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TO)治疗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方法 对35例APL患者应用ATRA联合ATO治疗,观察PML-RARα融合基因转阴率、达到血液学完全缓解(CR)所需时间和不良反应情况,并与18例单独使用ATO和19例单独使用ATRA患者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联合用药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转阴率为94.3%,单独使用ATO患者转阴率为88.9%,单独使用ATRA患者转阴率为94.7%,三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达到CR时间为(24.2±5.7)d,ATO组为(36.0±7.1d),ATRA组为(40.9±8.5)d,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比较,联合用药患者转氨酶升高(P<0.05),ATO组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P<0.05),ATRA组血脂高(P<0.05).结论 ATRA联合ATO治疗APL完全缓解率高,所需时间短,对血脂和心脏影响较小,但肝脏毒性较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不同诱导缓解方案的缓解率和缓解时间及不同治疗方案对预后和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初治APL患者73例,按照不同的诱导缓解治疗方案分为单纯化疗组、单纯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组、ATRA联合化疗组和ATRA联合砷剂(As2O3)组,比较各组的完全缓解(CR)率和达到CR的时间.达到CR的病例,按照不同的缓解后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即化疗→ATRA→As2O3序贯治疗组、化疗与ATRA交替治疗组,比较两组3年总生存(OS)率、复发率、无病生存(DFS)率.结合诱导缓解与维持巩固治疗方案,将病例重新分为两组:应用ATRA和As2O3联合诱导缓解并以化疗→ATRA→As2O3序贯维持治疗者为双药诱导、序贯维持组,其他为非双药诱导、序贯维持组.比较两组的CR率、OS率和DFS率.结果 ①在诱导缓解治疗阶段,ATRA联合As2O3组的诱导缓解率高达100%,单纯化疗组57.1%,ATRA或ATRA联合化疗组78.8%,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达到CR的中位时间以ATRA联合As2O3组最短,为26(13~40)d.②在维持巩固治疗阶段,诱导缓解后序贯治疗组和化疗与ATRA交替治疗的3年OS率分别为(95.7±4.3)%和(68.6±11.2)%,3年DFS率分别为(79.0±9.5)%和(32.9±15.5)%(P<0.05).序贯治疗组的复发率为14.8%,明显低于化疗与ATRA交替治疗组(50.0%).③双药诱导、序贯维持组患者CR率、3年OS和DFS率均达到100%.非双药诱导、序贯维持组CR率为72.9%,3年OS率为(72.3±9.1)%,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TRA联合As2O3的诱导缓解率高,达到诱导缓解时间短.化疗、ATRA、As2O3序贯进行诱导缓解后治疗的复发率低,生存和无病生存率高.将二者结合进行规范化治疗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疗效、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高三尖杉酯碱(HHT)治疗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和生存情况。方法 ATRA联合HHT治疗初治APL患者75例,观察患者临床特征、疗效及生存情况。结果 58例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CR率77.3%;17例患者诱导失败,其中16例死于诱导治疗早期。在平均36个月的中位随访时间中,分别有2例和3例患者死于巩固和维持治疗阶段。患者预期3年总生存率为71.5%,3年无事件生存率为61.0%,获得CR患者3年无事件生存率为78.9%。结论 ATRA联合HHT治疗初发APL患者疗效好,长期生存率高,且价格经济,是APL治疗的合理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 acid,ATRA)联合亚砷酸(arsenious acid,ATO)双诱导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的缓解率和伊达比星、全反式维甲酸、亚砷酸/复方黄黛片分层序贯巩固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至2016年接受双诱导方案患者22例,分析双诱导的CR率、早期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和获得完全缓解的时间长短。完全缓解后低、中危患者接受1-2个疗程IDA单药化疗,ATRA和复方黄黛片/ATO交替治疗4个周期;高危患者接受IA化疗4疗程,ATRA和复方黄黛片/ATO交替治疗共4个周期。结果:双诱导完全缓解率100%,诱导治疗平均时间28.23±1.6 d,诱导期间50%发生感染,36.4%出现分化综合征,27.3%有不同部位出血。完全缓解后分层巩固治疗组5年总生存率100%,无复发生存95.4%;结论:APL患者接受ATRA和ATO双诱导治疗能够达到较高缓解率,诱导缓解时间短,并发症可控。