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分析手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再脱位的原因,探讨减少和避免再脱位的对策。[方法]2011年7月~2015年7月,本院经手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再脱位患儿31例(31髋),男9例,女22例,初次手术年龄20个月~10岁1个月,平均(31.21±10.33)个月。对所有患儿进行3D CT影像检查,综合分析再脱位原因。针对具体病理进行翻修术,包括切开复位Salter截骨16髋,其中同时行股骨短缩手术者12髋;切开复位加Pemberton截骨13髋,其中同时行股骨短缩手术者11髋;切开复位加Chiari截骨者2髋。对翻修手术的效果进行临床与影像分析。[结果]再脱位原因包括:11髋内收肌紧张,8髋髂腰肌未切断,7髋关节囊内盂唇内翻,6髋内侧关节囊未彻底松解,11髋臼底脂肪纤维组织填充;10髋髋臼指数45°,2髋后方骨质缺损。13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4髋严重变形伴短颈,5髋颈干角160°,7髋股骨颈前倾角40°。31例(31髋)再手术复位成功率100%。随访25~72个月,平均(35.33±11.24)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据Mckay临床评估标准,优25髋,良4髋,可2髋,优良率93.55%。影像检查显示中心性复位29例,残留髋臼发育不良1例,新发生股骨头坏死1例。[结论]手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再脱位的主要原因包括:术中关节囊及周围软组织处理不当、手术指征及术式掌握不当、手术操作不规范及年龄等因素。只有遵循个体化的治疗原则,获得术中股骨头与髋臼稳定的同心圆复位,才能避免再次脱位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病因成人高位髋脱位行一期全髋置换治疗手术策略和疗效。[方法] 2017年5月—2021年3月,对13例(17髋)不同病因成人高位髋脱位采用全髋置换术治疗,包括7例(11髋)为发育性髋脱位,2例为化脓性髋关节后遗髋骨关节病,4例为陈旧性髋关节后脱位。[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深静脉血栓发生;术后短暂性股神经麻痹1例;术后脱位2例。随访时间平均(33.1±15.6)个月,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患者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髋屈-伸ROM、髋内-外旋ROM及Harris评分显著增加(P<0.05)。影像方面,粗隆下截骨愈合时间为4~8个月。末次随访时,双下肢不等长及纵向旋转中心和水平旋转中心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无假体松动者。[结论]成人高位髋脱位行THA治疗早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可调节支具在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可调节支具在闭合复位治疗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中的治疗经验.[方法]采用患侧内收长肌及髂腰肌腱切断闭合复位三期可调节支具固定的方法对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进行治疗.[结果]本组59例(68髋)随访1年6个月~7年2个月,平均40个月,1例1髋出现半脱位,58例(67髋)复位良好,3例(3髋)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结果,优:26~30分28例(33髋),良:21~25分21例(25髋),可:16~20分8例(8髋),差:11~15分2例(2髋).[结论]三期可调节支具是闭合复位治疗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4.
