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分段读出扩散加权成像(RESOLVE)序列ADC值鉴别前列腺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超声引导下直肠穿刺活检病理证实、行前列腺MRI检查(T1WI、T2WI及RESOLVE序列),且MRI检查前未进行过穿刺活检、内分泌治疗或放射治疗的72例患者纳入研究.将患者分为2组:前列腺癌组23例(43个病灶)和前列腺增生组49例(64个病灶).患者均行前列腺MR检查.由2名医师先采用双盲法独立对图像进行评估,并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值和Bland-Altman图,分析2名观察者测量ADC值的一致性.计算2名医师测量RESOLVE序列ADC值的平均值,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前列腺癌组和前列腺增生组ADC值的差异.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绘制ADC值诊断前列腺癌的ROC曲线,判断最佳诊断界值点,计算ADC值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 2名观察者测量ADC值的一致性好(ICC=0.976,P<0.01).前列腺癌组的ADC值为(0.74±0.12)×10-3s/mm2(95%可信区间为0.70×10-3~0.78×10-3s/mm2),前列腺增生组的ADC值为(1.21±0.12)×10-3s/mm2(95%可信区间为1.18×10-3~1.24×10-3s/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223,P<0.01).ADC值诊断前列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96,最佳诊断界值为0.946×10-3s/mm2,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度为95.3%(41/43),特异度为98.4%(63/64),准确度为97.2%(104/107).结论 RESOLVE序列ADC值鉴别前列腺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在前列腺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4例前列腺病病变患者采用磁共振常规扫描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选取感兴趣区记录DWI的信号强度和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值,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64例经经手术或穿刺活检诊断结果显示前列腺癌35例,前列腺增生29例。当b取800s/mm2时,以前列腺癌组外周带癌灶的平均ADC值单值上界95%可信区间的上限为0.87×10‐3 mm2/s ,而前列腺增生结节的ADC值单值上界95%可信区间的上限为1.30×10‐3 mm2/s ,两组ADC之间无交叉,所以以ADC值≤0.87×10‐3 mm2/s作为诊断前列腺癌的阈值,其诊断敏感度为88.57%,特异性为89.66%,准确性为89.06%,Kappa=0.67,P <0.01,说明其与病理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DWI对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可提供定量诊断信息,ADC值是鉴别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的一个很有价值的参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1.5 T MR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正常前列腺的参数特点及纤维示踪图像(fiber tracking,FT)表现,为DTI在前列腺癌的应用提供研究基础.资料与方法 21名健康男性志愿者[(24.7 ±3.59)岁]行前列腺常规MRI及DTI扫描,将DTI扫描数据行后处理分析,测量中央叶和外围叶感兴趣区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和各向异性分数(FA),比较两者的ADC、FA值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并重建前列腺的FT图像.结果 (1)健康男性前列腺DTI左右两侧中央叶和外围叶的ADC、F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央叶和外围叶的ADC、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央叶的ADC值低于外围叶,中央叶的FA值高于外围叶(P<0.05);(3)FT图显示不同颜色的纤维对应不同走行方向,且中央叶的纤维排列比外围叶紧密.结论 1.5T MR DTI在正常前列腺研究中具有可行性,有助于DTI在前列腺癌中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在鉴别前列腺癌(PCa)与前列腺增生(BPH)中的价值。方法对疑似PCa或BPH的患者行常规磁共振检查及DTI检查,测量感兴趣区部分各向异性值(FA)及平均表观弥散系数值(ADC)并绘制DTI参数图及纤维示踪图。比较PCa与BPH组间FA值与ADC值的差别,并绘制ROC曲线,确定FA值及ADC值曲线下面积。结果 PCa与BPH的FA值分别为(0.36±0.05,0.28±0.0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82。PCa与BPH的ADC值分别为(1.10±0.27)×10-3 mm2/s,(1.55±0.32)×10-3mm2/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85。