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医脉诊与中医基本理论关系十分密切,脉诊是辨证立法的重要依据。近年来经过多学科共同研究,进一步肯定脉象是一项灵敏的综合性生理信息,机体内外环境因素都会引起脉象的变化。因此,采用现代科学方法整理提高脉学,是继承发展中医诊断学的重要任务。运用传感器将脉搏的波动客观地描记出来,形成了脉象图,为脉象学的整理提高提供了方便。脉搏波分为压力波与脉管容积波二类,分别反映脉管内压力和脉管容积周期的变化。我院中心实验室的BYS—14型脉象仪主要描记反映脉管内压力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论述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的临床应用及在中医脉诊研究中的应用进展。PWV是脉搏波传导距离与传导时间的比值,作为评价动脉硬化的指标,当前临床应用以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为主,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肾脏疾病等的诊断和风险评估,可较好地反映血管损伤程度、预测发病率及病死率。在中医脉诊研究中,PWV和脉图指标密切相关,两者联合可应用于中医脉象分类,亦有助于临床诊断和预防。  相似文献   

3.
作者根据血液动力学原理,分析脉搏波形成的原因,认为中医不同脉象波形的形成与脉搏波的传播和反射特性有关,提出以表征脉搏波传播特性的波速和表征脉搏波反射特性的反射系数作为中医脉象的特征参数,利用支撑向量机对其进行分类识别。对正常人群常见脉象(平脉、弦脉和滑脉)的脉搏波波速和反射系数所作的分析,以及采用径向基核函数的支撑向量机对其所进行的分类,进一步证明血液动力学参数波速和反射系数作为具有生理病理意义的特征参数,能有效区分平、弦、滑脉。这为脉图的识别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药热敷治疗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饮食护理对2型糖尿病阴虚燥热型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中医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分析136例糖尿病阴虚燥热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饮食护理的临床资料。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结论对2型糖尿病阴虚燥热型患者进行养阴清热辨证饮食护理可以明显改善中医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136例2型糖尿病阴虚燥热型患者中医辨证饮食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饮食护理对2型糖尿病阴虚燥热型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中医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分析136例糖尿病阴虚燥热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饮食护理的临床资料。结果试验组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结论对2型糖尿病阴虚燥热型患者进行养阴清热辨证饮食护理可以明显改善中医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四导脉象仪,对87例病人作了桡动脉脉搏的描记,获得六种脉象图型,和脉图主波波幅、重搏前波、重搏波等八项参数,并总结了六种脉象图型的识别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南阳市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质特点,并分析与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300例为调查对象,同时选择30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运用中医体质量表进行中医体质调查、结果:普通人群常见的中医体质类型为平和质及8种偏颇体质,8种偏颇体质中居于前3位的体质类型是气虚质、湿热质、阳虚质,2型糖尿病常见中医体质类型有痰湿质、阴虚质、气虚质、血瘀质、湿热质等5种体质类型。与普通人群比较,痰湿质、阴虚质、瘀血质三种偏颇体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患者中,气阴两虚证133例(44.33%),阴阳两虚证92例(30.67%),阴虚热盛证75例(25%)气虚质、阴虚质、气郁质、湿热质与气阴两虚型关系密切;阴虚质、湿热痰、痰湿质与阴虚热盛型关系密切;瘀血质、痰湿质、阳虚质与阴阳两虚型关系密切;各中医证候的糖尿病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体质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关系进行总结分析,有利于更好的指导糖尿病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2型糖尿病5类常见中医证候舌象脉象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分析2型糖尿病5类常见中医证候舌象脉象特征.方法根据湖南省内5个调查点所收集的2型糖尿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将其中的热盛伤津,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湿热内蕴5类较常见证候的舌象脉象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5类证候共1 433例各证的舌象脉象具有一定的特征.结论2型糖尿病中医各类证候的舌象脉象特征可为2型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尿病中医证型与股动脉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检测指标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早期防治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提供依据。 方法:纳入147例2型糖尿病患者,均接受基本信息和中医临床信息的采集以及股总动脉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检测。所有病例都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观察各中医证型与股总动脉压力-应变弹性系数(pressure-strain elastic modulus, Ep)、硬化参数β、动脉顺应性(arterial compliance, AC)、脉搏波传导速度β(pulse wave velocity β, PWVβ)和管径增大指数(augmentation index, AI)之间的关系。 结果:阴阳两虚证的Ep明显高于气阴两虚证,硬化参数β明显大于气阴两虚、阴虚热盛和湿热困脾3种证型,AC明显小于阴虚热盛证,PWVβ明显大于阴虚热盛和气阴两虚证,AI明显大于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的硬化参数β明显大于湿热困脾证。兼血瘀证患者的Ep明显大于无血瘀证者,AC明显小于无血瘀证者。 结论: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检测可获知下肢动脉弹性的减退。本研究显示阴阳两虚、湿热困脾兼血瘀证的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硬化较严重。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检测指标中的硬化参数β、AC和PWVβ可能成为早期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的客观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0.
