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食管癌患者用管状胃重建上消化道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2008-01-2009-08食管癌84例患者手术实施直线切割缝合器胃小弯侧切除,用管状胃重建上消化道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重点探讨该术式在防止并发症方面的优势.结果 本组无胸胃综合征、反流性食管炎及胃漏发生,无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 以直线切割缝合器制作管状胃,重建上消化道治疗食管癌可有效预防或减少胸胃综合征、反流性食管炎、胸胃漏、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对患者肺功能影响小,远期生活质量高.  相似文献   

2.
切除胃小弯的管状胃在食管癌切除食管重建术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切除胃小弯的管状胃在食管癌切除食管重建术中的临床应用及其对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266例胸段食管癌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切除胃小弯侧形成管状胃,原位移至胸膜顶或左颈部行食管断端胃吻合术,共142例;对照组用全胃行移至胸膜顶或左颈部行食管断端胃吻合术,共124例。结果 术后均顺利康复出院。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其吻合口狭窄、胸胃综合征及反流性食管炎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结论 本术式重建消化道后更符合生理解剖的要求,改善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管状胃重建食管应用于老年食管癌三切口手术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7月—2012年6月收治的胸中上段食管癌老年患者58例,经右胸、腹部、左颈三切口手术治疗。术中采用管状胃制作替代食管,观察术后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肺不张及肺部感染等呼吸道并发症,随访观察胸胃综合征、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等临床效果。结果全组无死亡,发生吻合口瘘1例,肺不张1例,肺部感染2例均经治疗后痊愈。随访49例,远期死亡3例。生存者未见明显进食后心悸、胸闷等胸胃综合征及反流性食管炎。结论管状胃重建食管应用于食管癌患者手术治疗中可明显降低吻合口瘘发生率,减少肺部并发症及胸胃综合征、反流性食管炎,尤其适用于老年三切口食管癌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管状胃在三切口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66例管状胃代食管颈部吻合三切口食管癌手术患者(管状胃组)及59例全胃代食管颈部吻合三切口食管癌手术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术后血气分析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病例均无死亡,管状胃组术后3、5、7、10d动脉血氧分压(PaO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3、4.67、5.02、4.98,P<0.05).管状胃组吻合口瘘、肺部并发症、胸胃综合征、心律失常、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其中两组胸胃综合征[0比11.86%(7/59),x2=8.29,P<0.01]、反流性食管炎[4.55%(3/66)比16.95%(10/59),x2=5.14,P<0.05]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管状胃代食管较全胃代食管能明显减少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影响,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并发反流性食管炎9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并发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和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681例手术后复查确诊的93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有典型的反酸症状占86%,胃镜检查确诊;手术方式对术后反流性食管炎有重要影响;采用H2RA或PPI和西沙比利综合治疗效果较好,胃镜检查黏膜病变明显改善。结论不同手术方式对反流性食管炎有重要影响,颈部胃食管黏膜延长分层吻合加胃底折叠术和保留贲门延长胃小弯食管食管颈部吻合术对于预防反流性食管炎具有肯定疗效,结合药物治疗,可以减少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食管癌术后胃食管反流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76例食管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术后胃食管反流的发生情况。176例均为本院2007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食管癌患者,其中98例为食管癌切除胃食管床颈部吻合(A组),43例为食管癌切除胃食管胸内吻合(B组),35例为食管癌切除胸腔胃吻合(C组)。结果:A组胃食管反流率为35.71%,B组为41.86%,C组为45.71%。A组胃食管反流率明显低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切除胃食管床颈部吻合术对于防止食管癌术后胃食管反流效果明显,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用管状胃重建上消化道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2009年8月共84例食管癌患者手术实施直线切割缝合器胃小弯侧切除,用管状胃重建上消化道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重点探讨该术式在防止并发症方面的优势。结果本组84例患者中,颈部吻合口瘘2例,胸胃瘘1例,吻合口狭窄2例,无胸胃综合征、返流性食管炎及胃漏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以直线切割缝合器制作管状胃,重建上消化道治疗食管癌可有效预防或减少胸胃综合征、返流性食管炎、胸胃漏、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对患者肺功能影响小,远期生活质量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食管中段癌切除术后食管胃吻合附加改良Nissen折叠术的抗反流作用.