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腧穴配伍是针灸治疗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对临床疗效有着直接影响。笔者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并通过临床研究验证,认为针灸临床应重视经络辨证和循经配穴。外经病和脏腑病腧穴配伍特点不同,病位表浅与经脉循行部位有关的外经病,应注重经脉循行分布特点,局部结合远端循经以局远端配穴为主;以脏腑功能失调为主要病机的脏腑病,应注重脏腑气血在体表的输注部位,以特定穴配穴为主。结合针灸自身特点,选择适宜的辨证和腧穴配伍方法,有利于构筑契合针灸临床实际的辨证论治体系,提高针灸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根据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华医典》中先秦时期至清朝末年针灸治疗肿瘤病症的选穴规律。方法 检索第5版《中华医典》中记录先秦时期至清朝末年针灸治疗肿瘤病症的古文献;按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提取治疗处方。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对处方中的腧穴、经脉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共提取496条针灸处方,共167个腧穴,腧穴总频次为939。使用频次前5位腧穴为气海、中脘、中极、脾俞、三焦俞;经脉排名频次前5位经脉为任脉、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关联分析获得强关联腧穴配伍8组,其中“章门-中脘”居首位。用冰柱图进行聚类分析,得到10个有效聚类群。结论 提示在针灸治疗肿瘤时,建议可以取任脉穴培补元气为主,同时辅以辨证取穴。  相似文献   

3.
[目的]论述腧穴配伍理论在《内经》中的体现及其临床价值。[方法]系统分析《内经》有关腧穴配伍的文献,引述与腧穴配伍有关的阴阳、五行、经络等内容并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结果]《内经》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腑经络理论作为针灸腧穴配伍理论的基础,使得腧穴配伍理论已经具备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形成一系列的腧穴配伍方法和常见病的治疗处方和治疗方案。[结论]《内经》腧穴配伍理论对针灸处方的建立和发展以及认识针灸的辨证、论治体系、提高治疗范围、增加疗效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唐以前至清代150本针灸古籍进行挖掘分析,总结不同朝代针灸治疗中风病的处方用穴特点。方法 抽取古籍中符合脑卒中中风病病症、腧穴、经络、刺灸法等相关语句,形成病症、腧穴、刺灸法、经络数据,分为中风病处方与含有中风病症的腧穴主治两类,人工审核结果并予以规范,通过统计分析和关联规则以支持度和置信度的方式,实现对不同朝代古籍中风病针灸处方规律的多层分析。结果 共得中风病针灸腧穴处方536首;百会穴在各朝代的使用频率最高;百会、曲池配伍在宋、明、清最为频繁,地仓、颊车配伍在元代使用频率最高;经脉的选用除了清代选取手厥阴心包经为阴经外,其他各朝代所取经脉的前5位均为阳经。宋、元选取频率最高的经脉为督脉、足少阳胆经,明、清以手阳明大肠经居首。各朝代中,均以手阳明大肠经与足少阳胆经组合支持度最高;特定穴均以交会穴为首,除清外,均以交会穴与合穴的配伍最为频繁。结论 针灸古籍中治疗中风病首取诸阳之会百会穴,重视阳经和特定穴的应用,古代用穴少而精,后世取穴渐多。   相似文献   

5.
对体表具体病位/症状的局部针灸治疗,方法丰富,临床运用普遍,但其自身理论化程度较低,目前针灸治疗理论也未予恰当表述和应有的体现。通过分析《内经》等有关痹证针灸治疗较集中反映的诊治过程、方法及经验认识,探讨此类具体针灸治法的形成、要素及特点,指出在辨证、刺法、经络、腧穴等方面与临床难合的认识误区,提出"身形辨证"概念等,以期促进针灸治疗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针灸大成》中针灸治疗头痛的取穴规律。方法确立头痛的相关检索词,依据《针灸大成》中的文献条目构建数据库,并运用频数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对针灸治疗头痛的腧穴和经脉的使用频次、腧穴间配伍规律、特定穴使用情况及腧穴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灸治疗头痛以近部取穴为主,使用频次居前5位的腧穴为合谷、风池、列缺、百会、上星,使用频次靠前的经脉为督脉、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腧穴间配伍形式以远近结合配穴、局部配穴为主,选用频次最高的特定穴为交会穴,选用腧穴多位于头项部和上肢部。结论针灸治疗头痛注重近部选穴,多取循经头部经脉上的腧穴,腧穴间配伍以远近配穴、局部配穴为主,多使用交会穴、五输穴、原穴,所选腧穴多分布于头项部和上肢远端部,可为针灸治疗头痛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近10年腧穴配伍研究的进展,对腧穴配伍研究的思路进行探讨和展望。[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4年1月至2014年9月全部医学期刊,将获得的34篇有关腧穴配伍研究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纳腧穴配伍研究在配伍方式、机理研究和作用属性研究方面的进展并予以评析。[结果]在配伍方式研究上对针灸古代文献配穴特点进行了总结,对经典配伍方式的临床应用进行了挖掘。并在生物分子代谢,内源性代谢产物谱及中枢机制研究方面阐述了腧穴配伍机理所在。作用属性研究方面证实了腧穴配伍协同拮抗作用客观存在。