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邹容 《医学综述》2011,17(19):2921-2923
肿瘤中淋巴管新生因子的过量表达会诱导更多的新生淋巴管而促进肿瘤的转移。淋巴管新生是影响肿瘤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VEGF-A是VEGF家族中的一员,研究表明VEGF-A不仅能促进肿瘤淋巴管生成使肿瘤发生淋巴转移,且能够在原发肿瘤在发生转移之前,产生淋巴管生成因子使信号转导到前哨淋巴结。VEGF-A促进淋巴结转移已成为继血管转移研究后的又一热点,在此就VEGF-A与肿瘤淋巴管新生的研究近况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王永兴 《医学综述》2012,18(16):2581-2584
胆囊癌的新生淋巴管主要位于瘤周,从而促进其淋巴结转移,且淋巴管密度(LVD)与肿瘤进展程度相关。淋巴管内皮标志物开辟了胆囊淋巴管形成及淋巴道转移研究的新领域。研究发现,肿瘤淋巴管形成及其LVD与淋巴结转移、扩散等密切相关。目前肿瘤淋巴管形成研究的淋巴管内皮标志物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和D、胸腺嘧啶磷酸化酶、p53基因和nm23等,为胆囊癌组织中淋巴管的表达提供了依据,对胆囊癌的转移及预后的判断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
恶性肿瘤淋巴管生成与转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海娥  庄建基  杨帆 《医学争鸣》2007,28(5):479-480
淋巴道转移是肿瘤转移的重要途径,也是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 随着淋巴管生成因子及许多淋巴管特异性标记物的发现,肿瘤新生淋巴管调控与淋巴道转移机制研究得以深入开展. 大量的研究发现,恶性肿瘤和瘤周组织内存在新生的淋巴管,新生的淋巴管密度和淋巴管标记物的表达强度均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这为揭示恶性肿瘤淋巴道转移机制和开发淋巴管靶向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研究途径. 现就近年来肿瘤淋巴管生成与转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肿瘤淋巴管生成及其与宫颈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成瑛  林岷  江忠清  郑秀 《医学综述》2006,12(20):1235-123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可以诱导肿瘤新生淋巴管形成,并促进肿瘤淋巴道转移。抗肿瘤淋巴管生成成为肿瘤治疗的新策略。宫颈癌早期即可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其肿瘤淋巴管生成的研究受到重视。研究表明,VEGF-C和D与宫颈癌的淋巴管生成和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VEGF-C为宫颈癌的不利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5.
淋巴结转移是最早发生的肿瘤细胞播散的现象之一,肿瘤淋巴道转移机制与肿瘤新生淋巴管(淋巴管新生)研究成为继血管生成机理研究的前沿领域[1].新近研究表明许多肿瘤存在新生淋巴管机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VEGF-C)、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D(VEGF-D)及其受体VEGFR-3是重要的促淋巴管生成因子,与肿瘤淋巴管播散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黄家良  叶建新 《医学综述》2006,12(5):281-283
淋巴转移是肿瘤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肿瘤发生淋巴结转移与淋巴管生成因子的表达及肿瘤淋巴管形成密切相关。甲状腺癌常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近来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诱导甲状腺癌淋巴管形成及淋巴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甲状腺癌淋巴转移中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VEGFR-3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与新生淋巴管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VEGFR-3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新生淋巴管形成的关系.方法对73例食管鳞癌手术标本采用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EGFR-3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淋巴管生成,并探讨VEGFR-3与淋巴管形成的关系.结果VEGFR-3 mRNA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VEGFR-3阳性管腔计数也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VEGFR-3与新生淋巴管的形成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在人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在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9例食管鳞癌手术标本组织中VEGFR-3的表达及定位特征,并用图像分析方法测定淋巴管数量和平均光密度(MOD),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VEGFR-3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癌组织和癌周组织VEGFR-3阳性淋巴管密度(LVD)和MOD也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结论VEGFR-3与淋巴结转移、新生淋巴管的形成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结直肠腺癌组织中淋巴管形成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单克隆抗体D2-40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94例结直肠腺癌周围和中心区以及正常结直肠组织中淋巴管密度(LVD),分析其与结直肠腺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肿瘤周围区LVD明显高于中心区和正常组织(P<0.01).肿瘤周围区LVD与淋巴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而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无关(P>0.05),肿瘤中心区LVD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结直肠腺癌主要是肿瘤周围区存在着淋巴管形成,检测肿瘤周围淋巴管密度可以预测肿瘤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食管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对45例食管癌标本(Ⅰ级22例、Ⅱ级17例、Ⅲ级6例,32例伴有淋巴结转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VEGFR-3的表达,并计数淋巴管密度(LVD).结果:VEGFR-3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和病理学分级无关(P>0.05);人食管癌周组织中LVD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食管癌组织中VEGFR-3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新生淋巴管的形成密切相关,在肿瘤转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肿瘤细胞转移是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经血道和淋巴道播散是肿瘤转移的两条重要途径。