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9 毫秒
1.
患者女,78岁,因高血压病史10多年,胸闷、呼吸困难2个月,ECG示较长PR间期(0.46s)入院,彩色多普勒超声:心脏各腔室不大,左室舒张径35mm,经二尖瓣多普勒血流示:E峰和A峰融合,舒张期二尖瓣返流明显,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正常。给患者安装DDD型心脏永久起搏器,调整适当AV间期后,临床心力衰竭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对较长PR间期I度房室阻滞、且伴心力衰竭的患者,安装DDD型心脏永久起搏器,似可给患者带来明显的血流动力学益处。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技术观察双腔起搏器不同起搏房室间期(pacing atrioventricular delay,PAVD)起搏对即时左心收缩及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三度房室阻滞行永久双腔起搏器植入的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PAVD进行优化,以超声心动图左心室最大心排出量(CO)为最佳PAVD,比较不同PAVD下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结果 不同PAVD产生不同左心室CO,最佳PAVD平均为(155.7±20.4)ms,其中70%患者PAVD为150 ms及175 ms;当最佳PAVD时舒张功能指标Tei指数,二尖瓣环室间隔速度(E'),二尖瓣血流频谱E峰/二尖瓣瓣环室间隔速度(E/E')等指标均处于最佳水平.结论 调整DDD起搏器PAVD不但能够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也可对舒张功能产生良性影响,植入DDD起搏器患者应加强随访,调整优化PAVD使起搏器发挥最佳效应.  相似文献   

3.
刘晓健 《心电学杂志》2006,25(2):108-110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双结病变型等是植入DDD起搏器的最佳适应证。人体植入DDD起搏器后,就如植入一个窦房结和房室结,心房的电活动可经DDD起搏器设置的A-V间期下传至心室。由于心房激动经体内自身房室结下传更有利于保护心脏的功能,故一般情况下,DDD起搏器将起搏A-V问期程控得比自身P-R间期长,以保证激动尽量经自身房室结下传。研究发现,当P-R间期在120-180ms时心功能较好,故选择合适的AV延迟以及与自主神经(心率)相适应的A-V间期对双腔起搏至关重要。而且,与频率相适应的房室顺序传导,可以产生较好的血流动力学影响。  相似文献   

4.
窦缓致获得性LQTS相关的尖端扭转型室速的起搏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用起搏方法治疗窦性心动过缓导致的获得性长QT间期综合征 (LQTS)相关的尖端扭转型室速的疗效。方法 :对 7例确诊病窦伴有LQTS相关的尖端扭转型室速患者 (症状发作时经体表心电图或Holter证实存在尖端扭转型室速 (torsadedepoints,TDP)安装永久起搏器治疗。其中 2例安装单腔 (AAI)永久起搏器 ,5例安装双腔 (DDD)永久起搏器治疗 ,并随访其远期疗效。结果 :7例患者安装永久起搏器后 ,选择恰当的起搏参数 ,以AAI或DDD模式起搏心脏。平均随访 (16± 3 2 )个月 ,随访时间为 6~ 2 2个月 ,患者均无TDP发作。结论 :对于窦性心动过缓导致的获得性LQTS相关的尖端扭转型室速(TDP) ,通过安装永久起搏器 (AAI或DDD) ,并且程控为适当的起搏参数来治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双腔起搏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1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双腔起搏器治疗对扩张型心肌病伴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13例扩张童心肌病患者,明显的心功能不全,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植入双腔起搏器,以DDD起搏方式治疗,AV间期调至100ms。结果:术后患者心力衰竭症状明显好转,心脏缩小,左室射血分数(EF)、心排出量(CO)、心排血指数(CI)明显增加,随访2~37个月,1例死于脑栓塞,2例猝死,1例因发生心房颤动、改为VVI方式起搏后心力衰竭死亡,其余9例心功能不全得到较为理想的控制。结论:提示双腔起搏器治疗对改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功能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6.
DDD起搏最佳房室延迟的设置及血流动力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不同房室延迟DDD起搏患者进行血流动力学评价,探讨DDD起搏最佳房室延迟的设置方法。方法 应用超声心动图研究17例植入DDD起搏器患者不同AV间期时心排出量(CO)、舒张期二尖瓣返流(DMRD)、A波结束至二尖瓣完全关闭时间间期及同步心电图QT间期等的变化。结果(1)当 AV延迟调至(16.9±19.9)ms时,A波结束与二尖瓣关闭同时出现,此时将AV延迟分别延长20ms、40ms、60ms、80ms,A波结束至二尖瓣完全关闭的间期分别延长(13.9±3.7)ms、(31.5±5.1)ms、(52.8±4.1)ms、(72.4±4.0)ms,而且在此间期可发现舒张期二尖瓣返流;(2)CO最大时的AV延迟(即最佳房室延迟)与预测的最佳 AV延迟呈明显正相关(r=0.893,P<0.05);(3)临界AV间期与最佳AV间期有显著正相关(r=0.884,P<0.05),临界AV间期较最佳AV间期长;(4)临界AV间期及其后不同AV间期预测的最佳AV间期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1)临界AV间期可代表最佳AV间期的上限,可用临界AV间期减去A波结束至二尖瓣完全关闭的时间间期来预测最佳AV间期;(2)最佳AV延迟可按以下公式预测:先设置一个较长的AV间期,然后于超声心动图下测量A波结束至二尖瓣完全关闭的时间间期,则最佳AV间期等于此较长的AV间期减去A波结束至二尖瓣完全关闭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A-V间期时双腔起搏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对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寻找设置最佳A-V间期的方法。方法选择3例扩张型心肌病并充血性心力衰竭置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于术后6个月时设置不同的A-V间期,在超声心动图下记录舒张期二尖瓣反流情况、心脏收缩、舒张功能指标。用Swan-Ganz导管测量相关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3例扩张型心肌病并充血性心力衰竭置入双腔起搏器患者在A-V间期为100~120ms时射血分数(EF)、心排血量(CO)达到最大,心脏收缩、舒张功能指标,相关血流动力学参数得到明显改善。结论100~120ms的生理性起搏可改善扩张型心肌病并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状况。  相似文献   

