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目的 分析新疆哈萨克(哈)族、维吾尔(维)族和汉族农村居民超重、肥胖及腹型肥胖流行现状和分布特点,为该地区不同民族肥胖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调查现场年龄≥1 8岁哈族、维族及汉族常住居民1l 377人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分析并比较3个民族人群超重、肥胖及腹型肥胖患病率。结果哈族、维族和汉族人群超重率分别为27.8%、24.5%和40.3%,肥胖率分别为17.9%、11.5%和13.7%,腹型肥胖患病率分别为58.0%、53.9%和59.9%,汉族人群超重和腹型肥胖患病率最高,哈族肥胖率最高(P值均P值均<0.05),3个民族人群肥胖和维族腹型肥胖患病率均为女性高于男性(P值均<0.01);3个民族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患病率均随年龄增加呈现递增趋势,且男女性各年龄段人群腹型肥胖患病率均高于同年龄段超重及肥胖患病率。结论新疆农村地区哈族和维族是肥胖和腹型肥胖高发人群,汉族是超重高发人群,且3种患病率存在民族、年龄及性别差异,腹型肥胖患病率均高于全国水平。  相似文献   

2.
新疆维汉哈三民族人群肥胖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汉族人群为对照,分析新疆心血管疾病高发人群-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人群超重和腹型肥胖的流行现状和特征。方法利用2007年新疆高血压研究所高血压现况调查获取的7 510人的有效数据,计算哈萨克族、维吾尔族、汉族人群超重率、腹型肥胖的患病率,并采用三组人群的合并人群作为标准人群,对各率进行年龄标化。超重的诊断标准为:BMI≥25 kg/m2为超重;腹型肥胖的诊断标准为:腰围≥90 cm(男)或≥80 cm(女)为腹型肥胖。结果 (1)超重的患病率在三民族的男女人群分别为:哈萨克族63.83%和55.67%,维吾尔族61.33%和60.77%,汉族51.79%和29.53%;腹型肥胖的患病率相应为:哈萨克族46.61%和53.43%,维吾尔族42.03%和64.33%,汉族42.49%和36.22%。(2)超重率在三民族人群均表现为男性>女性,而腹型肥胖患病率的性别差异在不同人群表现不同,哈萨克族、维吾尔族人群为女性>男性,汉族人群则为男性>女性。(3)汉族女性人群各年龄段腹型肥胖的患病率均高于同年龄段超重率,50岁以后女性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人群也出现了同样的特点,但男性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人群各年龄段腹型肥胖的患病率始终低于超重率。结论哈萨克族、维吾尔族是超重、腹型肥胖的高发人群,汉族女性人群和50岁以后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女性人群的腹型肥胖率高于超重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铁岭市城市居民超重及肥胖流行现状。方法于2009年,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1314名年龄〉18岁的铁岭市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面对面问卷方式调查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等人口学资料及饮食习惯,记录其身高、体重并计算体质指数(BMI)。结果铁岭市城市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0.43%和7.86%,标化后分别为27.53%和7.88%.男性超重率(34.01%)高于女性(26.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女性每天都吃早餐、经常喝奶及食用奶制品、口轻等方面的比例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男性经常吃高油腻食品、口重比例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重、肥胖正逐渐成为威胁铁岭市居民身体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应提倡合理膳食,增加体力活动,预防超重、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新疆博尔塔拉州居民肥胖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新疆博尔塔拉州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汉等4个民族中30岁以上人群的超重肥胖流行状况及其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为肥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新疆博尔塔拉州4个民族30岁以上居民共3732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居民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36.02%和27.39%;城市肥胖率高于农村;男、女性超重与肥胖总体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超重率男性高于女性,肥胖率则女性高于男性。蒙古族居民超重和肥胖的危险最大,维吾尔族和汉族次之,哈萨克族最小;蒙古族男性和维吾尔族女性的肥胖问题较突出。影响各民族超重和肥胖率的因素主要是性别,民族,年龄,城乡,职业,文化程度,饮酒和肉食等,其中男性超重与肥胖者合并的危险因素多。结论新疆博尔塔拉州人群中超重和肥胖患病率较高,尤其是肥胖,已成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中男性肥胖者是心血管病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新疆地区汉族、维吾尔(维)族、哈萨克(哈)族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和田、喀什、福海地区汉族、维族和哈族7~14岁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身高、体重等,按照中国肥胖问题T作组(WGOC)推荐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计算超重和肥胖检出率。结果共抽取3个民族7~14岁中小学生11 894名,超重总检出率为5.6%(男女生分别为6.6%、4.7%),肥胖总检出率为2.9%(男女生分别为3.6%、2.2%),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9.765,P<0.05)。