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热敷穿刺部位及温盐水配合送管对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机械性静脉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4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并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62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早产儿按照PICC指南进行操作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热敷穿刺部位及温盐水配合送管的护理,比较两组早产儿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及静脉炎程度。[结果]观察组早产儿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且静脉炎的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热敷穿刺部位及温盐水配合送管可以降低早产儿PICC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减轻静脉炎的发生程度,对早产儿发生PICC机械性静脉炎有一定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专科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护理小组模式的应用对消化内科病人置管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专科PICC护理小组成立之前136例置管病人为对照组,专科PICC护理小组成立后128例置管病人为观察组,记录并比较两组病人置管穿刺时间、置管出血量、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留置时间、非计划拔管率、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在置管穿刺时间、非计划拔管率、机械性静脉炎、置管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专科PICC护理小组模式可提高置管技术水平、延长留置时间、减少机械性静脉炎发生,使消化内科病人PICC使用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上臂不同穿刺部位留置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对病人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选取左侧乳腺癌术后右上臂采用血管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MST)留置PICC导管的化疗病人322例,随机分为上臂上段(上1/3)置管108例(A组)、上臂中段(中1/3)置管108例(B组)和上臂下段(下1/3)置管107例(C组),比较3组病人穿刺部位渗液、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移位等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病人舒适度。[结果]A组发生穿刺部位渗液8例、机械性静脉炎6例、导管移位5例;B组发生穿刺部位渗液4例、机械性静脉炎3例、导管移位2例;C组发生穿刺部位渗液7例、机械性静脉炎8例、导管移位3例:B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C组(P0.05),且B组病人舒适度明显高于A组、C组(P0.05)。[结论]血管超声下PICC置管穿刺部位应尽量选择上臂中段(中1/3),能有效减少局部渗液、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移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提高病人舒适度。  相似文献   

4.
王丽华 《护理研究》2013,27(9):807-808
[目的]探讨超薄型美皮康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机械性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留置PICC病人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实验组在PICC置管后沿穿刺静脉方向,在穿刺点上方5cm~10cm处平行覆盖10cm×10cm超薄型美皮康;对照组置管后在穿刺局部透明贴膜固定,进行常规护理。两组病例均连续观察2周,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分级标准评估。[结果]实验组病人静脉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机械性静脉炎是PICC置管后常见的并发症,超薄型美皮康可减少其发生率,使病人易于接受PICC,同时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5.
毛静玉  薛嵋 《上海护理》2013,13(3):85-86
经外周总心静脉置管(PICC)是一种安全、经济、创伤小的静脉输液途径.使用改良塞丁格技术(MST)和超声引导进行上臂PICC置管可以有效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穿刺点渗血、手指肿胀和机械性静脉炎等早期并发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手臂舒适度[1].  相似文献   

6.
黄敏清  黄蝶卿  方奕  宋文强 《护理研究》2013,27(21):2228-2230
[目的]探讨PICC置管病人改良置管体位对导管异位的影响。[方法]选择PICC置管病人196例,签署PICC置管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8例,根据PICC置管行经静脉的解剖位置,观察组PICC置管时采用改良体位,改变传统置管上肢摆放的体位,使穿刺侧上肢与躯干成钝角(90°~180°),对照组PICC置管时使用常规体位(常规手臂外展90°),比较两组病人的导管末端位置、穿刺成功率、导管异位率、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和非计划性拔管率。[结果]两组导管末端位置、导管异位和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PICC置管体位可以有效预防导管异位,解决因导管异位带来的并发症,确保导管安全留置,为预防导管异位提供临床实践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部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机械性静脉炎的情况.[方法]将置入PICC导管的84例病人根据穿刺部位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以肘窝为界,肘窝以上穿刺者为观察组,肘窝以下穿刺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为2.56%,对照组为24.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ICC置管时选择肘上静脉穿刺可有效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吕友红  薛敏芬 《护理研究》2013,27(19):1974-1975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联合水胶体敷料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116例病人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8例。试验组置管时采用地塞米松稀释液浸润PICC导管后再行插管,插管后穿刺点上方8cm~10cm处外贴水胶体敷料;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浸润导管后再行插管。观察两组病人PICC置入术后7d内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2例病人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对照组13例发生机械性静脉炎,两组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塞米松联合水胶体敷料可以有效预防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干预法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血液、肿瘤科2015年4月—2016年10月收治的留置PICC导管病人60例,随机分为喜辽妥软膏外擦组(A组)、红花乙醇湿敷组(B组)和常规护理组(C组),各20例。对3组病人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情况、穿刺点疼痛程度、PICC留置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B组病人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20.0%,10.0%)均低于C组(40.0%)(P0.05),而B组病人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低于A组(P0.05);A组、B组病人穿刺点疼痛程度轻于C组(P0.05),PICC留置时间均长于C组(P0.05)。[结论]红花乙醇湿敷用于预防PICC导管致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优于喜辽妥软膏外擦、常规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病人带管出院期间预防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1年12月行PICC置管并带管出院的86例病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历史对照的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2012年3月—2013年9月行PICC置管并带管出院的86例病人作为观察组,该组病人在带管出院期间进行延续护理,比较两组病人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对照组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1.63%,观察组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置管病人带管出院后进行延续护理可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提高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不同穿刺部位置入PICC的护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晓菁 《天津护理》2009,17(6):312-313
目的:探讨上臂置管优于肘窝置管的意义。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上臂处置管作为观察组(n=20),肘窝处置管作为对照组(n=40),对两组的舒适度、对输液的影响、静脉炎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舒适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对照组前臂屈曲时对输液速度的影响明显高于观察组;对照组静脉炎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结论:选择上臂置管可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前臂屈曲时对输液速度没有影响,降低静脉炎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万永慧  谭飞  陈芊  王庆兰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19):1507-1508,1516
目的探讨改良Seldinger技术应用于血管超声引导下上臂置入PICC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9年7-12月行PICC的120例患者按置管穿刺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试验组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在血管引导下行上臂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盲穿置管,比较两组患者PICC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及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的置管成功率、机械性静脉炎和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分别为98.33%、0和0,对照组分别为86.67%、13.46%和11.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在血管引导下上臂PICC置管的成功率高,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和血栓的发生率比较低,尽管操作时间有所延长,但仍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应用康惠尔透明贴预防尼莫地平经外周静脉泵入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240例经外周浅静脉泵入尼莫地平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2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3M透明贴覆盖穿刺部位,观察组采用康惠尔透明贴覆盖穿刺部位。比较两组病人静脉炎发生情况、静脉炎的严重程度。[结果]观察组病人静脉炎发生率及静脉炎严重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应用康惠尔透明贴覆盖穿刺部位,可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减轻静脉炎的程度,效果优于常规3M透明贴覆盖穿刺部位。  相似文献   

