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我国毒蕈(毒蘑菇)有200多种,广东则有100多种[1]。部分毒蕈及食用蕈的外观无明显区别,误食毒蘑菇中毒事件时有发生,每种毒蕈均有数个毒性肽,引起的临床表现也各异[2,3]。本文报道一起食用自采野生蕈(致命白毒伞,广东常见的剧毒蕈类)后发生6例中毒,  相似文献   

2.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云南省华坪县1991—07—14—18日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毒蕈中毒,食蕈后有胃肠道症状的7517人中,住院抢救115人,有消化道出血的14例患者,男12例,女2例,年龄17—57岁,平均30.1岁。中毒蕈种为粉褶蕈、牛肝蕈、红色捕蝇蕈、豹斑毒蕈、白帽蕈、绿帽蕈等,一人同食3—5种11例,1—2种3例,潜伏期1/2-52 h,1/2-2 h 8例,3—20h 4例,20—52 h 2例。  相似文献   

3.
某些毒蕈外观与可食菌相似,不同的毒蕈可含有毒蕈碱、鹿花蕈素、毒伞毒素及鬼笔毒素等,可用用于胃肠、肝脏、血液、神经等,导致机体广泛病变。急性中毒发病较快,病情凶险,治疗困难,我院曾收治一批,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毒蕈是指不能食用的大型有毒真菌。目前我国发现150余种,其中毒性很强的有10余种,剧毒蕈主要是毒伞、白毒伞、鹿花菌等。中毒后无特效解毒药,病死率高。毒蕈服用少量即可产生明显中毒症状,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死亡。而老年人因为年龄因素,可能同时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当发生急性中毒发生时,机体对毒物代谢能力差,可加重原有器官衰竭的情况,病情较重。现将我科救治的老年患者毒蕈中毒致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我院于2002—08—02收治毒蕈中毒3例,经病人辩认及实物观查确认毒蕈为白毒伞。我科在洗胃、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采用血液灌流和血液透析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秋生盔孢伞中毒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印伟  杨宗瑞 《中华内科杂志》1993,32(12):810-812
我院收治了12例急性秋生盔孢伞毒蕈中毒病人。该蕈主要含毒伞毒素和鬼笔毒素,经肠道吸收后在肝内与RNA多聚酶结合,阻断mRNA的合成,破坏肝细胞引起中生肝炎、肝坏死、严重凝血机制障碍和DIC。临床表现特点为:潜代期长、有短暂“假愈期”及严重肝功能异常,尸检病理报告支持上述现象。治疗上应注意尽早治疗,特别应重视胃灌洗、导泻和“假愈期”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毒蕈中毒3638例临床分型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提高对毒蕈中毒的认识和认知,探讨毒蕈中毒的临床分型、特征和预后。方法检索国内1995年1月至2004年12月公开发表的毒蕈中毒191篇文献,共报道了毒蕈中毒3466例,我院1980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毒蕈中毒患者172例,共3638例毒蕈中毒患者进行临床分型的探讨。结果胃肠炎型571例,全部治愈;急性肾衰竭型1450例,治愈1414例(97.5%),死亡36例(2.5%);中毒性肝炎型1010例,治愈841例(83.3%),死亡169例(16.7%);神经精神型214例,治愈197例(92.1%),死亡17例(7.9%);溶血型73例,治愈71例(97.3%),死亡2例(2.7%),不同类型毒草中毒疗效和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分型不详者320例,其中以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者222例,治愈98例(44.1%),死亡124例(55.9%),无法分型者98例,治愈90例(91.8%),死亡8例(8.2%)。结论毒蕈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中毒发生机制非常复杂,毒蕈中毒的类型和分型应符合临床报道的病例资料及特征,教科书和专著报道的毒蕈中毒分为4型,这与毒蕈中毒临床实际情况和本研究结果不相符。因此,根据本研究3638例毒蕈中毒资料,临床应分为5种类型:(1)胃肠炎型;(2)急性肾衰竭型;(3)中毒性肝炎型;(4)神经精神型;(5)溶血型。是否存在混合型,有待进一步观察更多的毒蕈中毒临床病例资料。  相似文献   

8.
灵芝煎剂成功抢救鹅膏毒蕈中毒1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食用蘑菇与有毒蘑菇在形态上极为相似 ,因此 ,因误采误食而致中毒的事件经常发生。鹅膏毒蕈是有毒蘑菇的一种 ,毒性甚为剧烈 ,目前尚无特效解毒药 ,误食后 ,死亡率甚高。我院采用中药灵芝煎剂对 12例重度鹅膏毒蕈中毒患者进行抢救治疗 ,临床疗效好 ,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12例均为本院急诊科 2 0 0 2年收治的急性重度鹅膏毒蕈中毒患者 ,其中男女各 6例 ,年龄 14~ 6 9岁 ,平均 35 .5岁。全部病例于食野蕈后至出现急性呕吐、腹泻、腹痛症状的时间 (潜伏期 ) 3~ 6h ,平均 4 .5± 1.1h ;食入野蕈到就诊时间最短者为 10 .1h ,最…  相似文献   

