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了解麻风树籽甲醇提取物浸杀钉螺上爬现象对杀螺效果的影响。方法室内观察浸泡在不同浓度药液中的钉螺上爬及死亡情况。结果钉螺在药液中立即上爬 ,1 h达高峰 ,上爬率 86%~ 92 % ,48h自由上爬组各浓度药液中钉螺死亡率与人为干涉组相应浓度中钉螺死亡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 .0 1 )。结论该植物杀螺剂对钉螺有激动作用 ,短时间内钉螺大量上爬 ,减少了接触药物时间 ,严重影响杀螺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实验室内观察钉螺的过冷却现象,推测钉螺的耐寒机制。方法现场采集安徽贵池的湖北钉螺,利用万用电表 热敏电阻法测定钉螺的过冷却点,比较钉螺数量性状指标、潮湿度与过冷却点关系。结果干燥钉螺的过冷却点为(-12.79±1.17)℃(n=30)。潮湿钉螺的过冷却点显著高于干燥钉螺(P<0.01)。不同性别钉螺过冷却点差异无显著性(P=0.4246)。钉螺的壳高与过冷却点显著相关(P=0.0334)。结论钉螺存在过冷却现象,钉螺越冬的耐寒机制很可能是冷不耐受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杀虫丁对山丘地区残存钉螺的杀螺效果。方法采用室内浸杀和喷洒方法,与氯硝柳胺灭螺效果进行比较,并设清水对照组,观察不同浓度的钉螺死亡率。结果室內浸杀杀虫丁2.0mg/L48h钉螺死亡率为99%,氯硝柳胺2h 1.0mg/L、2.0mg/L和48h各浓度组钉螺死亡率均达99%以上,两种药物浸杀灭螺效果除2.0mg/L组浸杀48h差异无显著性(x~2=0.00005,P>0.25)外,其余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室内喷洒杀虫丁和氯硝柳胺24h和48h各浓度组钉螺死亡率均达99%以上,两种药物的喷洒灭螺效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杀虫丁具有较好的抑制钉螺爬动作用。结论杀虫丁的灭螺效果喷洒优于浸杀。建议浸杀灭螺浓度应大于2.0mg/L,喷洒剂量为2g/m~2。  相似文献   

4.
现场实验证实氯硝柳胺土埋缓释灭螺近期效果可靠,2g/m2区与4g/m2区相比,钉螺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与机械喷洒法比较,钉螺死亡率也无显著差异,表明该法是一种有效的灭螺方法,值得在大面积江滩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麻风树籽甲醇提取物浸杀钉螺上爬现象对杀螺效果的影响。方法 室内观察浸泡在不同浓度药液中的钉螺上爬及死亡情况。结果 钉螺在药液中立即上爬,1h达高峰,上爬率86%-92%,48h自由上爬组各浓度药液中钉螺死亡率与人为干涉组相 浓度中钉螺死亡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该植物杀螺剂对钉螺有激动作用,短时间内钉螺大量上爬,减少了接触药物时间,严重影响杀螺效果。  相似文献   

6.
现场实验证实氯硝柳胺土埋缓释灭螺近期效果可靠2g/m^2区与4g/m^2区相比,钉螺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与机械喷洒法比较,钉螺死亡率也无显著差异,表明该法是一种有效的灭螺方法,值得在大面积江滩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水体中钉螺耗氧量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索一种简便、可靠的钉螺耗氧量测定方法。方法 根据水质溶解氧测定的原理 ,测定钉螺在不同数量 /密度、不同时间情况下 ,在水中耗氧量的变化情况 ,评价耗氧测定钉螺适宜数选择性试验和耗氧测定适宜时间选择性试验的效果。结果  6、13℃水环境温度下每笼 10、5 0只钉螺分别与每笼 2 0、30只钉螺耗氧测定的每螺每小时耗氧量两两比较 ,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 (P<0 .0 1)。每笼 2 0、30、4 0只钉螺耗氧测定的每螺每小时耗氧量两两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6、13、2 8℃水环境温度下 3、6、9、12 h耗氧测定的每螺每小时耗氧量两两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0 .0 5 ) ;6、13、2 8℃水环境温度下 3、6、9、12 h分别与 2 4、36 h耗氧测定的每螺每小时耗氧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 (P<0 .0 1)。 