14.
水胶体敷料预防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水胶体敷料预防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2007年4月至2009年11月接受PICC置管术的30例患者根据置管时间分为两组:A组采用常规的湿热敷;B组用9cm×14cm的水胶体敷料(康惠尔透明贴)沿穿刺静脉走向平行覆盖于穿刺点上方3~5cm,持续覆盖5d,有松脱情况及时更换。观察两组患者5d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舒适度及护士的操作时间。结果 A、B两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分别为25.00%和5.56%,且A组患者静脉炎的严重程度重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在皮肤刺激、限制活动和暴露肢体等方面的不适均轻于A组(P〈0.05);A组护士执行干预措施的平均用时为(37±10)min,B组为(2±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84,P〈0.05)。结论水胶体敷料能有效降低机PICC置管致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减轻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时外套管留置长度对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98例浅静脉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穿刺成功后将外套管送入血管后在皮肤外留0.2cm,对照组则全部送入皮肤。观察2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观察组为16.33%,对照组为44.9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16,P<0.05)。结论浅静脉留置针外套管穿刺时皮肤外留0.2cm,安全性高,舒适度好,有效降低了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杜华 《全科护理》2014,(31):2893-2895
[目的]评价 Site-Rite 5型超声导引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40例肿瘤病人肘部血管条件良好者作为对照组(85例),差者为观察组(5 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盲穿式PICC置管法,观察组采用 Site-Rite 5型超声导引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行 PICC 置管。比较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以及术后组织损伤、机械性静脉炎、血栓、误入动脉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组织损伤、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误入动脉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Site-Rite 5型超声导引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的置管成功率高、术后总体并发症低于常规盲穿式PICC置管法,但存在误穿动脉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联合塞丁格技术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8例需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根据肘部血管条件,良好者(即直视或可触及有弹性的肘部静脉)作为对照组(540例),差者﹙即直视或触摸不到肘部静脉﹚为实验组(468例)。对照组患者按常规在肘部静脉置入PICC导管,实验组患者通过贵要静脉或肱静脉在超声引导联合塞丁格技术下置入PICC导管。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及术后机械性静脉炎、静脉血栓、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实验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静脉血栓、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结合赛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改良PICC隧道针及皮下隧道建立方法,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 改良后的隧道针包含针柄、针芯和针头3个部分,针头呈圆弧倒角结构,可稳定连接导管.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1月—2021年1月广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97例肿瘤患者作为试验组,采用改良后的隧道针,建立与穿刺静脉呈30°~45°的皮下隧道,在超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改进置管法与传统置管法对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影响。 方法 将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51例。实验组置管前采用肝素盐水+地塞米松+利多卡因浸泡导管,穿刺时用热水袋局部热敷;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进行操作,观察2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结果 实验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6.044,P<0.05)。 结论 改进PICC置管法,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肿瘤患者中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23例采用PICC导管行化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静脉炎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平均置管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导管相关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为6.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23,P<0.05).而且,观察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的时间(7.1±2.1)d明显晚于对照组(3.3±1.4)d,平均置管时间(103.6±10.2)d明显长于对照组(72.3±11.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26,4.65;P<0.05).结论 对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进行循证护理能显著降低导管相关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延长置管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和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