髋臼周围组织松解治疗婴幼儿先天性髋脱位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髋臼周围组织松解治疗婴幼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mith-Peterson切口,对38例50髋的髋关节脱位患者进行髋臼周围组织松解复位。[结果]术后随访12个月~5a,平均18.3个月。获准确复位者50髋,达同心圆复位者31髋,内侧间隙仍宽者11髋,头臼覆盖欠佳者8髋。随访末期髋臼指数恢复正常者36髋,股骨头骨骺坏死0髋,再(半)脱位0髋。[结论]髋臼周围组织松解术是治疗先天性婴幼儿髋脱位的重要、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以下简称先髋)的病理改变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复杂、严重,治疗也越困难。青少年先髋以高位脱位、头臼严重发育畸形和髋周软组织严重挛缩为其主要特征。治疗上存在着三大并发症即术后再脱位、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及关节僵硬。因此,其治疗一直是国内外矫形外科的棘手问题。本文对青少年先髋的治疗及有关问题综述如下:1 青少年先髋的主要病理解剖改变1.1.髋臼的病理改变 髋臼的发育停滞,相对地变浅、变小,盂唇缩窄内翻,臼内脂肪纤维组织填充,圆韧带增生肥厚或消失,臼横韧带相对地向中心内移,真臼脱出口形成骨嵴,以及假臼形成。1.2.髋周软组织挛缩与关节囊畸变 随着股骨头向上向后移位,关节囊被牵伸拉长、增厚,嵌夹于股骨颈与髋臼之间,由于髂腰肌的压迫,关节囊呈葫芦状或闭锁呈哑铃状。髋周肌群,韧带及其筋膜随着年龄增大而发生不同程度的挛缩或延长。一般来说凡与肢体纵轴平行的肌群均挛缩,跨越髋关节与肢体纵轴垂直的肌群被拉长。1.3.股骨近端的病理改变 股骨头高位脱位往往发育停滞。股骨头变小,畸变致头臼大小及形态不相称。颈干角增大髋外翻畸形。前倾角增大,小粗隆前移。  相似文献   

6.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再脱位的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再脱位的原因,探讨其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本院收治的11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再脱位的病例,分析再脱位的原因,针对原因采取不同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结果]全部病例获得1年3个月~7年随访.临床结果:4髋为优,5髋为良,2髋为可,优良率81.8%.[结论]正确判断病理改变、选择合适术式、精确的术中操作是发育性髋关节术后再脱位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回顾性分析成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的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方法及手术疗效。[方法]对1997年12月~2006年10月间接受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61例(77髋)进行随访。其中女53例,男8例;年龄17~56岁,平均31.4岁。采用Hartofilakidis分型:Ⅰ型15例(18髋),Ⅱ型23例(30髋),Ⅲ型23例(29髋)。术前Harris评分16~61分,平均为40分。手术入路采用后外侧入路,臼杯置于或接近于真臼水平。经关节囊切除,必要时松解髂腰肌,大多数病例插入股骨假体后均能顺利复位。但在Ⅲ型脱位中,有12例股骨头脱位高于真臼5 cm以上,经软组织松解后,仍无法拉下复位。故采用小转子下短缩截骨复位,截骨长度2~5 cm。所有病例术中臀中肌均保持完整,未切断或延长。术前未做牵引。[结果]结果随访时间12~118个月,平均49个月,术后Harris评分82~95分,平均为91分,术后并发症为股神经麻痹(1例),所有施行臼侧植骨及股骨截骨的病例植骨及截骨处均骨性愈合,无假体松动。活动度无明显受限,患髋无痛,Trendelenburg征阴性,均不使用行走辅助工具。[结论]成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尤其是高位脱位的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难度较大,但对此类患者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它从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先天性婴儿型髋内翻象髋脱位一样可有臀纹不对称、下肢缩短、Allis征阳性等体征。X线片显示髋关节内侧间隙增宽,股骨近端上移,股骨颈干角不易测量,容易误诊为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本文旨在分析探讨先天性婴儿型髋内翻误诊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原因。[方法]作者在为54例73髋先天性髋脱位患儿实施诊疗中,由于体格、影像检查时的疏忽,导致6例6髋先天性婴儿型髋内翻误诊为髋脱位,并按照髋脱位进行保守治疗。因治疗效果欠佳,经再次认真体格检查、仔细阅读影像资料、注重保守治疗效果等综合分析之后,发现该6例6髋患儿确系先天性婴儿型髋内翻,而非髋关节脱位。[结果]总结出先天性婴儿型髋内翻有如下特点:股骨大转子肥大上移;股骨颈短宽低平;髋关节内侧间隙增宽;股骨颈与股骨小转子重叠;髋臼指数基本正常;Shenton线连续性尚好;股骨头骺角增大;股骨头骨化中心出现晚,发育差。