18h后耗氧测定的每螺每小时耗氧量开始呈下降趋势。结论 本方法是一种简便、可靠的水体钉螺耗氧量的测定方法 ,但每次耗氧测定的钉螺数应在 30只左右 ,耗氧测定时间应控制在 6~ 12 h。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采自江西省的湖北钉螺指名亚种与四川省的湖北钉螺滇川亚种,共4个地域株的雌、雄螺及携带日本血吸虫阴、阳性螺间的趋光性差异。方法 野外采集江西省日本血吸虫流行区星子县和玉山县、四川省日本血吸虫流行区天全县和彭山县的钉螺,逸蚴法筛选出阴、阳性钉螺,人工方法分离雌、雄螺,利用自制的趋光性实验暗箱,以白色光为光源,最适宜光照强度下分别对4个地域株的雌、雄螺及阴、阳性螺进行趋光性实验。结果 在1 500Lux的光照强度下,30 min实验时间内,8个阴性螺实验组均表现出明显的趋光性;经统计分析,雌、雄钉螺间趋光指数无显著性差异;同一亚种的不同地域株钉螺之间的趋光指数无显著性差异;2个亚种间的钉螺在5、10、15、20、25 min时趋光指数无显著性差异;在30 min时2个亚种间的趋光指数具有显著性差异,且指名亚种高于滇川亚种;日本血吸虫阳性钉螺在30 min的趋光性显著低于阴性螺。结论湖北钉螺不同亚种间的趋光性存在差异性,而同一亚种内的所有阴性钉螺间的趋光性相同,当其感染了日本血吸虫后趋光性降低。  相似文献   

9.
有螺无病地区钉螺与日本血吸虫相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安徽省宁国市有螺无病地区钉螺与日本血吸虫的相容性,探索有螺无病地区形成的原因.方法 采集宁国市有螺无病地区钉螺60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300只.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本省日本血吸虫毛蚴进行钉螺群体感染,两组钉螺与毛蚴比例分别为1:20和1:40.以相同方法感染铜陵县的肋壳钉螺和泾县的光壳钉螺作为对照.感染后将钉螺置于室内22~24℃温度下饲养90d.观察各组钉螺感染率和死亡情况.结果 在1:20组和1:40组中,宁国市有螺无病地区钉螺均未能被日本血吸虫成功感染,而铜陵县的肋壳钉螺和泾县的光壳钉螺均感染成功.至观察期结束时,无论是自然死亡率还是感染后死亡率,铜陵县的肋壳钉螺均显著低于宁国市有螺无病地区钉螺和泾县的光壳钉螺(均P<0.05),而后两地钉螺死亡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当地钉螺与日本血吸虫不相容可能是宁国市有螺无病地区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对采自南京、安徽两地的钉螺经室内饲养1 ~91d 后在氯硝柳胺1 ~0-031 25mg/L浓度下,室温25 ℃时浸杀24 ~48h 钉螺死亡率呈明显降低趋势,但室内饲养1 ~11d 的钉螺敏感性明显高于室内饲养16 ~91d 的钉螺( P< 0-01) ,而1 ~11d 各组间差别无显著性( P> 0-05) 。实验提示,室内饲养超过10d 以上的钉螺对氯硝柳胺的敏感性下降,我们认为室内药物筛选用钉螺一般不宜采用室内饲养超过10d 以上的钉螺,对其它杀螺剂是否存在类似现象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南通市有钉螺无血吸虫病流行的原因,验证既往研究结论,为该类地区血吸虫病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控制现场试验方法,现场观察人工输入血吸虫毛蚴感染钉螺情况,同时实验室比较观察"有螺无病"和"有螺有病"区土壤对血吸虫毛蚴感染钉螺的影响。结果除如东县新店镇汤园村(有螺无病)现场光壳螺组外,实验钉螺在"有螺无病"和"有螺有病"现场控制环境均可以被血吸虫毛蚴感染。各组光壳钉螺感染率低于肋壳钉螺,但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光壳钉螺死亡率高于肋壳钉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新店=135.118,χ~2双甸=122.836,χ~2白蒲=154.436,χ~2丁堰=138.288,χ~2对照=151.923,P均0.01)。"有螺无病"和"有螺有病"区土壤试验组钉螺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如皋=0.071,χ~2如东=0.216,P均0.05),各组与无土实验对照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7.148,P0.05)。