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5 毫秒
1.
目的比较超声与临床检查在发现脊柱关节炎(spondyloarthritis,SpA)患者附着点病变方面的差异。方法收集SpA患者,分别对其耻骨联合、双侧胸锁关节及下肢附着点(股四头肌腱、髌腱起点、髌腱止点、跟腱、跖底筋膜)进行临床检查及超声检查。根据临床检查结果将附着点分为临床附着点病变组及无临床附着点病变组。结果共纳入36例SpA患者,466个附着点中超声发现156处(33.48%)附着点病变,与临床检查45处(9.66%)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0),其中髌腱止点(75%)、耻骨联合(64.71%)及跟腱(51.34%)最常受累。临床附着点病变组与无临床附着点病变组相比,超声显示肌腱厚度(P=0.007)和骨侵蚀(P=0.000)存在统计学差异。在下肢附着点中,滑囊炎(64%)为最常见的病变。结论同临床检查相比,超声可发现更多的附着点病变。除跟腱止点外,超声显示髌腱止点、耻骨联合、胸锁关节受累并不少见。  相似文献   

2.
<正>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JIA)是儿童青少年期最常见的慢性风湿性疾病,病因不明,主要表现为周围性关节炎[1-2]。根据国际风湿病学会联盟(ILAR)分类标准,JIA分为七种亚型,附着点炎相关关节炎(enthesitis related arthritis,ERA)是其中一种~[1]。附着点病是指肌腱附着于骨骼部位的炎症,跟腱是最常见的受累部位,股四头肌腱的髌骨止点、足底筋膜的跟骨和跖骨止点也可能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银屑病关节炎(psoriatic arthritis,PsA)与中重度寻常型银屑病(psoriasis vulgaris,PsV)患者的超声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6月北京市海淀医院收治的40例PsA患者及同期收治的40例中重度PsV患者,两组均行肌骨超声检查,评估银屑病累及关节情况。结果 PsA组患者年龄、病程均大于中重度PsV组(P<0.05),且关节疼痛患者比例更高(P<0.05)。PsA组骨侵蚀、滑膜炎(活跃期)、附着点炎、滑膜增厚、关节间隙变窄患者占比均高于中重度PsV组(P<0.05)。结论 PsA组及中重度PsV组关节超声异常比较均较高,可以将关节阳性改变作为PsV是否进展到PsA的判断依据之一,应在银屑病患者中常规筛查关节超声,早期发现关节异常改变,为进一步的临床治疗提供影像支持。  相似文献   

4.
下肢肌腱端病超声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SPA)和类风湿关节炎(RA)下肢肌腱端病的声像图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43例SPA患者(SPA组)双下肢5处肌腱端声像图特征,并与40例RA患者(RA组)和30例健康志愿者(HC组)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具有肌腱端增厚、肌腱端深部滑囊积液、肌腱端内钙化灶、肌腱端骨赘形成或骨侵蚀、肌腱端彩色血流信号阳性,即可判定为肌腱端异常。 结果 SPA组、RA组和HC组分别有93%、85%和23%的患者检测到至少一处肌腱端异常,SPA组与RA组肌腱端异常的超声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HC组的检出率(P<0.05)。SPA组滑囊积液累及的肌腱端所占比例少于RA组(8.6%vs 14.0%,P<0.05),且SPA组滑囊积液的程度轻于RA组[(3.92±1.79 )mm vs(5.97±2.63)mm,P<0.05];而其他声像图异常所累及的肌腱端所占比例,SPA组与R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组常见的异常是跟腱附着点远段腱内钙化灶以及骨赘形成,肌腱端均未发现血流信号和滑囊积液。 结论 超声检测下肢肌腱端病的敏感性较高,但声像图表现缺乏特异性;肌腱端深部滑囊积液的严重程度可为病因学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1 临床资料患者 ,女 ,43岁 ,主因行走无力、剧痛难忍、不能迈步来院就诊 ,检查发现在跟腱有一处空虚跟腱不连续且有压痛 ,足背伸无力 ,诊为自发性跟腱断裂。问病史时 ,发现此前约一个月左右因跟腱附着处足跟痛 ,在院外用醋酸强的松龙局部封闭 6次(每周一次 )。2 手术方法硬膜外麻醉下 ,在跟腱正中切开长 8cm切口 ,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后 ,见跟腱在附着点以上 3 cm处横断 ,足跖屈后肌腱尚能对合 ,张力不大 ,同时在跟腱附着点处肌腱下及肌腱周围发现大量白色粉沫状附着物 (考虑为未吸收的醋酸强的松龙沉淀物 )清除附着物后用 Abraham' s法修…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6):121-123+129
