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春秀 《中外医疗》2010,29(13):1-3
目的探讨2种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58例产妇,按不同分娩方式分为选择性剖宫产组(26例)和经阴道顺产组(32例)。分别于产后6~8周行问卷调查,采用女性尿失禁症状、子宫脱垂发生情况调查问卷,同时行POP-Q评分、尿垫试验、超声检测残余尿以及会阴超声检查,比较2组产妇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POP)的发生率及膀胱颈移动度情况,并采用盆底肌力检测法进行评价盆底肌力。结果产后6~8周时,SUI发生率选择性剖宫产组为3.85%(1/26),顺产组18.75%(6/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OP发生率选择性剖宫产组为19.23%(5/26),较顺产组的46.88%(15/32)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会阴超声结果显示,选择性剖宫产组膀胱颈角度(80.32±8.06)°与顺产组(94.11±12.73)°比较,及膀胱颈旋转角度(16.72±7.19)°与(26.63±1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盆底肌力检测法结果显示选择性剖宫产组分别为≤3分19.2%(5/26),≥4分80.8%(21/26);阴道分娩组≤3分50%(16/32),≥4分50%(16/32)。2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剖宫产可降低产后早期POP的发生率,并可减少发生SUI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医院1 000例门诊复查的产后妇女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及妇科检查,了解压力性尿失禁(SUI)及盆腔器官脱垂(POP)的发生率,对影响盆底功能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参加调查的1 000例产妇发生SUI 275例,发生率27.5%,POP 166例,发生率16.6%。新生儿出生体重≥3.5kg者产后SUI和POP的发生率增高,经产妇经阴道分娩产后SUI和POP的发生率增高,第二产程≥1.5h产后SUI和POP的发生率增高,400例阴道分娩者产后SUI和POP的发生率明显高于600例剖宫产者,第二产程剖宫产产后SUI及POP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择期剖宫产术后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与分娩次数、分娩方式、第二产程、新生儿出生体重相关。新生儿出生体重越重,阴道分娩次数越多,第二产程时间越长,对盆底功能损伤越大,剖宫产对SUI及POP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应避免或减少第二产程剖宫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阴道顺产与剖宫产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150例产妇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阴道顺产组和剖宫产组,对所有产妇进行产后随访,依据相关妇科和手法检查进行盆底功能检测,并配合盆底功能诊断仪及国际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进行调查,比较两组产妇分娩早期盆腔器官脱垂(POP)发生率、盆底肌力受损率及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率.结果:阴道顺产组阴道前壁脱垂率为93.33%,阴道后壁脱垂率为78.67%,子宫脱垂率为38.67%,明显高于剖宫产组的65.33%、26.67%和14.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顺产组盆底深层肌力受损率为33.33%,盆底浅层肌力受损率为52.00%,与剖宫产组的32.00%和50.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顺产组SUI发生率与剖宫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可以降低阴道和子宫脱垂的发生率,但并不能减少产后SUI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比较康复治疗前后的产后妇女控尿能力、盆底肌肉收缩力强度的变化,探讨产后盆底康复训练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防治作用。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200例产妇,按照数字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分为4组,每组50例,A组为剖宫产联合为期3个月的盆底康复训练治疗;B组为剖宫产联合产后常规性护理;C组经阴道分娩联合为期3个月的盆底康复训练治疗;D组为经阴道分娩联合产后常规性护理,观察各组经过康复训练治疗后的产妇尿失禁(SUI)及盆腔脏器脱垂(POP)发生率、盆底肌力强度的变化情况。结果选择性剖宫产组(A组+B组)和经阴道顺产组(C组+D组)治疗前相比,SUI、SUI合并POP(S+P)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选择性剖宫产A组与B组相比,SUI、SUI合并POP(S+P)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阴道顺产C组与D组相比,SUI、SUI合并POP(S+P)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选择性剖宫产A组与经阴道顺产C组相比,SUI、SUI合并POP(S+P)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选择性剖宫产A组的手测盆底肌力评分高于B组,Ⅰ、Ⅱ类肌纤维疲劳度低于B组,肌纤维肌电压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经阴道顺产C组的手测盆底肌力评分高于D组,Ⅰ、Ⅱ类肌纤维疲劳度低于D组,肌纤维肌电压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过康复治疗,选择性剖宫产A组与经阴道顺产C组相比较,手测盆底肌力评分,Ⅰ、Ⅱ类肌纤维疲劳度以及肌纤维肌电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顺产确实会增加各种PFD症状的发生率,但经过盆底康复训练后,各种PFD症状改善明显,盆底康复训练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具有防治作用,经过康复治疗后,经阴道顺产PFD的发生率与选择性剖宫产PFD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和分析妊娠及分娩产科因素对孕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同时观察盆底肌康复治疗的近期效果。