结论南通地区"有螺无病"区在输入足够数量血吸虫病传染源后有可能形成血吸虫病的传播,有必要开展血吸虫病和钉螺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响血水草生物碱(ECA)实验室和现场灭螺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在实验室配置不同浓度的ECA溶液,20、25、30℃浸泡钉螺,观察浸泡24、48、72、96h钉螺死亡率;同时在现场观察不同浓度ECA在不同时间的浸泡灭螺效果。结果实验室浸泡灭螺试验结果显示,在不同浓度、时间和温度下钉螺死亡率有明显差异(P〈0.01);在温度为30℃、浓度为1.25mg/L,或温度为25℃、浓度为2.5、5、10mg/L时,浸泡72h钉螺死亡率达100%。现场灭螺试验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6~28℃,浓度为10mg/L和20mg/L时,浸泡72h钉螺死亡率分别为84%和9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浓度、作用时间及温度均为ECA灭螺效果的影响因素。结论影响ECA灭螺效果的因素包括浓度、温度和作用时间;随着浓度增加和浸泡时间的延长,灭螺效果增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目的 观察不同剂型灭螺药在湖沼地区水位不稳定沟渠的现场灭螺效果, 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 方 法 法 选择荆州市江陵县一条有螺排水渠作为试验现场, 分为6段; 除一段为空白对照组, 仅观察钉螺自然死亡率外, 其余 5段作为观察组, 分别施用4%杀螺胺乙醇胺盐粉剂、 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 25%杀螺胺乙醇胺盐悬浮剂、 26 %四聚· 杀螺胺乙醇胺盐悬浮剂、 5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施药前后均采用系统抽样法查螺, 观察灭螺药物近期和远期 效果, 并比较水位线上坡面与水位线下沿边水体钉螺死亡率。 结果 结果 各观察组水位线上坡面施药后7 d钉螺死亡率为 79.52%~97.87%, 施药后15 d为90.43%~96.30%, 与灭螺前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各观察组水位线 下水体施药后7 d钉螺死亡率为17.11%~50.00%, 均低于各组水位线上坡面钉螺死亡率,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05); 施药后15 d, 钉螺死亡率为9.43%~95.24%, 25%杀螺胺乙醇胺盐悬浮剂、 26% 四聚·杀螺胺乙醇胺盐悬浮剂、 50% 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组钉螺死亡率低于水位线上坡面,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与灭前比较, 灭螺后6 个月各观察组活螺平均密度下降率为70.21%~78.98%。结论 结论 粉剂与颗粒剂适用于无水或有水环境灭螺, 悬浮剂与可 湿性粉剂适用于有水环境灭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杀螺胺乙醇胺盐不同“干”施剂型江滩现场灭螺效果。方法 选择南京市浦口区有螺江滩为试验现场,分别用杀螺胺乙醇胺盐粉剂、粉粒剂和颗粒剂对有螺环境进行喷粉法灭螺,比较3种杀螺胺乙醇胺盐剂型的现场灭螺效果。结果 杀螺胺乙醇胺盐粉剂、粉粒剂和颗粒剂在江滩现场施药后3、7 d,钉螺死亡率分别为66.67%、67.24%、66.87%和75.36%、79.73%、73.9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06、0.895,P均 > 0.05);施药后15 d,钉螺死亡率分别为86.92%、72.86%、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9.709,P < 0.01),粉剂组钉螺死亡率显著高于粉粒剂组和颗粒剂组。粉剂组钉螺校正死亡率和活螺密度下降率曲线呈稳定上升,而粉粒剂组和颗粒剂组则在15 d时出现下降。结论 杀螺胺乙醇胺盐粉剂在江滩现场喷粉灭螺效果较稳定,不同剂型尚需进一步研究完善。  相似文献   

15.