目的 观察超声早期诊断强直性脊柱炎外周附着点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3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并将同期在我院常规体检的2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高频超声及能量多普勒对两组受试者双下肢9个附着点进行检测,比较肌腱端异常声像指标。结果 3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540个外周附着点共有180处(33.3%)存在病变,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处(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易受累位置为股四头肌肌腱附着点、跟腱以及髌腱止点;骨赘是下肢附着点中最为常见的病变,占12.0%(65/540),其次为滑囊炎,占10.2%(55/540);观察组存在临床表现肌腱附着点均表现为超声阳性;两组右侧冈上肌肌腱止点肌腱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早期诊断强直性脊柱炎,能够有效检出外周附着点异常病变,能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可靠的参考,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痛风患者发生关节及肌腱内晶体沉积的临床特点,为痛风的早期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9年6—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连续就诊的痛风患者共10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高频超声技术检测其膝、踝、足趾及其他疼痛关节和肌腱,并依据其有无尿酸钠晶体沉积以及晶体沉积部位对其进行分组,收集临床资料,并分析各组临床特点。结果:105例患者中,未检测到关节或肌腱内晶体沉积的患者共25例(无结晶组), 检测到关节内结晶的患者共43例(关节组),检测到肌腱内结晶(伴或不伴关节结晶)的患者共37例(肌腱组)。其中关节组最常累及的部位为跖趾关节(29例,67.4%),其次为膝关节(10例,23.2%)、踝关节(9例,20.9%), 此外还可见晶体沉积于腕关节(2例)、足背关节(2例)、近端指间关节(1例)。肌腱组最常累及的部位为股四头肌腱(16例,43.2%), 其次为跟腱(13例,35.1%)、髌腱(12例,32.4%)、肱三头肌腱(5例,13.5%),此外还可见晶体沉积于冈上肌腱(3例)、肩胛下肌腱(2例)、屈指肌腱(2例)、桡侧腕长伸肌腱(1例)、桡侧腕短伸肌腱(1例)、胫骨前肌腱(1例)、胫骨后肌腱(1例)、屈趾肌腱(1例)。3组间利用多样本方差分析/多样本秩和检验进行比较,患者年龄、尿酸初次升高年龄、血糖水平及C反应蛋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多重比较,肌腱组年龄、尿酸初次升高年龄、C反应蛋白均显著高于无结晶组;无结晶组与关节组、肌腱组与关节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痛风患者中,超声检测到晶体沉积于关节或肌腱是常见的,最常累及的部位包括跖趾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以及股四头肌肌腱、跟腱、髌腱、肱三头肌肌腱。3组间年龄、尿酸初次升高年龄、C反应蛋白、血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有晶体沉积患者合并泌尿系结石的比例显著高于无结晶沉积者。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9):124-127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中肌腱附着点超声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强直性脊柱炎患者60例,将这些患者作为病例组,另回顾性选取同期我院健康体检人员60例为健康组,均接受超声检查,分析两组人员的肌腱厚度、超声检出的异常肌腱端数、异常项目数、肌腱端异常声像指标。结果 病例组患者右侧冈上肌肌腱止点的肌腱厚度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病例组患者超声检出的异常肌腱端数372个、异常项目数500个,健康组超声检出的异常肌腱端数66个、异常项目数74个,前者均显著多于后者(P0.05)。病例组患者超声检出的股四头肌肌腱止点、髌腱起点、髌腱止点、跟腱止点、肱二头肌长头腱止点、冈上肌肌腱止点的异常肌腱端数、异常项目数均显著多于健康组(P0.05)。病例组患者超声检出的肌腱端异常声像指标500个,健康组超声检出的肌腱端异常声像指标74个,前者显著多于后者(P0.05);病例组患者肌腱端肌腱增厚、滑膜炎、骨皮质破坏、血流信号的超声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结论 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中肌腱附着点超声的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9.