多合并短股骨、股骨弯曲、锁颅骨发育不全、马蹄足等畸形。[结论]股骨头二次骨化中心在出生后6~9个月时才出现,此前判断其是髋脱位或是髋内翻,确实困难。只有正确了解婴儿型髋内翻的临床与X线表现特征,才能正确早期诊断先天性婴儿型髋内翻,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自1999~2005年共有19例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患者23髋施行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其中1例髋臼过浅而采用特别小型人工髋臼,1例髋臼上缘缺损采用取下的股骨头修整成形螺钉固定后安装人工髋臼假体,其他均采用常规手术方法及关节假体。[结果]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4~72个月,平均34.5个月。Harrris评分由术前34.9分(29~42分)转为术后84.8分(70~96分),髋关节疼痛消除。其中有1例患者稍有跛行,持手杖行走,其他18例患者功能明显改善,可以从事正常生活和体力劳动。[结论]人工全髋置换手术方法能恢复髋关节正常位置,增加稳定性和灵活性,使之成为无痛性关节,是治疗成人先天性髋脱位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Salter截骨术与股骨近端旋转截骨治疗小儿发育性髋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Salter骨盆截骨与股骨近端旋转截骨术式治疗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方法]运用Salter截骨增加关节包容,截骨纠正股骨近端畸形。对16例26髋进行了联合手术。分析治疗结果。[结果]所有病例均在术后得到随访,按M ckay临床评价标准,优16髋,良6髋,中3髋,差1髋。[结论]该联合术式针对发育性髋脱位的病理,经骨盆及股骨近端截骨,获得稳定、功能良好的关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手法牵引复位结合可调式支架固定治疗幼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选取2005年5月~2013年10月来本院就诊的30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幼儿共40髋,男5例(7髋),女25例(33髋);年龄1~3岁,经前期患肢伸直位皮肤牵引,然后采用手法牵引复位,分三期采用可调式支架固定治疗。[结论]采用手法牵引复位结合可调式支架固定治疗幼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结构性植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成人高位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8月~2006年10月,采用结构性植骨全髋置换治疗成人高位先髋脱位22例,29髋。男10例,女12例。左13例,右16例,年龄平均34.6岁(23~42岁)。临床症状主要为患髋疼痛、不稳定和跛行。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46.8分,双下肢长度差异平均为3.8cm,股骨头脱位高度平均为3.9cm,髋关节平均活动度:屈曲66.5°,外展23.8°,外旋20.4°,内旋5.3°。术中臼杯均安装于真臼处,自体股骨头结构性植骨使臼杯完全覆盖,充分软组织松解后髋关节复位。髋臼侧选用骨水泥假体18髋、小髋臼生物型假体5髋和普通生物型髋臼6髋;股骨侧选用生物型假体10髋、普通骨水泥假体13髋、窄直柄水泥假体柄4髋和长柄骨水泥假体柄2髋。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关节活动度、双下肢长度差异、并发症等并进行Harris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95min(70~135min),出血400ml(300~650ml);伤口均一期愈合,无1例感染;术后1周X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人工髋臼外展角平均为48.6°,前倾角平均13.2°。本组2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7.6个月(10~47个月),Harris评分平均89.2分(72~93分);髋关节平均活动度:屈曲115.3°,外展44.6°,外旋49.5°,内旋26.8°。双下肢长度差异平均1.2cm,2例术后股神经麻痹,术后4个月内恢复。随访期间未见明显植骨块吸收、假体松动和脱位。[结论]结构性植骨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成人高位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一种有效方法,很大程度地改善了患者的症状、功能和外形。结构性植骨可提供良好的髋臼覆盖,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高度并可保留骨盆骨量。脱位高度小于4cm经软组织充分松解后能下拉复位,不会造成股神经及坐骨神经永久性麻痹。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切开复位、Salter骨盆截骨术治疗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组39例(43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行切开复位、Salter骨盆截骨术后的基本资料。