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宿主生物学特征.方法 应用现代动物分类学技术,鉴定整理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宿主种属区系分布,通过微生物学动物生态学综合实验,确定鼠疫主要宿主在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分布型.结果 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有鼠疫宿主86种(主要宿主14种、次要宿主和偶然宿主72种).结论 明确了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主要宿主分布型生物学特征和生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媒介生物学特征。方法 应用昆虫分类学技术,鉴定整理中国鼠疫媒介种属和宿主关系及其区系分布;通过微生物学、昆虫生态学综合实验,了解鼠疫媒介在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的生态作用和生物学特征。结果 中国鼠疫媒介有63种,其中主要媒介28种,次要媒介35种。结论 明确了中国鼠疫主要媒介在鼠疫自然疫源地的生态作用和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生态地理景观特征.方法 根据中国鼠疫疫情资料和对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生态地理景观的考察,制定鼠疫生态地理景观区划标准,建立反映鼠疫生态地理景观特征的方法.结果 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生态地理景观有12型、19亚型.结论 为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型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型研究Ⅰ.生态地理景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生态地理景观特征.方法根据中国鼠疫疫情资料和对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生态地理景观的考察,制定鼠疫生态地理景观区划标准,建立反映鼠疫生态地理景观特征的方法.结果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生态地理景观有12型、19亚型.结论为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型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宿主生物学特征.方法 应用现代动物分类学技术,鉴定整理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宿主种属区系分布,通过微生物学动物生态学综合实验,确定鼠疫主要宿主在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分布型.结果 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有鼠疫宿主86种(主要宿主14种、次要宿主和偶然宿主72种).结论 明确了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主要宿主分布型生物学特征和生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鼠疫耶尔森菌差异区段分型及其地理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中国鼠疫耶尔森菌差异区段(DFR)分型及地理分布特征。方法 对分离自中国11个疫源地3 044株鼠疫菌,应用23个DFR和质粒验证(PMT1)PCR扩增,进行鼠疫菌DFR基因组分型及地理分布特征分析。结果 3 044株鼠疫菌共包括52个基因组型,其中19个为主要基因组型、33个为次要基因组型。在以往鉴定的31个基因组型基础上又增加了 21个新基因组型。其中增加的3个新基因组型均为主要基因组型,即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新增加32型、44型,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新增加50型。结论 在新增加的 21个新基因组型中有3个为主要基因组型,中国鼠疫菌DFR主要基因组型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形成、起源、演化动态与环境生态位生物学基本规律,揭示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形成环境,确定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的起源、演化动态标准.方法 采用之前研究中提出的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型方法,综合研究中国鼠疫生态地理景观型分型法、中国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基因组型分型法、鼠疫菌生物型分型法和中国鼠疫主要宿主、主要媒介的物种分类和地理空间分布.结果 综合上述鼠疫自然疫源地中的多因子,提出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演化动态的理论结果,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最早起源于天山森林草原灰旱獭、长尾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型.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型均起源于该疫源地型.结论 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最早起源于天山灰旱獭、长尾黄鼠森林草原鼠疫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8.
鼠疫是典型的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病。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划分是认识和防制鼠疫的基础性工作。鼠疫生物地理群落(鼠疫自然疫源地)由生态地理景观型、宿主、媒介、鼠疫菌基因组型四要素组成,并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人类活动是影响鼠疫自然疫源地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先前发表的系列论文,整合对鼠疫自然疫源地各要素的研究成果,集中论述鼠疫自然疫源地划分和认识中的若干重要理念,为鼠疫和其他人畜共患病的防疫和监控提供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9.