淋巴管是实体肿瘤转移的最早通路之一,但与肿瘤血管相比,人们对肿瘤淋巴管却知之甚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未发现明确的淋巴管形成因子,另一方面也缺少能区分血管和淋巴管内皮的的可靠标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osr,NSCL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VEGF-A的表达与前哨淋巴结新生淋巴管形成及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霉(SP)法检测65例NSCLC.组织中VEGF-A的表达,免疫荧光实验方法检测前哨淋巴结中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Lymphatic vessel endothelial HA receptor 1,LYVE-1)的表达并标记新生淋巴管密度,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统计学相关性分析.结果:65例NSCLC病人中VEGF-A的表达率为72.3%(47/65),VEGF-A的表达与前哨淋巴结转移(r=0.453,p<0.01),临床分期(r=0.442,P<0.01),前哨淋巴结新生淋巴管密度(r=0.642,P<0.01)呈正相关;与病理分化程度(r=0.525,P<0.01)呈负相关.结论:NSCLC中VEGF-A的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前哨淋巴结新生淋巴管的形成及转移存在明显相关性,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在人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在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9例食管鳞癌手术标本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VEGFR-3的表达及定位特征,并应用图像分析方法测定VEGFR-3表达的淋巴管数量,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VEGFR-3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癌组织和癌周组织VEGFR-3阳性淋巴管密度和积分光密度也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结论VEGFR-3与淋巴结转移、新生淋巴管的形成有相关性,为肿瘤细胞淋巴道转移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4.
VEGF-C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的新生淋巴管形成参与肿瘤的增生、侵袭和肿瘤细胞向远处转移等多种恶性过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 VEGF-C)是已知的主要淋巴管形成生长因子,它通过对肿瘤间质新生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的调控,促进肿瘤的淋巴管形成.其在肿瘤局部浸润、远处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VEGF-C的调控因子对于肿瘤的病理学研究和临床肿瘤防治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食管鳞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3(VEGFR-3)的表达及其在淋巴管生成与淋巴结转移中的意义.方法:对59例食管鳞癌标本(Ⅰ级22例、Ⅱ级20例、Ⅲ级17例,47例伴有淋巴结转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VEGF-C及VEGFR-3的表达,并应用图像分析方法测定淋巴管密度(LVD)及其积分光密度值(IOD).结果:VEGF-C及VEGFR-3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和病理学分级无关(P>0.05);人食管鳞癌组织中VEGF-C及VEGFR-3的表达有相关关系(P<0.05);癌组织和癌周组织中LVD和IOD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1).结论:食管鳞癌组织中VEGF-C和VEGFR-3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新生淋巴管的形成密切相关,在肿瘤转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淋巴管在实体瘤的转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淋巴道转移是大多数肿瘤难以根治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淋巴管生成因子(VEGF—C和D)及VEGFR-3等淋巴内皮特异性标志物的发现,提示肿瘤源性VEGF—C和VEGF—D可诱导肿瘤内淋巴管生成,进而促进淋巴结转移。VEGF—C/VEGF—D/VEGFR-3信号系统能够促进肿瘤内部及其周围的淋巴管过度增生和新生淋巴管的形成,因此抑制此通道可以抑制肿瘤和感染性疾病中淋巴管的生长,这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肿瘤转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肿瘤持续性生长和转移需要新生血管和淋巴管的形成,对于超过2mm的肿瘤来说,其生长必需依赖于血管再生。许多恶性肿瘤在确诊时已经发生了转移,而肿瘤组织丰富的新生血管淋巴管是肿瘤细胞转移的基础。在肿瘤新生淋巴管形成的影响因素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管生成的分布特点及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CVEGF-C)的表达,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并用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抗体D2-40标记淋巴管,记数肿瘤淋巴管密度(LVD),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VEGF-C表达阳性及淋巴结有转移者LVD显著增高(均P〈0.05Io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新生淋巴管主要分布在肿瘤间质组织中。LVD与VEGF-C蛋白表达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鼻咽癌组织中Gli-1蛋白表达与淋巴管新生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69例鼻咽癌及15例正常鼻咽上皮组织Gli-1蛋白表达和淋巴管密度(LVD),分析Gli-1蛋白表达水平与鼻咽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LVD之间的关系。结果:Gli-1蛋白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鼻咽上皮(P<0.01),并且Gli-1蛋白表达与肿瘤淋巴管密度(r=0.464,P<0.01)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Gli-1在鼻咽癌过度表达可能调控淋巴管新生和促进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20.
陈旭斌 《海南医学》2014,(18):2718-2720
口腔鳞状细胞癌是头颈部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侵袭性生长及早期颈淋巴结转移特性使其预后较差。血管生成与肿瘤浸润及转移关系密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特异性诱导新生血管形成的细胞因子,不仅促进肿瘤血管生成,还可诱导肿瘤淋巴管形成。近年来,关于VEGF参与口腔鳞状细胞癌侵袭与转移的研究备受关注,本文对此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