其中男7例,女32例;右髋7例,左髋28例,双髋4例。脱位程度按照Tonnis分级:Ⅰ度1髋,Ⅱ度11髋,Ⅲ度17髋,Ⅳ度14髋。测量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CE角(center-edge angle,CEA)和髋关节活动度,并在末次随访时,分别按Severin影像学评级标准和Mckay功能评级标准进行疗效评定。所有病例平均随访15.5个月。[结果]本组病例中,术后1髋出现半脱位,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末次随访时,AI平均22.6°,CEA平均29.1°,均较术前获得明显改善(P<0.05);患侧髋关节活动度基本恢复正常。按Severin标准评级,优良率为95.4%;按Mckay标准评级,优良率为93.0%;Severin标准影像学评级与Mckay标准功能评级间存在正相关,r=0.73(P<0.05)。[结论]切开复位、Salter骨盆截骨术后,脱位的股骨头能获得稳定的中心性复位,头臼包容改善并逐渐趋于正常。术后中短期的影像学改变与临床疗效具有一致性,影像学改变越满意,髋关节功能恢复越好。  相似文献   

1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1):1985-1989
[目的]使用3D-CT技术对单髋脱位DDH患儿的骨盆形态学畸形进行分析,按照脱位程度分型分层后对骨盆内旋畸形进行观察测量,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单髋脱位DDH患儿72例,其中男12例,女60例;年龄7~60个月,平均18个月。左髋38例,右髋34例。脱位程度:Ⅰ度18例,Ⅱ度38例,Ⅲ度16例。28例正常对照组。所有患儿均行双侧髋关节CT扫描,扫描图像行三维图像重建,测量髋臼前倾角(AA)、上骨盆旋转角(URA)、下骨盆旋转角(LRA)。[结果]28例正常对照组左侧髋和右侧髋的URA、LRA和A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2例单髋脱位DDH患儿脱位侧髋的URA、LRA和AA均大于未受累侧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度和Ⅲ度脱位组,脱位侧髋的LRA均大于未受累侧髋,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脱位侧髋的URA与未受累侧髋的URA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Ⅱ度脱位组,脱位侧髋的URA和LRA均大于未受累侧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度、Ⅱ度和Ⅲ度脱位组,脱位侧髋的AA均与LRA成正相关。[结论]DDH患儿在矫正髋臼过度前倾时,要同时测量髋臼前倾角和下骨盆旋转角,并观察髋臼前后壁的发育情况。明确髋臼在水平面出现过度前倾的原因后再给予适当矫正,这对于预防术后髋臼后倾的发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正>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1]是近年来髋关节疾病与骨折外科治疗的新方法,但THA后容易出现髋关节脱位。髋关节脱位在我国的发生率约为2.6%~5.1%[2],在国外的发生率约在3%左右[3]。脱位发生后,视其严重程度进行翻修甚至有全髋关节翻修的可能性,严重的患者还会遗留髋关节功能损害[4]。因此,髋关节脱位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和信心是沉重的打击,对医院的社会形象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而且住院  相似文献   

16.
陶瓷对陶瓷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技巧及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陶瓷对陶瓷髋关节置换的手术方法,分析2种陶瓷髋假体的特点。[方法]自2001年11月~2006年6月间行101例123髋初次全髋置换手术,分别使用Osteonics ABC(型和Option(陶瓷对陶瓷人工髋关节系统。术中严格控制假体位置,并遵循安放陶瓷假体的特殊技巧。取2款陶瓷髋假体进行体外实验:测量理论最大活动范围,测量不同的臼杯位置对发生撞击的影响。[结果]临床和影像学结果令人满意。无骨溶解,无陶瓷碎裂和感染等严重并发症。1例陶瓷部件术中发生边缘崩裂现象,2例出现一过性髂腰肌刺激症状。实验结果:髋臼假体位置直接影响关节活动度。超半径设计对髋关节活动范围影响明显,理论活动范围和臼杯安放位置允许区间均较小。[结论]人工全髋置换术使用陶瓷对陶瓷型假体,需要掌握特殊的手术技巧,超半径设计假体安放要求适当增加髋臼假体前倾角。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三维CT辅助下大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个体化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方法]对31例年龄7~13岁大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进行三维CT辅助下个体化手术治疗,根据三维CT测量数据选择具体截骨方式,应用三维CT测定数据及Mackay评定标准进行评定.