方法 将82例食管中段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采用食管癌切除常规吻合器吻合(对照组,41例)和常规器械吻合基础上附加改良Nissen折叠术(观察组,41例).术后3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EORTC QLQ-C30问卷调查,并进行食管测压及内镜检查.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围手术期死亡.观察组烧心和胃液反流评分[分别为(13.2±6.1),(16.9±3.9)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5.6±7.2),(26.6±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吞咽困难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吻合部位静息压[(3.5±2.3)mmHg,1 mmHg =0.133 kPa]高于胃内压[(2.7±2.1)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DeMeester评分为(54±32)分,低于对照组的(141±8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为48.8%(20/41),要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5.6%(3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管胃吻合附加改良Nissen折叠术可增加吻合部位的压力,具有降低胃食管反流、减轻反流性食管炎和胃食管反流症状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管状胃在食管癌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96例食管癌切除用管状胃重建上消化道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重点探讨管状胃的制作方法及该术式在防止并发症方面的优势。结果本组1例死亡,95例术后均顺利康复出院。85%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不等,无吻合口瘘、胸胃综合征及明显反流性食管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管状胃在食管癌手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低,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食管癌和肺癌术后并发房颤的发生率、高危因素、治疗方法及预后,并加以比较。方法将2004年12月~2006年5月45例食管癌和肺癌术后并发房颤的患者分为食管癌组(27例)和肺癌组(18例),并加以总结。结果食管癌组手术时间及术后2d尿中儿茶酚胺的含量高于肺癌组(P〈0.001)。肺癌组术后并发低氧血症的发生率高于食管癌组(P〈0.05)。术前合并心脏病病史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5例患者均治愈。结论食管癌较肺癌术后易并发房颤。术后并发房颤的食管癌患者应及早进行药物治疗,肺癌患者首先应去除病因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总结用带蒂大网膜包盖高位食管胃吻合口预防吻合口漏的经验。方法40例中上段食管癌患者均行食管部分切除、胃食管吻合术,吻合口周围包盖带蒂大网膜。结果没有发生术后吻合口漏,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用带蒂大网膜包盖高位食管胃吻合口,可以预防高位吻合口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雷贝拉唑与冫半妥拉唑治疗反流性食道炎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开放、阳性对照临床研究设计 ,将 87例内镜证实的反流性食道炎患者 (洛杉矶分级为 A、 B级 )随机分为 2组 ,A组 4 4例予以雷贝拉唑 2 0 mg qd,B组 4 3例予以冫半妥拉唑 4 0 mg qd治疗 ,分别于 d1、第 1周、第 4周、第 8周 ,观察临床症状如烧心、反酸、胸痛缓解情况 ,并于第 8周复查胃镜了解愈合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症状均明显缓解。雷贝拉唑组 d1、第 1周、第 4周、第 8周临床症状缓解率分别为 6 3%、 88%、 94 %、 96 %,愈合率为 95 .5 %。冫半妥拉唑组 d1、第 1周、第 4周、第 8周临床症状缓解率分别为 38%、6 5 %、 78%、 90 %,愈合率为 90 .6 %。结果 :d1、第 1周、第 4周试验 A、 B组缓解率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治疗第 8周虽然 A组缓解率比 B组高 ,但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试验 A B组愈合率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结论 :雷贝拉唑可很快缓解反流性食道炎症状 ,愈合率高 ,为目前治疗反流性食道炎较理想的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围巾式食管.空肠吻合术预防进展期胃癌全胃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临床经验。方法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0月连续86例进展期胃癌全胃切除围巾式食管-空肠吻合术的临床效果。结果本组手术病死率为2.3%(2/86)。存活8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95个月,平均(44±3)个月,术后均未发生吻合口瘘和反流性食管炎,2004年12月及以前,有4例(4.8%,4/84)术后发生吻合口狭窄,经胃镜下扩张治愈;改进技术后再无吻合口狭窄发生。结论围巾式食管-空肠吻合术可减少进展期胃癌全胃切除术后吻合口并发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管状胃”在食管癌切除术后食管重建中的临床价值,寻求一种更好的胃代食管术式。方法随机选取2007年1月至2008年2月住本科30饲病人为试验组,行“管状胃”代食管,选取同时段30倒病人为对照组,行全胃代食管,手术均采用“三切口”术式,然后将2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主观返流症状,术后3,6,9个月的胃镜检查返流客观指标及术后6、9个月上消化道X线钡餐检查返流客观指标加以对比。结果试验粗:主观返流症状严重者发生率,胃镜检查吻合口及食管炎症,糜烂,溃疡发生率,上消化道X线,钡餐检查返流率分别为10%.3.3%(3个月),6.6%(6个月)、6.6%(9个月)、16.7%(6个月)、16.7%(9个月)。对照组:主观返流症状严重者发生率,胃镜检查吻合口及食管炎症.糜烂,溃疡发生卒,上消化道X线、钡餐检查返流率分别为50%、23.3%(3个月),33.3%(6个月),36.7%(9个月)、56.7%(6个月).50%(9个月)。