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手术时机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0年6月完成的397例LC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发病至手术时间间隔分为三组:A组165例,间隔时间<72 h;B组101例,间隔时间72 h~2周;C组131例,间隔时间>2周。比较三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中转开腹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 397例手术中,中转开腹9例(2.3%),余均顺利完成LC,无死亡病例,术后病理均证实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或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A组发生胆瘘3例,B组5例,均经抗感染等内科治疗并充分引流后治愈。无肠管损伤、腹腔感染等并发症。三组比较:A组手术时间短于B、C组(P<0.05),而B、C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出血量最大,C组最少,三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C组住院时间长于A、B组(P<0.05),A、B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A、C组(P<0.05),A、C组间无统计学差异;C组住院费用高于A、B组;三组间中转开腹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无论发病时间是否在72 h内,尽早行LC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蒲川成  冉学军  覃勇志  余江 《骨科》2017,8(4):278-282
目的 探讨和比较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和分期全膝关节置换术分别治疗双侧膝骨关节炎的安全性、经济性和成效性.方法 选取2011年5月至2015年5月于我院接受双侧膝关节初次置换手术的108例双侧膝骨关节炎病人,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分为两组: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病人46例(同期组),分期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病人62例(分期组).收集反应两组病人安全性、经济性和成效性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同期组病人和分期组病人在术后病死率、二次手术率、术后30 d再次入院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显性安全风险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期组病人术后血红蛋白含量、白蛋白水平、总住院时间均低于分期组,而出血量、引流量、术后输血量等指标高于分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期组病人的平均住院费用(不含假体费用)低于分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组和分期组在术后3个月、1年的膝关节功能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屈曲挛缩度、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于初次行双侧全膝关节置换的膝骨关节炎病人,在严格的围手术期管理和谨慎评估下,同期双侧置换与分期置换在手术的安全性和成效性上并无显著性差异,但在经济性上前者显著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视觉预处理对预防眼科手术患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谵妄的效果。方法择期行全身麻醉下双眼睑板腺囊肿切除术患儿132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2~6岁,体重11~21 kg,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3组:视觉预处理组(A组),患儿术前2 d接受眼罩覆盖双眼≥2 h/d;药物处理组(B组),患儿麻醉诱导时接受0.5μg/kg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泵注15 min;对照组(C组),患儿以B组方式泵注生理盐水。观察并记录3组患儿术前改良耶鲁焦虑(the modified Yale Preoperative Anxiety Scale,m‑YPAS)评分、手术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PACU疼痛发生率、谵妄发生率、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于麻醉诱导前、术后1 h测定各组患儿的血浆皮质醇(cortisol,Cor)、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血糖(blood glucose,Glu)、心率和MAP。结果3组患儿术前m‑YPAS评分、手术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PACU疼痛发生率、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组患儿拔管时间短于B组(P<0.05);A组、B组患儿PACU停留时间和谵妄发生率低于C组(P<0.05),但A组、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前3组患儿Cor、NE、Glu、心率、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h,A组和B组Cor、NE、心率、MAP低于C组(P<0.05),但A组和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Gl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使用眼罩对双眼睑板腺囊肿手术患儿进行视觉预处理,能降低全身麻醉苏醒期谵妄发生率,减轻应激反应,与使用Dex效果相似,且拔管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肠内营养支持方案对胃癌胃切除病人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纳入90例术前营养风险筛查无风险的胃癌胃切除病人,围术期分别接受三种不同肠内营养支持方案,回顾性分析三种方案的营养支持效果、不良反应,以及术后住院时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将90例病人分为A、B、C三组,A组(肠道预适应组):术前常规进食+术前口服、术后管饲整肠内营养混悬液[整蛋白-中链三酰甘油(TP-MCT)];B组(整蛋白组):术前常规进食、术后管饲肠内营养混悬液(TP-MCT);C组(短肽组):术前常规进食、术后管饲肠内营养混悬液[短肽(SP)]。比较三组病人术前及术后第1、7天营养指标(白蛋白、总白蛋白、前白蛋白);术前及术后第7天人体测量指标:体重、体质量指数、上臂围、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人体成分指标以及术前及术后第1、3、7天胰岛素抵抗指标(血糖、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同时观察比较三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恢复流质饮食时间、耐受经口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长。