前比较P0.05;对照组术后1d、3d、5d与本组术前比较P0.05,术后7d与术前比较P0.05;同一时段组间比较术后1d、7dP0.05,术后3d、5dP0.05。结论综合康复缩短了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肿胀时间,减轻了肿胀程度,可有效预防DVT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把8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0例,对照组40例。试验组术后4d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双下肢,对照组行常规治疗与护理联合个人行为功能锻炼。比较两组患者患肢疼痛程度、肿胀指数、凝血综合指数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研究时间为10d。结果治疗后10d时试验组的疼痛分数为2.26±0.78、肿胀指数为5.66±2.06、凝血综合指数为2.36±1.08、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2.5%;对照组的疼痛分数为2.98±1.87、肿胀指数为6.98±1.99、凝血综合指数为3.18±1.38、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20.0%。试验组疼痛分数、肿胀指数、凝血综合指数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较好的效果,并且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17.
屠悦  林雪娟 《全科护理》2016,(21):2194-2196
[目的]分析围术期预防性护理干预对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择期进行妇科盆腔手术的68例病人(2014年1月—2014年12月),采用双盲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4例,其中对照组行普通护理方式,干预组行术前、术中、术后的围术期预防性护理干预方式。比较两组病人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发生率为14.7%,而干预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发生率为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预防性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改善病人预后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踝泵运动对下肢骨折病人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22例下肢骨折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围术期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围术期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踝泵运动。对比两组病人患侧皮肤情况、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护理前后患侧踝关节活动度、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病人患侧皮肤肿胀、疼痛、颜色改变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护理前患侧踝关节活动度及生活质量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护理后患侧踝关节活动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护理后生活质量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踝泵运动能有效改善下肢骨折病人下肢皮肤状况,并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和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地奥司明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疗效。方法 7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尿激酶、华法令钠、阿司匹林、复方丹参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微粒化地奥司明片,1350 mg/次,3次/d,连用4 d,然后改为900 mg/次,2次/d,连用10 d。观察2组患者溶栓效果及治疗前、治疗10 d、治疗30 d时左右踝周径、左右腓肠肌周径。结果治疗组溶栓有效率为74.3%,高于对照组有效率68.6%;2组治疗后左、右踝周径和左、右腓肠肌周径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治疗组减少的更加明显(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地奥司明能够明显减轻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的肢体肿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