[结论]腧穴配伍研究应本着向实际临床应用的转化上,采取多学科研究手段、多角度审视问题的思路,深入研究腧穴配伍的规律机制,配伍穴位数量和配伍效应的关系是今后腧穴配伍研究中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神应经》中病症与经脉、穴位应用和穴位配伍的关系。【方法】建立病症、经络、刺灸法、穴位标准库和《神应经》资料库,统计《神应经》中病症各部所取的经络频次与频次最高的穴位;采用Apriori算法实现配伍关系的分析,经测试界定经络配伍和腧穴配伍关系的支持度和置信度,计算经络、腧穴项集的支持度和置信度。【结果】全书病症有547条,共用穴246个、2 029频次,其中用穴频次最高的是三里(手三里和足三里),合谷次之,经脉频次最高的是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同时出现的概率最高,为10.17%;处方中出现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时,足太阳膀胱经出现的概率最高,为72.73%;曲池与合谷同时出现的概率最高,支持度为3.67%,其次是三里、合谷与曲池;处方中存在肩髃时,曲池出现的概率最高,达88.89%。【结论】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神应经》病症经穴应用规律的分析结果可为现代中医针灸与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腧穴本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运行输注的特殊部位,是经络系统通达的外属部分,是人体和外界沟通的转输站,既可以反应体内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病理变化,也是接受刺激并传至经络、脏腑以调节其功能的"刺激点",是针灸临床取效的关键环节之一.腧穴定位,不仅在于体表的"点",其内涵在于腧穴是"神气游行出入"之所,而针刺的关键在于"神机"的捕捉与调节,因此深刻领会腧穴的内在涵义,并正确使用是针刺疗效的关键所在.从腧穴本义、腧穴定位、神气与腧穴的关系、神机与针刺的关系等方面加以阐述,以期帮助理解腧穴的概念,加深对腧穴的认识,并为针灸术语国家标准的制定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石学敏针灸验案特辑》中治疗中风中经络期偏瘫临床用穴规律,为临床选穴提供依据。方法 整理2018年3月出版的《石学敏针灸验案特辑》中治疗中风中经络期偏瘫的病案,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0、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网络关联规则及聚类谱系树状分析。结果 治疗中风中经络期偏瘫使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为内关、三阴交(均为6.28%),归经频次最高的为足少阳胆经(14.65%),腧穴部位使用频次最高的为上肢部(32.37%),腧穴特定穴使用频次最高的为交会穴(28.54%);对使用频次前17位的腧穴进行高频腧穴关联规则分析,设置参数后,得组合64个;石学敏院士临床治疗中风中经络期偏瘫腧穴配伍以内关-三阴交-人中-委中-极泉-尺泽-风池-完骨为最常用且效果显著的主穴配伍。结论 石学敏院士治疗中风中经络期偏瘫选取的腧穴所属经脉以阳经为主,部位多为经气经过并留止的四肢部和经气相互交贯的头颈部,特定穴多选用交会穴,各腧穴之间的配伍体现了疏经调脏、调节阴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不同朝代针灸治疗痞满的处方规律。方法:通过制定数据来源、规范病症腧穴名称、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方法,分析不同朝代针灸治疗痞满的处方规律。结果:先秦、晋、唐选用足太阳膀胱经脉最多,因背俞穴多在膀胱经上,治疗痞满取背俞穴,取义"阴病取阳";其次为任脉,亦有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宋、元、明、清时期,任脉、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频次名列前三,选取的经脉丰富,十四经脉均有涉及。结论:古代针灸治疗痞满,特定穴的选取是主要选穴原则,经脉腧穴的配伍体现了循经取穴的原则,灸法以艾灸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单穴和腧穴配伍对胃溃疡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胃黏膜组织形态表现及胃黏膜组织中上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蛋白表达的干预效应,阐明单穴和腧穴配伍的效应以及针灸治疗大鼠胃溃疡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分析近10年现代文献中针灸治疗痛经的同功穴选用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的方式,对2006—2016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F)和维普数据库中针灸治疗痛经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及整理。结果得到相关文献128篇。治疗痛经的同功穴有49个,其中十四经腧穴47个,经外奇穴2个;主要穴位为三阴交、关元、中极,所属经脉主要为足太阳膀胱经和任脉,所在部位主要是胸腹部和腰背部。按照使用频率将腧穴分为3级:一级谱腧穴9个、二级谱腧穴13个、三级谱腧穴27个。结论同功穴的概念进一步诠释了腧穴配伍的协同增效作用,可对针灸处方的选择以及临床疗效的提高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针灸大成》中神门穴相关条文进行归纳总结,从穴名穴性、刺灸操作、配伍规律及临床应用等方面探讨了神门穴的针灸临床价值。