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加噻氯匹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法,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及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所示心肌缺血改善情况.结果:低分子肝素加噻氯匹啶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减少,间隔时间延长,心电图缺血性ST段下移恢复明显,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总时间缩短,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结论:低分子量肝素加噻氯匹啶较单用阿司匹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更有效,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用噻氯匹定与较大剂量阿司匹林强化抗血小板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近期疗效。方法 :将 13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77例 ,对照组 6 2例。治疗组给予噻氯匹定 2 5 0mg ,每日二次 ,4周后停用 ;阿司匹林 0 .3g ,每日一次 ,4周后改为 0 .1g ,长期服用。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 0 .1g ,长期服用。两组病人均同时应用低分子量肝素 ,并根据病情选用硝酸酯类药物、β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观察 4周末两组心脏事件 (包括顽固性心肌缺血再入院、心肌梗死、死亡 )发生率。结果 :4周末治疗组心脏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 (P <0 .0 5 )。结论 :应用噻氯匹定与较大剂量阿司匹林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可明显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近期心脏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孙习明 《中原医刊》2006,33(14):73-73
目的探讨小剂量噻氯匹啶、低分子肝素与肠溶阿司匹林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不稳定型心绞痛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低分子肝素、肠溶阿司匹林及抗心绞痛药物。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噻氯匹啶。观察两组治疗心绞痛的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结果治疗组能明显减少心绞痛的发作率(P<0.01),改善心电图缺血性S-T段压低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噻氯匹啶、低分子肝素与肠溶阿司匹林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肯定且安全,并优于低分子肝素、肠溶阿司匹林联用。  相似文献   

4.
噻吩并吡啶类药物和阿司匹林对接受裸金属支架置入的患者有益,而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已被证实是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后的有效治疗。然而,尽管常因价格或患者不能耐受以噻氯匹啶替代氯吡格雷,但尚无关于DES置入后应用噻氯匹啶与氯吡格雷的比较资料。因此,在前瞻性、多中心Taxus紫杉醇洗脱支架实际应用评价(TRUE)研究纳入的受试者中,比较了紫杉醇洗脱支架置入后应用噻氯匹啶和氯吡格雷的疗效。共对505例患者进行了分析,其中112例接受噻氯匹啶,393例接受氯吡格雷治疗。两种抗血小板治疗的早期和中期(7个月)血栓形成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  相似文献   

5.
甄享凡  吴粤 《广东医学》2000,21(9):794-795
目的 观察噻氯匹定对预防梗死后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应用噻氯匹定治疗梗死后心绞痛 ,并以阿斯匹林为对照组 ,观察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的改变。结果 噻氯匹定组治疗 3个月内心绞痛发作次数为 ( 0 9± 0 3 )次 ,持续时间为 ( 2 8± 0 9)min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噻氯匹定能明显缓解梗死后心绞痛的症状和降低心脏性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替罗非班与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钙(LMWH)在预防支架血栓形成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PCI治疗的患者430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n=220)和LMWH组(n=210),两组患者均予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等相同基础治疗,分别给予替罗非班和LMWH治疗48h;观察两组患者PCI术后支架血栓形成、心血管意外事件发生情况及该药物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结果替罗非班组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及顽固性心肌缺血显著低于LMWH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出血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支架术后患者使用替罗非班能使冠脉内血栓形成明显减少,使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单用盐酸噻氯匹定(辰欣)和联用低分子量肝素(法安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UA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盐酸噻氯匹定)及治疗组(盐酸噻氯匹啶+法安明),疗程为1周.结果1周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37%,对照组为67 44%(P<0.05);观察4周治疗组无1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发生3例(9.38%);治疗组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量肝素能更有效地控制心绞痛发作,减少心肌梗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国产噻氯匹啶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方法选择98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噻氯匹定组和阿司匹林组,噻氯匹啶组用噻氯匹啶,阿司匹林组用阿司匹林,数据用方差分析,差异性用t检验;结果2组用药后与用药前相比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下降,(P<0.01),而2组间比较噻氯匹啶的作用大于阿司匹林(P<0.05);结论国产噻氯匹定对急性脑梗死病人的血小板聚集有肯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冠脉腔内支架置术后低分子肝素、噻氯匹定和阿司匹联合抗凝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121例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分成择期组86例,不稳定心绞痛低分于肝素抗凝不佳需行急仍支架入术者为急诊组1共15例,急性心肌梗死20例直接支架入术为急诊组2。急诊组1术前不停用分子肝素,术后低分子肝素0.4ml,每12h1次共7d;噻氯匹定0.25g/次,每天两次和阿司匹林0.1g/d,顿服共1月联合抗凝。结果:三组术后1例出现急性、亚急性闭塞,无严重的出血并发症,一周内无心绞痛发作。结论:冠脉腔内支架置术后低分子肝素、噻氯区定和阿司匹林联合抗凝可预防急性、亚急性闭塞,未增加要后出血的发生,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观察噻氯匹啶(Ticlopidme)与疏血通联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6例病人分为两组,治疗组96例,对照组60例.治疗组噻氯匹啶250mg/日,疏血通6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一个月为一疗程.对照组单用噻氯匹啶250mg/日.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一年后复发率,治疗组12.5%,对照组20%,低于国内大宗病例与阿司匹林的比较.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优于单用噻氯匹啶的冶疗,两者联合应用,既预防又治疗,两者兼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钠和辛伐他汀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8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41例 ,均采用常规治疗 ;观察组 40例给予低分子肝素钠 5 0 0 0IU ,Q12h皮下注射 ,连用 5天 ;合用辛伐他汀10mg每晚睡前口服 ,连用 14天。结果 观察组无一例进展为急性心肌梗塞 (AMI)或死亡 ,未发现严重出血现象及其它副作用 ,有效率 92 .5 %。对照组 2例进展为AMI ,有效率 78% ,二组比较差异性显著。结论 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 ,应用低分子肝素钠和辛伐他汀可有效减少心绞痛发作并改善心肌缺血 ,疗效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低分子量肝素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对控制心绞痛发作的疗效。方法 将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常规给予抗缺血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量肝素5000μ~7500μ皮下注射,每日两次,连用7~10天。结果 治疗组在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缩短发作持续时间、减少发作时硝酸甘油用量、缩短心绞痛缓解和消失的时间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并能使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改善(P<0.01)。冠心病急性心血管事件减少。结论 低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对控制心绞痛发作疗效好,能改善心肌缺血,减少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出血并发症少,使用方便而安全。  相似文献   