杜精睛  马跃东 《辽宁医学院学报》2013,(6):7-10,I0001,I0002
摘要:目的比较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的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pulsewavevelocity,baPWV)的值,分析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空腹血糖(FBG)、糖尿病病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收录90例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40—65岁,男女各45例;正常对照组90例,年龄40~60岁,男50例,女35例。采集两组年龄、体重指数、性别比例、吸烟比例、饮酒比例、空腹血糖。结果2型糖尿病组的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程、空腹血糖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均呈正相关。结论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有明显的相关性,对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中医证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前瞻性研究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的证候特点及中医辨证分型。方法: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了73例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证候特点及辨证分型资料,与34例2型糖尿病患者资料相比较,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组间差异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组患者的证候特点与肝硬化组患者的证候特点较为相似,提示二者有相似的病理基础。根据临床诊断发现: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组以肝郁脾虚证及肝肾阴虚证为主;肝硬化组以肝郁脾虚证及肝脾血瘀证为主;而糖尿病组则以阴虚证为主,其中包括肾阴亏虚及气阴两虚证。结论:肝硬化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以肝郁脾虚、瘀阻肝络为主证,2型糖尿病以阴虚为主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的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标准。方法:通过查阅病例,建立糖尿病诊断的中医症候标准,将满足相应症候的患者归类,通过与西医的诊断结果,分析各类症候诊断糖尿病的准确率。结果:胃热炽盛型的中医诊断符合率为95.83%,胃热滞脾型的中医诊断符合率为96.15%,气阴两虚型的中医诊断符合率为97.78%,肺热津伤型的中医诊断符合率为98.21%,阴虚夹癖型的中医诊断符合率为96.00%,气阴两虚型的中医诊断符合率为97.96%。结论:2型糖尿病证候可以归纳为胃热炽盛型、胃热滞脾型、气阴两虚型、肺热津伤型、阴虚夹癖型、阴阳两虚型,经前瞻性临床验证,符合率都大于95%,这一结果更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合理性、客观性、可靠。  相似文献   

13.
