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异体动脉移植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通过实验及临床应用结果,证实经深低温冷冻处理的动脉是一种修复动脉缺损的新材料。方法将50只北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4组:A组:提供修复的异体股动脉组;B组:深低温冷冻异体动脉移植组;C组:未经处理的异体动脉移植组;D组:自体动脉移植组。术后进行组织免疫学、组织形态学、血管通畅率等观察。结果经深低温冷冻处理动脉组,其血管组织抗原性明显下降,组织生物活性依然存在,血管内皮细胞修复能力较强,移植通畅率与自体动脉移植组相同。临床应用其修复上肢尺、桡动脉缺损9例,移植血管平均长度12cm。术后随访4~26个月,平均18个月。9例移植血管均无排斥反应,伤口Ⅰ期愈合。经远红外线及超声波检测,血管通畅率为100%。结论异体动脉经深低温冷冻处理后,可用于临床作为修复肢体血管缺损的生物性材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大鼠自体小静脉移植的动物模型,观察自体小静脉移植修复小动脉缺损后的血管通畅情况及小静脉移植后管壁结构的组织学变化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资料。方法选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56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8只,试验组采用外径0.7~0.9mm的自体小静脉移植,修复其相近外径股动脉的缺损;对照组行小动脉直接吻合术。术后不同时间段行血管取材,光、电镜观察。结果两组大鼠术后血管具有相近的近期及远期通畅率(P〈0.01)。小静脉移植术后24h出现内皮细胞的脱落、坏死,部分平滑肌细胞坏死;术后l周,移植静脉可见新内膜,较正常静脉内膜厚,血管平滑肌层增厚;术后2周,移植静脉新内膜进一步增厚,其中的平滑肌细胞核也明显增多;2~4周,新内膜持续增厚,平滑肌细胞核数开始减少。术后6~8周,新内膜不再继续增厚。移植静脉管壁增厚至一定程度后保持稳定,具有类似动脉的结构特征。结论用外径0.7~0.9mm的小静脉移植修复外径与其相近的小动脉缺损,其结果与同样外径的小动脉在无张力下直接吻合后的即刻通畅率及远期通畅率相近。  相似文献   

3.
断指再植中自体小静脉移植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用外径1mm左右的自体小静脉移植修复小动脉和小静脉缺损在断指再植中的成功率。方法:建立大白鼠断肢再植模型40只,比较用自体小静脉移植修复小动脉或小静脉缺损组和动静脉直接吻合组的通畅率,临床在24个断指中应用外径0.7-1.2mm的小静脉移植修复39条指动物和31条指背静脉缺损,结果:自体小静脉移植修复小动脉和小静脉的即刻通畅率达100%,术后1个月动脉的通畅率为100%,静脉的通畅率为90%,动静脉直接吻合组的即刻通畅率为100%,术后1个月动脉的通畅率为100%,静脉的通畅率为94.7%,临床24个断指全部再植成活,结论:断指再植中,用外径1mm左右的自体小静脉移植修复小动脉或小静脉缺损,可达到自体小动脉,小静脉直接吻合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异体动脉移植临床应用的中远期随访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对应用同种异体动脉移植修复肢体动脉缺损病例进行中远期随访 ,综合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应用异体动脉移植修复肢体动脉缺损 3年以上的 2 2例患者进行随访 ,通过临床、多普勒仪、彩色超声波仪和远红外线仪的检查 ,了解移植血管的通畅情况及肢体血循环的变化。结果 较大肢体血管如股动脉、腋动脉和肱动脉的血管通畅率为 10 0 %。其中股→动脉 3例 ,腋→肱动脉 3例 ,移植血管的平均长度为 16cm。血管口径 <6mm的肢体血管如桡动脉 ,尺动脉的通畅率只有 5 6% ,其中40 %移植血管的闭塞发生在术后 1年内。结论 异体动脉移植对修复动脉口径 >6mm者疗效理想 ,对缺损动脉口径 <6mm的近期效果理想 ;但随术后时间的延长其通畅率下降 ,但对于肢体抢救及急诊修复中小动脉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小口径动脉移植复大口径动脉缺损的可能性及效果。方法 应用二级大白鼠50只,取长为7mm,口径为0.3~0.4mm的尾动脉移植修复口径为1.0~1.4mm的颈动脉缺损。分别于手术后3周及5,10,12个月观察移植物的通畅情况及病理变化。结果 术后1年移植物的通畅率为95%(19/20)。内膜增生于术后3击主要存在于邻近吻合口部位的血管内膜,术后5个月移植动脉全长内膜增生严重,且比较均匀,术  相似文献   

6.