2组间比较各项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管状胃”在行胃代食管术后能明显减少胃食管返流的发生,明显改善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战少术后患者治疗返流引起并发症的医疗费用。手术方法简单,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SperMagic在自然周期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中对精子活力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2年6月进行自然周期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2组:30例精子处理后添加SperMagic者为A组;40例精子处理后未添加SperMagic者为B组,比较2组精子活力和妊娠率差异。结果:A、B组年龄、不孕时间、体质量指数(BMI)以及精子处理前后密度、活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妊娠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有增高趋势。添加SperMagic后精子活力比精子处理后活力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助孕技术中,精子处理后添加SperMagic可以明显改善精子的活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施维舒联合艾普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反流性食管炎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均口服艾普拉唑和吗丁啉,其中观察组加用施维舒,对照组加用硫糖铝。疗程均为8周。对比观察临床有效率、胃镜下愈合率和不良反应,以及1年后随访结果。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和总有效率分别为(9.32±2.74)d和95.65%,显著优于对照组的(14.12±5.42)d和80.43%(P〈0.05):内镜下食管炎疗效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4.9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16%(P〈0.05);2组有头痛、恶心反应各1例,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施维舒联合艾普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有更好的近期疗效和较低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上皮细胞Occhdin表达的变化.方法 选取62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其中反流性食管炎(RE)30例(RE组)、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32例(NERD组),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其食管下段上皮的Occludin分布表达进行检测,并以10例正常食管上皮作为对照组.结果 对照组Occhdin均正常表达.NERD组4例正常表达,28例不同程度异常表达,为细胞膜不完整表达、细胞质表达及表达缺失.RE组均异常表达;RE组和NERD组与对照组Occludin异常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RE组与NERD组异常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上皮Occhdin数量减少、分布异常,影响黏膜上皮屏障的完整性,可能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之一,而RE与NERD患者Occludin异常表达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70岁以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术中应用乳内动脉建立左前降支旁路的利弊.方法 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共收治288例70岁以上患者行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按移植血管材料分为两组:对照组138例患者全部使用大隐静脉;观察组150例患者应用左乳内动脉建立左前降支旁路,其中7例应用桡动脉及胃网膜右动脉进行全动脉化旁路移植手术,其余靶血管均应用大隐静脉作为血管移植物旁路移植.结果 对照组死亡4例(2.9%,4/138),观察组死亡3例(2.0%,3/150),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 h引流量(796.2±382.4) 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2.8±387.5)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二次开胸止血、恶性心律失常、卒中、切口愈合不良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使用例数等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70岁以上高龄患者旁路移植冠状动脉选择左乳内动脉作为左前降支的旁路移植血管材料,不增加手术死亡和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受体(LHCGR) mRNA的表达水平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患者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预测价值。方法:单中心的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108例IVF-ET患者在接受控制性超促排卵(COH)过程中呈OHSS高风险的患者42例,其中发生OHSS 19例为A组,未发生OHSS 23例为B组;同期在COH中卵巢反应正常的患者62例为C组,排除COH过程中卵巢低反应者4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注射日(hCG日)及取卵日(OPU日)外周血淋巴细胞LHCGR mRNA的表达水平。并比较A组、B组、C组的临床特征及临床结局。结果:基础卵泡刺激素(FSH)A组低于C组(P=0.028)。hCG日及OPU日血清雌二醇(E2)A组、B组均高于C组(均P=0.000)。获卵数A组、B组均高于C组(均P=0.000)。A组与B、C组相比,hCG日和OPU日淋巴细胞LHCGR mRNA表达均增高(均P<0.05);而B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LHCGR mRNA的表达与卵巢反应相关,并在OHSS患者中表达升高,其在预测OHSS发生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