方法根据分娩方式,将713例足月产初产妇分为阴道顺产组(237例)、试产后剖宫产组(238例)以及选择性剖宫产组(238例),检测盆底肌力、疲劳度以及阴道压力等,并评估其产后早期盆底功能情况;通过问卷调查法和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期法来了解产妇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SUI)以及盆腔脏器脱垂(POP)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筛查出盆底肌力〈4级或发生POP或SUI症状的患者采用盆底肌康复治疗。比较和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盆底肌肌力和POP-Q分期及肌电压、尿失禁程度改变情况,并评价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713例产妇中,210例(29.5%)盆底I类肌纤维肌力表现正常,236例(33.1%)II类肌纤维肌力表现正常;518例(72.7%)阴道压力表现正常;377例(52.9%)盆底I类肌纤维疲劳度正常,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患者治疗后,SUI和POP症状得到明显好转(均P〈0.01)。结论妊娠和分娩会引起患者盆底肌力和阴道肌力下降,增加患者肌肉疲劳度和产后POP及SUI。采用盆底肌康复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经会阴盆底超声观察阴道分娩和剖宫产初产妇产后早期前、中、后3个盆腔的盆底功能障碍的改变及差异。方法 收集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分娩的初产妇235例(阴道分娩120例、选择性剖宫产115例),应用盆底超声测量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膀胱尿道后角,观察评估是否有尿道内口漏斗状扩张、膀胱颈移动度增大、膀胱膨出、子宫脱垂、直肠膨出,并测量器官脱垂的距离,比较阴道分娩和剖宫产的差异。结果 阴道分娩组的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大于剖宫产组(P<0.05)。阴道分娩组压力性尿失禁、尿道内口漏斗状扩张、膀胱颈移动度增大、膀胱膨出的发生率大于剖宫产组(P<0.05),而子宫脱垂、直肠前壁膨出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的膀胱膨出距离大于剖宫产组(P<0.05),而子宫脱垂距离、直肠膨出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盆底超声可评估产后盆底结构的改变,阴道自然分娩对前盆腔的损伤大于选择性剖宫产,两者在中盆腔及后盆腔的损伤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产后盆底训练对预防女性早期盆底障碍的临床价值。方法:住院分娩的产妇240名分成研究组(118例)和观察组(122例)。研究组产后42d采用法国PHENIX盆底肌肉康复系统进行盆底肌肉训练,对照组进行一般产后随访,两组分别以产后42d及产后3、6个月进行随访,项目包括测定盆底肌肉张力及问卷调查尿失禁的发生情况,并进行POP~Q分度评估。结果:研究组产后3、6个月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问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产后3、6个月尿失禁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产后3、6个月随访期间无脏器Ⅲ度脱垂情况发生。结论:产后早期盆底训练可减少尿失禁的发生,改善盆腔脏器脱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阴道顺产与剖宫产对产妇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安阳市人民医院妇产科2010年7月~2012年7月期间产后6~8周的131例初产妇,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阴道顺产组65例和剖宫产组66例,评价不同分娩方式对盆腔器官脱垂、盆底肌力和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结果:剖宫产组阴道前壁脱垂率65.15%、阴道后壁脱垂率24.24%、子宫脱垂率13.64%明显低于阴道顺产组95.38%、75.38%、33.85%,P<0.01。剖宫产组盆底深层肌力受损率28.79%、盆底浅层肌力受损率48.48%与阴道顺产组32.31%、52.31%比较,P>0.05。孕期,阴道顺产组SUI发生率33.85%与剖宫产组25.76%比较,P>0.05。产后1个月末,阴道顺产组SUI发生率18.46%与剖宫产组16.67%比较,P>0.05。产后随访6个月末,阴道顺产组SUI发生率4.62%与剖宫产组3.03%比较,P>0.05。结论:选择性剖宫产与剖宫产相比,对盆底肌力和SUI的影响方面无明显差异,但选择性剖宫产能够降低POP的发生,在改善PFD和生存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产科相关因素及不同分娩方式对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博爱县人民医院114例初产妇,按照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分娩组,各57例。对比两组产后2个月SUI发生情况,测定膀胱颈活动度(UVJ-M)及尿道旋转角度。结果阴道分娩组产后SUI发生率高于剖宫产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4、8周阴道分娩组UVJ-M与尿道旋转角度大于剖宫产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产钳助产、产前SUI、会阴撕裂、子宫脱垂、雌激素治疗均为产后SUI危险因素。结论阴道分娩会提高产后SUI发生风险,阴道分娩、产钳助产等均为产后SUI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产科因素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的影响,旨在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接生的500例单胎初产妇产前及产后6-10周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产科相关因素与PFD发生的相关性。结果孕期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发生率为25%,产后SUI的发生率为20%,其中60例孕妇SUI症状由分娩前持续至分娩后,占产后SUI的60%;产后盆腔器官脱垂(POP)发生率为50%,其中选择性剖宫产组SUI和POP的发生率为5%和40%,阴道分娩组为30%和65%,剖宫产组与阴道分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后SUI的发生与妊娠期SUI、年龄、第二产程时间、会阴撕裂、产钳助产、新生儿出生体重和分娩前BMI有关(P0.05)。结论孕期SUI的发病率高于产后,选择性剖宫产可能对盆底功能具有保护作用,与产后早期PFD的发生降低有关,产时及其他相关因素可使产后早期PFD发生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1.
