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十二指肠胃反流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孟宪镛 《胃肠病学》2004,9(2):125-127
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称十二指肠胃反流(duoenal gaslric reflux,DGR),亦称碱性反流或胆汁反流。一定程度的DGR有助于缓冲胃内酸度.但过量DGR时十二指肠内容物(主要是胆酸和溶血卵磷脂)可破坏胃黏膜屏障引起胃炎,称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reflux gastritis,BRG)。无胃手术史或其他病因的胆汁反流性胃炎称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反流对老年人胃黏膜组织损伤的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13年1月~2014年8月于我院经胃镜检查诊断的77例老年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BRG)患者为观察组,同时取同期诊断为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非BRG慢性胃炎的78名老年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胃黏膜组织的病理变化特点。结果原发性BRG患者Hp感染率为19.5%。胆汁反流组与Hp感染的非BRG慢性胃炎病理组织特征比较:轻、中、重慢性炎分别为32.5% vs 11.5%、58.4% vs 34.6%和9.1% vs 53.8%,中性粒细胞浸润分级(无、轻、中、重)分别为83.1% vs 41.0%、11.7% vs 20.5%、5.2% vs 32.1%和0.0% vs 6.4%。淋巴滤泡、肠上皮化生和胃黏膜萎缩检出率分别为4.3%vs 26.9%、5.2%vs 17.9%和6.5%vs 25.6%;胆汁反流组中,Hp阳性和Hp阴性患者轻、中、重度慢性炎分别为:13.3% vs 37.1%、53.3% vs 59.7%和33.3% vs 3.2%,中性粒细胞浸润分级(无、轻、中、重)分别为53.3%vs 41%、20.0%vs 9.7%、20.0%vs 0.0%和6.7%vs 0.0%,淋巴滤泡、肠上皮化生和胃黏膜萎缩检出率分别为53.3%vs 4.8%、0.0% vs 6.5%和0.0%vs 8.1%。结论原发性胆汁反流可引起老年患者胃黏膜组织慢性炎症反应、肠上皮化生、腺体萎缩,但其发生率低于Hp感染的慢性胃炎。中性粒细胞浸润和淋巴滤泡形成主要与Hp感染相关,Hp感染并未增加原发性胆汁反流患者胃黏膜萎缩、肠化生不良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正>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BRG)是指过量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糜烂甚至溃疡,胃部手术后发生的BRG称为继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由非手术胃引起的BRG称为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primary bile reflux gastritis,PBRG)。目前,对前者研究较多,认识充分~([1]),对后者认识较少,发病情况尚不明确。本文对PBRG的发病机制及其诊断治疗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莫沙比利、威地美联合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汁返流性胃炎(BRG)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约占胃炎总数的12.3%。胆汁返流是导致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积极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对防止胃黏膜萎缩及阻断其癌变有积极的临床意义。2002-07/2006-07我们应用莫沙比利、威地美联合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6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胆汁反流性胃炎(BR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是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导致胆汁反流入胃,削弱或破坏胃黏膜屏障功能,消化液作用于胃黏膜,产生炎症、糜烂、出血和上皮化生的病变[1].以胃痛、胃胀、反酸、烧心、恶心、呕吐等为临床特点,可促进胃黏膜向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甚至癌变进展,临床治疗效果欠佳,易复发。属于中医学“胃痛”“嘈杂”“胃痞”等病证范畴[2]。赵文霞教授经过30多年的临床实践,基于从肝论治理论,认为肝气郁滞,肝气犯胃,肝失疏泄,胆汁反流是BRG的主要病机,以疏肝理气,清肝利胆,平肝潜阳,和胃降逆为治则,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排空改变以及胃窦平滑肌电节律紊乱在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病中的可能机制。方法:对59例有慢性上消化道症状的慢性胃炎病人,根据胃镜下可见显著胆汁反流,胃液呈深黄色或深绿色,胃液pH≥3.0,甘胆酸浓度>58μg/ml,胃粘膜病理积分>9,判断为病理性胆汁反流(部分病人经:显象进一步证实)。胃镜下未见胆汁反流,胃液清亮,其余指标均未达上述标准者判断为非胆汁反流性。选出18例胆汁反流性胃炎病人(BRG组)和17例非胆汁反流性胃炎病人(NRG组),上述检查正常的10名健康志愿者(HC组)作为对照受检者进食一份双核素标记的标准餐,用照相机以1帧/2分钟连续动态照相120分钟,部分受试者又在空腹时检测胃窦肌电。结果:BRG组有明显的固、液体双相排空延迟,以固相延滞期(SLP)延长较为突出,而固体半排空时间(HSET)延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SLP延长的影响:NRG组仅有HSET显著延长。进一步胃电检测结果表明,各组间平均慢渡频率(MSWF)无显著性差异,出现胃电节律失常(DRM)在各组的分布为HC组1/7、NRG组3/10和BRG组7/13,严重程度BRG>NRG>HC。结论:胆汁反流性胃炎者有较严重的胃窦功能不良,且胃肌电可予进一步证实,胃底和十二指肠动力异常也可能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7.