结论 DTI能够反映PCa与BPH微观结构的不同,对鉴别PCa与BPH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前列腺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参数表观扩散系数(ADC)与各向异性分数(FA)与其病理分级(Gleason评分)的关系,评价ADC值与FA值对于前列腺癌病理分级的诊断价值及评价前列腺癌危险度分级的诊断效能.方法 采用3.0TMR对70例经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患者行DTI检查,b值为0和800 s/mm2.测量前列腺癌的ADC值及FA值,根据病理结果将患者按Gleason评分系统分为高、中、低危三组:Gleason≥8分、Gleason=7分、Gleason≤6分.对三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并进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前列腺癌ADC值及FA值与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将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7与Gleason 评分≥8两组之间进行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分析,判断低中危组与高危组诊断界值.结果 三组前列腺癌区平均ADC值分别为(0.96 ±0.10)×10-3mm2/s、(0.76±0.15)×10-3mm2/s和(0.62 ±0.12)×10-3mm2/s,FA值分别为0.39 ±0.06、0.31 ±0.09和0.22±0.06;三组ADC值、FA值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FA值与Gleason评分之间均呈负相关(ADC值r=-0.768,P<0.05;FA值r=-0.662,P<0.05),两者均随Gleason评分的增高而减小.以ADC =0.68×10-3mm2/s为临界点,区分低中危组与高危组癌灶的诊断敏感性84.2%,特异性76.9%,准确性87.1%;以FA =0.24为临界点,区分低中危组与高危组癌灶的诊断敏感性79.5%,特异性75.8%,准确性78.4%.结论 前列腺癌ADC值及FA值与病理分级(Gleason评分)之间呈负相关,具有预测癌灶恶性程度的潜力,有助于预测前列腺癌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前列腺癌(PCa)和前列腺增生(BPH)的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参数,旨在评价IVIM对PCa和BPH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经病理证实PCa(n=32)和BPH(n=40)患者的3.0T MR图像,扫描序列包括常规T2 WI、DWI、LAVA平扫及动态增强和IVIM.IVIM成像,扫描采用EPI-STIR序列,b值=0、20、50、100、200、400、600、800、1000和1200 s/mm2.利用GE Functool 4.5工作站的MADC软件,测量PCa和BPH组的标准ADC、慢ADC、快ADC和快ADC分数值,PCa和BPH组的各参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标准ADC值、慢ADC值对PCa和BPH的鉴别效能,获得相应曲线下面积(AUC)、诊断PCa的阈值以及相应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和准确度.结果:PCa的标准ADC值和慢ADC值分别为(6.21±2.35)×10-4和(7.11±2.49)×10-4 mm2/s,BPH的标准ADC值和慢ADC值分别为(11.11±2.62)×10-4和(12.65±1.81)×10-4mm2/s,PCa者明显低于BPH者,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Ca和BPH的快ADC值和快ADC值分数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标准ADC值、慢ADC值AUC分别为0.912和0.947.以8.325×10-4mm2/s作为标准ADC值的阈值,其诊断PCa的敏感度为78.13%,特异度为97.50%,PPV为96.15%oo,NPV为84.78%,准确率为88.89%.以10.03×10-4mm2/s作为慢ADC值的阈值,其诊断PCa的敏感度为87.50%,特异度为95.00%,PPV为93.33%,NPV为90.48%,准确率为91.67%.结论:IVIM的定量参数标准ADC和慢ADC值对PCa和BPH鉴别诊断效能好,可作为前列腺增生基础上PCa检出良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温淑蓉 《放射学实践》2016,(11):1076-1079
目的:探讨表现扩散系数(ADC)直方图分析法鉴别诊断中央带前列腺癌和T2 WI低信号增生结节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中央腺体(CG)前列腺癌患者(前列腺癌组)和24例T2WI低信号增生结节患者(增生结节组)的MRI图像,所有患者行磁共振DWI检查,b值为0、1000 s/mm2.在MR上确定前列腺癌和增生结节病灶,并与病理结果对照.计算并比较两类病变的平均ADC(ADCmean)值和第10百分位数ADC值(10% ADC).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分析10% ADC和ADCmean鉴别CG前列腺癌与T2 WI低信号增生结节的效能.结果:共计32处前列腺癌病灶和28处增生结节纳入研究,增生结节的10% ADC和ADCmean值分别为(0.81±0.14)×101、(1.03±0.17)×10-3mm2/s,前列腺癌10% ADC和ADCmean值为0.64±0.12和0.83±0.15,均明显低于增生病变(P<0.05).10%ADC值鉴别前列腺癌和增生结节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7,明显高于ADCmean(0.81) (P<0.05).