择期剖宫产与第二产程剖宫产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圣英  魏文珠  范雅萍  杨建恩  贺辉 《吉林医学》2012,33(16):3397-3399
目的:探讨不同阶段剖宫产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5月~2011年3月剖宫产分娩的初产妇41例,其中选择性剖宫产24例,第二产程剖宫产17例。分别于产后6~8周及12~14周进行POP-Q评分、尿垫试验、超声检测残余尿,比较两组产妇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POP)的发生率。结果:产后6~8周和产后12~14周随访时,SUI发生率依次为选择性剖宫产组4.16%(1/24),0(0/24);第二产程剖宫产组23.52%(4/17),29.41%(5/17),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8周和产后12~14周随访时,POP发生率依次为选择性剖宫产组37.5%(9/24),33.33%(8/24),较第二产程剖宫产组70.58%(12/17),76.47%(13/17)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剖宫产可降低产后早期POP的发生率,并可减少发生SUI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妊娠和分娩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和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发生的影响。方法 以568例产后6~8周复查的足月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通过徒手和机器检测盆底肌力、疲劳度和阴道压力以评估产后盆底功能;采用一般问卷调查和盆底器官脱垂定量(POP Q)分期法评分了解产后早期PFD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产后盆底Ⅰ类和Ⅱ类肌纤维肌力正常率分别为29.40%、33.10%,疲劳度正常率分别为52.82%、89.08%,阴道最大压力正常率为72.54%,不同分娩方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率为27.82%,不同分娩方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8周SUI和阴道前、后壁,子宫脱垂的发生率分别为9.86%、79.40%、21.13%、12.50%,阴道顺产组>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阴道分娩、会阴侧切和新生儿出生体质量(≥4000g)是产后SUI和POP共同的危险因素,而妊娠期SUI是产后SUI重要危险因素。结论 妊娠和分娩相关因素会使盆底功能下降,出现产后SUI和POP,应在早期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的分娩方式和胶原蛋白特异性代谢产物吡啶酚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行产前检查、分娩并分娩后复查的产妇8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42例,选择性剖宫产组40例,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测定尿吡啶酚的浓度。结果①产后6~8周压力性尿失禁的总发生率为15.9%(13/82),其中阴道分娩组为26.2%(11/42),选择性剖宫产组为5.0%(2/40),阴道分娩组产后6~8周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高于选择性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孕期发生尿失禁、分娩方式及新生儿体重是产后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③产后6~8周尿吡啶酚/肌酐值:阴道分娩组为(24.61±2.27)nmol/mmol,选择性剖宫产组为(22.11±3.55)nmol/mmol,阴道分娩组高于选择性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分娩的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及尿吡啶酚的浓度较选择性剖宫产产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女性分娩损伤与盆腔脏器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的关系.方法:采用POP-Q分度法测量2004年9月~2004年12月46例妊娠36周及产后6周产妇的盆腔情况.结果:妊娠36周盆腔脏器脱垂中子宫脱垂为52.2%,阴道前壁脱垂为37.0%,阴道后壁脱垂为19.6%,张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entinence,SUI)为4.3%.产后6周子宫脱垂为34.8%,阴道前壁脱垂为41.3%,阴道后壁脱垂为32.6%,(stress urinary incentinence,SUI)为13.4%,SUI不同程度合并子宫脱垂与阴道前、后壁脱垂.未发现有3~4度脱垂者.结论:历经妊娠及分娩损伤过程,盆腔内组织受损伤,容易形成POP.  相似文献   

15.