9.
野生蕈 (新卵状鹅膏 )以往被认为是无毒可食用的蘑菇。2 0 0 0年 8月湖南安化发生同一家 4人食用该蕈后中毒 ,收入我院治疗。临床资料 :男 3例 ,女 1例 ,年龄 16~ 4 6岁。于 8月 2 2日共进午餐 ,包括米饭、蔬菜和自采的野生蘑菇约 5 0 0g加猪肉做汤。进食后 10~ 14h出现剧烈呕吐、腹泻。被当地医院诊断为一般胃肠炎型食物中毒 ,予静脉输液及对症处理后 ,胃肠道症状很快得以缓解。但在餐后 2 8~ 4 2h ,4例患者先后出现少尿 ,伴胸闷 ,无腰痛。进食后 4 4h以急性肾功能衰竭 (肾衰 )入院。 3例在当地医院少尿时查肾功能 ,血肌酐30 0~ 5 …  相似文献   

10.
毒蕈中毒致暴发性肝衰与多系统器官衰竭1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7月初,华坪县二镇五乡发生一起罕见的特大毒蕈中毒115人,致暴发性肝衰(FHF)与多系统器官衰竭(MSOF)16例(占13.91),死亡11例,占MSOF的68.75%。临床资料于食蕈后1/2~48小时出现头晕、乏力、纳差及胃肠道反应来院就医者7517人。经筛选确诊为毒蕈中毒115人。胃肠炎型32例,神经精神型18例,溶血型5例,中毒性肝炎型60例,其中FHF与MSOF16例,死亡11例。蕈中毒致FHF并发MSOF的诊断标准是根据中毒后机体在短时间内相继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衰竭者即可诊断为合并MSOF。本组16例FHF及MSOF病人脏器的受损情况:2个脏器(或系统)损伤6例,治愈  相似文献   

11.
毒蕈又名毒蘑菇,是著名的有毒植物,在我国各地山区丘陵地带均有生长。每逢夏、秋两季雨后,它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草丛中。有些毒蕈外观与无毒蕈相似,故易误食,常一户或数户同时发病。我院自1992年8月~1998年5月急诊抢救毒菇中毒病例共20例,现就其心电图分析如下:1 一般资料男性8例,女性12例,年龄3~66岁(平均24.4岁)。全部均有食蕈史。发病时间为30分钟~6小时。主要临床表现:20例均有频繁恶心、呕吐;其中4例腹痛、腹泻,2例头晕眼花、流涎、流泪、多汗,1例意识不清、谵妄,4例昏迷、心脏骤停死亡。心电图显示:4例患者心电图正常,16例患者心…  相似文献   

12.
人工肝支持系统救治肝损害型白毒伞类毒蘑菇中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3~4月间发生白毒伞类毒蘑菇中毒9例,联合应用腹膜透析(PD)、血液透析(HD)、血液灌流(HP)、持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血浆置换(PE)或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进行抢救,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第一批6例,男1例,女5例,中位年龄27岁(5~40岁),其中儿童及妊娠5月的孕妇各1例。于误食毒蘑菇后24h内入我院。蘑菇经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鉴定为致命白毒伞(Amanita exitialis)。第二批为一家3例,年龄19~54岁。于误食毒蘑菇后第5日入我院。蘑菇未留下样品,但根据采集蘑菇的地点、患者描述的蘑菇外形及发病过程与第一批相似,推测本批误食的蘑菇也为致命白毒伞。误食毒蘑菇后8~10h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的症状,持续2~9d,多数3~5d,大便中有红、白  相似文献   