神门穴为手少阴经原穴、输穴,针灸操作中可针可灸,补泻手法强调辨证论治,多用泻法。《针灸大成》中神门穴被广泛用于心部、神志、肺部、脾胃、泌尿系统、肢体经络、五官等病证的治疗。在针灸操作中可单穴使用,也可与其他腧穴配伍使用,与其配伍腧穴绝大部分有特定穴属性且归属于手太阴、手厥阴和足太阳经,其中以配伍鱼际穴和大陵穴出现频次最高。在针灸临证使用神门穴时应注意辨证施治,重视腧穴配伍与刺灸操作,这对神门穴的现代临床应用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腧穴配伍是影响针灸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腧穴配伍近年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重点,国内近10年的相关文献初步总结了经典医籍中的配穴规律,各家配穴经验总结,以及相关的临床研究和机制探讨.近年来,国外的研究较少.但国外有学者在评价针刺内关防治化疗后恶心呕吐的数据分析中指出,内关穴疗效确切,同时也提出,增加穴位或延长刺激时间是否能提高疗效.[1]这表明国外学者对于腧穴配伍的应用与研究也逐步关注起来.腧穴配伍直接影响着针灸疗效,势必逐步成为国际针灸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搜索2013~2017年针灸治疗便秘的文献,分析临床腧穴配伍使用特点及规律,对现代临床针灸诊治便秘的腧穴选择予数据依据及理论支持。方法对近五年针灸治疗便秘的文献进行搜索,选出69篇有效文献,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 V2.5分析临床选择穴位的配伍规律。结果通过数据分析,天枢、上巨虚、大肠俞运用较多;足阳明胃经被应用最多,其次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位的分布主要在胸部和腹部;特定穴中以募穴应用最为频繁;选穴配伍方面多采用天枢-上巨虚、天枢-大肠俞。结论经总结针灸医治便秘的腧穴配伍规律,且在临床施治中据此规律将天枢、大肠俞、上巨虚、足三里、支沟作为主要穴位并随症加减,有益于各穴位协同增效,使实际效果得以提高,促进针灸的应用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索从先秦至清代的古代中风针灸处方文献,研究针灸处方的主要配伍规律。方法:选取半身不遂和不省人事2个具代表性的中风症状,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其治疗中腧穴、经络和特定穴运用规律,总结、提炼针灸处方配伍方式。结果:①半身不遂:使用腧穴频次最多的为曲池、肩髃等手阳明经穴;肩髃、曲池、足三里、百会、风池配伍是最常用处方;多选用足少阳经和手足阳明经穴位。②不省人事:使用腧穴频次最多的为督脉百会穴、心包经中冲穴;风池、百会、曲池配伍或大椎、百会、风池配伍是最常用处方;经脉多选用督脉和足少阳、手阳明等阳经穴位。结论:古代治疗半身不遂和不省人事针灸处方所选腧穴的配穴组方及特定穴运用与现代临床常用处方基本一致。在经络选取上,治疗不省人事针灸处方选用经络与现代临床常用处方基本相同,而治疗半身不遂选用足少阳胆经最多,与现代临床常用足阳明胃经不同,需要进一步思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前,针灸临床独特的检测手段有腧穴检测、经络检测及非特异部位检测三类。其中传统腧穴检查已发展为多种现代仪器信息检测方法。为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断意义,有必要对它在临床上的作用、原理及发展前景作一理论上的探讨。 1 腧穴是人体特殊信息源腧穴概念在人体的确切定位现已包括360多个经穴,数以百计的传统经外奇穴,称之为“微针系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Python编程语言为基础,运用Apriori算法,对现有特应性皮炎针灸治疗文献报道中,针灸处方选取的腧穴及其配伍规律进行分析,为临床针灸治疗特应性皮炎拓展治疗思路。方法:对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资料库中(~2021年2月)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相关文献内容进行提取录入,以Python编程语言为基础,进行数据读取,采用Apriori算法对治疗特应性皮炎的选取腧穴及配伍规律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对24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选取针灸处方24个,涉及到的腧穴共计38个,统计腧穴总应用频次共计170次。其中,应用高频次腧穴为曲池、血海、足三里;涉及高频次经络分别为足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大多分布在四肢及背部;曲池-天枢-中脘是针灸治疗特应性皮炎的关键腧穴;腧穴的组合集合可视化分析表明治疗常用腧穴组合为:膈俞、大椎、肺俞、心俞、委中、胆俞、三焦俞;高频腧穴聚类分析显示腧穴可分为4个有效聚类群。结论:本研究结果择取的选穴规律,可为临床研究特应性皮炎的针灸治疗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内经》腧穴概念在热敏灸中的重要指导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阐述《内经》腧穴概念在热敏灸中的重要指导作用。方法:从《内经》对腧穴内涵的原始定义及临床热敏灸感的现象入手,论述热敏灸感的出现部位与《内经》腧穴概念的关系。结果:(1)腧穴的原始内涵是指动态的、敏化态、疾病在体表的反映部位与针灸治疗部位;(2)产生热敏灸感的部位是热敏态穴位,是灸疗的最佳选穴,也是施灸的准确部位。结论:《内经》腧穴概念及探感定位技术能指导临床提高灸疗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