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两种室缺类型小儿法乐四联症手术预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4年2月至1996年8月我们收治小儿法乐四联症(TOF)共238例。临床资料本组238例TOF中室间隔缺损(VSD)为干下型(S组)41例,年龄(6.4±3.1)岁,心胸比率0.58±0.04;VSD为对位不良型(M组)197例,年龄(5.2±...  相似文献   

2.
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病理解剖和外科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室间隔缺损(VSD)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是较常见的心脏复合畸形。我们自1980年3月至1995年8月手术治疗41例(同时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者未列入)。现总结讨论如下:临床资料本组41例中男28例,女13例。年龄5~28岁,平均13.5岁。全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主动脉瓣替换(AVR)术后左心功能的近期及其远期效果。方法:对1978年12月至1996年12月期间连续129例单纯行AVR的病人进行分析。结果:术前B超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收缩末期内径(LVESD)分别为(64.5±9.3)mm、(44.7±9.9)mm,术后14天至3个月分别为(51.9±7.2)mm、(31.5±4.5)mm(P<0.01);术后1~2年分别为(47.6±6.1)mm、(29.5±5.4)mm(P<0.01)。手术死亡率3.9%。术后随访6个月至16年,平均4.4年,累计随访501病人·年。晚期死亡6例(1.2%病人·年),5年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89.3%、77.3%。血栓栓塞及与抗凝有关的出血率分别为0.8%病人·年、1.0%病人·年。结论:AVR术后95%病人的心功能恢复至I或I级,长期效果满意。故主动脉瓣病变、LVEDD扩大并出现症状的病人,应行主动脉瓣替换术。  相似文献   

4.
室间隔膜部中隔瘤破裂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间隔膜部中隔瘤破裂的外科治疗李兆志,黄庆恒,梁景仁,耿希刚室间隔膜部中隔瘤多合并空间隔缺损(VSD)。我们1973年4月至1992年11月共收治16例,均破裂且合并膜部VSD,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6例中男5例,女11例。年龄5.5~23岁,平...  相似文献   

5.
小儿室缺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外科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总结小儿室间隔缺损(VSD)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的外科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随访82例VSD伴AI病儿的诊治和预后情况,并对多种影响因素进行t检验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小儿VSD合并AI发生率约为7.07%,其中干下型VSD伴AI占总数的19.58%;膜周型为4.18%。本组82例中64例单纯行VSD修补术,18例行VSD修补加主动脉瓣成形术。术后随访5个月~12年,无并发症,无近远期死亡,残余反流无1例较术前加重。结论:AI的程度、VSD类型及术前心胸比率等对选择手术方法有指导意义,且对主动脉瓣成形术的疗效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微创伤腋下切口心内直视手术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自1995年3月至1998年10月,我们选择性应用微创伤腋下小切口进行心内直视手术105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05例中男36例,女69例;年龄1.2~51岁。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26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65例,干下型VSD...  相似文献   

7.
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围手术期处理张骏我院自1988年1月~1994年12月共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276例。其中,≥16岁成人先心病64例,现将其围手术期处理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成人先心病包括房间隔缺损(ASD)32例,室间隔缺损(VSD)16例,...  相似文献   

8.
10kg以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目的:总结10kg以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连续手术治疗87例体重3~10kg,平均(75±17)kg的VSD病儿。其中男54例,女33例;月龄2~33个月,平均(127±84)个月;婴儿50例,幼儿37例。心胸比率049~073,平均060±005,其中>06者52例;左、右心室增大者55例,有肺动脉高压者46例。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行VSD修补术。54例合并其它畸形,予以同期矫治。直接缝合VSD62例,补片修补25例,除4例用涤纶片或毡片外均用新鲜自体心包片修补。结果:全组术后30日内死亡3例(34%),并发症发生率126%。随访84例除2例有少量残余分流外,无其它并发症及死亡。结论:对体重小于10kg的VSD病儿也能安全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9.
经尿道汽化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附4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自1997年12月~1998年11月采用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TUEVAP)共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42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42例年龄56~84岁,平均72-5岁。病程1~11年,平均4-2年。均有严重的排尿困难,有尿潴留者23例,术前行膀胱造瘘者11例。IPSS(31-2±1-2)分,QOL(5-1±0-4)分;B超测定前列腺体积为(44-7±9-5)ml;最大体积为98-3ml,最大尿流率(MFR)为(6-2±16)ml/s,剩余尿(R)为(131±41-6…  相似文献   

10.
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手术疗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影响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简称VSD)手术效果的主要因素是肺动脉高压(简称PH)。作者自1989年5月~1995年5月手术治疗VSD307例,病死率2.9%,其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p/Ps≥80%)24例,病死率20.8%。本文通过对心导管材料、心脏杂音、胸片、心电图等的资料分析,对照手术结果,结合文献,对VSD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手术适应证和围手术期的处理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1.
室间隔缺损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室间隔缺损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的手术治疗王占明赵希武郑有仁高峰1988年11月至1995年5月我们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VSD)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RVOTS)24例,占同期先心病手术总数的2.3%。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24例中男16例,女8例。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2.
心内直视术中鱼精蛋白毒性反应2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例1女,6岁。室间隔缺损(VSD)并肺动脉高压。194年11月在体外循环下手术。VSD为膜周型,直径1.5cm,补片修补。术中阻断循环40分钟,开放循环后心跳有力,平均动脉压10kPa(1kPa=7.5mmHg),经锁骨下静脉给予鱼精蛋白(批号:93...  相似文献   