胡婷  刘玲  韩婵娜 《浙江医学》2019,41(17):1879-1882
目的基于盆腔脏器脱垂(POP)定量分度法(POP-Q)评分,对比不同分娩方式初产妇产后近期盆底功能的差异。方法选取176例剖宫产和198例阴道分娩初产妇,于产后6周进行盆底功能筛查:POP-Q评分、盆底电诊断(阴道压力、肌肉疲劳度、盆底肌力),比较两组产后6周POP不同分类、分度的发生情况,压力性尿失禁(SUI)及盆底电诊断异常发生率。结果剖宫产组POP-Q评分中阴道前壁中线离处女膜缘3cm处(Aa)、阴道前壁脱出离处女膜最远处(Ba)、阴道后壁中线离处女膜缘3cm处(Ap)、阴道后壁脱出离处女膜最远处(Bp)、生殖道裂孔(GH)长度、会阴体(PB)长度、阴道总长度(TVL)与阴道分娩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优于阴道分娩组;而两组D点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阴道前壁脱垂率(45.4%)、阴道后壁脱垂率(32.4%)均低于阴道分娩组(85.9%、63.6%)(均P<0.05);而子宫脱垂率(5.7%)与阴道分娩组(8.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POP程度上,剖宫产组阴道前壁脱垂、阴道后壁脱垂分度低于阴道分娩组(均P<0.05),但两组子宫脱垂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UI、阴道压力异常、疲劳度异常、盆底肌力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两种分娩方式下初产妇产后近期子宫脱垂率与分度、SUI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结合POP-Q评分提示,阴道分娩对产后近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例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分娩方式将108例产妇分成2组,剖宫产组及阴道顺产组,每组54例.比较不同分娩方式对患者产后盆底功能影响.结果 阴道顺产组产后6~8周压力性尿失禁(SUI)的患病率为18.51%(10/54),盆底脏器脱垂(POP)的患病率为75.93%(41/54),剖宫产组产后6~8周SUI的患病率为3.70%(2/54),POP的患病率为40.74%(22/54),阴道顺产组产后6~8周的SUI的患病率、POP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道顺产组产后16~20周SUI的患病率为7.41%(4/54),POP的患病率为64.81%(35/54),剖宫产组产后16~20周SUI的患病率为1.85%(1/54),POP的患病率为53.70%(29/54),阴道顺产组产后16~20周SUI的患病率及POP患病率与剖宫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剖宫产可降低产后早期POP及SUI的发生率,但对于远期影响仍然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结构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是以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POP)等为主要病症的一组妇科疾患。本文通过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及分娩次数与生殖道脱垂及排尿异常的关系,旨在预防及降低我社区产后生殖道脱垂及排尿异常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陶颖 《基层医学论坛》2015,(8):1043-1044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肌训练对改善盆底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妇产科2014年1月—9月共计100例产后复诊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给予盆底肌训练,对照组不进行训练。分别选取产后3个月、6个月作为评价时间,比较2组盆腔器官脱垂情况以及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产后3个月和6个月0度、Ⅰ度、Ⅱ度盆腔器官脱垂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产后3个月、6个月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盆底肌训练能够积极改善盆底功能,减少尿失禁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方法抽取产科分娩的产妇228例,根据不同分娩方式分为选择性剖宫产组(CS,110例)和阴道分娩组(VD,118例)。于产后6-8周进行问卷调查(ICI-Q改良问卷)、超声检测残余尿,比较两组产妇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病率。结果阴道分娩组发生产后尿失禁23例,发生率为11.01%(23/118);剖宫产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5例,发生率为4.55%(5/110),阴道分娩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病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剖宫产对于降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娩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的影响,为预防该疾病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06年1月-2006年12月期间586例足月单胎分娩初产妇进行产后7年随访。结果:选择性剖宫产组SUI的发生率为7.10%(28/394),阴道分娩组为10.93%(21/192),剖宫产组与阴道分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SUI的发生与孕妇体重、年龄、第二产程时间相关(P〈0.05),而与分娩方式的选择(选择性剖宫产及阴道顺产)及新生儿体重无关(P〉0.05)。结论:产妇产后SUI的发生与分娩方式及新生儿体重无关,而与孕妇体重指数、年龄、第2产程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