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肺动脉栓塞多排螺旋CTA血管成像扫描延迟时间的最佳值,最佳肺动脉血管成像.方法 收集了45例肺动脉栓塞多排螺旋CTA血管成像,造影剂用量按1.5 ml/kg,注射速率3 ml/sec.扫描延迟时间用Bolus Tracking第一组20例;testBolus为二组15例;常规计算时间为一组10例.准直器宽度2.5 mm,层厚3 mm.数据重建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显示(VR 3D)等常规方法.一、二、三组图像分别由两位高年资医师阅片.结果 第一组20例中19例和第二组15例图像肺动脉均清晰显示,第三组10例中4例图像模糊,第三组与第一、二组图像质量有显著差异.结论 肺动脉栓塞CTA血管造影中扫描延迟时间用Test Bolus和Bolus Tracking较优,常规计算时间延迟图像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2.
56例多排螺旋CTA下肢动脉血管成像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A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血管疾病中的价值。方法:搜集了56例双下肢动脉多排螺旋CTA血管成像。正常6例,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8例、胭窝假性动脉瘤4例、双下肢大动脉炎10例、糖尿病性血管炎12例、股动脉血栓形成15例、股动脉搭桥1例,所有病例经手术或DSA证实。造影剂用量按2ml/kg,注射速率3ml/s。扫描延迟时间用test Bolus,层厚2~3mm。数据重建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实时三维(real lime 3D)及容积显示(Fly 3D)等。结果:6例为正常双下肢动脉血管.8例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见不同程度的动脉壁钙化斑。4例胴动脉瘤CTA显示病灶的部位、大小、瘤蒂。10例大动脉炎见双下肢动脉血管管壁呈锯齿状.部分节段见血栓形成。12例糖尿病性血管炎与大动脉炎表现相近似。15例股动脉血栓栓塞,CTA见股动脉充盈缺损至管腔填塞.最长栓塞达60cm。1例人造血管CTA可清晰显示走向和双股动脉。结论: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是一种安全、准确、无创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的最佳注射速率和最佳相对注射量.方法 将60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采用SOMATOM definition 64层螺旋CT行血管成像检查.对比剂注射速率第1组为3.5ml/s;第2组为4.5ml/s;第3组为4.5ml/s,并且注射量增加40ml生理盐水.将获得的数据传入Syngo CT workplace 工作站进行MR,MIP,SSD等后处理,比较两组原始图像及后处理图像质量.结果 第3组血管增强效果及图像质量明显优于第2组和第1组.结论 正确的注射速率和相对注射量是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中应用高浓度低剂量对比剂诊断下肢动脉血管栓塞的可行性.方法:将30例下肢动脉血管栓塞患者分为2组,A组采用优维显300mgI/ml对比剂剂量为80 ml、生理盐水20 ml;B组采用优维显370mgI/ ml,对比剂剂量为50 ml、生理盐水50ml.注射速率均为5 ml/s.根据原始图像和最大强度投影(MIP)像,评价两组病例的下肢动脉及其分支显示程度,并测量股动脉内对比剂的浓度.结果:两组病例均清晰显示下肢动脉及其小动脉分支,清晰显示下肢动脉栓塞的部位,两组动脉内的对比剂浓度虽然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但存在显著性差异,B组明显高于A组.下肢动脉及其分支显示程度评分,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B组明显优于A组.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下肢动脉血管栓塞时,使用高浓度低剂量优维显对比剂可以满足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5.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8例疑为下肢动脉病变的患者进行了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扫描范围为腹主动脉肾动脉开口水平至踝关节水平,层厚2.5mm,螺距1.375:1,重建层厚1.25mm.对比剂剂量100ml~130ml,注射速率3.0ml/s-3.5ml/s.扫描后在Workstation4.2工作站上对全部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重建,进行下肢动脉成像,重建方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结果 所有病例动脉血管重建像均显示良好,MSCTA发现37例患者共114个动脉节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1例下肢动脉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以真实再现下肢动脉的解剖与形态,对临床评估下肢动脉狭窄与闭塞的范围与程度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三段移床三维增强MRA中采用三种不同速率显示腹部血管及下肢血管的质量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27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0例)腹部及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采用注射速率为1.5ml/s、1.8ml/s以及2.0ml/s进行血管成像,并测量血管的信号强度及图像的信噪比。