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原因。方法:回顾1994年1月至2003年1月10年来所收集病人资料83例。结果:48例(占58%)病人病因明确,35例(占42%)病因不明。结论:血液高凝状态、下肢静脉血流缓慢、静脉内膜损伤三个因素综合作用造成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抗血小板聚集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6年3月以来诊治的1 246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资料,其中236例经下肢顺性静脉造影证实。男667例,女579例;左下肢1 024例,右下肢112例,双下肢110例。结果64.04%(798例)患者病因明确,其中妇产科、普外科和骨科手术术后为发病的前3位原因,分别占25.86%(195)例、30.64%(231例)和33.42%(252例),为术后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35.96%)(448例)病因不明。非手术治疗1 210例,主要给与溶栓、抗凝、祛聚并辅以中成药或血化瘀治疗;股静脉切开取栓治疗36例.结论血液高凝状态、下肢静脉血流缓慢和静脉内膜损伤综合作用造成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抗血小板聚集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深静脉血栓形成与危险因子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作者对176例经病史,体征及静脉造影确诊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致病危险因子凡讨分析。结果发现158例有明显危险因子的占89.8%,18例未发现任何危险因子的占10.2%。各项危险因子中,以外伤手术为主77例占43.8%,其次为感染因素33例占18.8%,动脉硬化、高血压病者23例,妊娠分娩8例,药物7例,肿瘤5例,家系因素5例,分别占13.0%;4.5%;3.8%;2.8%和2.8%,并对各种危险因子进行初步分析,为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病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西宁地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为其预防与诊疗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析2004年9月-2011年9月我院血管外科诊治的1 156例(1 327条下肢)下肢深静脉血栓住院病人发病情况、危险因素、治疗和转归.结果:年龄、手术、恶性肿瘤、长期卧床、外伤、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遗传因素等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占前3位的危险因素是手术、恶性肿瘤和长期卧床.西宁地区高红症也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结论: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可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治疗及预防。方法对30例脑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液淤滞、高凝状态及静脉壁损伤为其发病的主要原因。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安全可靠、且无创伤,使用尿激酶或低分子肝素治疗效果满意:结论脑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需早期给予溶栓、抗凝等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急性肺血栓栓塞症1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危险因素及其构成进行分析。结果:(1)急性肺血栓栓塞症危险因素:深静脉血栓形成49例(39.8%),心血管疾病43例(34.9%),恶性肿瘤31例(25.2%),创伤与骨折23例(18.7%),外科手术18例(14.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9例(7.3%),下肢静脉曲张或静脉炎8例(6.5%),脑卒中3例(2.4%),无明显危险因素3例(2.4%)。其中同时存在≥2个及以上危险因素者54例(43.9%)。(2)治疗及转归:经尿激酶溶栓治疗6例。单纯抗凝治疗117例,肺血栓栓塞症123例好转出院114例,死亡9例(7.32%)。结论:强化对肺血栓栓塞症危险因素的认识,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和消除危险因素,减少和避免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的形成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0-01~2006-06间收治的21例恶性肿瘤术后LDVT病人的相关资料。结果本组LDVT占同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5.4%(21/392),左侧13例,右侧8例,经治疗后都有所好转。结论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是多因素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强调预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下肢深静脉血栓81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陈颢  田建伟  李素琴  吕洪昌 《重庆医学》2006,35(23):2170-2171
目的总结下肢深静脉血栓彤成的治疗经验。方法对5年来收治的8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以溶栓为主的抗凝、抗聚综合性治疗,治愈21例(25.93%),明显好转26例(30.1%),好转26例(30.1%).总有效率90.12%。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往往存在高危因素,彩超检查是诊断的首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原则是早期发现,早期进行溶栓、抗凝、抗聚等综合性治疗。止血带阻断大隐静脉近端,行远端浅静脉给药的方法具有明显优点。除有明显静脉性坏死(青股肿)征象需手术治疗外,保守治疗效果明显。急性肺栓塞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严重并发症,目前国内对下腔静脉滤器的置放还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9.
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尽管临床医务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关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仍存在较大争议。准确认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有重要意义,结合相关危险因素的评估更利于选择适宜的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目前关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原则尚未达成共识,但在证据等级和推荐级别上达到了较高的一致性,以利于医务工作者的临床决策。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是准确评估相关危险因素,做到早期预防。本文主要回顾骨科患者术中各种处置措施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以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
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尽管临床医务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关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仍存在较大争议。准确认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有重要意义,结合相关危险因素的评估更利于选择适宜的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目前关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原则尚未达成共识,但在证据等级和推荐级别上达到了较高的一致性,以利于医务工作者的临床决策。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是准确评估相关危险因素,做到早期预防。本文主要回顾骨科患者术中各种处置措施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以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1.