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 gasritis,BRG)又称碱性反流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是由于含有胆汁的十二指肠液反流人胃内引起的胃黏膜炎症,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对该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通过我院明确诊断15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对其病因做初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胆汁反流性胃炎10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约占胃炎的12.3%,是慢性胃炎的常见病因。现回顾性分析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108例行胃镜检查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并经病理证实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病因、Hp感染情况等进行了初步探讨,旨在提高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认识并引起重视。现将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表现,中医证型,胃镜胃黏膜病变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情况。方法对符合诊断的935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表现,中医证型,胃镜胃黏膜病理及Hp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935例胆汁反流性胃炎Hp感染率为36.6%,与中医证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胆汁反流性胃炎与萎缩,肠化生等病理改变有关。结论胆汁反流性胃炎Hp感染率低于非胆汁反流性慢性胃炎。Hp感染率在脾胃湿热型及肝胃不和型较高。胆汁反流性胃炎肠化生和萎缩性病变在脾胃湿热型和肝胃不和型中较高,而异型增生的发生在脾胃虚寒型中较高。  相似文献   

10.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分析及与幽门螺杆菌关系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胆汁反流与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胃炎的常见病因,动物实验已证实两者均有明显的致癌作用,但胆汁反流病因及与Hp关系并不十分清楚,我们对183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及与Hp关系进行初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慢性胃炎患者胃内24小时胆汁监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胆汁反流是导致胃黏膜炎症的重要因素 ,该文研究不同类型慢性胃炎患者胃内胆汁反流情况。方法 分别对 45例慢性胃炎患者 (慢性浅表性胃炎 17例 ,慢性糜烂性胃炎 2 1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 7例 )行胃内 2 4h胆汁监测 ,获得胆汁反流指标。分析胆汁反流总时间百分比、胆汁反流次数、胆汁反流 >5min次数和最长反流持续时间。结果 不同类型慢性胃炎组之间各项胆汁监测指标相差显著。胆汁反流总时间百分比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组 (16 .2± 18.0 )和慢性糜烂性胃炎组 (14.2± 12 .1)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 (5 .3± 14.1,P <0 .0 1)。结论 胆汁反流与慢性糜烂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消化内镜的普及,胆汁反流性胃炎( bile reflux gastritis,BRG)的检出率逐渐增加,并日益受到重视.本研究通过检测BRG患者胃液中和胃黏膜组织内的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s,TBA)浓度,分析其相关性,并参照相对应的胃镜及病理表现,评价胆汁反流对胃黏膜炎性反应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手术胃发生过量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引起的胃炎,称为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BRG)。现对我院7年间内镜诊断的原发性BRG进行分析,以探讨原发性BRG的临床和胃黏膜病变特点。一、资料和方法1.对象:收集我院1997年8月至2004年8月首次进行胃镜检查诊断为BRG的患者1475例,其中原发性BRG 1421例,手术胃引起的BRG 54例。  相似文献   

14.