线粒体是进行三羧酸循环产生三磷酸腺苷(ATP)的主要场所,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线粒体自噬指细胞通过自吞噬作用,选择性清除受损和冗余的线粒体,以维持细胞中线粒体质量和数量的稳定的一种保护机制。许多研究证实,线粒体功能失常引起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直接参与了2型糖尿病(T2DM)的发生发展。阴虚燥热是消渴病的核心病机,其对应治法为滋阴清热,研究该治法的生物学实质,是客观了解T2DM中医微观辨证论治的关键一步。本文总结整理了线粒体自噬与T2DM的关系,并对线粒体自噬与消渴病滋阴清热治法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益气养阴方(YQYYF)治疗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患者的疗效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给予糖尿病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养阴方,疗程为8周。评价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 B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胰岛素(2h FINS)、空腹C肽(C-P)、餐后2 h C肽(2h C-P)、胰岛细胞功能相关指标(HOMA-IR、HOMA-B)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等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明显改善,而对照组患者无显著改善。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FBG2、h BG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C-P2、h C-P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P<0.01),HOMA-IR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FBG、2h BG水平及HOMA-IR较对照组亦明显降低(P<0.05),C-P2、h C-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益气养阴方可以改善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症状,降低其血糖水平,同时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患者体内的氧化应激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辨证分型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 进一步探求对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具有指导意义的实验室指标, 为中医辨证由定性向定量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检测786例东城区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谷丙转氨酶、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尿酸、肌酐等实验室指标, 并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检验探讨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气阴两虚证患者最多为223例, 占28.4%。胃肠热结证与空腹血糖有关(P<0.05, B=0.152), 湿热困脾证与谷丙转氨酶(P<0.05, B=0.014)、血肌酐(P<0.05, B=-0.028)有关, 肝经郁热证与尿酸有关(P<0.05, B=0.003)。结论 气阴两虚证及阴虚津亏证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中医证型。中医证型与部分实验室指标之间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中医证候演变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大血管病变患者中医证候演变规律.方法:60例T2DM大血管病变患者按中医证候分为阴虚燥热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3型,每型各20例,另设正常对照组20例,统计T2DM大血管并发症主要中医症状及与性别、体重、痛程等临床参数的关系.结果:中医症状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腰酸膝软(70.0%)...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阴虚火旺型糖尿病患者的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阴虚火旺型糖尿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150例作为实验组,不伴有睡眠障碍患者1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血糖波动情况、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睡眠障碍组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高于睡眠正常组,身体质量指数(BMI)、25-羟基维生素D[25(OH)D]低于睡眠正常组,P<0.05;对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血糖标准差(SDBG)、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进行比较,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HbA1c、PPGE、SBP、FPG及低血糖发生与阴虚火旺型糖尿病伴睡眠障碍有正相关性,P<0.05;25(OH)D与阴虚火旺型糖尿病伴睡眠障碍有负相关性,P<0.05。结论 阴虚火旺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压不能得到有效积极的控制,血糖波动较大,易出现低血糖的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升高。  相似文献   

18.
2型糖尿病在其病理变化过程中,由于气血阴阳失调和饮食、情志、药物滥用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形成血瘀证,血瘀存在2型糖尿病的全过程,是其并发症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不仅表现出疼痛、肤色紫暗、脉涩或结代等症状,而且血液流变学明显异常;同时易化热、生毒,伤血、伤脉、伤神,产生多种变证。治疗上应视其寒热虚实,灵活应用活血化瘀法。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临床证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分上消、中消、下消及阴阳两虚、脾气虚弱、湿热中阻、瘀血阻滞等证型论治,多获良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广西地区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方法:采用临床调研的方法,收集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门诊、病房及血透室的慢性肾衰竭患者100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运用医学统计学的方法,研究慢性肾衰竭的中医各证型分布规律。结果:在10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中,正虚证型以脾肾阳虚证患者最多(38.0%),其次为脾肾气虚证(26.0%),气阴两虚证和阴阳两虚证患者接近(15.0%),肝肾阴虚证最少(7.0%)。邪实证型以湿热证患者出现频率最多(51.0%),湿浊证及血瘀证次之,分别占43.0%和49.0%,水气证和风动证较少(35%)。在中医各虚证证候与肾功能衰竭各期的关系统计中,脾肾气虚证主要见于肾功能代偿期、失代偿期及衰竭期,在尿毒症期降低(P0.05);脾肾阳虚证中尿毒症期为最多,代偿期、失代偿期和衰竭期均较少(P0.05);气阴两虚证主要见于失代偿期、肾衰竭期和尿毒症期,代偿期较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阴虚证散在见于肾功能衰竭各期中,无明显差异;阴阳两虚证主要见于肾衰竭期和尿毒症期,尿毒症所占比例较大(P0.05)。在中医正虚与邪实兼夹的分布中,纯虚证未兼挟邪实者以脾肾气虚证为最多;湿浊证在脾肾亏虚证中出现最多,湿热证在气阴两虚证中出现最多,水气证在脾肾阳虚证出现最多,在肝肾阴虚证出现最少,血瘀证主要在脾肾阳虚和脾肾气虚证出现最多,风动证在各虚证中较少见,缺乏统计学意义。慢性肾衰竭不同证型之间的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证型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将为今后的临床中医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