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病机为饮食不节、情志失畅或外邪等致脾胃虚弱,气血津液失于运化,形成痰、湿、瘀、热、毒等蕴结中焦,而致诸症杂生。其病性属本虚标实,本虚分为气虚、阴虚、阳虚,标实则包含气滞、血瘀、湿滞、痰阻、热郁等,治当补通结合。“以通为补”理论深刻认识到了胃腑通畅的重要性,强调以通运胃腑来实现补益的目的。陈伟教授运用该法辨证施治,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颇具疗效。  相似文献   

2.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8(6):1249-1254
总结周福生教授辨治调护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经验。周福生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为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幽门螺旋杆菌是常见的外因,脾气虚弱则是关键内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性为本虚标实,以脾胃虚弱为本,气滞、湿热、瘀血为标,气机升降失常贯穿病程始终。周福生教授提出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辨病-辨证-辨质"三位一体的辨证思路及治养结合的观点;治疗与调护以扶正祛邪、注重顾护脾胃与调整气机为原则,将慢性萎缩性胃炎通常分为脾胃气虚、脾虚肝郁、气阴两虚和脾胃湿热4型,分别采用陈夏六君丸或香砂六君丸、柴芍六君子汤、益胃汤、藿朴夏苓汤进行加减治疗,并根据夹湿、夹瘀、夹肝郁气滞、夹热毒等兼夹证的不同而随证加减。提出"近期治疗-中期治疗-延期随访"的疗程与随访方案,即包括半年内的中医药近期治疗,近期治疗结束至慢性萎缩性胃炎逆转为非萎缩性胃炎后的再巩固治疗半年的中期治疗,以及所有疗程结束后的追踪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轻度萎缩者,一般需辨证治疗3~6个月,中度萎缩者,需治疗6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3.
董筠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总属本虚标实之证,证型虚实错杂,临床多从脾胃湿热兼瘀阻、胃阴不足兼郁热辨治;治疗上注重调畅气机、化湿清热、活血通络,兼以补虚扶正.用药轻灵,善用药组,注重配伍.严谨辨证,灵活用药.  相似文献   

4.
刘敬霞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脾胃虚弱、气阴两虚为病之本,气滞血瘀为病之标,证属本虚标实.临证强调在辨证论治为主的基础上要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并倡导中西医结合,参考胃镜与病理检查结果,合理遣方用药.治疗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方辨证加减,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5.
立足于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指导思想,探讨慢性肾衰竭的病因、病机、治则、诊治规律.认为慢性肾衰竭属本虚标实之证,脏腑阴阳气血为本.湿邪浊毒为标.治以调畅气机、扶正祛邪.预防加重则从防外感、避免劳累、远离药毒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6.
立足于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指导思想,探讨慢性肾衰竭的病因、病机、治则、诊治规律.认为慢性肾衰竭属本虚标实之证,脏腑阴阳气血为本,湿邪浊毒为标.治以调畅气机、扶正祛邪.预防加重则从防外感、避免劳累、远离药毒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7.
立足于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指导思想,探讨慢性肾衰竭的病因、病机、治则、诊治规律.认为慢性肾衰竭属本虚标实之证,脏腑阴阳气血为本,湿邪浊毒为标.治以调畅气机、扶正祛邪.预防加重则从防外感、避免劳累、远离药毒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8.
慢性萎缩性胃炎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脾胃虚弱、气阴两虚为病之本,寒热错杂、气滞血瘀为病之标。病位主要责之于脾胃,涉及肝肾等脏腑,但不管何种病因,均可兼见气血虚弱之象。中医采用辨证论治、专方治疗、针药合用、中西医结合等治疗方法,可显著缓解症状,缩短病程,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9.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临床上患者多见上腹不适、腹胀、疼痛等症状,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以根除Hp、抑酸、保护胃黏膜和促胃肠动力为主。中医认为其病机多属本虚标实,以脾胃虚弱为本,气滞、湿阻、血瘀、浊毒等为标,临床上运用经方治疗本病疗效显著。笔者通过查阅近几年的相关文献,根据病机特点,从虚、郁、湿三方面总结现代医家治疗本病的辨治思路,并对常用经方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方面做简要综述,旨在探究经方治疗本病的作用机制,为医者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转化的机制,探讨并总结刘华一教授从"痰瘀浊毒"理论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刘华一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炎癌转化阶段,既有脾胃气阴的亏虚,又有瘀血、痰饮、浊毒等内蕴.刘华一教授在治疗本病时,提出慢性萎缩性胃炎防癌治疗三大法则:一当扶正补虚,二当消瘀化痰,三当解毒消癥,予扶正消瘀化浊毒方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11.
从病因病机、中医证型分析、治疗等论述慢性萎缩性胃炎。指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为外邪犯胃、内伤饮食、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痰瘀内阻。把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概括为脾胃气虚是本病之根本,气滞血瘀胃热乃病理关键,把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五型,深入浅出的探讨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本病证候规范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近20年来以中医药为主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文献进行整理,并运用SPSS18.0软件对该病的证候分布规律进行频次统计分析、归纳。结果 131篇文献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以脾胃气虚所占比例最大,其次分别为胃阴亏虛、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胃虛寒、瘀阻胃络、肝郁脾虛、气阴两虛;主要病性、病因类证候要素为气虛、血瘀、气滞、内热、阴虚;病位类证候要素为胃、脾、肝。结论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为本病的证候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商洪涛主任医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的发生与饮食、肝郁、外邪等多种因素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有关,久病必虚,气血津液生化乏源,胃络失养,日久造成胃腺体萎缩。脾胃虚弱,气血津液生化不足是CAG的发病之本,气滞、痰热、瘀血为发病之标。临证提倡益脾气、滋胃阴以治其本,行气化瘀、清利湿热以治其标,并自拟梅卿汤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14.
石志超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病机以胃阴不足、脾胃失调为本,以气滞为标,兼夹血瘀、湿热或寒凝。治疗重在养阴益气、调和脾胃、调畅气机,随证佐以活血化瘀、清热消痈、温胃散寒等治法。  相似文献   

15.
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由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肝气横逆犯胃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之气所致,以脾胃虚弱为本,气滞、血瘀、湿阻、食滞等为标;临床上可分为脾胃阳虚和脾胃阴虚两型;脾胃阳虚证以温胃健脾为法,药用香仁、厚朴、干姜、川芎、丁香、炙甘草等加减。脾胃阴虚证以养阴益胃为法,方用沙参养胃汤加减。  相似文献   

16.
陈玉超教授认为,大肠癌主要病机为因虚致积,因积致虚,久则积渐大而体更虚,临床多见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病性为本虚标实,其中脾胃虚弱为发病之本,湿热瘀毒为致病之标.陈师治疗大肠癌的用药特色在于重视脾肾,固本培元;清热利湿,化瘀散结;益气养阴,解毒抗癌;提壶揭盖,宣肺顺肠.  相似文献   

17.
中医辨证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心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析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临床体会。方法:将患者分为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瘀血阻络、气滞血瘀型、胃阴不足型遣方用药。结果:辨证辨病结合治疗均取得很好的疗效。结论: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由慢性胃炎发展而来,病程较长,易从阳化热,受肝郁、湿热、瘀热等病理因素影响,皆可灼伤胃阴,引起胃阴亏虚证,影响脾胃之气,进一步促进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发展。治疗当以甘寒养胃、养阴生津之品恢复胃气,药性以甘、寒、凉、润为主,采用凉润通降法,常用方剂沙参麦冬汤、益胃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