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护理作为一项助人的职业,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是帮助病人维护生命,促进健康的前提和保证。护理人员耗竭体验的程度直接影响她们提供的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1]。近年来,美国、日本等学者通过对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提出了“心身耗竭综合征”(burn-out syndrome,BS)的概念[2  相似文献   

2.
苏建萍  马龙 《护理研究》2011,25(25):2273-2276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三级甲等医院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现状。[方法]采用一般情况问卷及职业倦怠问卷,对新疆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的497名护理人员职业倦怠情况进行测试。[结果]不同医院类型、科别、年龄、工龄、学历、职称、职务、民族、婚姻状况等对护理人员职业倦怠各维度有影响,尤其是情绪耗竭和消极怠慢两方面。与国外Maslach常模比较,本组护理人员倦怠状况显著高于国外常模(P<0.01)。[结论]新疆三级甲等医院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总的来说不严重,但情绪耗竭水平较高,不同人口学特征对护士的职业倦怠水平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三级甲等医院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现状。[方法]采用一般情况问卷及职业倦怠问卷,对新疆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的497名护理人员职业倦怠情况进行测试。[结果]不同医院类型、科别、年龄、工龄、学历、职称、职务、民族、婚姻状况等对护理人员职业倦怠各维度有影响,尤其是情绪耗竭和消极怠慢两方面。与国外Maslach常模比较,本组护理人员倦怠状况显著高于国外常模(P〈0.01)。[结论]新疆三级甲等医院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总的来说不严重,但情绪耗竭水平较高,不同人口学特征对护士的职业倦怠水平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护理人员职业紧张及情绪耗竭现状,分析职业紧张对情绪耗竭的影响.方法:采用工作内容问卷、情绪耗竭分量表对上海市457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理人员职业紧张中的工作要求维度、自主程度维度、社会支持维度得分分别为(13.56±2.04)分、(23.30±2.64)分、(22.87±3.85)分,情绪耗竭得分为(13.97±7.68)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学历对护理人员的情绪耗竭有影响(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护理人员情绪耗竭的影响因素有社会支持、工作要求和学历(P<0.05).结论:职业紧张是影响护理人员情绪耗竭的重要因素,护理管理者应制定科学的管理策略,降低护理人员职业紧张度,减少情绪耗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职业倦怠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于1974年在研究职业压力时首次提出的一个概念.目前在心理学界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组成部分:情感耗竭、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1].李倩等[2]采用护士职业倦怠量表对201名精神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精神科护士的情感耗竭因子、去个性化因子得分为中度耗竭,低个人成就感因子得分为高度耗竭.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解决护理人员的心身耗竭综合征问题,作者在结合过去类似经验及同有关护理人员广泛交换意见的基础上,参考各类文献资料制定了“心身耗竭综合征及其背景和克制的策略”的课程。本文对其详细内容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王苏兰 《现代护理》2007,13(3):681-683
护理作为一项助人的职业,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是帮助病人维护生命,促进健康的前提和保证。护理人员耗竭体验的程度直接影响她们提供的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近年来,美国、日本等学者通过对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提出了“心身耗竭综合征”(burn—out syndrome,BS)的概念。Maslaeh研究认为,耗竭可导致护士提供的服务或照顾的质量退化,耗竭分数高的护士在工作中出差错的几率更大,工作中更易忽视自己的职责,更易受到督导人员的批评。笔者对护理人员心身耗竭综合征的研究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职业耗竭指由于个体致力于一种事业、一种生活方式或一种人际关系,但不能得到期望的报偿所引起的一种疲劳或挫折状态[1].将其定义为一种以情绪疲惫感、工作冷漠感和工作成就感降低的现象[ 2].教师职业耗竭不但会导致教师对工作失去热情,对学生失去耐心和关注,影响教学质量;还会严重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导致离职意愿,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众多文献对教师职业疲溃感或耗竭侧重量性研究,通过不同问卷和量表评估教师工作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本文从访谈的角度,对高职院校护理教师职业耗竭的真实感受和影响因素进行质性研究,侧重研究对象的主观感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护理人员心身耗竭综合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身耗竭综合征(burnout syndrome,BS)也称为职业倦怠,是职业紧张的一种特殊类型,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紧张情绪源和人际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征,包括情感耗竭、去人格化以及低个人成就感[1].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护理人员职业耗竭的程度,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护理人群降低职业耗竭探讨处理对策。方法:采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量表,对综合性医院的374名护理人员的心身耗竭程度进行调查。结果:被试的情感枯竭(EE)的分值为中等分,去人格化倾向(DP)分值为低值,个人成就感(PA)的分值为高分,其与Maslach样本耗竭均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高护理人员对成功的体验和自我成就感,加强护理人员心理素质教育,是降低其耗竭程度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护士长的辱虐管理对护理人员情绪耗竭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式抽样选取哈尔滨市5所三级甲等医院,进一步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对396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工具采用辱虐管理问卷和情绪耗竭问卷,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护理人员感知到的辱虐管理行为得分均值为(2.350±1.497)分,情绪耗竭得分均值为(4.546±1.528)分,护理人员感知到的上级辱虐管理行为与她们体验的情绪耗竭具有显著正向相关性。结论护士长的辱虐管理行为处于中等水平,情绪耗竭处于中等水平,上级持续的情感辱虐是护理人员情绪耗竭的压力源之一,今后应该重点关注护理管理者的破坏性领导行为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2.
化疗药物对护理人员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化疗药物具有致突变、致畸和致癌作用[1].护理人员在配制、使用和处理化疗药物时,如防护措施不当,会对自身健康带来不利影响[2].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理资本和人格特质对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影响。[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心理资本量表(PCQ)、职业倦怠量表(MBI-GS)对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400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不同年龄护理人员情感耗竭、去人格化、无效能感和职业倦怠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称护理人员情感耗竭、无效能感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专科护理人员无效能感水平高于本科及以上护理人员(P0.05)。护理人员人格特质中的内外倾向与职业倦怠呈负相关,与心理资本呈正相关(P0.05);人格特质中的情绪稳定性、精神质与职业倦怠呈正相关(P0.05),与心理资本呈负相关(P0.05)。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人格特质中的情绪稳定性对职业倦怠的直接效应为0.19;人格特质中的内外倾性、情绪稳定性、精神质分别通过心理资本对职业倦怠的间接效应分别为-0.13,0.12,0.10。[结论]护理人员职业倦怠因年龄、职称、文化程度而异,心理资本在人格特质中的情绪稳定性与职业倦怠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内外倾向性、精神质与职业倦怠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建议管理者可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护士心理资本水平,进而降低护士职业倦怠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终末期肾病患者首选的血管通路,其中上肢自体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最常用的血管通路[1].伴随上肢自体血管资源耗竭以及中心静脉病变,下肢血管通路的建立也逐渐增加,但下肢人工血管通路其感染及血栓的风险较高[2].利用下肢踝部血管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方法则很少作为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选择[3].本研究对4例上肢...  相似文献   