结果三组病人术后营养相关指标、胰岛素抵抗指标,以及术后住院时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术后腹胀例数显著低于B组(P<0.05),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腹胀例数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感染例数显著低于B组(P<0.05),C组感染例数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术后胃瘫例数显著低于B组(P<0.05),A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C组术后恢复经口进食时间显著早于C组(P<0.05),A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种营养支持方案在改善术后营养状况以及住院时长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术前无营养风险的病人,术前3 d常规口服肠内营养混悬液(TP-MCT)行肠道预适应,能够减少术后腹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降低感染、胃瘫的发生率,尽早恢复病人经口进食,提高了病人术后使用肠内营养的依从性,有利于病人术后恢复。术前无肠道预适应病人,术后使用短肽型营养剂在不良反应、并发症的发生方面优于使用肠内营养混悬液(TP-MCT)。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短波(ultrashort wave,USW)对鼠断尾再植后血管危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取3月龄雌性SD大鼠80只,体重232.8~289.6 g,随机分为5组。各组保留尾侧静脉、尾骨后断离鼠尾,A组结扎尾动脉;B、C、D、E组均吻合尾动脉,建立断尾再植模型。术后B组正常管理;C组立即按3.125 mL/kg剂量腹腔注射稀释的盐酸罂粟碱注射液(1 mg/mL)。D、E组立即给予局部吻合口处USW治疗(1次/d),至术后5 d,D组剂量:3档,50 mA,20 min;E组剂量:2档,28 mA,20 min。术后观察鼠尾成活情况至10 d;手术前后测鼠尾吻合口近远侧皮温差并计算术后与术前的变化值;术前从内眦及术后8 h从尾尖各采血1次检测血浆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术后7 d A、B、C、D、E组鼠尾成活率分别为0(0/14)、36.4%(8/22)、57.1%(8/14)、22.2%(4/18)、75.0%(9/1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935,P=0.001);E组成活率显著高于B组(P<0.05),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各组间鼠尾皮温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 h、5 d、6 d及7 d各组间比较鼠尾皮温差变化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术后8 h B组皮温差变化值大于D组(P<0.05);术后5 d C组大于D组(P<0.05);术后6 d A、B、C组均大于D组(P<0.05);术后7 d A、E组低于B、C组(P<0.05),D组低于B组(P<0.05);其余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各组血浆NO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 h A、B、C组血浆NO含量显著低于D组(P<0.05),手术前后变化值A、B组显著低于D组(P<0.05);其余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中大鼠断尾再植模型可行。USW治疗能提高鼠断尾再植成活率,在术后7 d内能减小皮温差,提高术后早期NO浓度,防治血管危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治疗卵巢良性肿瘤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92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腹腔镜手术组49例和开腹手术组43例行卵巢良性肿瘤切除。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排气时间,并分别检测术前1 d、术后1 d、术后3 d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率(NGR)、C反应蛋白(CRP)、补体CD4、CD8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指标。结果与开腹手术组相比,腹腔镜手术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排气早。开腹手术组术后1 d、3 d WBC计数、NGR、CRP及IL-6均高于术前(P<0.05),腹腔镜手术组术后WBC计数增高不明显(P>0.05),NGR、CRP在术后1 d有增高,幅度低于开腹手术组(P<0.05),术后3 d恢复至术前水平,IL-6在术后1 d、3 d均升高,幅度低于开腹手术组(P<0.05)。腹腔镜组术前外周血IL-6水平和CD4/CD8水平与开腹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手术组术后1 d和术后3 d外周血IL-6水平和CD4/CD8水平分别与开腹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腹腔镜组术后3 d外周血IL-6和CD4/CD8水平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开腹手术组术后1 d和术后3 d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卵巢良性肿瘤剥除术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轻微,损伤小且恢复快。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静脉滴注联合关节腔内注射不同剂量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减少术后失血效果的差异。方法根据选择标准,研究共纳入2017年1月–6月收治的90例单侧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在术中止血带充气前10 min静脉滴注TXA 1 g;关闭切口后,A、B、C组分别于关节腔内注射含1、2、3 g TXA的生理盐水50 mL。3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患膝侧别、骨关节炎病程及分期、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以及术前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术后切口引流量,术后1、3、7 d血红蛋白(Hb)值以及输血率,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症状性肺栓塞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12个月,平均8.4个月。A、B、C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引流量明显少于A组(P<0.05),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组1例发生切口皮缘坏死,C组1例发生切口脂肪液化,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3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术后1、3、7 d Hb均高于A组(P<0.05),B、C组间仅术后1 d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B、C组分别有9例(30%)、4例(13.3%)、5例(16.7%)患者输血;A组输血率明显高于B、C组(P<0.05),B、C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3组中仅B组有1例患者在术后3周时健侧腘静脉以下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 TKA术前静脉滴注1 g TXA联合术毕关节腔内注射2 g TXA,能有效减少术后出血,降低输血患者比例,且不增加血栓性疾病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输尿管软镜治疗双侧上尿路结石一期与分期手术的临床疗效评估。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治疗的术前总肾功能正常的双侧上尿路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一期手术治疗患者43例(一期组),分期治疗患者55例(分期组);比较一期组同分期组患者总手术时间、总住院时间、结石清除率、并发症发生率、总费用。