胆汁反流性胃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颖  丁士刚 《胃肠病学》2014,(5):305-308
胆汁反流性胃炎(BRG)是由过量十二指肠胃反流(DGR)引起的化学性胃病。病理性DGR系由幽门解剖结构异常或胃窦、幽门十二指肠运动失调所致,反流的胆汁酸可诱导胃黏膜细胞凋亡,高浓度胆汁酸是引起胃黏膜肠化生的重要因素。本文拟对DGR的发生机制、胆汁酸对胃黏膜的损伤作用以及BRG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BRG)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相关性胃炎的差异,并探索影响原发性BRG发病的危险因素。 方法选择宁夏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168例慢性胃炎患者,按是否有胆汁反流及HP感染将纳入研究对象分为2组。A组为内镜诊断为BRG伴或不伴HP感染患者67例,B组为有明确的HP感染的慢性胃炎但无胆汁反流患者101例。对2组人口统计学数据、合并疾病、上消化道受累模式及病理学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A组患者年龄在61~70岁的发病人数最多,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2组患者发病年龄整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男女比例接近1: 2,而B组男女比例为2: 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胃炎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均为上腹部疼痛或不适(A组为71.64%,B组为73.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1);A组患者次最常见的症状是反酸和胃灼热(40.29%),与B组(15.8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发现糖尿病、高血压、胆囊切除在A组患者的检出率均较B组明显高;体重过轻在A组患者中更常见,超重在B组患者中更常见,2组患者BMI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7);而反流性食管炎在A组患者中的检出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对于溃疡性疾病(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则在B组中的检出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病理显示化生性萎缩在A组患者中更常见,而非化生性为萎缩则在B组中更常见,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原发性BRG与HP感染相关性胃炎相比较,有相似之处,但在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合并疾病及病理学相关表现上仍有差异。女性患有反流食管炎及糖尿病、既往有胆囊切除病史与原发性BRG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s BRG)是指过多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造成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炎性改变[1],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该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胀痛不适、口苦、嗳气、反酸、恶心、呕吐胆汁等症状。治疗上多应用促胃动力、保护胃黏膜等药物,但效果欠佳,停药后容易复发。近年来,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BRG方面取得了肯定的疗效,现将本人从肝论治BRG临证体会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抗胆汁反流治疗对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外研究发现胆汁可抑制幽门螺杆菌(H.pylori)的生长,但人体内胆汁反流对H.pylori的作用尚不清楚。目的:探讨抗胆汁反流治疗对胃内H.pylori感染的影响。方法:50例经胃镜检查确诊有胆汁反流的慢性胃炎患者纳入本研究。取胃窦黏膜活检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快速尿素酶试验(RUT),用改良Giemsa染色、RUT或血清H.pylori-IgG检测H.pylori感染情况。患者接受铝碳酸镁治疗(1000mg.tid,4周),治疗结束后复查胃镜和H.pylori感染情况。结果:治疗前患者的H.pylori感染率为66.0%,H.pylori感染者在I、Ⅱ、Ⅲ级胆汁反流性胃炎中的分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共有48例患者接受胃镜复查,结果显示胃内胆汗反流程度较治疗前明显减轻,H.pylori感染率为64.6%,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差异。合并H.pylori感染者的胃黏膜炎症细胞浸润较非H.pylori感染者为重,且肠化发生率(39.4%)与非H.pylori感染者(11.8%)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合并H.pylori感染胆汁反流患者的胃炎和肠化均较单纯胆汁反流者为重。抗胆汁反流治疗可有效缓解胆汁反流性胃炎,但未能改善胃黏膜的H.pylori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酸反流及胆汁反流在引起胃食管反流症状中的作用。方法 对56例有典型反流症状的患者进行24小时食管内pH值及BiHtee胆汁同步监测。患者通过症状按键标记典型反流症状,对每一症状事件按症状发生前2分钟内食管最低pH值和最高胆红素光吸收值,分别计算症状与酸反流或胆汁反流事件的相关性,得出每一例患者的酸反流相关症状指数(Sla)及胆汁反流相关症状指数(SIb)。结果 56例患者中共发生典型症状事件357次。其中大部分症状(37.25%)与酸反流有关,仅7.56%的症状与单纯胆汁反流有关。反流性食管炎组(RE)亚组的243次症状事件中,105次(43.21%)事件与酸反流相关,而21次(8.64%)与胆汁反流有关。两种症状相关指数均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胃食管反流症状事件与酸反流的相关性明显高于胆汁反流,胆汁反流在引起典型食管症状方面似乎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二甲基硅油治疗胆汁反流的临床实验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曾发现二甲基硅油能使反流的胆汁减少。为进一步确定此发现,我们测定胃液中的胆红素浓度以评价二甲基硅油对胆汁反流的疗效。65例慢性胃炎病人接受此项测定,其中45例伴胆汁反流,并将其进步分成2组:治疗组(30例)在测定前服二甲基硅油 硫糖铝;对照组(15例)单服硫糖铝。用胆红素氧化酶法测定胆红素浓度。结果:治疗组在服二甲基硅油前后均值分别为16±12.0097μmol/L和6.6± 4.9454μmol/L(P<0.01),而对照组则分别为14.6±12.3320μmol/L和15.9±19.8035μmol/L(P>0.05);胆红素浓度减少30%以上者治疗组中占80.0%,对照组中占26.7%,两组间有极显著差异(X2=12.1008,P<0.01)。结论:测定胃液中胆红素有助于判断胆汁反流,并肯定二甲基硅油可减少胆汁反流,由此而减轻胆汁反流性胃炎。  相似文献   

20.
胆汁反流也称为十二指肠胃反流,是机体普遍存在的一种生理现象,正常人在餐后及空腹都可发生。然而,当机体出现胃十二指肠运动失调、幽门结构异常或功能不全、胃肠压力梯度变化、胃肠激素水平异常等情况时,十二指肠内容物则会过多且频繁而持续地反流入胃,造成胃黏膜屏障破坏、黏膜结构损伤、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病变的发生,即为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BR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