15.
临床护理人员锐器损伤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据报道,全世界每年平均约有300万名医护人员意外被针刺伤[1].另有报道,20多种传染性疾病可通过针刺伤被传染[2].与其他医务人员相比,护士更易发生针刺伤[3].为了解临床护理人员发生锐器伤的状况,制订切实可行的防护性措施,作者于2005年8月对温州市平阳县3所县级医院291名临床护理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心身耗竭综合征(burnout syndrome,BS)也称为职业倦怠,是职业紧张的一种特殊类型,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紧张情绪源和人际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征,包括情感耗竭、去人格化以及低个人成就感。它并不是工作压力的一种症状,而是由于过高的工作压力而导致的结果。由于职业的高应激水平与躯体疾病密切相关,能直接导致护理人员工作效能降低,从而严重影响护理质量。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一系列关于护理人员心身耗竭综合征的研究,本文对相关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临床医疗护理的实践活动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人际互动的过程.护患之间的沟通及相互作用是产生护患关系的基础及必要过程[1].治疗性沟通是指医患之间、护理人员之间、护理人员与医生以及其他医务人员之间,围绕病人的治疗问题进行的信息传递和理解[2].……  相似文献   

18.
周意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30):3229-3231
护理人员配置是指以某一特定的护理模式执行护理工作时,能提供足够合格的护理人员,使患者得到适当且安全的照顾,并确保护理工作能产生意义及令人满意的过程[1].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民健康需求的增加,对护理质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为达到这一要求势必需要合理的护理人员配置作支撑.然而,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护理人员不足已成为全球化的问题[2].就我国而言,2001年国家卫生部对12所医院的调查结果显示医院护士严重缺编,其平均缺编率为31.3%[3].  相似文献   

19.
随着护理模式的改变,护士不但是护理者,而且还兼管理者、教育者、协调者、研究者等于一身[1].护理人员是临床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因素,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医疗质量,因此护理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应利用人本原理进行护理管理,尊重护理人员的劳动价值,最大限度地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医院护理质量及经济效益[2].  相似文献   

20.
急诊护理工作在人民群众日常保健和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伤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卫生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科工作性质特殊,急诊护士经常面对各种急、危、重症患者,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影响着她们的身心健康[1~3].严重的心理压力和沉重的工作压力及人身安全受威胁等不良因素都加重了急诊护理人员流失[4].而护理人员流失在造成诸多不利影响的同时,最终会影响临床护理工作质量[5].为此,如何留住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维持护理队伍稳定性是护理管理者非常关心的问题.有研究表明,护士组织承诺是反映护理队伍稳定性的关键指标,且是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6-7].因此,了解急诊护理人员组织承诺现状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解决,对于稳定护理队伍,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具有积极意义,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