(四)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病因及发病机制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血管内皮损伤、血流缓慢及血液高凝状态所引起,这些因素的存在使血小板聚集并形成血栓。脑卒中后患者肢体活动受限、长时间卧床制动是非常重要的发病原因,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大、肥胖、创伤、心力衰竭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防治方法。方法 结合文献回顾 30例本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静脉壁损伤 ,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是脑梗死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因素。下肢高度水肿伴疼痛为其主要症状。结论 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至关重要 ,尿激酶溶栓是本病治疗的良药  相似文献   

13.
王卿  罗开元  马春林 《医学综述》2009,15(9):1316-1317
近年来恶性肿瘤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我国呈逐渐上升趋势,恶性肿瘤及其术后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是多因素的,对其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并要强调预防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恶性肿瘤伴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机制、发病原因、诊断及其防治措施作了系统的阐述,为今后更好的预治深静脉血栓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3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发病原因症状、体征、影像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对3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分析。结果:有原因占59.4%,其中感染占21.9%,原因不明占40.6%,几乎全部有颅内高压症状和体征,合并糖尿病者12例,用降颅内压方法及抗凝治疗20例,显效75%,介入治疗7例,显效57.1%,中性治疗5%,显效50%。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缺乏特异性,易误诊、漏诊,早期诊治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发病诱因和临床特点,针对病因和症状进行护理干预,促进康复和预防复发。方法:对21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并实施护理干预措施。结果:21例CVST患者有诱发因素的15例,占71.4%,未找到诱因的6例,占28.6%。最常见的发病诱因是妊娠和分娩,占42.8%;最多发生血栓的部位是上矢状窦,占41.4%;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占71.4%;经综合治疗和护理干预,治愈出院11例,好转5例,未愈自动出院2例,死亡3例。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的发生多种原因可促发,各种引起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均可导致颅内静脉窦血栓,通过护理干预,排除不良因素,促进病人的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和预防进行探讨。方法:用尿激酶溶栓,低分子量肝素抗凝,低分子右旋糖酐祛聚疗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15例。结果:随访1年,临床治愈13例,治愈率86.7%;显效2例,显效率13.3%。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诊断和溶栓治疗,疗效显著,采取预防措施是减少其发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腹部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对38例腹部外科手术患者,采取从病因出发,通过早期积极主动和被动活动的预防及护理措施,以促进静脉回流,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结果38例患者除1例术后24h出现下肢肿痛,经溶栓治疗及护理后缓解,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高凝状态、静脉血流淤滞和血管壁损伤是经典三联DVT好发因素,及早采取多种途径对具有危险因素的人群进行预防与护理,可有效防止血栓形成,改善腹部手术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邹华 《基层医学论坛》2014,(34):4742-4743
目的:分析普外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探讨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2013年我院普外手术后2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2例患者年龄均为60岁以上,其中15例伴有心脑血管疾病,14例为恶性肿瘤。近6年对有高危因素的患者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只发生5例,且症状较轻。22例中,19例非手术治疗,3例手术治疗,其中1例发生肺栓塞死亡,3例继发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普外科术后常见并发症,应重视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处理对策,重点在于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9.
甘涛 《当代医学》2014,(12):102-103
目的:探讨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治疗措施。方法选取佛山市顺德区均安医院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n=33),均进行临床资料评估,并给予溶栓和抗凝治疗。结果(1)危险因素:子宫异常因素11例(占33.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8例(占24.2%),产后出血7例(占21.3%),多次妊娠4例(占12.1%)。(2)治疗结果:治疗期间未出现显著并发症,痊愈25例(75.8%),有效8例(24.2%),总有效33例(100%)。结论对具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孕产妇要给予重点监护,若已经发病,可考虑抗凝和溶栓联合疗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孕产妇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CVST )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诊治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孕产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病历资料。结果32例患者分布为早期妊娠4例、中晚期妊娠5例、产褥期23例,剖宫产、感染因素和重度子痫前期是主要发病诱因;首发症状27例(84.4%);早期头颅C T 13例,5例未检出病变,29例头颅M RI+M RV检查确诊。确诊后给予积极治疗诱因和低分子肝素抗凝等治疗,11例病人介入微导管尿激酶局部灌注,死亡4例(12.5%),3例(9.4%)遗留轻偏瘫。结论孕产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以产褥期多发,早期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以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为主。头颅M RI+M RV 诊断符合率高,及早控制危险因素及抗凝、介入溶栓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