哈族学生超重检出率为12.0%,显著高于其他民族,而汉族学生肥胖检出率为7.2%,高于其他民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3.885,P结论新疆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存在民族、性别及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描述肥胖和高血压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人群中的分布,分析肥胖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随机对上海市浦东新区13个社区的5 927位居民进行身高、体重、腰围和血压等指标的测量.结果 社区人群超重、肥胖、腹型肥胖和高血压的患病率分别为34.9%、11.1%、43.7%和22.2%,其中男性分别为37.1%、10.9%、45.4%和22.4%,女性分别为33.1%、11.2%、42.3%和22.0%.社区人群超重、肥胖、腹型肥胖和高血压的患病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超重与肥胖、腹型肥胖与高血压患病显著相关,控制年龄和性别后,BMI、腰围与高血压的关联强度(OR)分别为1.142(1.109,1.176)和1.014(1.003,1.025).结论 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居民超重与肥胖、腹型肥胖和高血压患病显著相关,且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25(1985-2010)年间蒙古族7~18岁青少年超重肥胖长期变化趋势.方法 采用现况研究方法,应用1985、2000和2010年共计18 366人的蒙古族7~18岁青少年体质健康调研数据,分析比较不同监测年份、性别、城乡间的儿童青少年BMI均数和超重肥胖检出率.结果 25年间蒙古族7~18岁青少年BMI均数总体变化趋势为逐年升高,1985、2000和2010年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1%、0.5%,6.3%、2.4%和9.1%、6.6%;1985-2000年的15年间超重、肥胖率分别增长了2倍和4倍,2010年时比1985年增长4倍和12倍.1985、2000和2010年超重、肥胖检出率在城市男性中分别为1.2%、0,7.9%、3.4%和11.0%、11.8%;农村男性分别为0.6%、0.6%,2.8%、2.1%和9.0%、3.4%;城市女性分别为1.8%、0.3%,8.1%、4.3%和9.4%、8.4%;农村女性分别为4.5%、0.9%,8.8%、2.2%和10.2%、4.5%,各组间不同监测年份其超重、肥胖检出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逐年增加趋势.结论 1985-2010年蒙古族青少年的超重、肥胖检出率大幅上升,并有继续升高的趋势,应采取合理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1985~2000年超重、肥胖流行趋势动态分析   总被引:160,自引:9,他引:151  
目的 分析中国不同群体儿童青少年1985~2000年期间超重、肥胖流行动态。方法 资料来自1985、1991、1995和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7~18岁汉族儿童青少年共计98万余人,分大城市、中小城市、富裕乡村、中下水平乡村4个群体,统一使用中国肥胖工作组(WGOC)新制定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体重指数筛查分类标准,筛查超重、肥胖,分析不同群体在不同年代的检出率。结果 1985年,中国即使大城市男女儿童青少年肥胖检出率也仅为0.2%和0.1%,超重率1%~2%,无实质性肥胖流行。90年代开始超重率大幅上升,增幅城市高于乡村,男生高于女生。北京等发达大城市男性7~9岁、10~12岁和女性7~9岁年龄组肥胖率分别为4.7%、3.8%和3.2%,肥胖高发人群初步形成。学生人群中营养不良和超重增加趋势并存,两极分化明显。1995年前后,城乡均出现超重检出率大幅增长.发达大城市男女超重率分别比10年前增长3倍和2倍;肥胖检出率男性6%~8%,女性4%~6%。2000年前后,大城市进入肥胖全面增长期,北京等发达大城市男性7~9岁、10~12岁和女性7~9岁、10~12岁年龄组超重 肥胖检出率分别达到254%、25.5%和17.0%、14.3%,男性小学生肥胖率分别为12.9%和9.1%,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其他群体超重率都增长迅猛,但肥胖率还较低,中小城市为4.8%(男)和2.6%(女),富裕乡村为1.2%(男)和0.9%(女),经济中下水平乡村为0.9%(男)和1.2%(女)。结论 中国儿童青少年总体上处于肥胖流行早期,但增势迅猛。提出加强监测、营养教育、科学膳食、有氧锻炼、培养健康饮食行为等肥胖综合防治策略,并针对大城市、中小城市和乡村人群不同特点分别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以达到早期预防超重发生、控制超重向肥胖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新疆地区汉族、维吾尔(维)族、哈萨克(哈)族成年人超重、肥胖的流行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 应用四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法,于2007年6月至2010年3月在新疆抽取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阜康市、吐鲁番地区、和田地区、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年龄>35岁样本,统计3个民族间不同民族组、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组人群的超重率和肥胖患病率,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6个地区共调查16 460人.汉族、维族、哈族总超重率标化后为36.1%,男性和女性超重率标化后分别为39.8%和27.2%.汉族、维族、哈族超重率标化后分别为41.4%、34.9%和32.8%,3个民族总肥胖患病率标化后为26.9%,男性和女性肥胖患病率标化后分别为27.2%和25.5%,汉族、维族、哈族肥胖患病率标化后分别为18.4%、28.9%和40.1%.新疆地区男性超重和肥胖患病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5.00,P<0.05).不同民族人群的超重率和肥胖率不同,汉族人群超重率最高,哈族人群肥胖患病率最高(x2=338.232,P<0.05);新疆地区超重率和肥胖率随年龄增加呈明显上升趋势,超重率在45~54岁达到高峰,肥胖率在55~64岁达到高峰(x=246.80,P<0.05).年龄、民族、职业、教育程度、吸烟、饮酒是超重和肥胖的影响因素.结论 新疆地区超重率和肥胖患病率较高,且存在民族差异,汉族男性超重率最高,哈萨克族男性肥胖患病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