结论:表观扩散系数直方图有助于提高中央带前列腺癌与T2 WI低信号增生结节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ADC值测量对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和前列腺癌的诊断作用.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45例前列腺疾病患者,其中前列腺炎10例、前列腺癌13例、良性前列腺增生22例、10例健康志愿者.取病理前1个月内均行前列腺MRI 、DWI检查,采用单次激发EPI序列,b值为0 s/mm2 和 800 s/mm2.并测定血清PSA值.结果 腺体增生为主型、间质增生为主型、前列腺炎、前列腺癌和健康志愿者的ADC值分别为(1.91±0.15)×10-3 mm2/s、(1.37±0.14)×10-3 mm2/s、(1.89±0.19)×10-3 mm2/s、(1.17±0.17)×10-3 mm2/s 、(2.11±0.28)×10-3 mm2/s,组间有统计学差异(F=49.032,P=0.00 ,one-way ANOVA),两两比较(LSD)除前列腺炎组和腺体增生为主型良性前列腺增生组没有统计学差异外(P>0.05),其余各组间两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 ADC值可以定量评价不同类型的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和前列腺癌,可以区分前列腺良、恶性疾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5 T MR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正常前列腺的参数特点及纤维示踪图像(fiber tracking,FT)表现,为DTI在前列腺癌的应用提供研究基础。资料与方法 21名健康男性志愿者[(24.7±3.59)岁]行前列腺常规MRI及DTI扫描,将DTI扫描数据行后处理分析,测量中央叶和外围叶感兴趣区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和各向异性分数(FA),比较两者的ADC、FA值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并重建前列腺的FT图像。结果 (1)健康男性前列腺DTI左右两侧中央叶和外围叶的ADC、F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央叶和外围叶的ADC、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央叶的ADC值低于外围叶,中央叶的FA值高于外围叶(P<0.05);(3)FT图显示不同颜色的纤维对应不同走行方向,且中央叶的纤维排列比外围叶紧密。结论 1.5 TMR DTI在正常前列腺研究中具有可行性,有助于DTI在前列腺癌中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3.0T磁共振成像系统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诊断前列腺外周带癌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搜集在3.0 T MR行前列腺检查并经穿刺活检证实的33例前列腺病变患者资料.扫描序列包括矢、冠、轴位TSET2WI序列及轴位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SS-EPI) DTI序列,b值采用0和700 s/mm2.扫描图像由两名放射学家进行评估,将前列腺外周带分为六个区域(每侧外周带分为尖部、中部和基底部三部分),根据穿刺结果将每个区域定为癌区或非癌区,测量前列腺外周带癌区和非癌区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各向异性分数(FA)值.采用t检验比较两者的ADC和FA值,并对DTI参数建立Logstic回归模型,对ADC、FA值和DTI参数行受试者工作特征( ROC)曲线分析以确定它们区分前列腺外周带癌区和非癌区的效能.结果 前列腺外周带癌区及外周带非癌区的ADC值分别为(1.02±0.16)×10-3mm2/s和(1.22±0.14)×10-3mm2/s;FA值分别为0.38±0.09和0.31±0.06,两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01,P<0.0001).ADC值、FA值及DTI区分前列腺外周带癌区和非癌区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0.76和0.86.DTI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FA值(P=0.0009),但DTI和ADC曲线下面积无显著差异(P =0.1595).结论 DTI有助于诊断前列腺外周带癌.  相似文献   

11.
MRI和PSA对前列腺癌和增生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MRI和前列腺特异抗原 (PSA)对前列腺癌和增生的诊断能力。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2 6例前列腺癌和 4 0例前列腺增生的资料。研究MRI的表现并计算前列腺体积 ,结合以上病例血清PSA ,算出前列腺特异抗原密度 (PSAD)。结果 MRI对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 73.1%、80 %。按PSA肿瘤筛选界值PSA >10ng/ml作为标准 ,前列腺癌检出率为 6 9.2 % ,前列腺癌的误诊率为 2 2 .5 % ;按PSAD肿瘤筛选界值PSAD >0 .2 ,前列腺癌检出率为 92 .3% ,前列腺癌的误诊率为 5 %。结论 MRI和PSA结合可明显提高对前列腺癌和增生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2.
