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浅析张仲景辨治神志病,执其虚实两端,治在心肝两脏。实者疏肝为要,虚者养心为务。以奔豚汤疏肝清热,降逆止痛治奔豚气;半夏厚朴汤疏肝解郁,理气化痰治梅核气;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疏肝泻热,重镇安神治烦惊。以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养心安神,滋阴清热治百合病;甘麦大枣汤养心安神,益胃生津治脏躁。宗仲景法,用仲景方,临床治疗精神分裂症,老年性精神病,神经症,更年期忧郁症,癫痫性精神障碍等,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百合病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匮》百合病迄今为止,有关病名,病因,病机的解释仍不能统一。现行教材中对百合病病机的认识:“名合病是心肺阴虚内热的疾病……心肺阴虚内热,累及百脉为病,症状百出。”本人在教学与临床中得出不同认识,与同道商榷。百合病是百脉阴虚,经脉失和的病症。百脉无治法,而百脉之根本可治。故用百合地黄汤治心肺,达到调和百脉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论中焦气机与神志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论中焦气机与神志关系翟双庆,王洪图(北京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北京100029)关键词:中焦气机;脾胃升降;神志活动;神志疾病;五神脏神志,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感知觉及意志行为活动;中焦气机,指中焦脾胃的升降气机。二者有着密切关系,今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4.
杨骏认为神志病的病机为七情异常、六郁之邪等因素导致人体脏腑功能受扰,气血津液异常,脑神失用。其治疗神志病多从任督二脉选穴组方,以周身通调、形神共养,达镇静安神、调和阴阳之效。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环境及人类疾病谱的改变,神志病的发病率及其社会危害日益凸显。建构中医神志病学理论体系是当前发展中医神志病学术体系及挖掘中医药防治优势首要解决的问题。中医学注重整体观念,神与志都是脏腑功能的产物,神志活动以气血为物质基础,气血乃由脏腑所化生,脏腑功能又受气血阴阳的影响,遵循这样的观念,可以从"脏腑—气血—脑神"理论入手,来探讨中医神志病的发生机制及诊疗思维模式,以期为神志病"气血为纲,联络脏腑,旨在调节脑神"的诊疗思维提供理论依据,为构建中医神志病学理论体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金匮要略>神志病证病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论及神志病证,内容涉及厥证、百合病、梦交、梦失精、不得眠、烦躁、惊狂、惊悸、谵语、郁冒、炙脔、脏躁等,现对其病机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言"情志"多,论"神志"少.后者不仅包含七情,还涉及神、魂、魄、意、志等.本讲从神与五志入手,对《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为《本经》)中与神志相关的药物进行归类分析,以了解古圣如何认知及应用本草,改善或健全脑功能,校正失衡的心理与情志,达到维持神志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人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其生命活动除受自然因素影响外,社会因素亦无时不刻地影响人的生命活动.精神因素在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整体观中已注明人体自身整体性、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内经》的"五神脏"的理论把人的神志活动分属于肝心脾肺肾五脏,认为神志活动的产生是脏腑组织之间整体协调、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一,其中脾胃在神志活动中有着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9.
试论气管炎与中医营卫失和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伤寒论》“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的启发下,通过人体气管与太阳肌表的认识、类比,认为在营卫分布、病理改变、证候表现方面,两者相似。因此认为气管炎咳、痰、喘和太阳肌表的中风证一样与营卫失和有关。在病机相同时,可用太阳肌表症状取象气管病理症状,并异病同治。  相似文献   

10.
“心与胆相通”首见于《五脏穿凿论》,后经李梴引述:“心与胆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心胆沟通于经络,协调于气机,统一于神志。该理论极大地概括了心胆疾病的治疗纲领,对于双心疾病的辨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室性早搏伴焦虑抑郁以心胆失和为发病基础,神明动乱为病机关键。临证时应重在恢复胆疏泄升发之性、固护决断之权,即通过调治胆腑,使胆通则枢机转利、胆清则火郁得散、胆壮则神有所主,如此胆气畅达无碍,心脉通畅搏动有序,神明无所偏倚,有助于双心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程度副词是现代汉语程度量的标记词。南通话程度副词“没魂”、“没根”表示程度高,在语义上,相当于普通话程度副词“非常”、“十分”;在句法上,南通话程度副词“没魂”、“没根”具备与“非常”、“十分”相同的句法功能,但又可以单说单用,普通话程度副词不具备这种功能,这是“没魂”、“没根”的特殊用法,“单说单用”其实是“没魂”、“没根”的实词用法未完全虚化的一种表现;在方言本字的考证上,“没魂”、“没根”与古语词“们浑”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2.
《周易》的阴阳哲理,是《内经》阴阳学说的渊源土《内经》以《周易》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等理论为依据,阐明阴阳对立统一规律。《周易》六十四卦阴、阳爻增减,刚柔相推之理也被《内经》所接受,以此阐明阴阳消长变化规律。《周易》天地阴阳二气上下交通,开阖出入的理论,又是《内经》万物化生及升降出入运动理论的基石。《周易》的“天人相应”观,被《内经》用以解释人与自然统一的道理。《内经》是一部《易》学色彩很浓的医学著作。  相似文献   