不同长度自体静脉移植对修复动脉缺损早期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观察不同长度自体静脉移植对修复动脉缺损早期的影响。将兔自体耳静脉分别取8、12、16、20mm移植到自体股动脉,修复动脉缺损。8周时,行肉眼观察,电磁血流量测量,光镜和电镜下观察移植静脉的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的变化,综合判断自体静脉移植的长度因素对血管近期通畅率和血管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静脉移植长度因素对早期血管通畅率不构成影响(P值>0.05)。(2)自体静脉移植后血管口径增大,静息状态下血流量增加(P值<0.05)。(3)形态学观察,静脉移植后该段静脉有明显的动脉化趋势,内皮细胞修复管腔面,中膜平滑肌层数增多,弹力纤维增生,仍保持血管壁的三层结构。(4)随着血管移植长度的增加,内膜增生明显,中膜胶原纤维组织增多,内皮细胞修复不完全,弹力纤维增生减少,提示:移植长度过长,可能构成对血管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犬化学去细胞神经同种异体移植的神经再生研究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目的 观察犬去细胞异体神经移植后近期神经再生的情况。谅15只家犬分成实验组(去细胞神经移植组,6只犬),对照组I(自体神经移植组,6只犬),对照组Ⅱ(新鲜异体神经移植组,3只犬),制成犬坐骨神经缺损5.0cm的模型,以上述3种神经移植物桥接修复。术后6个月行神经再生的组织学观察。结果 实验组移植段内有大量的新生神经纤维,新生血管及雪旺细胞;远端胫神经内出现大量的有髓神经纤维;靶肌肉运动终板的数量,形态及分布均良好。实验组和对照组I非常相似。结论 化学去细胞神经作为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物,在修复术的粗大和长段神经缺损时不会被宿主排斥和吸收,其神经再生与自体神经移植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8.
犬化学去细胞神经同种异体移植的早期观察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以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犬粗大神经的长段缺损,观察早期功能恢复及神经再生。方法:去细胞神经移植组和自体神经移植组各3犬,分别桥接坐骨神经5.0cm缺损。术后3个月观察其运动功能及神经再生。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术后功能恢复;移植段内新生神经纤维、新生血管及许旺细胞;吻合口远端有髓神经纤维等方面非常相似。结论:化学去细胞神经作为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物,在修复粗大和长段神经缺损时不会被宿主排斥和吸收,其早期功能恢复及神经再生与自体神经移植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9.
人造血管移植修复四肢动脉损伤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1987年6月 ̄1994年6月,在收治的128例四肢主要动脉损伤中,有20例采用国产高分子涤纶人造血管移植修复血管缺损。18例为急诊手术,2例为次期手术。其中髂外动脉1例,股动脉15例,Guo动脉2例,肱动脉2例。修复血管缺损长度为3.0 ̄12.0cm。其中2例为采用自体大隐静脉移植失败病例。修复后的近期通畅率为100%,远期通畅率为95%。讨论了血管损伤的诊断、人造血管的特点及手术注意事项等。  相似文献   

10.