鼠疫菌基因组型与鼠疫生态地理景观型及其主要宿主、媒介密切相关,自然组合形成鼠疫生物群落,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相互适应,同步进化,维持鼠疫自然疫源性和生物群落的延续。鼠疫菌差异区段/多位点串联重复序列(DF形ML讼)基因组型反映了鼠疫自然疫源地生物学特征。其型别对认识鼠疫菌自然疫源地生物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鼠疫菌基因组型的鉴定,可实现对鼠疫菌的追踪溯源,追溯出所代表的鼠疫主要宿主、主要媒介及其生态地理景观型的生物学特征。因此。鉴定鼠疫菌基因组型、主要基因组型对中国鼠疫预防控制、应急反恐、生物安全、监测预报及软件技术平台体系建设具有实践和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鼠疫菌基因组型与鼠疫生态地理景观型及其主要宿主、媒介密切相关,自然组合形成鼠疫生物群落,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相互适应,同步进化,维持鼠疫自然疫源性和生物群落的延续.鼠疫菌差异区段/多位点串联重复序列(DFR/MLVA)基因组型反映了鼠疫自然疫源地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
自然界千姿百态,自然地理环境变化万千,直接反映到鼠疫自然疫源地,进而影响到物种生存起源进化和遗传演化的发展.动物鼠疫在自然界的存在是以鼠疫菌、鼠疫宿主、鼠疫媒介之间食物链和空间接触为基础,在进化中形成鼠疫生物群落,并在一定鼠疫生物地理环境条件下自然组合形成鼠疫生物地理群落——即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生物地理群落受相应生态、生理、遗传诸多因素的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适应,自然选择,同步进化,维持鼠疫自然疫源性,维护鼠疫生物群落的种族延续.从生态学视角看鼠疫自然疫源地,可以看做是依附于陆生生态系统中特殊的鼠疫生物群落,在进化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牢固的统一体“鼠疫生物地理群落超级有机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准噶尔盆地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的空间和时间分布特征。方法 对2005--2012年准噶尔盆地鼠疫自然疫源地大沙鼠血清鼠疫抗体检测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并结合地理地貌特征,分析鼠疫抗体阳性率的空间分布及其时间变化。结果 共获得准噶尔盆地13个行政区域大沙鼠血清鼠疫抗体检测数据4 825份。大沙鼠动物鼠疫主要流行于准噶尔盆地中东部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荒漠(阳性率为8.39%)和准噶尔盆地西部低山平原粘土荒漠(阳性率为1.56%)2个地区。准噶尔盆地西部地区鼠疫抗体阳性率由2005年的7.59%下降至2008年的0.61%,其后一直处于静息状态。东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荒漠地区的东、中、西3个区段鼠疫抗体阳性率变化有所不同,西段于2006年和2010年间出现2次流行高峰,其间隔期为4年,2010年高峰期鼠疫抗体阳性率则达到45.65%,为3个地理区段最高值;中段于2006、2009和2011年出现3次高峰,间隔期为2.5年,鼠疫抗体平均阳性率为8.92%,流行强度低于东、西段;东段是大沙鼠鼠疫最活跃的地区,各年度均可检出鼠疫抗体阳性血清,其变化呈现2006、2009和2012年3个高峰期,间隔期为3年。大沙鼠鼠疫抗体检测阳性率秋季高于春季,说明大沙鼠鼠疫流行为春季至秋季的持续流行。结论 准噶尔盆地大沙鼠鼠疫流行存在地理区域和时间上的双重波动,以及地理区域上的异质性,并可分为准噶尔盆地西部低山平原粘土荒漠和中东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荒漠2个流行区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自然感染鼠疫菌的节肢动物及其分布进行整理。方珐根据已发表的资料,对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染疫媒介进行统计。同时,对某些蚤类在鼠疫传播中的媒介作用和地位进行更正和说明。结杲截止2008年底,已知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中能够自然染疫的节肢动物有62种,其中蚤目3总科6科22属52种,蜱螨亚纲2科6属8种,吸虱目1科1属2种。结论了解鼠疫自然疫源地的染疫媒介及其分布,主要媒介蚤的媒介作用,为制定鼠疫防治策略、鼠疫监测等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鼠疫菌生物型是鼠疫菌起源进化遗传性状最稳定的生物学标准,是鼠疫起源进化普系的“活化石”,也是该菌起源进化最具代表性的模式.依据其对甘油和阿拉伯糖的酵解和还原硝酸盐的能力,鼠疫菌可分为4种生物型,即古典型(甘油酵解阳性,阿拉伯糖酵解阳性,硝酸盐还原阳性)、中世纪型(甘油酵解阳性,阿拉伯糖酵解阳性,硝酸盐还原阴性)、东方型(甘油酵解阴性,阿拉伯糖酵解阳性,硝酸盐还原阳性)和田鼠型(甘油酵解阳性,阿拉伯糖酵解阴性,硝酸盐还原阴性).前三种生物型与人类历史3次鼠疫大流行相对应,最后一种生物型对人不致病,但能造成田鼠鼠疫并在其自然疫源地内流行.目前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有4种鼠疫菌生物型.  相似文献   

15.