顾志刚 《浙江医学》2011,33(5):715-716
对于邻近附着点处(断裂平面在附着点以上2cm以内)或附着点处小撕脱性骨折无法用螺钉固定的跟腱损伤患者,手术治疗时必须对跟腱附着点进行重建.传统手术方法是抽出钢丝法,即以钢丝自跟骨结节部向足底贯穿,将肌腱固定于跟腱附着点,钢丝于足底拉紧打结用钮扣固定.我科从2007年11月至2009年7月间对16例跟腱近附着点处断裂采用双固定锚钉结合Krackow缝合法修复,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下肢肌腱端病超声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SPA)和类风湿关节炎(RA)下肢肌腱端病的声像图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43例SPA患者(SPA组)双下肢5处肌腱端声像图特征,并与40例RA患者(RA组)和30例健康志愿者(HC组)的检查结果 进行比较.发现具有肌腱端增厚、肌腱端深部滑囊积液、肌腱端内钙化灶、肌腱端骨赘形成或骨侵蚀、肌腱端彩色血流信号阳性,即可判定为肌腱端异常.结果 SPA组、RA组和HC组分别有93%、85%和23%的患者检测到至少一处肌腱端异常,SPA组与RA组肌腱端异常的超声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HC组的检出率(P<0.05).SPA组滑囊积液累及的肌腱端所占比例少于RA组(8.6% vs 14.0%,P<0.05),且SPA组滑囊积液的程度轻于RA组[(3.92±1.79 )mm vs(5.97±2.63)mm,P<0.05];而其他声像图异常所累及的肌腱端所占比例,SPA组与R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组常见的异常是跟腱附着点远段腱内钙化灶以及骨赘形成,肌腱端均未发现血流信号和滑囊积液.结论 超声检测下肢肌腱端病的敏感性较高,但声像图表现缺乏特异性;肌腱端深部滑囊积液的严重程度可为病因学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强直性脊柱炎 (AS)是以骶髂关节和脊柱慢性炎症为主的周身性疾病。本病在我国并不少见 ,其患病率约为 0 .3% ,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1 病因遗传因素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亲属中本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非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亲属。一般认为本病与HLA -B2 7直接相关。环境因素 :近年研究发现某些克雷白菌株可能促发本病的发生。2 病理附着点炎 :关节囊、肌腱、韧带的骨附着点炎是强直性脊柱炎的主要病理特点。附着点炎可见于骶髂关节、脊椎关节突关节、椎间盘、椎体周围韧带、跟腱、跗筋膜、肋间肌等处 ,以致造成这些部位的病变和临床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拟探索结合超声检查与单纯根据临床查体两种临床场景下银屑病关节炎(psoriatic arthritis,PsA)患者临床分型的差异。方法:入选2010年1月至2020年10月就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且临床和超声结果完整的PsA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表型分类,再进一步结合能量多普勒与灰阶超声所发现的附着点炎及指(趾)炎对所有患者进行再次的表型分类,应用韦恩图表示纳入超声前后PsA各临床表型分组,临床表型构成比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纳入超声前后临床表型差异应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共纳入227例PsA患者,分别存在一种或多种临床表现。临床查体发现:209(92.1%,209/227)例患者有银屑病皮损,98(43.2%, 98/227)例患者有指(趾)甲病变,219(96.5%,219/227)例患者有外周关节炎表现,25(11.0%,25/227)例患者脊柱受累,80(35.2%,80/227)例患者存在指(趾)炎,18(7.9%,18/227)例患者存在附着点炎。