8.
生理性双腔起搏时最佳AV间期选择与心功能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 2 0例心肌病心力衰竭 (简称心衰 )患者 (心衰组 )及 10例心功能正常者 (对照组 )行双腔 (DDD)起搏治疗 ,探讨不同AV间期DDD起搏对心衰患者的急性血液动力学效应。经锁骨下静脉置入双腔起搏电极 ,并同时置入Swan Ganz导管 ,测量不同AV间期的急性血液动力学效应 ,二维超声多普勒测量超声形态学指标。结果 :急性起搏时心衰组AV间期在 10 0~ 140ms时 ,血液动力学较起搏前显著改善 ,而以AV为 111± 15ms为最佳。左室舒张末径、左室收缩末径、左房内径显著缩小 ,收缩期二尖瓣返流减轻 ,未发现舒张期二尖瓣返流。而对照组AV间期为16 0~ 180ms时 ,上述指标与起搏前相比显著改善。结论 :短AV间期的生理性起搏能即刻改善心衰患者的急性血液动力学效应和超声形态学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生理性及非生理性起搏对伴有心功能不全的老年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的作用。方法 在常规强心药物治疗的同时安置永久起搏器。非生理性起搏组 5 4例 ,生理性起搏组 36例 (使用DDD起搏为 12例 )。于术前、术后 1周及术后 6个月时用超声多普勒分别测定心功能参数。结果 生理性起搏组术后 1周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 (SV)及心排量 (CO)均明显改善 ,血流加速时间 (AT)缩短 ,主动脉峰值血流速度 (PV)加快。 6个月后上述参数进一步改善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d)亦显著缩小。该组患者术后 1周及术后 6个月时心功能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非生理性起搏器。DDD起搏者A V间期为 10 0ms时心功能参数最理想。结论 采用药物 +生理性永久起搏术治疗老年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功能不全 ,可取得满意的近期和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10.
探讨双腔起搏器不同房室间期 (AVD)起搏对即时心功能的影响 ,并观察根据即时心功能调定的最佳房室间期对CHF患者长期疗效的影响。用M型和B型超声心动图比较了 6例无心力衰竭DDD起搏者和 14例CHFDDD起搏患者 (其中 13例存在缓慢型心律失常 )不同AVD起搏时心功能参数的变化。 14例CHFDDD起搏患者常规起搏 3个月后随机分为常规起搏组 (7组 )和最佳房室间期起搏组 (7例 ) ,起搏 3个月后随访心功能 (NYHA分级 )和心室腔径的改变。结果 :CHF组和无心力衰竭组不同AVD起搏时各项心功能指标变化均无差异 (P >0 .0 5 ) ;常规起搏组和最佳AVD起搏组起搏 3个月后NYHA分级和心室腔径无显著变化 (P >0 .0 5 )。结论 :经调定的短AVDDDD起搏不能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和心室重构。不宜将双腔起搏器最佳AVD起搏作为CHF患者的常规非药物疗法 ,对因纠治心脏电学异常而安装DDD起搏器的CHF患者 ,在无其他证据之前仍宜采用常规AVD起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起搏(CRT)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心功能Ⅲ~Ⅳ级(NYHA分级)的患者12例,治疗前行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及心电图检查,符合美国、中国心脏CRT指南的适应证,行CRT起搏器植入,术后第1周及第4周返院复查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及心电图检查,观察CRT起搏器植入术前后患者心功能及病情变化。结果 CRT起搏器植入术治疗后12例患者心功能均明显改善,左室射血分数及左室充盈均增加,二尖瓣返流减少,NYHA心功能分级从Ⅲ~Ⅳ级提高到Ⅰ~Ⅱ级。结论心脏再同步起搏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近期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生理性及非生理性起搏对伴有心功能不全的老年缓慢型心律失常患的作用。方法:在常规强心药物治疗同时安置永久起搏器。非生理性起搏组54例,生理性起搏组36例(使用DDD起搏为12例)。于术术、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时用超声多普勒分别测定心功能参数。结果:生理性起搏组术后1周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SV)及心排量(CO)均明显改善,血流加速时间(AT)缩短,主动脉峰值血流速度(PV)加快。6个月后上述参数进一步改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亦显缩小,该组患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心功能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非生理性起搏器。DDD起搏A-V间期为100ms时心功能参数最理想。结论采用物+生理性水久起搏术治疗老年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心功能不全,可取得满意的近期和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DDD及VVI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比较DDD及VVI起搏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方法186例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分为两组,DDD组90例,VVI组96例,程控起搏频率从50~90次/min,以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其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在DDD组70次/min起搏的心排血量(CO)高于50及60次/min起搏(P〈0.05),80—90次/min起搏的CO与70次/min起搏的CO无显著差异。在VVI组起搏频率超过80次/min时CO不再增加。DDD组CO及LVEF在相同起搏频率下显著高于VVI组。结论DDD起搏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显著优于VVI起搏,最佳频率范围为60—80次/min。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60岁。因反复晕厥1月入院。体检:BP135/90mmHg,心率48次/min,节律显著不齐,二尖瓣区可闻及大炮音,心界不大。临床诊断:冠心病。动态心电图反复出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遂安装DDD起搏器。程控基础频率60次/min,A-V间期180ms,心室后心房反拗期(PVARP)520ms,上限频率间期(UPI)700ms,等于总心房反拗期,上限频率86次/min。  相似文献   