结果一期手术中转分期手术3例,术式改变率6.97%,分期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一期手术组总手术时间同分期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8.5±21.0)min vs.(128.6±27.3)min,P>0.05],一期组总住院时间较分期组总住院时间明显较短[(3.5±1.8)d vs.(7.6±3.5)d,P<0.05];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后第4周复查泌尿系CT评估结石清除率分别为(84.73±3.51)%、(91.52±3.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费用一期手术较分期手术节约1/3,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双侧上尿路结石输尿管软镜一期钬激光碎石术安全、有效,较分期治疗明显节约医疗成本,但需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紫杉醇对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 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后家兔角膜后表面形态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7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纳入研究,建立兔眼LASEK模型,给予双眼-10D的LASEK手术治疗,随机分为3组,每组9只兔(18只眼),对照方式选择自身对照法,A组术中使用紫杉醇,B组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MMC),C组使用平衡盐液(BSS)作为阴性对照组,比较三组术后角膜后表面地形、角膜后表面前凸指标(Diff)、角膜后表面规则指数(Lrreg),并观察3组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分级。结果:A组与B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岛形所占比例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3个月角膜后表面地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Dif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与术后3个月,三组Lrre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A组与B组Lrreg明显小于C组(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Haze分级明显优于C组(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3个月Haze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紫杉醇可有效抑制LASEK术后家兔角膜Haze形成,减少对角膜后表面形态的影响,效果与MMC相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80岁以上高龄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治疗的疗效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对8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21例为全髋关节置换,18例为全膝关节置换。研究两组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疗效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生化指标TP、ALB降低;指标在治疗前后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前后的TP、ALB差别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LB增高、A/G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MD和CRP在术前和出院时变化不大(P>0.05)。疼痛、功能、下肢畸形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前,术后1、6个月评分逐渐增加,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关节功能、活动度、肌力状态、屈膝畸形、稳定性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前,术后1、6个月评分逐渐增加,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全髋关节置换术切口皮肤坏死1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深静脉栓塞1例;假体周围骨折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80岁以上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地避免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胫骨内侧高位截骨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及对膝关节外侧间室软骨病变的影响。方法 采用胫骨内侧高位截骨术治疗104例单侧内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取出内固定时再次行关节镜探查膝关节外侧间室的软骨病变进展。根据截骨术时膝关节外侧间室软骨病变分级将患者分为A组(OuterbridgeⅠ度,41例)、B组(OuterbridgeⅡ度,35例)、C组(OuterbridgeⅢ度,28例)。记录疼痛VAS评分、Lysholm评分、WOMAC评分、再次手术时膝关节外侧间室软骨病变的变化。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2(20.19±4.65)个月。3组疼痛VAS评分、Lysholm评分和WOMAC评分再次手术前均较初次手术前改善(P<0.05)。再次手术前,疼痛VAS评分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优于C组(P<0.05);3组Lysholm评分和WOMAC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膝关节外侧间室软骨病变最大直径再次手术时与初次手术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膝关节外侧间室软骨Outerbrid...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3种固定方式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特点及临床疗效。方法 将44例手术患者按固定方式分为三组:A组微型钢板固定11例,B组带线锚钉固定15例,C组普通螺钉固定18例,记录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治疗费用、JOA评分、颈椎管横截面积、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颈椎曲率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 CCI)及手术并发症情况。并评价术后3年时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 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治疗费用均显著多于B、C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B、C组(P<0.001);B组的治疗费用显著多于C组(P<0.001)。术后3年,A组JOA评分、颈椎管横截面积均显著大于B、C组(P<0.05),B组和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年,A组颈椎ROM和CCI均显著大于B、C组(P<0.001),B组和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方面,A组术后发热1例,B组术后脑脊液漏2例,C组术中硬脊膜撕裂1例,术后C5神经根麻痹1例。结论...  相似文献   

13.