呼伦贝尔蒙古族地区居民高血压及相关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呼伦贝尔蒙古族地区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按性别、年龄分层,抽取呼伦贝尔市新右旗阿镇18岁以上居民453人进行问卷调查,测量血压、身高、体重、腰围,并计算体质指数,统计分析高血压患病率与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被调查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34.5%,标化率为45.4%,其中男性为48.9%,女性为25.4%,男性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女性(P<0.05);超重肥胖者的高血压患病率高于非超重肥胖者(P<0.001);腹型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高于腰围正常者(P<0.001);饮酒者高血压患病率高于非饮酒者(P<0.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体质指数(OR=2.255,95%CI:1.180~4.311)、性别(OR=2.788,95%CI:1.461~5.323)、饮酒(OR=2.306,95%CI:1.287~4.134)和年龄大于50岁(OR=11.312,95%CI:4.309~22.132)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结论 呼伦贝尔蒙古族地区高血压标准化患病率较高,高龄、超重与肥胖、男性和饮酒为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政府和卫生部门应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预防和控制高血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呼伦贝尔蒙古族地区城镇居民高血压患病现况。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呼伦贝尔蒙古族地区城镇居民1536名,有效调查1496名,有效率为97.4%。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血压测量。统计高血压患病率。结果呼伦贝尔蒙古族地区城镇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31.1%(标化患病率35.3%),其中男性42.0%(标化患病率44.8%),女性24.5%(标化患病率25.4%),男性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女性(P〈0.05)。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P〈0.05)。不同民族间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伦贝尔蒙古族地区城镇居民高血压患病率较高,当地卫生部门应加强高血压的综合防治,积极采取健康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城乡居民超重与肥胖流行状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江苏省超重和肥胖的流行水平及其在人群中的分布特点,为开展相关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和KISH表法确定15~69岁城乡常住居民4318人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人群基本情况和健康状况,并测量体重、腰围。结果江苏省15~69岁城乡居民超重率、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32.90%,9.94%,42.55%,农村均高于城市(P0.05);男性在20~30岁间、女性在30岁后超重率、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率增速最快;76.65%的中心性肥胖者同时存在超重或肥胖,95.58%的调查对象患肥胖相关疾病的危险度有不同程度升高。结论超重与肥胖是该省当前亟需应对的公共卫生问题,已出现农村高于城市的新的分布特点,应探索体重管理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温州城区居民的超重和肥胖流行情况,为开展肥胖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抽取温州市3个城区9个街道4106名≥35岁的人作为调查对象。结果人群标化超重率为35.13%,标化肥胖率为8.36%。随着年龄的增长,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呈上升趋势,随着文化程度增高呈下降趋势。家务及离退休人员的超重及肥胖患病率较高,服务行业及干部职员超重和肥胖患病率较低。结论温州市超重、肥胖患病率处于全国大城市水平,其患病率受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成都市武侯区居民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现状,为卫生行政部门决策和人群肥胖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11年武侯区社区诊断调查数据资料,对武侯区12个街道18~108岁居民共16 826人进行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现状分析.结果 武侯区超重率26.4%,肥胖率6.5%,男性超重率(28.4%)高于女性(24.1%)(x2=38.997,P<0.01);男女性肥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369,P=0.549);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x2超重=435.99,P<0.01,x2肥胖=87.852,P<0.01).结论 武侯区居民超重和肥胖的流行形势严峻,应采取综合措施加大预防与控制力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昆明市成年人超重肥胖流行情况及其特征,为实施超重肥胖预防控制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昆明市城乡20岁及以上常住居民5195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调查人群超重率为28.07%.按2007年昆明市人口构成进行标化,标化超重率为25.73%,其中,男性超重率为30.65%(标化率为29.28%),女性超重率为26.59%(标化率为23.66%),男性超重率高于女性(χ^2=7.697,P=0.006);调查人群肥胖率为9.09%,标化肥胖率为8.09%,其中,男性肥胖率为7.99%(标化率为7.74%),女性肥胖率为9.71%(标化率为8.32%),男性肥胖率略低于女性(χ^2=4.285,P=0.038)。不同人群超重肥胖率存在差异,主要受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和经济条件的影响。结论超重肥胖已成为影响昆明市城乡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应积极倡导合理营养、适宜锻炼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实施超重肥胖的干预和控制.  相似文献   

16.