采用IDA、ATRA和ATO分层序贯治疗作为缓解后巩固方案,能够降低复发率,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获得极高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ATRA联合As2O3治疗初治APL患者38例。给予全反式维甲酸(ATRA)25mg/(m^2·d),分2~3次口服,三氧化二砷(As2O3)0.16mg/(kg·d)静脉滴注。根据外周血白细胞数量、不良反应等调整用量。结果34例完全缓解(CR),2例死亡。完全缓解(CR)率为89.5%,取得CR所需时间为(24.4±5.2)d。2例出现不良反应均经对症治疗好转。结论ATRA联合As2O3治疗APL疗效好,不良反应少,达CR时间短。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以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亚砷酸(ATO)双诱导联合化疗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效果.方法 对18例初诊APL病人以ATRA和ATO进行双诱导,达完全缓解(CR)以后,给予联合化疗:DA方案(第1个月,去甲氧柔红霉素每天10 mg/m2或柔红霉素每天45 mg/m2,第1~3天;阿糖胞苷每天100 mg/m2,第1~7天)、ATO(第2个月,5 mg/d静滴,第1~28天)、MTX(第3个月,15 mg静滴,每周1次,共4次)、ATRA(第4个月,每次10 mg,每日3次口服,第1~15天),交替序贯巩固维持治疗3~4周期,总治疗时间1.0~1.5年.结果 APL病人诱导治疗后均达CR,经巩固维持治疗,15例病人至今均为持续CR(CCR)状态;3例停止治疗1~2年内复发,复发病人经再诱导后,再次缓解.无病人出现严重或不可逆的毒性反应.3年内无死亡病例.结论 ATRA和ATO双诱导联合化疗治疗初治APL,疗效可靠,毒性反应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全反式维A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TO)双诱导缓解方案与单用ATRA诱导缓解方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疗效及副作用的差异,并探讨缓解后采用联合ATRA,ATO和化疗的序贯疗法对患者长期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3年采用ATRA单诱导方案和缓解后ATRA/化疗的APL患者和2003--2006年采用双诱导和缓解后序贯治疗的APL患者,统计分析各方案的疗效及副作用。结果ATO和ATRA双诱导与ATRA单诱导方案相比,2者完全缓解(CR)率相似,但双诱导方案明显缩短达到CR所需时间,并缩短患者血小板及凝血参数恢复所需时间,而副作用未增加。CR后采用序贯治疗较ATRA/化疗可明显延长患者无病生存期。结论AID与ATRA双诱导缓解及缓解后序贯治疗方案较ATRA单诱导及缓解后ATRA/化疗方案治疗APL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方法:ATRA25mg/(m^2·d)及As2O3 0.16mg/(kg·d)治疗APL直至获得完全缓解(CR)。根据白细胞计数、维甲酸综合征及肝功能调整ATRA和As2O3的剂量。观察CR率、获得CR的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26例患者中早期死亡2例,24例获CR,CR率92.3%,获得CR的平均时间为(28.1±5.9)d。在治疗中,61.5%的患者出现白细胞增高,15.4%的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多在1周内恢复。结论:ATRA联合As2O3治疗APL疗效好,能缩短获得CR的时间,不良反应少,可考虑作为初发APL的首选诱导缓解方案。  相似文献   

9.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止血异常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曾经是一种最险恶的急性白血病类型,患者的出血发生率达72%~94%,往往表现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我国学者首创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砷剂治疗APL,开创了白血病与恶性肿瘤靶向治疗的新时代.王振义与陈竺[1]最近在为美国血液学会成立50周年的BLOOD特邀专稿中指出,以ATRA为主与蒽环类合用的完全缓解(CR)率可达90%~95%,5年无病生存(DFS)率为74%;三氧化二砷(ATO)的CR率为72.7%~85.1%;ATRA与ATO有协同作用,两药合用的4年DFS率为94.2%.APL已成为第一个可治愈的白血病类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全反式维甲酸(ATRA)、四硫化四砷(As4S4)、化疗三联方案与ATRA、化疗二联方案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维持治疗中的疗效差异。方法60例APL患者经ATRA诱导分化达完全缓解(CR)后,用联合化疗巩固治疗。随后随机分为两组,三联组30例用ATRA+As4S4+化疗维持治疗,二联组30例仅应用ATRA+化疗维持治疗。分析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对PML-RARα融合基因转阴的影响。结果三联组3年累计持续完全缓解(CCR)率为90.0%,二联组为63.3%,三联组PML—RARα融合基因转阴率明显高于二联组(分别为90%和63%,P〈0.05)。加用As4S4治疗不良反应未明显加重。结论APLCR患者巩固治疗后应用ATRA+As4S4加化疗维持治疗,CCR率高,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11.