扫描序列采用MOBITRAK3DTI-FFECEMRA移床扫描。结果3组图像所获得的图像信号强度,速率为1.8ml/s及2.0ml/s明显优于1.5ml/s的速率。对于腹主动脉的显示,2.0ml/s速率明显要优于1.8mYs,而对于下肢血管的显示,3组图像的信号强度无明显差异。结论速率采用2.0ml/s及1.8ml/s时,显示图像的质量明显优于1.5ml/s的速率。而速率采用2.0ml/s时,腹主动脉血管显示效果比1.8ml/s的速率高,但是对于下肢血管的显示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16排螺旋肾动脉CTA成像过程中使用低剂量对比剂的可行性与应用价值。方法:将临床需要行肾动脉CTA成像的49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25例,使用对比剂量1 ml/kg体重,观察组患者24例,使用对比剂量0.6 ml/kg体重。对比剂加生理盐水至总量100 ml,注射速率均为5 ml/s,采用自动延迟触发扫描技术,数据传送至工作站行MIP、VR及CPR重建,对两组患者图像质量整体评分与细节锐利度评分比较。结果:两组患者肾动脉CTA图像均符合临床诊断要求,图像质量整体评分分值≥3.0分,肾动脉CTA图像整体质量组间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质量细节评分(肾动脉锐利度评分),观察组患者的肾动脉CTA血管程度3分11支、4分12支、5分27支,对照组患者的肾动脉CTA血管程度3分9支、4分10支、5分29支,两组患者的图像血管细节锐利度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6排螺旋CT低剂量对比剂肾动脉成像图像质量满意、降低了患者费用与造影剂对肾功能潜在的危险,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56层CT显示支气管动脉较佳的扫描参数?方法:依据注射条件的不同,将80例行支气管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成4组,第1?2?3组分别采用4?5?6 ml/s的对比剂注射速率,均采用阈值触发技术扫描,触发阈值均设为300 HU,对比剂总量采用1.5 ml/kg体重?第4组采用6 ml/s注射速率,触发阈值设为120 HU,对比剂总量采用1.0 ml/kg体重?扫描结束后,测量各组患者肺动脉?上腔静脉?主动脉及支气管动脉增强扫描增加的CT值,并统计各组支气管动脉显示的优良率?结果:各组肺动脉和上腔静脉增强后增加的CT值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增强扫描后主动脉增加的CT值在第4组和1?2?3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支气管动脉增加CT值在第4组和第1?2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其余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1~4组支气管动脉显示的优良率分别为:50%?55%?65%和80%?结论:采用6 ml/s注射速率?120 HU的触发阈值?1.0ml/kg体重对比剂总量及高浓度对比剂(350mgI/ml),利用MPR?MIP和VR技术是支气管动脉CTA较理想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阐述64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CTA)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GE.64排Light Speed VCT螺旋CT机对73例怀疑头颈部血管病变的患者行头颈部血管扫描;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造影剂量1.5ml/kg,注射速率4.0ml/秒先做延迟时间测定,再做血管增强扫描.后将薄层图像进行血管三维重建.结果:73例中72例CT血管成像均能良好显示颈内动脉、椎动脉及其主要分支;1例因头部轻微运动产生移动伪影.结论:头颈部CTA成像技术在工作站后处理图像上可更清楚地显示头颈部血管,为诊断脑及颈部血管病变提供丰富图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成像技术的应用.方法 48例患者行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其中头颅3例,胸部27例,腹部12例,冠状动脉6例,造影剂采用1.5-2ml/kg(Omnipaque300 Img/ml),注射速率为3ml/s,延迟时间采用Blous tracting(造影剂跟踪技术),将原始数据传入工作站进行各种功能重建.结果 头颈部动脉系统扫描延迟时间为12-16秒,胸腹部动脉系统延迟时间为12-15秒,髂动脉为20-30秒.VR法重建的血管图像优于MPR,MIP和SSD.结论 MSCTA是一种快速、大范围、无创性的血管成像技术,VR法是一种理想的三维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