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内科》2012,(5):567-567
毒蘑菇(毒蕈)是指食后可引起中毒的蕈类。目前,在我国已鉴定的蕈类中,可食用蕈近300种,有毒蕈类约100多种;其中含有剧毒可致死的近10种。毒蕈的有毒成分十分复杂,一种毒蕈可以含有几种毒素,而一种毒素又可以存在于多种毒蕈之中。进入夏季以来,餐饮环节毒蘑菇中毒事件时有发生。目前,对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一旦误食,  相似文献   

2.
我国毒蕈(毒蘑菇)有200多种,广东则有100多种[1]。部分毒蕈及食用蕈的外观无明显区别,误食毒蘑菇中毒事件时有发生,每种毒蕈均有数个毒性肽,引起的临床表现也各异[2,3]。本文报道一起食用自采野生蕈(致命白毒伞,广东常见的剧毒蕈类)后发生6例中毒,  相似文献   

3.
毒蕈中毒是一种常见的食物中毒,多发于夏秋季节.世界上已发现的毒蕈有200余种,我国有190多种,其中具有致死性的就有30多种.我国以白毒伞中毒较为常见,临床经过凶险,病情复杂,致死率高.本文通过对5例白毒伞中毒患者进行系统回顾性分析,探讨白毒伞中毒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ж�������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毒蕈又称为毒蘑菇、毒菌、毒茸等.全世界已知的毒蕈有百余种,目前在我国已发现80余种,能威胁人类生命的有20余种,极毒者有10种左右.本文仅就毒蕈中毒的早期识别及处理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5.
人工肝支持系统救治肝损害型白毒伞类毒蘑菇中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3~4月间发生白毒伞类毒蘑菇中毒9例,联合应用腹膜透析(PD)、血液透析(HD)、血液灌流(HP)、持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血浆置换(PE)或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进行抢救,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第一批6例,男1例,女5例,中位年龄27岁(5~40岁),其中儿童及妊娠5月的孕妇各1例。于误食毒蘑菇后24h内入我院。蘑菇经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鉴定为致命白毒伞(Amanita exitialis)。第二批为一家3例,年龄19~54岁。于误食毒蘑菇后第5日入我院。蘑菇未留下样品,但根据采集蘑菇的地点、患者描述的蘑菇外形及发病过程与第一批相似,推测本批误食的蘑菇也为致命白毒伞。误食毒蘑菇后8~10h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的症状,持续2~9d,多数3~5d,大便中有红、白  相似文献   

6.
白毒伞蕈是云南永胜县的一种野生毒蕈,极毒,含致命毒素。夏秋两季雨后,茂盛于植被茂密的山林中,难与食用蕈鉴别。2003年,我县大安乡连续发生3起该蕈中毒事件,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中毒发生地大安乡大安、光美两个行政村多数居民为纳西族,2003年8月份以来连续发生3起因食毒蕈而中毒,进食“白毒伞”蕈3户21人,发病21人,病死5人,其中年龄最大46岁,最小14岁。凡进食“白毒伞”蕈者皆发病,未进食者不发病。发病者临床表现相似,均表现为肝损害型中毒症状,重者胃肠广泛性出血,呕吐物呈褐黑色、腹泻也为褐黑色便,黄疸,尿血,昏迷,休克或死亡。潜伏…  相似文献   

7.
毒蕈又称毒蘑菇。世界上约有毒蕈200多种,我国发现有190余种,能致死的达30余种。已知毒素有150余种[1]。因此毒蕈中毒引起的临床表现各异。随着人们对毒蘑菇的认识逐渐加深,在大中型医院很少见到毒蕈中毒病例,我院于2007年8月急诊收治了6例家族误食毒蕈中毒患者,为加深医护人员  相似文献   

8.
C型,D型肉毒梭菌毒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肉毒中毒(Botulism)是由肉毒梭菌(Clostridium botulinum,下简称Cb)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一种人兽共患疾病,其发病是由Cb所产生的神经毒素所致。肉毒中毒可分为食物肉毒中毒,创伤肉毒中毒和婴儿肉毒中毒,其中婴儿肉毒中毒自1976年首次报道以来,已在除非洲外的各大陆皆有报告。虽然肉毒中毒以欧、美大陆发病较多,但我国不少省份也有发现,其死亡率较高,毒性强烈,仍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要防治肉毒中毒症,了解Cb毒素生成的生物学是非常重要的。根据cb神经毒素的抗原特异性,可将Cb菌株分为A、B、C、D、E、F和G等7型,其产生的神经毒素分别为A、B、C_1、D、E、F和G等7种血清型。一般1菌株只产生1种神经毒素,少数可产生多种神经毒素,而有些菌株除产生神经毒素外,还可产生其他毒素。如c、D型菌株除分别产生C_1和D神经毒素外,还可产生两种ADP-核糖酰转移酶(ADP-Ribosyltransferase)C_2和C_3。关于早期肉毒梭菌神经毒素的研究结果,可参阅Sugiyama的综述,本文重点介绍C、D型肉毒梭菌毒素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白毒伞中毒患者胆汁酸代谢产物变化,证实胆汁酸代谢产物的变化可以用于判断患者预后及指导治疗。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联合质谱技术检测了5例不同预后的白毒伞中毒患者的多种胆汁酸代谢产物。结果白毒伞中毒患者的胆汁酸代谢产物与健康对照组有很大差异;死亡患者与治愈患者的胆汁酸代谢产物也不相同;二者之间的差异在食后第4天就明显地表现出来。恢复期患者的胆汁酸代谢产物与对照组仍有很大差异。经分子量测定、数据库筛查及统计学处理后,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最大的胆汁酸代谢产物为甘氨结合脱氧胆酸(GDCA)、甘氨结合鹅脱氧胆氧(GCDCA)、甘氨胆酸(GCA)及甘氨熊脱氧胆酸(GUDCA),并在患者组明显增加。结论GDCA、GCDCA、GCA及GUDCA可以指示白毒伞中毒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10.
梁丽芬 《内科》2008,3(6):982-983
毒草俗称毒蘑菇,其主要有毒成分为毒蕈碱、类阿托品样毒素、溶血毒素、肝毒素、神经毒素。因毒蕈种类、毒性和毒理作用各不相同,毒蕈中毒的症状比较复杂,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重者可危及生命。我院急诊科2000年1月至2007年6月收治毒蕈中毒32例,经积极抢救和护理,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毒蕈是指不能食用的大型有毒真菌。目前我国发现150余种,其中毒性很强的有10余种,剧毒蕈主要是毒伞、白毒伞、鹿花菌等。中毒后无特效解毒药,病死率高。毒蕈服用少量即可产生明显中毒症状,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死亡。而老年人因为年龄因素,可能同时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当发生急性中毒发生时,机体对毒物代谢能力差,可加重原有器官衰竭的情况,病情较重。现将我科救治的老年患者毒蕈中毒致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某些毒蕈外观与可食菌相似,不同的毒蕈可含有毒蕈碱、鹿花蕈素、毒伞毒素及鬼笔毒素等,可用用于胃肠、肝脏、血液、神经等,导致机体广泛病变。急性中毒发病较快,病情凶险,治疗困难,我院曾收治一批,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毒蕈中毒性肝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毒蕈中毒是一种常见的食物中毒,多发于夏秋季节.我国已发现的毒蕈有190多种,其中具有致死性的有30多种.已知的毒素有150余种.一种毒蕈可含多种毒素,不同种类的毒蕈可含有相同的毒素.因此,毒蕈中毒临床表现极为复杂.  相似文献   