MR扩散加权成像在前列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DWI在前列腺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别对30例前列腺癌(PCa)、3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和3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前列腺DWI扫描,分析三者的DWI图、ADC图的信号表现,以及癌灶、增生结节灶、正常前列腺的ADC值,以及前两者病灶ADC值与其周围正常外周带ADC值的相对比值变化规律。所有BPH和PCa病例均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结果:①PCa、BPH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各30例)DWI表现:PCa表现为高信号影为主;增生结节呈稍高信号为主,强度低于外周带,并且信号不均匀;健康志愿者外周带呈稍高信号为主,中央带呈等信号为主,外周带信号高于中央带,二者分界清晰;②PCa癌灶平均ADC值(0.878±0.056)×10^-3mm^2/s;BPH增生结节灶平均ADC值(1.379±0.201)×10^-3mm^2/s;健康者前列腺中央带平均ADC值(1.287±0.041)×10^-3mm^2/s;健康者前列腺外周带平均ADC值(1.636±0.064)×10^-3mm^2/s;③PCa癌灶、BPH增生结节灶(各30例)的平均ADC值与其周围正常外周带ADC值的相对比值平均分别为0.54±0.05,0.85±0.06。结论:正常前列腺外周带、BPH、正常前列腺中央带、PCa在DWI图像上信号有较大差别,PCa癌灶信号最高。正常前列腺外周带、BPH、正常前列腺中央带、PCa癌灶的ADC值依次下降。BPH、PCa癌灶ADC值与其周围正常外周带组织ADC值的相对比值有明显差别。ADC值≤0.97×10^-3mm^2/s,特别是同时ADC相对比值≤0.62,是PCa DWI诊断的可靠依据,有临床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3.
Prostatic abscess is not a common condition, but delay in the diagnosis may result in serious complications such as rupture of the abscess into the rectum or urethra resulting in a high morbidity. We present a case of clinically unsuspected prostatic abscess where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transrectal sonography established the diagnosis. Correspondence to: A. A. Ghiata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以三维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 (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MRS)的方法定量分析正常前列腺、前列腺癌 (prostatecancer,PCa)和良性前列腺增生 (benignprostatehyperplasia ,BPH)的代谢特征 ,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PCa 2 1例、BPH 2 3例和正常前列腺 1 7例进行MRS定量分析。将前列腺分为左、右两侧 ,每侧由上到下分为底部、中部和尖部 3部分 ,共 6分区。在MRS代谢图上标记出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取材位置归入相应的分区 ,测量其 (胆碱+肌酸 ) /枸橼酸盐 [(Choline +Creatine) /Citrate ,CC/C]的比值。结果 正常前列腺外周带、PCa癌区和BPH中央带的CC/C平均比值分别为 0 4 2± 0 1 9、2 1 3± 0 82和 0 6 2± 0 1 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 77 4 6 4 ,P =0 0 0 0 )。PCa与正常前列腺和BPH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 0 72 5、0 6 84 ,P值均为 0 0 0 0 )。结论 PCa和BPH的代谢差异显著 ,MRS有助于PCa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三维氢质子MR波谱成像(3D 1HMRSI)对前列腺移行带癌的检出价值,并评估3D 1HMRSI判断移行带癌侵袭性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常规MR成像疑诊为移行带癌患者的3D' HMRSI资料.参照穿刺活检病理结果,记录移行带癌和前列腺增生体素的(胆碱+肌酸)/枸橼酸盐[( Cho+ Cre)/Cit]比值.采用独立大样本t(’)检验比较移行带癌组和增生组(Cho+Cre)/Cit比值,应用ROC分析评估(Cho+ Cre)/Cit比值对移行带癌的诊断效能.根据Gleason评分将移行带癌分为低危(Gleason评分<7分)、中危(Gleason评分=7分)和高危(Gleason评分>7分)3个组,将3个组移行带癌的( Cho+ Cre)/Cit比值进行秩和检验.采用秩相关分析(Cho+ Cre)/Cit比值与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25例为移行带癌,35例为良性前列腺增生.获取移行带癌体素177个,160个体素3D1HMRSI表现为Cho峰与Cit峰倒置,(Cho+ Cre)/Cit比值增高.前列腺增生体素517个,大多数谱线形态类似正常外周带.移行带癌组与增生组( Cho+ Cre)/Cit比值分别为2.17±1.29和0.77±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38,P<0.01).(Cho+ Cre)/Cit比值用于诊断移行带癌,ROC曲线下面积为0.985(P<0.01),当(Cho+ Cre)/Cit比值取1.08为诊断临界值时,灵敏度为92.7%,特异度为94.2%,准确度为93.8%.低、中、高危组移行带癌的体素数分别为57、64和56个,( Cho+ Cre)/Cit比值分别为1.43(1.16 ~1.87)、1.66(1.43~2.36)和2.32(1.86 ~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282,P<0.01).(Cho+ Cre)/Cit比值随着Gleason评分的升高而增大,二者呈正相关(r =0.555,P<0.01).结论 3D 1HMRSI有助于移行带癌的早期检出,(Cho+ Cre)/Cit比值能鉴别移行带癌和增生组织,是有价值的评估移行带癌侵袭性的影像指标.  相似文献   

16.
