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评价《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简称《原则》)胸痹程度与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结果的相关性。方法207例患者参照《原则》胸痹轻重分级,常规做心电图检查,并按Judkins法进行冠脉造影检查,将结果与《原则》标准进行对比。结果冠脉造影结果与心电图关系显示,冠心病1支及2支病变组心电图异常率较冠脉正常组显著增加(P〈0.05),但多支病变组反而与冠脉正常组差异无显著性;冠脉正常组胸痹程度与各冠心病亚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但各冠心病亚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多支病变组反而以轻度胸痹比例最高(37.0%),中度、较重度及重度所占比例依次下降。结论胸痹程度和冠心病严重程度往往不成正比,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肝主疏泄,调畅情志,与心密切相关。根据脏腑相关理论,讨论心肝同治法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与胸痹证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疑诊冠心病患者470例,按64层螺旋CT(64MSCT)冠脉成像结果根据冠脉有无病变、病变范围、钙化积分、冠脉狭窄程度、斑块性质分组,观察胸痹不同证型中冠脉病变程度,并分析相关性。结果:病变冠脉以心血瘀阻证和痰浊痹阻证多见,冠脉病变范围、狭窄程度两组均显著高于其他证型组;粥样斑块以心血瘀阻证和痰浊痹阻证多见,两组中软斑块比例高,均显著高于其他证型组。结论:冠状动脉病变与胸痹中医证型存在一定相关性。心血瘀阻证、痰浊痹阻证冠脉病变范围广,狭窄程度严重,软斑块比例高,是胸痹的危险证型。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可归属中医学"胸痹""心水""水肿""心悸""喘证"等范畴。本病以阳气虚为基本病机,尤其以心、脾、肾阳虚为主,气血、津液运行受阻,产生瘀血、痰浊等,闭阻心脉发为胸痹,津液不行成饮邪则发为心水、水肿。张仲景温阳法即以温阳之药扶助人体阳气,以消除体内阴邪。以温阳法为主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可使血行有畅,痰浊得化,津液得布,气血、津液调和。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型与IL-18、hs-CRP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历代医家对此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及预防作了深入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然而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辨证分型与白介素18(IL-18)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相关性的研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岭南地区冠心病患者舌象及舌下脉特点,并与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冠心病中医舌象与冠状动脉的相关性。方法:观察来自广东省的207例胸痹患者中医证候、舌象、舌下脉,Jud-k ins法冠脉造影检查,并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冠心病组与冠脉正常组相比,心血瘀阻证及痰浊壅塞证明显增多,舌紫黯、舌苔厚者明显增多。舌紫暗比例有随病变支数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其中多支病变组的比例明显高于冠脉正常组。冠心病组舌下脉扭曲较冠脉正常组明显增多,且随病变支数增加而明显增加。多支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冠脉正常组。舌下脉积分的这种变化更为明显。结论:岭南胸痹患者证候以痰瘀为多,舌象改变与冠脉病变程度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冠心病患者舌象特点,并与冠脉造影(CoronaryAngiography,CAG)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冠心病患者中医舌象与冠状动脉的相关性。方法:观察来自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220例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候、舌象、冠脉造影检查,并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冠心病组与冠脉正常组相比,瘀血舌象明显增多,且比例随病变支数增加而增加。结论:胸痹患者证候以瘀血证为多,其舌象改变与冠脉病变程度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试述冠心病的中医药治疗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等范畴,属本虚标实之疾,本虚多属气虚,而标实则为痰瘀交结为患。由于气虚不运,气不行则血亦瘀滞,或因心阳不运,则脾阳不振,痰浊内生,痰瘀阻痹心脉发为胸痹。  相似文献   

9.
胸痹心痛是冠心病患者常见的中医临床症状,随着现代冠心病患者冠脉介入治疗率的不断增长,本文旨在探讨符合介冠脉入时代的中医药治疗优势,并提倡"谨守病机"的辨证施治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万启南教授致力于老年冠心病的研究,通过30余年的临床实践与系统研究,认为冠心病相当于中医胸痹心痛,虚是老年人胸痹(冠心病)发病的病理基础,而痰、瘀、火毒是重要的病理因素。在临床中万启南教授巧用生脉散加减,运用扶正补虚、化痰活血、清热解毒之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患者的症状在治疗后有了大幅度改善,患者的冠脉CT或冠脉造影以及血管彩超结果经治疗后狭窄程度也有了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1.
胸痹心痛中医病性证候要素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痹心痛中医病性证素的分布、主要组合规律及冠心病不同类型证素分布。方法对223例胸痹心痛患者进行中医病性证素分布的临床调查,分析病性证素的分布及组合情况,并分析冠心病不同分型证素分布规律。结果胸痹心痛常见病性证素分布频率由高至低依次为血瘀、气虚、阴虚、痰浊、气滞、阳虚、寒凝;其组合情况:双因素组合中,气虚+血瘀最多,其他依次为气虚+阴虚、血瘀+气滞、血瘀+痰浊、气虚+痰浊、阳虚+血瘀、气虚+阳虚、血瘀+阴虚;三因素组合中,气虚+阴虚+血瘀最多,其次为气虚+痰浊+血瘀、气虚+阴虚+痰浊、气滞+血瘀+痰浊、阳虚+血瘀+气滞;冠心病心绞痛与心肌梗死中医病性证素分布存在差异。结论胸痹心痛在治疗上应标本兼顾,以益气活血、滋阴化痰的方药为主。  相似文献   