13.
单纯室间隔缺损外科治疗100例张道全石云金柏黄兴敏我科分别于1981年12月~1984年3月,1987年3月~1996年8月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单纯室间隔缺损(VSD)100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00例,男45...  相似文献   

14.
主动脉瓣上狭窄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年4月至196年11月收治7例主动脉瓣上狭窄(SVAS)病人,其中4例为Wiliams综合征。术前超声心动图测定跨狭窄段压力阶差为8.0~19.2kPa(1kPa=7.5mmHg),平均11.09±4.3kPa。所有病人均行主动脉扩大补片成形术。结果:无围术期死亡,随访2~80个月,平均25.7个月,解除狭窄满意,仅1例出现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结论:运用菱形补片直接进行主动脉扩大成形术仍然是矫治沙漏型SVAS的首选方法。Wiliams综合征病人应注意是否合并其他畸形。超声心动图对于SVAS的诊断具有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自1985年6月~1995年1月共收治重症心脏瓣膜病308例。重症病例判断标准为:(1)心功能Ⅳ级;(2)急诊手术;(3)心胸比率≥0.80;(4)合并冠心病需行搭桥术;(5)LVEDD≥80mm或LVESD≥60mm;(6)心导管检查CI≤2.0L/min·m2并mPAP≥9.5kPa或PVR≥2000dyne·s·cm-5;(7)三瓣膜置换术;(8)瓣膜再次置换术。结果:手术死亡31例,死亡率10.1%;远期随访2~94月(平均34月),远期死亡率3%/人·年。远期心功能Ⅰ、Ⅱ级215例,Ⅲ级17例,Ⅳ级4例。讨论了手术指征,手术方法和围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16.
评价无支架异种生物瓣膜主动脉瓣替换术后2年左室功能的变化。将80例同期施行主动脉瓣替换病人分为2组,50例(年龄69.3±9.3岁)应用TorontoSPVTM瓣;30例(年龄71.6±7.7岁)作为对照组接受支架人工瓣膜替换。术前、术后1、6、12及24个月间记录M型及Doppler超声心动图,采用计算机图像数字分析,定量测定左室功能的变化。随访期间,Toronto组主动脉瓣跨瓣压差为0.8±0.6kPa(6.0±4.5mmHg),明显低于对照组2.3±0.9kPa(17.3±6.8mmHg);术后1个月,左室心肌质量下降25%,左室+Vcf及-Vcf明显增加(2.0±0.8/1.4±0.3s-1,P<0.01;2.8±1.2/1.8±0.7s-1,P<0.01)。术后6个月,左室功能进一步改善,心室肥厚的消退更趋完全,该变化在其后的随访期间保持稳定。结论:与支架瓣膜相比,无支架异种生物瓣膜具有较大瓣口开放面积及低跨瓣压差,这促进了术后左室功能的恢复及病理性肥厚的逆转  相似文献   

17.
230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治疗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的结果和经验。方法 对1990年2月至1997年12月的230例婴幼儿VSD修补术进行总结。年龄3 ̄36个月,体重3.2 ̄15.5kg。膜周部VSD192例,干下型VSD36便,膜周部并肌部VSD2例,术前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150例(65.2%)。结果 全组手术死亡13例,手术病死率为5.65%。手术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肺动脉高压危象和严重心律失常。术后  相似文献   

18.
多发性室间隔缺损二例张立溪,李金声,吴春齐,李全启,鞠群,杨锡耀我院自1979年3月至1992年3月共收治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88例。室间隔两处缺损2例,占全组VSD的2.2%。本文例1进行了两次VSD修补,例2术中及时发现,再次阻断主动...  相似文献   

19.
1988~1995年的7年间,我们手术矫治右室双出口(DORV)13例,室间隔缺损均位于主动脉瓣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3例中男10例,女3例。年龄3~15岁,平均5岁。艾森曼格型8例,均有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心电图(ECG)示左室肥厚6例,双室...  相似文献   

20.
静脉注射不同剂量异丙酚对血流动力学及通气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76,自引:0,他引:76  
应用阻抗法和分气流监测法观察静脉注射不同剂量异丙酚(Propofol,PRO)后患者血流动力学(MAP、NR、SLCI、IFI、VET、EVI、SVRI、IC、PFI、LSWI)与通气功能(VT、RR、VE、FEV1%、ETCO2、SPO2、 I-EtO2)的变化。 40例(ASAⅠ~ Ⅱ)随机分成四组,PRO剂量分别为 1.0mg/kg、1.5mg/kg、2.0mg/kg、2.5mg/kg。结果:(1)1~4组呼吸暂停发生率为0%、20%、30%、80%,苏醒时间分别为3 0±1.5、7.4±2.3、9.1±3.6、9.6±4.2分钟:(2)静脉注射不同剂量PRO启SAP、DAP、MAP、SI下降,HR、CI、SVRI无明显变化,心肌收缩性(IC、PFI、EVI)明显减弱,SVRI减少;(3)PRO对呼吸有抑制作用,以VT和VE影响最大,与剂量呈正相关;对面罩吸氧患者SpO2、RR、ETCO2无明显改变,I-EtO2减少;舌后坠者托起下颌对VT、VE的恢复颇为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