纳入超声评估后,发现另外18例患者超声下有指(趾)炎表现,另外80例患者超声下有急性附着点炎表现,其中异常回声减低55例,肌腱增厚62例,48例可见多普勒血流信号。与单纯根据临床查体分型相比,联合超声检查后对227例患者进行分型,发现最常见的单纯外周关节炎型患者明显减少(49.8% vs. 27.8%,P<0.001), 外周关节炎合并附着点炎患者比例明显增多(4.4% vs. 18.1%,P<0.001),外周关节炎合并附着点炎和指(趾)炎的患者也明显增多(1.8% vs. 17.6%,P<0.001)。结论:超声是发现附着点炎及指(趾)炎的有利工具,借助超声检查可以有效辅助风湿科医生更好地鉴别PsA的病变性质和类型,准确划分临床表型,并进一步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肌腱附着点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6例强直性脊柱炎肌腱附着点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8例与对照组68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药用大黄、雷公藤、青风藤、制川芎、芒硝等)离子导入辅助治疗,对照组只采用常规治疗,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血沉下降幅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C反应蛋白、肌腱附着点部位疼痛评分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治疗辅以中药离子导入可有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肌腱附着点炎,急性期反应物降低效果明显,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肌腱附着点炎的有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甲氨蝶呤(MTX)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银屑病关节炎(PsA)的疗效。方法将42例确诊为PsA(周围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22人)为联合用药组、B组(20人)为MTX单药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2周记录全部患者的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PASI评分,计算关节及皮疹改善百分率〔(治疗前值一治疗后值)/治疗前值×100%〕,期间定期检查入组患者细胞分析、肝功能、血电解质,评价药物副反应。结果 A组患者皮疹、关节改善率均高于B组,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MTX治疗PsA(周围型)的疗效优于单独MTX的疗效,同时减少了MTX的副作用的发生,提高了患者治疗疾病的依从性,因此MTX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PsA(周围型)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跟腱撕裂的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跟腱撕裂的MRI表现及临床症状。结果部分性跟腱撕裂4例,完全性跟腱撕裂11例。跟腱撕裂位于跟腱-跟骨附着部位上方2.5~10.7cm,平均(4.9±1.8)cm。主要MRI表现为跟腱增粗或扭曲变形、腱内信号增高、跟腱纤维束连续性部分或完全中断。结论 MRI能清晰显示跟腱撕裂的程度、位置等情况,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低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闭合性跟腱撕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37例闭合性跟腱撕裂患者经低场强MRI扫描,MRI采用矢状面T1WI、T2WI、STIR、2D FLASH T2*WI,冠状位T1WI,横断面2D FLASH T2*WI.