冷冻保存异体显微静脉重建血循环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旨在探讨临床应用冷冻保存异体显微静脉,重建血循环的可能性。以新鲜自体静脉移植为对照,将二步冷冻保存家兔股静脉直径1.0~1.4mm,异体移植修复股静脉缺损。通过光镜、电镜及血管造影检查,观察静脉保存及移植后组织病理学改变和不同时期通畅率。结果证明,静脉内皮细胞超微结构保存良好,移植后排斥反应弱,通畅率:1周90%,12周85%,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冷冻保存异体显微静脉有可能作为静脉替代物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自体组织构建小口径血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在大鼠自体肌肉内预置硅胶棒后形成结缔组织管,观察将其作为血管替代物移植于腹主动脉后的组织结构变化。方法取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2、4、6个月移植组。先在腹壁肌肉内埋植直径0 .2cm、长1.5cm硅胶棒,6周后将硅胶棒周围形成的结缔组织管状物作为血管替代物移植于大鼠腹主动脉,在移植术后2、4、6个月分别观察血管通畅情况,光镜、透射及扫描电镜观察替代物的组织结构。结果1.血管替代物移植于腹主动脉后2、4、6个月血管全部通畅。2 .组织学观察平滑肌细胞及内皮细胞在2个月组替代物仅中段少部分未覆盖,4个月组替代物内壁覆盖连续,6个月组与对照组相近,且在近吻合口端可见弹力膜形成。结论1.自体组织所形成的替代物移植于腹主动脉后6个月后管腔通畅良好。2 .移植后6个月的替代物管壁厚度及组织结构已接近正常血管。  相似文献   

12.
直径2mm以下同种异体血管移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直径2mm以下同种异体血管移植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30只新西兰兔分成甲乙2组,每组15只。甲组移植低温贮存的同种异体股动脉15条,乙组采用移植自体动脉15条。结果:甲乙2组即刻通畅率分别为100%,术后5周~10个月内甲组通畅率86.1%,乙组为80%。2组组织学变化类似,无明显排异反应。结论:低温贮存的同种异体血管可做血管移植的代用品,而且取材方便,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在犬腹腔内预置脱细胞基质后形成结缔组织管,观察将其作为血管替代物的力学特征及移植于自体股动脉后的组织结构变化.方法 在犬腹腔内埋置长8~12 cm用硅胶棒支撑的制备好的脱细胞基质,3周后将硅胶棒周围形成的管状物作为血管替代物移植于自体股动脉,同时对此管状物作力学、组织学检测及与颈动脉、股静脉的对比分析.在移植术后6个月观察血管通畅情况.光镜、透射及扫描电镜观察替代物的组织结构.结果 ①血管替代物的力学性能弱于正常动脉而强于正常静脉.②组织学观察:形成的管状物内腔有少量的间皮细胞黏附;弹性纤维、胶原纤维结构较完整;纤维网中充满成纤维母细胞.6个月后内皮细胞在替代物内壁覆盖连续,平滑肌细胞与对照组相近.③移植6个月后脱细胞基质组血管全部通畅.结论 ①用脱细胞基质预构的血管替代物力学性能符合血管移植、血运重建的需要.②所形成的血管替代物移植6个月后组织相容性良好,替代物管壁厚度及组织结构已接近正常血管.  相似文献   

14.