13.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67例临床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采用单盲、对照的完全随机化方法,分为低分子肝素治疗及小剂量尿激酶全治疗组。通过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24h缺血总负荷及30d发生心梗的例数和死亡率,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疗效和安全性。两组治疗在减少心绞痛发作和缺血总负荷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但溶栓组发生心肌梗塞(AMI)2例,发生出血5例(鼻衄2例、牙龈出血2例、便血1例)。作者认为低分子肝素治疗比小剂量尿激酶治疗有更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对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CASI)后早期抗凝的作用。方法:将64例PTCA和支架植入术后患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LMWH)组与普通肝素组(SH)组,观察两组7天内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LMWH组无一例出现并发症,及急性心血管事件,SH组4例牙龈出血,2例于12小时内出现血尿。2例导管穿刺部位出现血肿、渗血。两组比较出血并发症有显性差异(P<0.05),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显差异(P>0.05)。结论:LMWH与SH一样具有较强抗凝作用,能预防PTCA术后急性血栓形成,且出血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对 6 7例临床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采用单盲、对照的完全随机化方法 ,分为低分子肝素治疗及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组。通过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 2 4h缺血总负荷及 30d发生心梗的例数和死亡率 ,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疗效和安全性。两组治疗在减少心绞痛发作和缺血总负荷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但溶栓组发生心肌梗塞(AMI) 2例 ,发生出血 5例 (鼻衄 2例、牙龈出血 2例、便血 1例 )。作者认为低分子肝素治疗比小剂量尿激酶治疗有更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在支架植入术后冠脉内非支架植入部位急性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方法:27例成功行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术后非支架植入部位血栓形成的患者给予替罗非班应用(G1,n=27),18例成功行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术后非支架植入部位血栓形成后给予血栓形成部位支架植入患者作为对照组(G2,n=18)。术后所有患者在给予常规低分子肝素抗凝、拜阿司匹林、波立维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监测CK-MB及cTn-I及有无出血并发症,所有患者于术后1周内复查冠脉造影(CAG)。结果:①除G1组1例因靶血管内反复弥漫性血栓形成死亡外,G1组和G2组复查CAG均未见有血栓形成。②G1组1例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后出血停止,余患者无并发症出现,G1组和G2组各有1例患者术后CK-MB及cTn-I升高。结论:替罗非班在PC I术后冠脉内非支架植入部位急性血栓形成中的应用同血栓形成部位支架植入一样安全有效,且更为经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和阿托伐他汀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均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42例)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000IU q12h皮下注射,连用7d,合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睡前服用,连用14d.观察心脏事件发生以及服药前后血脂、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无一例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或死亡,未发现严重出血现象及其它副作用,总有效率92.8%;对照组3例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总有效率70.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低分子肝素钙和阿托伐他汀联用可减少不稳定型心绞痛复发性缺血事件发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发生胸痛的原因及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胸痛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及处理.方法:回顾分析过去30个月内行支架置入术的580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术后胸痛情况.其中男408例,女172例,平均年龄63.4岁.围手术期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栓,低分子肝素抗凝,扩张冠状动脉,降血脂,控制危险因素和调整生活方式.结果:术后有78例患者出现明显胸痛,发生率为13.45%(78/580).由血栓形成、慢血流、边支闭塞和快速心律失常所致的缺血性胸痛32例,发生率为5.51%(32/580);精神焦虑、支架置入反应、胃食管疾病等所致非缺血性胸痛46例,占7.93%(46/580).结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胸痛的发生率较高,部分是心肌缺血的表现,要高度重视,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国产注射用比伐卢定用于高血栓负荷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血栓负荷重的47例行急诊PCI术的急性STEMI患者随机分为比伐卢定组(冠脉及静脉内注射国产比伐卢定,n=24)和血栓抽吸组(行血栓抽吸,n=23)。比较两组在PCI术后心肌再灌注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基线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h胸痛缓解、TIMI血流Ⅲ级、术后90minST段回落大于50%、CKMB峰值时间及CKMB峰值、术后1月LVEF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3月内死亡、支架内血栓形成、梗死后心绞痛及严重出血)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栓负荷的急性STEMI急诊PCI术中应用国产比伐卢定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