[结果]随访2~7年,平均5.2年.McKay髋关节评定结果:优15髋(42.9%)、良16髋(45.7%)、差4髋(11.4%),优良率88.6%.无感染或骨不连.术后发生股骨头坏死1例.术前髋臼角为26.1°~40.2°,平均32°;术前髋臼覆盖股骨头百分比-10%~55%,平均-0.5%:术后髋臼角为15.5°~25.0°,平均19.5°;术后髋臼覆盖股骨头百分比98%~112%,平均104%.[结论]三维CT辅助下个体化手术治疗对于大龄DDH的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头直径对髋关节脱位的影响,为临床选择理想直径的股骨头假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本院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自1990年3月~2008年8月期间,采用不同直径的股骨头假体行初次全髋置换术706例(762髋)的病案资料。男性301例,女性405例;年龄21~78岁,平均57岁。术前诊断:股骨头坏死203例,先髋继发骨性关节炎129例(其中Crowe Ⅳ型15例),股骨颈骨折190例,创伤后骨关节炎112例,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58例,结核继发骨性关节炎13例,化脓性髋关节炎融合术后1例。股骨头假体采用22 mm直径者220髋,26 mm直径83髋,28 mm直径459髋。95%手术入路为改良Hard ing入路,5%手术入路为后外侧入路。[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至少6个月的随访,762髋中术后发生脱位28髋,总体脱位率为3.7%。其中股骨头假体直径为22 mm的220髋中,发生脱位者16髋,脱位率为7.3%,股骨头假体直径为26 mm的83髋中,发生脱位4例,脱位率为4.8%,而股骨头假体直径为28 mm的459髋中,发生脱位者8例,脱位率为1.7%。将假体头直径在22、26和28 mm三组脱位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有统计学差异(x2=13.193,P=0.001;R=0.131,P=0(0.01)。[结论]股骨头直径是影响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的主要因素之一,直径越大,脱位率越低,反之则脱位率越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发育性髋臼发育不良患儿病变髋是否存在髋臼过度前倾,并分析髋臼前倾的原因.[方法]回顾性收集50例单髋脱位患儿和30例正常对照组髋关节的3D-CT影像学资料.病例组:男11例,女39例;年龄6~ 60个月,平均18个月.左侧髋脱位29例,右侧髋脱位21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7~48个月,平均20个月.所有实验对象均测量髋臼前倾角(AA)、坐骨旋转角(IA)、耻骨旋转角(PA)、耻骨相对长度(PRL)和坐骨相对距离(IRD),统计学分析对比病例组和对照组上述指标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正常对照组左侧髋和右侧髋的AA、IA、PA、PRL和IRD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髋脱位患儿脱位侧髋和未受累侧髋的PA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脱位侧髋的PRL值小于未受累侧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脱位侧髋的AA、IA和IRD均大于未受累侧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在脱位侧髋还在未受累侧髋,IA均与AA和IRD呈正相关.[结论]发育性髋臼发育不良患儿髋臼过度前倾是普遍存在的,除了髋臼前壁缺陷外,患儿脱位侧髋的坐骨外侧旋转引起坐骨外侧移位也是髋臼发生过度前倾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早期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12~18个月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患儿手术治疗的临床和影像学方面的结果,研究早期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在2004~2006年年龄为12~18个月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采用手术治疗的59例72髋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51例,左侧27例,右侧19例,双侧13例。手术方式:切开复位加Salter骨盆截骨53髋;切开复位加Pemberton骨盆截骨19髋。[结果]平均随访50个月,术后按改良的McKay标准进行临床评估;按Severin标准进行放射学评估;按Salter标准诊断有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SeverinX射线评分优良率为94.4%,McKay临床评估优良率为93%。按Salter标准有2髋(2.8%)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VN)。[结论]不必过分强调小年龄DDH患儿的保守治疗,放宽手术指征,早期手术治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