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黄连阿胶汤是治疗不寐的滋阴降火代表方,出自于张仲景《伤寒论》,后世将用于治疗于阴虚火旺型不寐,获得了很好的疗效。而在临床的治疗经验中发现,将黄连阿胶汤进行化裁用来治疗阳气偏盛所致的热盛型不寐也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随着不寐患者的日渐增多,因其病因复杂,各医家治疗效果参差不齐.张建华主任医师从《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出发,结合郑钦安医学对阳虚不寐的认识及治疗思路,认准阴阳气机与寤寐关系,从阴阳平衡、阴平阳秘、肾阳宜藏的生理机制出发,强调阳气在人寤寐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制定治疗原则,取得较好疗效.本文阐述张建华主任医师治疗阳虚不寐的用药思路,为临床医生治疗阳虚不寐培养临床思维,开拓临床思路.现将张建华主任对阳虚不寐证的疾病认识及诊治经验加以叙述,系统阐述其生理病理机制,并以案例方式详细剖析治疗思路及用药方法.  相似文献   

3.
基于近5年国内外对肠脑轴机制的研究,结合中医药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试验和临床研究,探讨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及临床相关性,从针灸治疗、中药治疗、推拿治疗三方面综述心脾两虚型不寐的中医药研究进展,为基于肠脑轴机制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提供思路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王坤根教授从肝论治不寐症的诊治思路和临床经验。[方法]随师侍诊,通过对王坤根教授治疗不寐症病案的记录分析,典型医案的收集整理,以及临证思路、辨证规律的探究,总结此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思路。[结果]王坤根教授认为不寐的病机为气血不和,而五脏中调和气血者为肝脏,故王师治疗不寐多从肝入手。肝主疏泄,若疏泄失司,则肝气郁结,郁久化火,易灼伤肝阴,肝阳上亢而致不寐。具体临床分型可分为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肝火炼痰和肝血亏虚四证,并分别以疏肝理气、清肝泻火、清肝化痰和柔肝养血四法治之,治疗效果斐然。[结论]王师从肝论治不寐,临床特色突出,效果明显,其经验值得同道借鉴。  相似文献   

5.
不寐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各种压力的增多,不寐患者日渐增多。张永华教授是浙江省级名中医,在治疗不寐疾病中,有独到的理论见解,且临床疗效颇为显著,笔者随师学习,初探张师治疗不寐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龚丽娟教授临床论治不寐,从阴阳关系理解寐寤的生理特征,从阴证阳证入手辨析不寐的病机特点,形成以治疗烦、急、热为要点的辨证思路,从经方入手,筛选黄连阿胶汤、大补肝汤等作为主方,应用于不寐病证,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节奏的改变及精神压力的不断增加,不寐的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长期不寐会导致患者出现记忆力减退、精神不振、躯体乏力等临床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本文我们着重分析名老中医王渊教授在治疗不寐方面的具体思路及方法,并进行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8.
针灸病证结合治疗不寐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睡眠受某些脑区的控制,是脑功能的体现之一,不寐是脑功能失调的表现.不寐的总病机属脑神失健,神志不安,辨病论治在不寐治疗中非常重要,治疗不寐应强调辨病,注重辩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健脑安神,疏肝养血为不寐的治疗原则.针灸治疗不寐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千金方》芳香治疗不寐方药进行频数和聚类分析,为不寐的现代治疗遣方用药提供思路。方法:以千金方中37个芳香治疗不寐的医方为数据源,按照统一标准处理并录入数据库,用Microsoft Excel 2010整理归纳数据,用SPSS Statistics17.0进行频数和聚类分析,总结《千金方》芳香治疗不寐的用药规律。结果:肉桂、茯苓、石菖蒲、人参、远志是《千金方》芳香治疗不寐频数最高的五味药。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白术、大枣、石菖蒲聚为一类,其功能化湿健脾、益气安神;茯苓、茯神、甘草聚为一类,其功能宁心安神、健脾渗湿;附子、肉桂、干姜聚为一类,其功能温中散寒,补火助阳;麦冬、石膏聚为一类,其功能养阴清热,泻火除烦;远志、细辛聚为一类,其功能祛痰化饮;芍药、大黄聚为一类,其功能清热调血。结论:《千金方》芳香治疗不寐从健脾化湿,补火温阳和清热除烦三个角度入手,共奏宁心安神之效。《千金方》对中医治疗不寐提出针对性的特色疗法,为中医药临床治疗不寐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失眠中医学称之为不寐,现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中医治疗失眠注重整体观,多从心论治,注重补心血,滋心阴,养心神,从而达到调理人体元神之府,使生理功能恢复正常的目的。文章根据脑心同源、脑心同病及脑心同治的理论,纵览汉代至今数千年间从心论治不寐的处方,以期为临床治疗不寐提供新的处方思路和依据,也从文献角度佐证脑心同治这一理论与治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失眠中医学称之为不寐,现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中医治疗失眠注重整体观,多从心论治,注重补心血,滋心阴,养心神,从而达到调理人体元神之府,使生理功能恢复正常的目的。文章根据脑心同源、脑心同病及脑心同治的理论,纵览汉代至今数千年间从心论治不寐的处方,以期为临床治疗不寐提供新的处方思路和依据,也从文献角度佐证脑心同治这一理论与治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杨进  王静  李陈渝 《中国现代医生》2022,60(11):170-173
不寐是内科常见疾病之一,中医将此病归属于“心系”疾病范畴,临床上以肝火扰心、心脾两虚、心肾不交等证常见。肝郁肾虚血瘀证并非临床常见不寐证型,患者除了不能获得正常睡眠外,还可伴随情绪烦躁、低落、兴趣减退、肢冷等症状,或合并其他躯体化障碍。尽管其症状表现复杂,但病机上仍归属不寐“阳不入阴、阴阳失交”的基本病机,故治疗上仍遵从“交通阴阳”治则。本文通过1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肝郁肾虚血瘀型不寐的个案报道,拓展疏肝降逆法治疗不寐的临床新思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具有和解少阳,通阳泄热,重镇安神之功效。本文结合病案,分析病因病机、组方用药和现代药理研究,以探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肝郁肾虚血瘀型不寐的辨证论治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从调和脾胃角度治疗不寐的中医病因病机、辩证论治,为临床治疗"胃不和"所致"卧不安"提供参考依据,更好推动中医治疗不寐的发展。方法学习总结张世亮医生以调和脾胃法治疗不寐的临床经验。结果辩证采用调和脾胃法治愈不寐一例。结论中医调和脾胃法辩证治疗不寐存在优势。  相似文献   