13.
毒蕈是生于山林阴湿地带的一类野生植物。种类繁多,毒性很大,常因误食而引起中毒,症状严重,死亡率很高,现将本院24例急性毒蕈中毒分析报告如下。临床分析性别与年龄:年龄最小者6岁,最大者72岁、其中以14岁至50岁者为最多见。男性15人,女性9人。症状与体征:(见表1、2),潜伏期2—24小时,平均4—8小时。与江绍基等所载蕈毒(MushroomPoisoning)中毒症状,服后5—20小时出现和朱颜氏所载中毒症状大抵发现于食后4—5小时相符。起病眩晕,头痛,胃部不适,恶心,流涎,腹部绞痛,剧烈腹泻,水样便。严重的有全身脱水,尿少或尿闭,偶有腓肠肌痉挛。全身不适或烦躁不安,精神不振。瞳孔缩小或散大。面色苍白,心音弱而快,脉搏细弱或摸不清,血压降低或测不出。体温降低,四肢发冷,有末梢循环衰竭现象。本组有12例病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白毒伞中毒患者的临床特点,观察白毒伞中毒患者肝功能及凝血功能指标变化规律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探讨其在判断肝损伤程度、对预后的影响及指导临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因急性白毒伞中毒的住院患者临床特点及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的变化规律,比较白毒伞中毒死亡组与生存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变化特点。结果所有患者在食用白毒伞后6~12 h出现胃肠炎症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呕吐、腹泻、腹痛,1~2 d后胃肠炎症状明显好转,后期出现黄疸、肝功能损伤,重症表现为谵妄、昏迷、多脏器功能衰竭;在中毒后3 d内,患者的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均显著升高,第3~4天达到高峰。ALT和(或)AST1 000 U/L为高峰界限,高峰持续时间平均为5 d,死亡组与生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毒伞中毒死亡组肝功能变化具有以下特征:ALT和AST在第3~5天持续增高,但在第7天下降,总胆红素(TBIL)则在第3~7天持续增高,出现胆酶分离,生存组则无此规律;凝血指标在早期也会升高,生存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与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值在食入白毒伞后初期略有升高,后期降至正常水平,死亡组均值在第4~6天升至最高值,其后没有明显下降,死亡组与生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出现胆酶分离、AST≥1 000 U/L且AST/ALT≥1.0、PTa≤40%、TBA≥50μmol/L提示患者预后不良,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动态观察白毒伞中毒患者肝脏功能及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对判断肝损伤程度、预后判定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毒     
20051182 血液透析抢救治疗12例毒蕈中毒的临床观察/田素华…//四川医学.-2004,25(5).-572 12例均为食毒蕈中毒,食量50~200g。从食蕈到就诊时间为10~96小时。除2例发病10小时后洗胃外,其余未予洗胃。均用CAHP-130透析器,碳酸氢盐透析液进行血液透析。并给予肝素,补液,保肝,纠正水、电解质失衡和酸碱失衡等综合治疗。12例患者经血液透析2~3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分析白毒伞中毒患者胆汁酸代谢产物变化,证实胆汁酸代谢产物的变化可以用于判断患者预后及指导治疗。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联合质谱技术检测了5例不同预后的白毒伞中毒患者的多种胆汁酸代谢产物。结果白毒伞中毒患者的胆汁酸代谢产物与健康对照组有很大差异;死亡患者与治愈患者的胆汁酸代谢产物也不相同;二者之间的差异在食后第4天就明显地表现出来。恢复期患者的胆汁酸代谢产物与对照组仍有很大差异。经分子量测定、数据库筛查及统计学处理后,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最大的胆汁酸代谢产物为甘氨结合脱氧胆酸(GDCA)、甘氨结合鹅脱氧胆氧(GCDCA)、甘氨胆酸(GCA)及甘氨熊脱氧胆酸(GUDCA),并在患者组明显增加。结论GDCA、GCDCA、GCA及GUDCA可以指示白毒伞中毒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17.
<正> 我院于1985年9月收治毒蕈中毒10例,其中2例以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为突出的毒性表现。经心脏起搏治疗获满意效果。例1 女,35岁。因食白色帽状蕈0.8kg后14小时出现恶心、呕吐伴无尿2天入院。诊断为毒蕈中毒、急性肾功能衰竭。入院后第5天,心率明显下降,由原80次/min降至40次/min,并有阿—斯综合征发作。心电图  相似文献   

18.
毒蕈又名毒蘑菇,是名的有毒植物,在我国各地山区丘陵地带均有生长。每逢夏、秋两季雨后,它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草丛中。有些毒蕈外观与无毒蕈相似.故易误食,常一户或数户同时发病。我院自1992年8月~1998年5月急诊抢救毒菇中毒病例共20例。现就其心电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中期妊娠毒蕈中毒后出现“黄疸——GPT”分离、死胎,尚未见报道,报告如下: 患者,23岁。因停经6个月,黄疸10天,昏迷半天。病前进食自采野生蘑菇,食后15小时突发剧烈腹痛,阵发性加重、频繁恶心、  相似文献   

20.
毒蕈中毒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毒蕈种类繁多 ,形态各异 ,许多毒蕈与食用蕈形态相似 ,难以识别 ,常有误食中毒者 ,并呈家庭或集体发病。最近收治两例毒蕈中毒者 ,现报告如下。例 1 女性 ,33岁 ,工人。于 10月 14日中午食用野生蘑菇 ,次日午后出现吐泻症状在当地医院对症治疗后缓解 ,第四日查肝功能 :ALT52 5.2u/L AST2 0 6.4u/L TBIL32 .7μmol/L ,诊断为中毒性肝炎 ,经我科护肝、对症治疗半月后肝功能恢复正常。例 2 男性 ,8岁 ,病例一之子。与母亲同食 ,于次日凌晨先后出现呕吐、腹泻 ,经一般性护肝、抗感染对症治疗 ,吐泻消失 ,第三日出现黄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