12.
胸痹心痛(气阴两虚兼血瘀型)病机及治疗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对胸痹心痛患者调查显示,其具有多个症候共同存在的特点,其中气阴两虚兼血瘀型占比例较大。文章认为该证候主要病机为患者年老体虚,阳微阴弦,久病伤其气阴,气血运行不畅,心血瘀阻,治宜益气养阴、活血化瘀,选方用生脉散合桃仁红花煎加减。  相似文献   

13.
简要介绍杨牧祥教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脂肪肝、冠心病、皮肤病、黄褐斑、男性不育的临床经验。慢性支气管炎治疗注重气血同治;慢性胃炎治疗注重调气;脂肪肝治疗注重消痰化瘀;冠心病治疗注重温阳益气;皮肤病治疗注重清化风、热、湿、瘀;黄褐斑治疗注重疏肝化瘀;男性不育症治疗注重调补脾肾、益气血,同时重视生活调理及心理调治。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是内科常见多发病,在中医属"胸痹"、"心痛"等疾病,其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病机总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阴阳气血的亏虚,标实为阴寒、痰浊、血瘀等为患,病位主要在心。孙兰军教授为国务院特贴专家,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其擅长运用脏腑相互关系辨证,心病不独治心,具有一套完整的辨治理论体系与用药经验。文章主要从理论来源、病因病机、临床经验等几个方面介绍孙兰军教授治疗冠心病经验,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5.
总结朱生棵教授辨证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经验。认为该病为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又兼痰、瘀为患;治疗注重疏肝降逆、化痰祛瘀,临证多采用疏肝和胃方化裁。  相似文献   

16.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西医治疗包括硝酸脂、β受体阻滞剂、他汀及ACEI类,也包括溶栓、抗血小板和抗凝及介入治疗。胸痹病机为本虚标实,在阴、阳、气、血亏虚或心、脾、肝、肾诸脏亏虚基础上,兼有气滞、血瘀、痰浊、寒凝等阻于心脉,使心脉不通,心血瘀阻,不通则痛;临床多虚实夹杂;利用中药多靶点、多环节、全方位特点遣方用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温阳活血、益气养阴、健脾化湿、祛风通络,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阳微阴弦"出自《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篇》。"阳微阴弦"是对胸痹心痛病因病机的高度概括。"阳微"即是本虚,"阴弦"即是标实。冠心病的病机特点总属"本虚标实",心脾、肾阳气亏虚是发病之本,而阴寒、痰浊、瘀血是发病之标,由此提出温阳益气,化痰祛瘀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治则。  相似文献   

18.
夏翔先生认为,元气衰微、胸阳不振、痰瘀内积、心脉瘀阻是冠心病发病的基本病机,益气培元、助阳温通、活血祛瘀、化痰理气是治疗冠心病的基本大法。辨治中强调标本兼顾、病证结合、脏腑相关,选方用药重视温润相宜、补通相融,且主张药性药理汇通。自拟“心痛方”用于冠心病的相对稳定期及发作期的治疗,临床取效较好。  相似文献   

19.
颜德馨教授临床诊治疑难杂症的经验。强调气血辨证,治则以平衡气血为重。如以疏畅气机法治疗顽固性胸脘胁痛,以升降气机法治胃肠功能紊乱,以益气升阳法治疗老年性痴呆,以活血通络法治疗血管瘤,以活血祛痰法治疗冠心病、高脂血症、以及温阳化瘀法治疗阳痿,温经活血法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  相似文献   

20.
《山东中医杂志》2016,(8):726-727
总结薛一涛教授运用柴胡疏肝安神汤治疗胸痹的经验。薛教授对心源性胸背痛从中医学胸痹论治,其病机多以气滞、血瘀、寒凝、痰浊标实为主。以先治其标、后治其本为原则,先行理气活血通脉,后行补气滋阴温阳,临床运用柴胡疏肝安神汤为主治疗,取得了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