Shifts in lifestyles and eating patterns have led to an increasing prevalence of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in the adult population in Mongolia. This article reports the prevalence of obesity, abdominal obesity and body fat among 408 Mongolian adults aged 25 years and above. The subjects included 61.2% from urban areas and 38.8% from rural areas, reflective of the 60: 40 urban rural ratio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nthropometric measurements were taken according to standard methods. Classification of overweight/obesity was based on body mass index of WHO while abdominal obesity was based on WPRO for Asians. Men made up 47.8% (200) and women 52.2% (218) of the sample. The mean age of the subjects was 46.7±12.7 years. About one-third (32.8%) of the subjects were overweight and 10.5% obese. A higher proportion of women (13.3%) than men were obese (7.5%). The age groups of 35-54 years in men and 55-64 years in women showed the highest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Prevalence of abdominal obesity was found in 46.5% of the men and in 65.1% of the women. Women aged 55-64 years had the highest proportion (78.4%) of abdominal obesity. In terms of body fat, 20.0 % and 51.5% of the men had high and very high levels of body fat respectively, while among the women, 15.1% and 55.5% respectively had high and very high levels of body fat. Mongolian adults face serious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other aspects of ill-health brought about by obesit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obesity should be targeted as an urgent public health agenda in Mongolia.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昆明市20岁及以上成人超重、肥胖的流行特征,分析超重、肥胖与血压、血糖水平和高血压、糖尿病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抽样方法,于2008年1—4月随机抽取昆明市20岁及以上常住居民5195人,进行面对面询问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昆明市20岁及以上城乡居民超重率为25.73%,肥胖率为8.09%。随着体质指数的增加,居民的平均血压和血糖水平均逐渐升高(P0.05),同时,高血压、空腹血糖受损、糖尿病患病率也迅速增高(P0.05),正常体重人群的高血压、空腹血糖受损、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19.08%,5.35%和4.15%,而超重者高血压、空腹血糖受损和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30.38%,6.70%和8.23%,肥胖者高血压、空腹血糖受损和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41.10%,6.36%和14.56%,超重人群的高血压、空腹血糖受损、糖尿病患病率分别是正常体重人群的1.59倍、1.25倍和1.98倍,肥胖人群的高血压、空腹血糖受损、糖尿病患病率分别是正常体重人群的2.15倍、1.19倍和3.51倍。结论超重、肥胖已成为影响昆明市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加强对超重、肥胖的干预和控制。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estimates the prevalence patterns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of new immigrants in the US. The 2003 New Immigrant Survey (NIS) was used to generate representative estimates of 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mong new immigrants overall and by place of origin subgroup. More than 45% of new immigrants are either overweight or obese. Overall, the higher prevalences of both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ere found in Latin/Caribbean immigrants, older age group, those with longer years of US residence, and current residents of the West region. Men have a higher overweight prevalence and women have a slightly higher obesity prevalence. The overweight prevalence was higher for immigrants living above the poverty level, but there was not much difference in the obesity prevalence by poverty level. There was notable heterogeneity in overweight and obesity prevalences within and across place of origin groups by age, poverty level, years of US residence, and current resident regions. The study suggests further investigation on the determinants of weight status by place of origin and the importance of tailored interventions for each group.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沿海社区居民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分布特征与高血压的发病关系,为探索查、防、治、管的慢病社区综合防治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从烟台市芝罘区8个社区居委会抽取320个样本居民户,按照KISH表法,每户随机抽取1名调查对象。并实行全程严格的质量控制。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社区居民超重率、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率、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40.31%、19.06%、63.13%、38.44%,标化率分别为30.13%、11.71%、46.37%、21.19%。上述病症≥40岁人群现患比重,分别占社区15~69岁居民的86.05%、90.16%、85.15%和87.37%,并且从40岁开始,这些病症现患率均呈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增长的变化趋势。离退休人员的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现患比重,分别占社区所有职业人群的56.92%、62.90%和57.21%。不同体重指数(BMI)、腰围(WC)水平年龄、血压均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4.202,17.550,19.987,35.009,15.662,13.857,P=0.000)。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的超重率、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887,P0.05;χ2=26.373、28.356、P0.01;OR=1.584,4.425,4.049)。BMI、WC与SBP和DBP呈高度线性正相关(r0.7),并能建立有统计学意义的线性回归方程。结论烟台市社区居民超重、肥胖以及中心性肥胖与高血压发病呈密切正相关,这些病症从40岁开始明显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离退休人员属现患高峰人群,在社区实时、动态、准确地对居民BMI、WC均值进行主动监测,是综合防治高血压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