鼠疫菌生物型是鼠疫菌起源进化遗传性状最稳定的生物学标准, 是鼠疫起源进化普系的“活化石”, 也是该菌起源进化最具代表性的模式.依据其对甘油和阿拉伯糖的酵解和还原硝酸盐的能力, 鼠疫菌可分为4种生物型, 即古典型(甘油酵解阳性, 阿拉伯糖酵解阳性, 硝酸盐还原阳性)、中世纪型(甘油酵解阳性, 阿拉伯糖酵解阳性, 硝酸盐还原阴性)、东方型(甘油酵解阴性, 阿拉伯糖酵解阳性, 硝酸盐还原阳性)和田鼠型(甘油酵解阳性, 阿拉伯糖酵解阴性, 硝酸盐还原阴性).前三种生物型与人类历史3次鼠疫大流行相对应, 最后一种生物型对人不致病, 但能造成田鼠鼠疫并在其自然疫源地内流行.目前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有4种鼠疫菌生物型.  相似文献   

16.
摘要: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一种发病急、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疫自然疫源地指在合适的地理景观条件下,由鼠疫耶尔森菌、宿主、媒介在长期的共同进化中相互适应而形成的特殊生态系统。研究鼠疫自然疫源地的构成成分及其作用,对了解鼠疫自然疫源地性质和结构,维持鼠疫生态系统平衡,有效预防和控制鼠疫疫情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鼠疫自然疫源地的认识着手,重点阐述了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的现况和鼠疫菌基因分型的研究进展,以及现阶段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变对鼠疫的影响,及其所必须采取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鹤庆县2017年分离鼠疫菌分子溯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2017年云南省鹤庆县新分离的鼠疫菌的基因分型,为该地的鼠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差异片段(DFR)、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s)和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3种方法对10株鹤庆县新分离鼠疫菌进行分型,并将10株鼠疫菌及邻近疫源地鼠疫菌株93株纳入聚类分析。结果 鹤庆鼠疫菌株与丽江鼠疫疫源地菌株具有相同的DFR型(Genomovar 05型)及CRISPRs型(Ca7簇,22型),在MLVA聚类分析中,鹤庆鼠疫菌株与丽江野鼠鼠疫菌株位于同一个簇,两者之间仅有2个位点(N2117,M23)的差异。结论 2017年云南省鹤庆鼠疫菌株与丽江野鼠鼠疫疫源地菌株具有很高的同源性,鹤庆县疫情可能是丽江鼠疫进一步向南扩散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中国成立后,在以“预防为主”的方针政策指导下,我国陆续进行了鼠疫流行地区的疫源地调查工作,包括东北地区的达乌尔黄鼠(Citellus daurricus)疫源地、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疫源地以及新疆天山灰旱獭(Marmota baibacina)疫源地等。经过数十年的疫源地调查,初步查清了动物鼠疫的分布范围和侵袭人类的主要途径,确诊了人间鼠疫的感染是来自于不同的鼠疫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准噶尔盆地鼠疫自然疫源地大沙鼠体蚤群落的结构,解释其体蚤群落结构与动物鼠疫流行的关系。方法采用群落生态研究方法分析2005--2010年采自准噶尔盆地的大沙鼠体蚤,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所得到的各聚类群落与动物鼠疫流行的病原学和血清学相关指标。结果大沙鼠体蚤具有复杂群落结构,体蚤群落19种,但常见仅3种,16种为稀有种类,蚤群落平均丰富度和多样性较高,分别为1.66和1.5556,优势度不显著,为0.332,均匀性适中(o.5283)。群落蚤类间具有共寄生性,染蚤率、蚤指数及主要寄生蚤的比例变化是影响体蚤类群落结构的关键因素,可分为5个聚类群。结论准噶尔盆地大沙鼠体蚤群落存在地理区域异质性,并与动物鼠疫流行强度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