15.
冯应君  李华义 《心电学杂志》2004,23(3):167-167,170
患者男性,68岁。因反复晕厥2周入院。体检:BPl20/75mmHg。神志清楚。心界不大,心率38次/min,心律显著不齐,二尖瓣区偶可闻及大炮音,未闻及心脏杂音。临床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图略)可见反复高度房室传导阻滞,遂安装DDD起搏器。起搏器程控基本参数为:基础频率  相似文献   

16.
冯霞  崔俊玉 《心脏杂志》2010,22(4):581-583
目的:评价右室间隔部(RVS)起搏的稳定性及对比RVS起搏和右室心尖部(RVA)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22例植入DDD起搏器患者,分为RVS组和RVA组,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起搏参数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结果:RVS组术中测试起搏阈值及电流均高于RVA组,术后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VS组QRS波群宽度较RVA组小(P0.05);RVS组X线曝光时间较RVA组长(P0.05);术中阻抗及R波振幅无显著差异。术后6个月,RVS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每搏量(SV)、二尖瓣血流E峰和A峰最大充盈速度比值(E/A)较RVA组明显提高,术前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RVS起搏安全、有效,RVS起搏血流动力学参数明显优于RVA组。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性,67岁,主因发作性心悸、胸闷1年余,加重伴头晕、黑矇12 h入院。心电图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伴QT间期延长。拟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故术前行临时心脏起搏术,出现临时起搏电极感知起搏不良,造成短长短现象,诱发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经调整电极位置起搏正常后,再未发生TdP。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固定的长AV间期下的DDD起搏模式对SSS患者在减少心室起搏方面的效果;比较应用固定的长AV间期保留自身房室传导与最适AV间期下房室顺序起搏两种模式的优劣性,为临床选择具有最佳血流动力学效应的起搏参数设置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因SSS而安置双腔心脏永久起搏器进行治疗的45例患者,分3次随访进行,每次随访时间间隔为2个月,将起搏器程控与血液生化指标测量相结合,进行两种不同AV间期下房室顺序起搏模式的血流动力学效应评估与对比。结果与临床经验性AV间期相比,固定的长AV间期(350 ms)下的房室顺序起搏使心室起搏百分比由31.8%降低至1.18%(P=0.000);由最适AV间期下转为固定的长AV间期下的房室顺序起搏模式后,血浆BNP浓度明显降低(P=0.02)。结论固定的长AV间期(350 ms)下的房室顺序起搏能够有效减少心室起搏,且在血流动力学方面优于最适AV间期下的房室顺序起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双腔心脏起搏最佳房室间期设置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9例患有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并植入永久性双腔心脏起搏器的患者 ,程控房室间期从 90ms逐渐递增至 2 5 0ms ,每次递增量 2 0ms ,脉冲多普勒测量不同房室间期时每搏量和二尖瓣血流频谱的变化。结果 :每搏量最大时的最佳房室间期为 (16 8.9± 15 .6 )ms ,二尖瓣血流频谱的A波终末与二尖瓣叶完全关闭信号同步时的房室间期为 (178.4±2 3.4 )ms ,两者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回归关系 (Y =86 .2± 0 .5X ,r =0 .70 ,SEE =11.5 ,P <0 .0 1)。结论 :多普勒超声可以对双腔心脏起搏时的最佳房室间期作出准确地选择 ,并且具有无创、可重复和简便易行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例1女性,63岁。扩张型心肌病,反复发作阿-斯综合征,后安装了永久型VVI起搏器,已随访4年,维持Ⅱ级心功能,生活可自理。该患者安装起搏器前一日的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窦律42~51次/min),下传心室的QRS波呈完全性左束支阻滞(CLBBB)型,P—R间期约0.20s,aVL导联P与QRS1:1传导。窦律缓慢相继出现逸搏或心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