前列腺中央腺体MR波谱谱线的信噪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前列腺中央腺体MR波谱(MRS)谱线的信噪比(SNR)与病变性质的关系。方法对18例因良性前列腺增生(BPH)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TULIP)术患者的MRS谱线作回顾性分析。根据病理结果分为3组:中央腺体偶发癌(IDPC)组5例、腺体增生为主的BPH(glandular BPH,GBPH)组7例和基质增生为主的BPH(stromal BPH,SBPH)组6例。统计中央腺体感兴趣区内所有SNR≥5、SNR〈5和有脂峰干扰的体素数量及所占比率情况,分析SNR与病变性质的关系。结果18例患者共测量体素3632个,SNRI〉5体素1579个(占总测量体素的43%),SNR〈5的体素1873个。SBPH组SNR〈5的体素所占比率(67.64-21.8)%大于GBPH组(37.1±14.5)%和IDPC组(39.9±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BPH组和IDP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腺中央腺体的MRS谱线中,部分谱线由于SNR低,不能用于代谢物半定量分析,尤以SBPH患者的SNR〈5体素所占比率最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R动态增强扫描(DCE-MRI)、扩散加权成像(DWI)和三维氢质子MR波谱分析(3D1H-MRS)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经穿刺活检、手术病理或随访证实的32例前列腺癌及64例前列腺增生患者,以及29例健康志愿者经MR常规扫描、DCE-MRI、DWI和MRS扫描,分别测量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病灶和正常前列腺中央腺区和正常周围带强化后的相对信号强度值、DWI信号强度值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以及胆碱/枸橼酸盐(Cho/Cit)和[Cho+肌酸(Cr)]/Cit比值,并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组织和病灶间差异。结果经DCE-MRI检查,22例前列腺癌患者中18例病灶区呈早期明显强化,并快速下降;4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中38例呈早期明显强化并逐渐上升至中晚期达峰值后缓慢下降,除0及120 s两时间段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组织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正常周围带、增生与癌三者的相对信号强度在其余每个时段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DWI检查前列腺癌患者26例于ADC图上病灶呈明显低信号,ADC值为(104.23±26.15)×10-5mm2/s,43例前列腺增生患者病灶区平均ADC值为(175.21±64.86)×10-5mm2/s,除正常前列腺周围带与前列腺增生之间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和正常前列腺中央腺区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RS检查前列腺癌17例,其病灶区Cho/Cit比值为2.26±0.91,(Cho+Cr)/Cit比值为2.85±1.01,35例前列腺增生患者病灶区平均Cho/Cit比值为0.46±0.23,(Cho+Cr)/Cit比值为0.57±0.20。除正常前列腺周围带与正常前列腺中央腺区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和正常前列腺组织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E-MRI、DWI和MRS 3种检查方法在前列腺癌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均达70%以上,而通过3种检查方法的联合应用,其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达87.50%、94.74%、92.59%。结论DCE-MRI、DWI和MRS 3种检查方法在前列腺癌诊断中具有特征性表现,而3种检查方法的联合应用又将极大地提高MRI诊断前列腺癌的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水脂分离技术在前列腺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5 0例健康志愿者 ,42例前列腺癌 ,73例前列腺增生 ,3 5例前列腺炎的磁共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水脂分离技术在显示前列腺周围解剖结构上优于短TI反转恢复序列 (STIR)、FSET2 WI、SET1WI ,更有利于前列腺癌的分期诊断。结论 :低场MR检查中 ,水脂分离技术可替代STIR在前列腺检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估价CT对前列腺疾病诊断的价值,笔者对120例全部经CT检查的病例作了研究。有关前列腺大小与年龄的关系,在120例中其大小尽管有随年龄增长而有所增大的趋势,但均未超过正常数值范围。120例中36例为前列腺癌,84例前列腺肥大。CT表现为密度不均、结节、精囊角变钝或消失;此多见于前列腺癌,亦见于前列腺肥大。然而CT的复合征象主要见于前列腺癌,只是阳性率相对较少。重要的是CT对前列腺的良、恶性鉴别是困难的。但对病变的延伸范围及前列腺癌的分期可提供较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