肿瘤干/祖细胞是肿瘤组织内具有自我更新、分化成为肿瘤组织内所有细胞群体及持续增殖能力的起始细胞,被认为是肿瘤复发、耐药以及转移的根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作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一个亚型,因全反式维甲酸和砷剂治疗对其具有良好效果而成为肿瘤靶向治疗的典范.本文通过总结近期关于APL干/祖细胞的研究,说明APL内可能存在着两群APL干/祖细胞,而APL干/祖细胞可能依赖于致癌PML-RARα融合蛋白、细胞周期抑制物p21、自我更新相关的分子以及趋化因子等维持其自我更新及生存,而全反式维甲酸及砷剂主要是通过降解PML-RARα融合蛋白、激活FOXO3A、抑制自我更新相关信号通路Shh的活化而达到清除APL于/祖细胞的效应,这对于指导其他肿瘤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系统评价亚砷酸(arsenictrioxide,ATO)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promyelocyticleukemia.APL)初发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枪索PubMed、TheCochraneLibrary(2012年12期)、CNKI、WanFangData、VIP等数据库,全面收集ATO治疗APL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榆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2年12月,并追溯纳人研究的参考文献。由两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讧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5.0.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个RCT,58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渺示:ATO同全反式维甲酸(ATRA)卡H比,往CR率[OR=0.85,95%CI(O.54,1.35),P=0.50J、达CR时侧lOR=一8.14,95%CI(一16.42,O.13).P:0.05]、复发牢[OR=0.14,95%CI(O.02,1.21),P=O.07]、早期死产率lOR=0.82,95%CI(0.32,2.06),P=0.67j和5年总生存率[OR:1.19,95%CI(0.54,2.60),P=0.66]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TO在离h细胞综合征[OR:0.32.95%CI(0.18,O.58),P=0.0001]和维甲酸综合征发生率[OR=0.05,95%CI(O.02,O.14),P〈O.00001]方面,低于ATRA组。结论ATO在CR率、达CR时间、复发牢、早期死亡率和5年总生存牢方叫,均勺ATRA相当,且不良反应更少,但受纳入研究质量与数量限制,在临床上使用ATO时应结合患者情况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初治APLl4例均接受ATRA联合As2O3方案治疗,ATRA25mg/m^2/d,分2—3次口服;As2O3 10mg/m^2/d加入5%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持续3—4h,1次/d,观察CR率,CR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结果14例患者完全缓解(CR)13例,死亡1例,CR率92.9%,达CR时26-45d,平均30.1d。结论ATRA联合As2O3治疗初治APL疗效好,不良反应少,能缩短达CR的时间。  相似文献   

14.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接受维甲酸和砷剂诱导治疗早期的分子动力学及其临床意义尚不清楚。本研究对32例初治APL进行动态检测,利用实时定量PCR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PML-RARα转录本水平(PML-RARα/ABL)和细胞遗传学。结果表明,诱导14 d时PML-RARα转录本水平比治疗前显著升高(40.10%和57.74%,P<0.01),诱导28 d和巩固治疗结束时PML-RARα转录本分别为:6.97%和0%。在诱导治疗14 d和28 d分别有65.62%和31.25%患者发生PML-RARα转录本增加。治疗前、诱导14 d和诱导28 d PML-RARα拷贝数/每个APL细胞为0.9,2.2,1.4(PML-RARα/ABL×2/APL细胞%)。中位随访时间为22个月,32例患者均无复发。结论:PML-RARα表达上调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接受维甲酸和砷剂联合诱导治疗过程中一个普遍现象,对疾病预后无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RT-PCR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体内PML-RARα融合基因的表达,监测患者体内微小残留白血病的情况。方法采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治疗APL,运用RT-PCR和FISH技术检测和分析APL患者体内诱导缓解后及巩固维持治疗后PML-RARα融合基因。结果 46例APL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均为阳性,其中34例患者在诱导化疗结束达完全缓解后检测,25例(73.5%)患者基因检测呈阴性,9例(26.5%)患者RT-PCR和/或FISH检测阳性,融合基因阳性和阴性复发APL的预测值分别为44.4%和4.3%;31例再经ATRA及As2O3巩固及维持治疗后,27例患者达到分子生物学缓解,无复发病例,4例融合基因阳性患者,3例复发APL,其复发APL的阳性预测值为75%。结论 RT-PCR和FISH技术是非常有效的监测APL患者体内微小残留白血病的实验方法,其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全反式维A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TO)双诱导缓解方案与单用ATRA诱导缓解方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疗效及副作用的差异,并探讨缓解后采用联合ATRA,ATO和化疗的序贯疗法对患者长期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3年采用ATRA单诱导方案和缓解后ATRA/化疗的APL患者和2003~2006年采用双诱导和缓解后序贯治疗的APL患者,统计分析各方案的疗效及副作用。结果ATO和ATRA双诱导与ATRA单诱导方案相比,2者完全缓解(CR)率相似,但双诱导方案明显缩短达到CR所需时间,并缩短患者血小板及凝血参数恢复所需时间,而副作用未增加。CR后采用序贯治疗较ATRA/化疗可明显延长患者无病生存期。结论ATO与ATRA双诱导缓解及缓解后序贯治疗方案较ATRA单诱导及缓解后ATRA/化疗方案治疗APL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亚砷酸联合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方法将45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双诱导组(亚砷酸联+维甲酸)、维甲酸组、常规化疗组,观察各组白细胞总数、早幼粒细胞、缓解时间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双诱导组治疗1周后早幼粒细胞比率、白细胞总数、CR与维甲酸组、常规化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亚砷酸联合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短期疗效显著,完全缓解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与三氧化二砷(As2O3)和化疗药物三者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72例APL病人均采用三联疗法治疗,观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72例初发APL病人,早期死亡7例(9.7%),47例病人获得完全缓解(CR),占72.3%;16例部分缓解(PR),占24.6%;2例未缓解(NR),占3.1%,总有效率96.9%。获得缓解的时间为20~48d,平均(30.8±6.3)d。死亡组治疗前白细胞数与各缓解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c=18~63,P〈0.05)。治疗过程中元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仅1例发生维甲酸综合征。结论三联疗法治疗APL效果满意,不良反应少。但在获得缓解所需时间、成分输血的数量、费用等方面可能并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