13.
"捉"在南通话中主要用作动词,词义丰富,常带表受事、结果、原因、方式的宾语;同时,在"捉 O1 V O2"或"捉 O V"结构中,当"捉"的动词性特征减弱、语义虚化时,可以介引后面动词的借助工具、支配对象、施事主体、方位处所等,用作表工具义、处置义、致使义、处所义的介词。  相似文献   

14.
“象”,含“现象”、“形象”、“象征”等意,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渗透于中医学对自然现象、人体组织器官形态构造、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等各个领域方面的认识,且其内涵深刻而各有下同。本文从自然之象、面象、神之象、脉象、舌象等角度对中医之“象”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淋证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其成因不外乎肾虚、湿热,由于湿与热导致不同的病理变化,且因病程长短、素体禀赋不同,临床上又有五淋、六淋之说。从“湿热”是淋证主要病理因素、“肾虚”是淋证根本内在病因2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淋证发病机理,同时结合现代研究辨证分析了中医药治疗淋证的优劣势,为临床辨证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三因司天方》与《辅行诀》协同应用于临床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文献法对《三因司天方》与《辅行诀》进行研究,从诊断和治疗两方面作梳理分析和比较,依据中医经典理论体系,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合理推导得出结论。[结果]《三因司天方》以五运六气为理论核心,《辅行诀》以五脏补泻为理论核心。《三因司天方》的诊断以发病时间和临床表现为依据,重视症状。《辅行诀》的诊断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除症状外,更加注重发病以及就诊时间这个重要因素。《三因司天方》的组方思路基于五行生克之理,利用药物的五味,而不是单纯依据药物的功效来治疗。《辅行诀》方药更有特点,结构严谨,有明确的组方规则;从五行五脏论治的角度,细分药物。[结论]《三因司天方》与《辅行诀》都以《内经》为理论基础,并加以发挥和创新,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是互通的,同时又各有侧重和优势,可以互为补充。对《三因司天方》与《辅行诀》的互补性进行深入研究和阐发,并在临床实践中应用与验证,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今古对比研究,汲取百家之言,浅谈"毒"的含义及解毒之法。方法通过查找文献和归纳总结名医经典理论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重点论述了"毒"的古今含义及解毒之法,更进一步的了解中医有关"毒"的理论。结论毒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也是药物的本性;同时使人们在应用时应树立客观辩证的态度,避其害,用其利。  相似文献   

18.
[目的]归纳总结情志"思"致病的特点及其对脏腑的影响。[方法]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分析理解"思"所表达的意义、"思"致病的特点、"思"与脾胃的关系、"思"与其他情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思"对于其他脏腑的影响与损伤,并附三则古代医案佐证,来阐明"思"这种致病因素的特殊性。[结果]作为致病的情志因素,"思"与脾胃密切相关,"思"产生于脾胃,反过来对于脾胃的影响也最大;"思"是一种特殊的情志因素,虽属于中医七情之一,但与其他六情不同,它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情志因素;"思"还能与其他多种情志相兼为病,多与其他情绪交结在一起,故其致病不独伤脾,也可能伤肝、伤心、伤肺、伤肾。[结论]临床诊治因"思"致病时,宜考虑"思"与脾胃的关联性、是否与其他情志相兼为病、是否伤及多个脏器,以便更好地诊断、治疗病症。  相似文献   

19.
传统翻译理论强调译文对原文的绝对"忠实",在这种翻译理论下,译者的文学地位类似于"仆人",译者只能"附属、从属、寄生"于原文。"文化转向"后,文化学派翻译理论强调彰显译者的文化地位,突出译者的主体性,认为译者是整个翻译活动的主导,从而使译者的文学地位从"仆人"转变为"主人"。  相似文献   

20.
肾与水密切相关,其水有为精者,有为津液者,故名"内藏之水"与"输泻之水"."内藏之水"以藏为主亦藏中有泻,此水藏于内则为肾之体;泻于外,则为脏腑之本."输泻之水"必须及时输布与排泄,但亦泻中有藏,如聚于脏腑之中,则可濡养润泽脏腑诸窍等,两者内外相联,其气相通,体用相合,体现在肾之生理病理等诸多方面,所以古人概称为"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