14.
余毅 《内科》2008,3(1):149-150
杀虫双为沙蚕毒素类农药,经口服在体内吸收后一般生成有毒的沙蚕毒素及二亲氢沙蚕毒素。其致毒机制主要是竞争性占据胆碱能神经递质的受体。主要表现为头昏、眼花、心悸、乏力、流涎、面色苍白、肌柬震颤等神经中毒症状和恶心、呕吐、上腹不适及腹痛等消化道中毒症状,甚至意识障碍、烦躁不安、全身肌肉抽动、  相似文献   

15.
我院于2002—08—02收治毒蕈中毒3例,经病人辩认及实物观查确认毒蕈为白毒伞。我科在洗胃、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采用血液灌流和血液透析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白毒伞中毒患者的临床特点,观察白毒伞中毒患者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指标变化规律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探讨其在判断肝损伤程度、对预后的影响及指导临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因急性白毒伞中毒的住院患者临床特点及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的变化规律,比较白毒伞中毒死亡组与生存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变化特点。结果所有患者在食用白毒伞后6~12 h出现胃肠炎症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呕吐、腹泻、腹痛,1~2 d后胃肠炎症状明显好转,后期出现黄疸、肝功能损伤,重症表现为谵妄、昏迷、多脏器功能衰竭;在中毒后3 d内,患者的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均显著升高,第3~4天达到高峰。ALT和(或)AST1 000 U/L为高峰界限,高峰持续时间平均为5 d,死亡组与生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毒伞中毒死亡组肝功能变化具有以下特征:ALT和AST在第3~5天持续增高,但在第7天下降,总胆红素(TBIL)则在第3~7天持续增高,出现胆酶分离,生存组则无此规律;凝血指标在早期也会升高,生存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与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值在食入白毒伞后初期略有升高,后期降至正常水平,死亡组均值在第4~6天升至最高值,其后没有明显下降,死亡组与生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出现胆酶分离、AST≥1 000 U/L且AST/ALT≥1.0、PTa≤40%、TBA≥50μmol/L提示患者预后不良,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动态观察白毒伞中毒患者肝脏功能及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对判断肝损伤程度、预后判定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赵艳琼 《内科》2009,4(3):500-501
毒草俗称毒蘑菇,种类多,中毒表现多种多样。根据毒素主要损害脏器的靶器官分为5类,即肾毒性毒素、肝毒性毒素、神经毒素、胃肠毒素及溶血毒素。均对肝、肾、心以及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对肝脏毒性最强,同时可致胃肠道水肿、充血和出血,严重者可致肝、脑、胃肠等脏器衰竭,病死率为50%-90%。我院于2007年9月18日至10月1日,收治毒蕈中毒致心肌损伤、肾功能损害的危重患者16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某些毒蕈外观与可食菌相似,不同的毒簟可含有毒簟碱、鹿花簟素、毒伞毒素及鬼笔毒素等,可用用于胃肠、肝脏、血液、神经等,导致机体广泛病变。急性中毒发病较快,病情凶险,治疗困难,我院曾收治一批,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毒蕈中毒6例     
徐庆山  刘春光 《肝脏》2009,14(6):514-514
毒蕈又称毒蘑菇,农村地区自采新鲜野生覃食用者较普遍。食用毒蕈导致中毒。易致群体发病,严重者可致多脏器损害,甚至死亡。因毒蕈所含毒素不同,引起中毒的临床表现和累及的脏器损害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0.
东亚钳蝎毒是东亚钳蝎毒腺细胞分泌的一种含多种生物活性成份的小分子肽,对大肠癌细胞有显抑杀作用。为了进一步探讨蝎毒素对大肠癌细胞抑杀的作用机制,我们对蝎毒素对Wistar鼠实验性大肠癌细胞核Ag-NOR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