大段仿生活性人工骨修复兔长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以聚左旋乳酸、磷酸三钙、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制备的大段仿生活性人工骨对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利用快速成形技术制备多孔状的聚左旋乳酸-磷酸三钙大段人工骨载体材料,负压复合rhBMP-2后制备成大段仿生活性人工骨。将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等分为三组,手术造成右前臂桡骨中上段15mm骨缺损。实验组植入15mm仿生活性人工骨,对照组a为材料对照,对照组b为空白对照。通过影像学、组织学、骨密度检查及图像分析技术观察骨缺损的修复效果及材料的降解情况。结果①影像学结果表明,实验组术后12周新生骨痂将缺损修复,修复率100%,术后24周骨痂塑形良好。两对照组术后24周内均无骨痂形成,缺损未修复。②组织学显示:实验组术后12周骨痂外层为皮质骨,中央为含有骨岛的载体材料,术后24周骨痂皮质骨与材料之间形成贯通的髓腔;材料对照组术后12周缺损区为纤维组织包裹的载体材料,空白对照组形成纤维连接。③实验组术后12、24周的骨密度值分别为正常值的70.6%和96.8%。④术后12周实验组和材料对照组的降解率分别是38.3%和31.4%,术后24周分别为54.2%和43.4%。结论以聚左旋乳酸、磷酸三钙和rhBMP-2制备的大段仿生活性人工骨对骨缺损具有良好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异体下颌骨移植再血管化的三维结构观察与骨代谢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观察同种异体骨移植后再血管化的过程,用6只家兔制作下颌骨缺损模型,并用冷冻异体下颌骨移植修复缺损。采用血管铸型法,制备移植骨再血管化模型,立体地观察新生血管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并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显示的骨生长代谢作为对照。结果显示:移植骨的新生血管可在骨膜下沿骨吸收通道长入移植骨,骨生长代谢较旺盛。表明,宿主软组织血管直接长入移植骨为再血管化的主要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植入动物体内后与机体的关系。方法:管状膨体聚四氟乙烯两端闭合,内充DMEM培养液,埋入家兔皮下,观察宿主生命情况,于术后1、2、4、6周取出标本,行大体及光镜下观察。结果:家兔在植入膨体聚四氟乙烯材料及DMEM培养液后存活情况良好,DMEM培养液在1周时即已完全无色透明;4周时膨体聚四氟乙烯与周围组织有粘连,6周时粘连紧密;光镜下观察,各时间点材料间隙均可见着色,1周时可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无血管及组织细胞。材料内壁未见细胞附着。结论:植入膨体聚四氟乙烯材料及少量DMEM培养液对宿主动物存活无影响;管内外液体可相互交通,管状膨体聚四氟乙烯可作为组织工程化尿道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7.
异种小血管支架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建立异种小血管支架模型。 方法 取34只Wistar大鼠,切取每只鼠尾动脉12 .0 8±1.6 9cm,经脱细胞制作成血管支架,常规制备电镜样本后观察。将未种植血管壁细胞的血管支架移植于5只日本大耳白兔耳中央动脉断端间,大体观察2 4 h。 结果 Wistar大鼠尾动脉近侧断端外径为0 .74±0 .0 8mm,远侧0 .5 5±0 .0 8mm,属于小血管。脱细胞的小血管支架壁薄、色白,呈半透明状,柔软,管腔塌陷,可折叠;主要由纤维组织构成,且内膜呈网络样密集排列。小血管支架移植于日本大耳白兔耳中央动脉后即刻通畅良好,2 4 h内可触及血管搏动,饱满,未见血液外漏。 结论 异种脱细胞处理的小血管支架以纤维组织构成为主;异种小血管支架移植后在2 4 h内能够承受动脉血冲击力;移植的血管以套叠式吻合法为宜。  相似文献   

18.
深低温保存的同种体骨膜台骨联合移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有生物活性的移植材料对骨缺损修复能力的影响。方法 实验采用兔桡骨缺损模型,经深低温保存的同种异体骨膜加胎兔骨移植为实验侧,胎兔骨移植为对照侧,分别在术后2、4、8及12周对实验侧和对照侧骨缺损模型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X线片及钙、磷含量检查。观察异体骨膜加胎骨复合体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及移植后骨膜、胎骨的动态变化。结果 实验侧术后4、8及12周钙、磷含量明显高地对照侧(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钙、磷含量有升高的趋势。实验侧8周可见髓腔再通,组织切片可见骨陷窝及板层骨形成。结论 胎骨是良好的移植材料,深低温保存的同种异体骨膜联合胎骨能加速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