14.
不寐的病因复杂多样,治疗方法亦多样。中医临床中以针灸、推拿、药物治疗为主,但大多都为单一方法治疗,而中医序贯疗法治疗不寐是采用中医一体化治疗,即在寻找并消除病因的基础上采用穴位按摩、针灸、中医药辩证论治,三位一体的方案来治疗不寐。本文旨在探索中医序贯疗法治疗不寐的理论依据、科学性及可操作性,使其标准化、规范化,从而推广临床。  相似文献   

15.
张永华主任中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浙江省名中医,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中国睡眠研究会中医专业委员会副主委。长期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情志病、不寐等的临床与研究工作,对各种不寐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不寐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但难治性不寐迁延日久,治疗较为棘手。笔者随师侍诊一年余,观其诊疗不寐,常结合患者体质灵活辨证遣方,临床疗效甚佳。现将张老师运用体质学说治疗不寐的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内经》是中医较早对不寐的病因病机和治则做出论述的医籍,且提出了治疗的方剂以及针灸等方法,尤其通过脏腑辨证,深入的分析和阐述不寐的病因病机,是现代医家研究不寐的治疗方法不可或缺的瑰宝。文章通过对《内经》中关于不寐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通过脏腑辨证来浅谈不寐的病因病机,为临床治疗不寐提供理论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中医称失眠为"不寐"或"不得眠",在神经科门诊病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临床中失眠的病因病机复杂多变,相应的中医药治疗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本文主要就运用疏肝解郁法辨治失眠的思路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发挥“肾藏精,精舍志”学说,探究从肾论治不寐病的理论依据及临床意义。[方法] 阐释“肾藏精,精舍志”学说,辨析肾精对于人体睡眠的影响,探究从肾论治不寐病的理论依据。在跟师临床的基础上,综合历代医论和现代研究成果,探究“肾藏精,精舍志”理论在不寐病发生及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总结从肾论治不寐病的辨证分型,并附医案以证其效。[结果] 肾潜藏精,充养髓海,是一切精神生理活动的基础,肾精充足人即安卧,肾精亏损人则不寐。肾精主要从生髓主脑、主外司营卫、藏神志三个方面影响人体睡眠,临床上可以采用补精生髓、调和营卫、潜藏肾志等思路来治疗不寐病。经过临床验证,从肾论治不寐,可分为肾阴亏虚型、肾精不足型、心肾不交型、肾不纳气型、肾阳浮越型等,分别辨证治疗,收效良好。所附医案,辨证属肾阴亏虚型不寐病,方选知柏地黄丸加减治疗,服药两周,停用安眠药,睡眠正常。[结论] 肾不藏精舍志,会导致脑髓不济,营卫不和,从而引起不寐病。“肾藏精,精舍志”学说对于临床治疗不寐病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3):129-132+136
目的 探讨不寐患者中医证型与体质的相关性,为临床防治不寐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方法 对来源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杭州市中医院睡眠障碍门诊的584例不寐患者进行临床研究调查,采用中医临床调查表及中医体质调查表,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并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不寐患者常见体质为痰湿质175例、气郁质141例、阴虚质83例。常见中医证型为痰热扰心证149例、心胆气虚证132例、气郁化火证106例、肝郁气滞证73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痰湿质与痰热扰心证(P0.001,OR=3.057)、心胆气虚证(P0.001,OR=3.140)有关;气郁质与气郁化火证(P=0.003,OR=6.638)、肝郁气滞证(P=0.004,OR=6.504)有关;阴虚质与阴虚火旺证(P0.001,OR=3.868)有关;湿热质与痰热扰心证(P=0.001,OR=3.480)、心肝火旺证(P=0.046,OR=4.837)有关。结论 不寐患者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中医体质易转化为某种中医证型,为临床辨证治疗不寐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记载"阳入于阴则寐",不寐的病机虽较繁杂,然均不离于阴阳交会的障碍,治疗当以交通阴阳为准绳;药对是两味或以上药物的组合形式,较单味药物而言,可以在调节方面具有阴阳配合的特点,对不寐的病机具有针对性。运用药对的思路遣药组方,不但可以增强原有的药效,还能创造新的功效——这对提高不寐的治疗效果以及扩大治疗不寐的用药范围而言,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