黄健 《实用骨科杂志》2014,(12):1067-1071
目的比较双侧膝关节骨关节炎行一期或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4月至2012年4月93例双侧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分别接受一期(A组)或二期(B组)TKA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A组54例,男5例,女49例,年龄56~79岁,平均(65.8±6.5)岁;B组39例,男6例,女33例,年龄53~82岁,平均(66.1±7.7)岁。术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总天数、总出血量、隐性出血量、输血量、引流量、术后血红蛋白、治疗费用及术后疗效(KSS评分、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根据Gross方程计算总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引流量、输血量、总出血量、隐性出血量、住院天数及住院总费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KSS评分、术前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KS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肿发生率、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发生率、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及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双侧TKA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有可能增加假体周围感染的风险,因此对这一术式的选择要慎重。我们建议对于年龄较轻、术前合并疾病较少及身体素质较好的双侧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充分告知相关手术风险,并经患者同意的情况下,可考虑一期双侧TKA。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析杂交技术在成人腹股沟嵌顿疝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9年5月,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及中信惠州医院收治的腹股沟嵌顿疝成年患者114例,其中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患者53例,中信惠州医院患者61例。随机分为A、B、C组,A组给予杂交技术疝修补术治疗,B组给予传统切开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C组给予腹腔镜下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比较3组临床疗效、手术指标、恢复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A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7.37%均高于B组73.68%和C组84.21%,C组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总有效率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显效、有效、无效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高于B、C组;B组手术时间短于C组,术中出血量多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显著低于A、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后下床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A、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6)。A、C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杂交技术应用于成人腹股沟嵌顿疝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可靠,但是术前需严格评估患者病情,若疝嵌顿时间较长,出现腹膜炎症状需要及早行传统开放手术,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肾脏3D建模打印技术在肾癌行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19年4月在本院收治的TINOM0肾癌患者96例,其中47例术前行常规肾动脉CTA检查(A组),49例术前行肾脏3D建模打印(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术前血肌酐、术前肾小球滤过率及R.E.N.A.L.评分)、围手术期情况(热缺血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96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无中转开放或行全肾切除术患者。两组的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围手术期指标中,B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相关围手术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脏3D建模打印技术可有效提高肾部分切除术的手术效率,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骨水泥分布形态对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156例采用PVP治疗的OVCF患者依据骨水泥分布形态不同分为A组(骨水泥分布呈H型,91例)、B组(骨水泥分布呈T型,49例)和C组(骨水泥分布呈O型,16例)。比较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疼痛VAS评分、伤椎后凸Cobb角。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7~36(25.1±7.6)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水泥渗漏率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注入量A组>B组>C组(P<0.01)。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A组0.05)。3组伤椎后凸Cobb角术后1年、2 d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减小(P<0.05),术后1年与术后2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骨水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小梁假体与S-ROM假体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2年10月~2018年10月初次行THA治疗的76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38例,采用骨小梁假体;B组38例,采用S-ROM假体。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术后疗效,评估术前、术后1周、1个月、6个月疼痛VAS评分、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指标比较,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手术切口长度、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A组VAS评分高于B组(P<0.05),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A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2.11%,B组为94.7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26%,B组为10.5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初次行THA的患者中,采用骨小梁假体与S-ROM假体可获得相似的近期疗效,但前者手术时间更短,出血更少,后者可减轻术后短期疼痛,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予以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盐酸罗哌卡因肌注于膝关节周围组织对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76例膝关节骨关节炎行TKA术后随机分为2组:注射组(A组),非注射组(B组)。A组缝合切口前给予0.375%盐酸罗哌卡因肌注,B组不注射盐酸罗哌卡因。观察患者术后第1、3、7、14天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结果术后第1天平均VAS评分A组4.50分,B组6.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VAS评分A组4.52分,B组6.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VAS评分A组3.84分,B组4.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平均VAS评分A组3.81分,B组3.8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7天A组术后疼痛明显轻于B组。结论盐酸罗哌卡因局部注射对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疼痛的减轻及术后行早期功能锻炼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全身和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128例初次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根据氨甲环酸的不同使用方式分为A组(氨甲环酸关节腔内局部注射给药,31例)、B组(氨甲环酸静脉滴注给药,29例)、C组(氨甲环酸口服给药,35例)和D组(不使用氨甲环酸,33例)。比较4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输血率、血红蛋白水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出血量D组均大于A、B、C组(P<0.001);A、B、C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输血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水平:4组术后即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天D组均低于A、B、C组(P<0.05),A、B、C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口服、关节腔内局部注射与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均可有效减少围手术期出血,且3种用药方式效果无明显差异,均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开放手术疝修补术对腹股沟疝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人民医院普外科行腹股沟疝手术治疗90例患者的资料。依据患者所采用的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开放手术疝修补术组(A组),TAPP组(B组),TEP组(C组),各30例。对比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12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医疗费用、术前及术后3 d的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3组患者的手术耗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失血量、术后12 h VAS评分、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总住院时间均高于B组和C组,B组患者的术后12 h VAS评分、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高于C组,A组的医疗费用最低,B次之,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395,-0.326,-0.326,-0.326;P<0.05)。3组术前的NE、E、ACTH及Co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 d,3组的NE、E、ACTH、Cor较术前均增高;A组术后3 d的NE、E、ACTH、Cor最高,C组最低(F=1.052,12.789,1.077,18.368,1.189,17.115,1.190,20.325;P<0.05)。3组患者的术后各类并发症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08,P>0.05)。3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内均未出现腹股沟疝复发。结论开放手术疝修补术、TAPP、TEP在腹股沟疝的治疗中各具优势,实际临床工作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