结果 完全性跟腱损伤29例,MRI特征性表现为肌腱增粗,肌腱束连续性完全中断,断端交错呈“毛刷”状或回缩呈“杵”状改变,在T1WI、T2WI上其内呈混杂高信号;部分性跟腱损伤8例,MRI表现为肌腱增粗,在T1WI、T2WI上肌腱内局限性高信号,肌腱束部分毛糙、不规则,但在矢状住至少有1个层面是连续的.其中3例完全性跟腱撕裂合并部分性跟腱撕裂,7例跟腱断端间及周围血肿,22例腱周软组织肿胀及腱周积液,25例跟腱前脂肪垫模糊,4例合并骨挫伤.结论 低场MRI能准确显示跟腱撕裂的程度和部位,有利于指导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MRI是首选影像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剂量单源双能量CT在跟腱撕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怀疑跟腱撕裂患者行双能量CT和MRI检查,经查跟腱撕裂36例、正常6例。36例跟腱撕裂患者中,25例跟腱完全撕裂均经手术确诊;11例不完全性撕裂中,7例经MRI随访确诊,4例经手术及MRI确诊。6例跟腱正常患者,经查为跟骨粉碎性骨折,骨折线累及跟腱附着处,手术明确及MRI未见跟腱撕裂。行多平面重组(MPR)、肌腱3D容积再现(VR)等二维及三维图像后处理,用以显示跟腱;双能CT虚拟去钙质成像诊断踝关节骨质水肿;计算撕裂及正常跟腱80KeV图像与135KeV图像上的CT差,CT差=CT均值135-CT均值80。结果 99KeV软组织图像窗上横断面结合MPR均能诊断跟腱完全撕裂患者,诊断跟腱完全撕裂灵敏性100%、特异性100%,诊断跟腱部分撕裂的灵敏性81.8%、特异性100%;VR图像上,诊断跟腱完全撕裂的灵敏性100%、特异性100%,诊断跟腱部分撕裂的灵敏性63.6%、特异性100%;虚拟去钙图上,诊断骨质水肿患者灵敏性77.5%、特异性80%。MRI诊断完全及部分跟腱断裂和骨质肿患者的灵敏性100%、特异性100%,诊断骨折的灵敏性40%、特异性100%。结论双能CT成像能有效诊断跟腱完全撕裂和部分撕裂,发现骨折优于MRI、发现骨质水肿差于MRI。  相似文献   

18.
附丽是指韧带和肌腱等组织附着于骨的部位。发生在该部的退变及继发的增生肥大称为"附丽病或附丽炎"。1970年Ball首先研究强直性脊柱炎发现,在韧带附着点有局灶性炎症,侵蚀邻近皮质骨,导致韧带骨赘形成。认为强直性脊柱炎(As)附丽部是其最基本的病变所在。并根据活检和尸检资料,首先提出"附丽病"这一名称。最初提出附丽病的概念仅指韧带、肌腱等附着于关节部位所发生的病变。随着放射影像技术的发展。附丽病概念不仅局限于关节周围,凡韧带、肌腱、关节囊以及骨间膜附着于骨处所发生的退变及继发的增生肥大病变均统称为附丽病变。  相似文献   

19.
1974—1980年8月,我科共收治小儿瘫后遗症股四头肌瘫患者90例,其中有16例采用阔筋膜张肌和半腱肌联合移植代股四头肌术治疗。计男性8例,女性8例,最大年龄21岁,最小年龄7岁,10—16岁占10例。现就有关问题进行简述和讨论。手术方法第一切口:自大腿内后侧中部开始,直至胫骨内髁处做一纵形切口,切开皮肤,皮下及深筋膜,显露半腱肌和半膜肌。半腱肌位于半膜肌的后内侧,其肌腱细长,末端呈鸭蹼状止于胫骨内髁稍下前方部,一般容易识别。找到半腱肌后,尽量在靠近胫骨的附着点将其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双能量CT对足部痛风石常见沉积部位进行分析,并对痛风发病机制进行探讨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痛风患者的足部双能量CT扫描检查资料。将根据痛风石沉积部位分为关节组、韧带/肌腱组,并分别对其进行记录、分析。结果 56例患者中双能量CT共发现51例患者有痛风石沉积。关节组最常见受累部位为第一跖趾关节(75%,73/198),其次是踝关节(33.9%,32/198)。韧带/肌腱组中最常见受累部位依次是跟腱(39.3%,37/99)、腓骨肌腱(16.1%,14/99)。结论足部痛风石常见受累关节及韧带/肌腱分别为第一跖趾关节及跟腱,足部痛风石的沉积部位与特殊解剖部位、生物力学作用等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