日本血吸虫对不同地区钉螺的感染性及其致病力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测定不同地区钉螺对湖沼型地区日本血吸虫株的易感性,并观察虫株的致病力变化。方法 用湖沼型地区日本血吸虫感染湖沼垸外型及垸内型、水网型、山丘型地区钉螺,之后以不同地区钉螺室内保种(1代)的尾蚴和原野外尾蚴感染家兔。结果 室内饲养的上述4类地区钉螺的感染率分别为49.58%、29.65%、32.01%、25.25%;以1800条野外尾蚴和4地区钉螺保种的尾蚴感染家兔后,各组平均虫负荷分别为1297、1078、819、727、930条,家兔肝表面虫卵结节均数、每克肝虫卵均数、COPT反应率均为野外尾蚴组高于保种组,本地保种组高于异地各保种组。结论 湖沼垸外地区(本地)钉螺易感性高于异地,野外尾蚴的感染性和致病力高于保种组,保种组中本地组的感染率和致病力高于异地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日本血吸虫毛蚴感染对湖北钉螺生存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方法 实验组按钉螺与毛蚴数量比为1:10的比例感染钉螺,同时设对照组(未感染毛蚴的阴性钉螺),各设3组平行.在感染后的0、6、12、24、48、72 h和1、2、4、6、8、12周检测钉螺软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东洞庭湖钉螺自然消亡洲滩水体环境对钉螺体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探索钉螺自然消亡与其体内微生物的关系。方法采用笼养观察法,将采集的实验钉螺置于实验螺笼内,分别投放至东洞庭湖有钉螺自然消亡的钱粮湖洲滩(钱粮湖区)和持续有钉螺孳生的君山公园洲滩(君山公园区)水体中,30 d后回收钉螺并观察钉螺死活。对投放前、投放现场后回收钉螺体内的真菌和细菌体进行DNA测序,并进行物种多样性和丰度等分析。结果投放钱粮湖区和君山公园区水淹30d后的钉螺存活率分别为28.0%(70/250)和64.8%(162/250)(χ^2=81.365,P<0.01)。多样性分析显示,投放在钱粮湖区的钉螺体内真菌物种总数和细菌物种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投放前,且真菌和细菌群落结构有显著差异;生物丰度较其他组有差异的生物群中包括对钉螺有害的黄杆菌科(Flavobacteriaceae)。结论东洞庭湖钉螺自然消亡洲滩的水体环境对钉螺体内微生物群落构成一定影响,但水环境导致的钉螺体内微生物谱变化是否为引起钉螺自然消亡的原因则仍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叶巢外睾吸虫感染钉螺对钉螺体内日本血吸虫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在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湖北钉螺体内叶巢外睾吸虫和日本血吸虫的对抗性。 方法 通过叶巢外睾吸虫和日本血吸虫对湖北钉螺的双重感染 ,计算血吸虫的感染率和尾蚴逸出量 ,常规石蜡切片观察钉螺组织学变化。 结果 钉螺在感染血吸虫 37d后再感染外睾吸虫 ,经一定时间后检查发现 ,血吸虫的感染率为 5 2 9% ,显著低于同时单独感染日本血吸虫对照组的感染率 (75 9% ) ;先感染叶巢外睾吸虫 ,经 10、 32、6 0、 10 0和 12 0d不同的时间间隔后再感染日本血吸虫的钉螺 ,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 6 4 %、 6 6 7%、 6 5 2 %、5 6 4 %和 5 7 1% ,而单独感染日本血吸虫对照组钉螺血吸虫感染率为 90 5 % ,经统计检验 ,各双重感染实验组血吸虫与对照组的感染率间差异具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5或P <0 0 1)。对各试验组及对照组钉螺逸出尾蚴试验发现 ,试验组钉螺血吸虫尾蚴逸出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逸出量。组织学观察发现各双重感染组钉螺消化腺萎缩 ,消化腺盲囊间隙只有少量血吸虫子胞蚴 ,血吸虫子胞蚴皱缩、变形及不规则 ,且子胞蚴中只含稀疏的尾蚴胚球 ,有的子胞蚴中已无胚球 ;而单独感染血吸虫的对照组中血吸虫均发育到成熟的子胞蚴或尾蚴。 结论 钉螺体内叶巢外睾吸虫和日本血吸虫之间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目的 观察并比较无色和黑色塑料地膜覆盖法在丘陵山区的灭螺效果。方法 方法 选择钉螺密度较高的山区环境, 设无色地膜、 黑色地膜和未覆盖地膜对照组3个组。覆盖地膜后1、 3、 7、 15、 30 d对各组进行1次螺情调查, 观察钉螺死亡 率及钉螺密度下降率, 并记录每小时气温、 对照组土表温度、 膜内土表及土下5、 15 cm处温度。结果 结果 无色地膜组1、 3、 7、 15、 30 d钉螺死亡率分别为36.84%、 78.94%、 95.92%、 100.00%和99.45%, 覆盖30 d后较覆盖前钉螺密度下降率为99.36%; 黑色地膜组1、 3、 7、 15、 30 d钉螺死亡率分别为10.08%、 8.94%、 6.11%、 26.15%、 49.32%, 覆盖30 d后较覆盖前钉螺密度下降 率为58.10%。无色和黑色地膜组覆盖地膜后1、 3、 7、 15、 30 d钉螺死亡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 0.01), 覆盖地膜30 d 后的活螺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01)。无色地膜内土表温度上升速度、 幅度及持续时间均高于黑色地膜。结论 结论 夏季在丘陵山区覆盖无色地膜的近期灭螺效果明显优于黑色地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