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通过歌德氏弓口内描记的方法准确获得病人的正中关系,科学地指导医生制作全口义齿。方法选择65位无牙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歌德氏弓口内描记确定正中关系,与对照组65位分别记录在口内的咬合关系与在模型上的一致性。结果研究对象组上下颌义齿在口内的咬合关系与模型一致性好于对照组。结论应用歌德氏弓口内描记的方法完全可以成功指导全口义齿的制作与试戴,水平颌位确定的准确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下颌神经管的横向、纵向位置及直径大小.[方法]取18个半侧下颌尸体,将下颌后区垂直分为4个组,即下颌体后区和下颌第2磨牙之间(第1组)、下颌第2磨牙和下颌第1磨牙之间(第2组)、下颌第1磨牙和下颌第2前磨牙之间(第3组)及下颌第2前磨牙和下颌第1前磨牙之间(第4组),测量下颌神经管直径、颊侧骨板到下颌神经管的水平距离、舌侧骨板到下颌神经管的水平距离、牙槽嵴顶到下颌神经管上缘的垂直距离及下颌神经管下缘到下颌骨下缘的垂直距离.[结果]从磨牙区到前磨牙区下颌神经管直径逐渐变小,颊侧骨板到下颌神经管的水平距离从第2磨牙到第1前磨牙依次减小,牙槽嵴顶到下颌神经管上缘距离从后到前逐渐增大,下颌神经管下缘到下颌骨下缘距离每组均为10mm左右.[结论]下颌神经管的解剖结构可能存在民族差异.  相似文献   

3.
马涛  张睿  冯哲  田炳欣 《中华全科医学》2021,19(12):2024-2027
  目的  比较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系统(MAS)联合横腭杆支抗(TPA)对安氏Ⅱ类高角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安氏Ⅱ类高角患者4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AS组和MAS联合TPA组,每组各20例。采用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矫治前后磨牙垂直向距离,使用电子游标卡尺测量矫治前后的石膏模型上下颌牙弓横向宽度,对2组患者矫治前后采用锥形束CT(CBCT)测量分析第一磨牙颊倾度。比较2组患者磨牙垂直向距离、牙弓宽度以及后牙颊倾度的变化情况。  结果  经矫治后MAS联合TPA组的磨牙垂直向距离(L6-MP、LI-MP、U6M-SV、U6-PP和UI-PP)和MAS组(均P>0.05),牙弓宽度各指标(U33、U55、U66、L33、L55、L66)和MA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MAS联合TPA组的磨牙旋转角度、磨牙颊向移动距显著高于MAS组[(2.23±0.45)°vs. (1.06±0.24)°; (1.23±0.08)mm vs. (0.15±0.01)mm],但磨牙位移显著低于MAS组[(3.13±0.66)mm vs. (5.21±0.82)mm,均P<0.05]。  结论  MAS联合TPA可有效降低磨牙垂直向的变化,促进牙弓宽度的增加,改善颊倾度,其对于安氏Ⅱ类高角患者的矫治效果显著优于MAS,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研究Nance弓-横腭杆-双磨牙带环联合支抗与口外弓增强磨牙支抗的效果.方法 临床选择15~26岁安氏Ⅱ1类错患者24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口内联合支抗和口外弓增强上颌磨牙的支抗,并对两组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值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矢状方向上,口内联合支抗组的U6A-RL和U6S-RL分别增加1.13 mm和1.64 mm,口外弓组为0.95 mm和1.34 mm,但均未达到拔牙间隙的1/3;两组的磨牙近中倾斜角度的变化均无显著性(P>0.05).口内联合支抗组的U1A-RL和U1E-RL分别减小2.38 mm和4.96 mm,口外弓组为2.69 mm和5.04 mm,两组的上颌切牙唇倾角度分别减小15.22度和13.15度,上颌突度分别减小1.25 mm和1.50 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垂直方向上,两组的支抗磨牙伸长量、下颌平面角和面高比例变化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口内联合支抗具有与传统口外弓同样的强支抗效果,且戴用不需依赖患者配合,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垂直距离下肌力闭合道终点位相对于正中关系位的位置分布关系。方法:采用哥特式弓描记装置测量10例无偏侧咀嚼的牙列缺失患者不同垂直距离下肌力闭合道终点位与正中关系位在牙合平面上的位置关系。结果:随垂直距离的增加,10例牙列缺失患者肌力闭合道终点中心与正中关系位前后向距离增加;肌力闭合道终点的中心与正中关系位左右向距离以及肌力闭合道终点分布范围的前后径、左右径均未见与垂直距离明显相关。肌力闭合道终点分布区域中心位于正中关系位前方1~4 mm,左右偏移(0.42±0.47) mm,分布于前后径(1.36±0.58) mm、左右径(1.56±0.62) mm的散在区域。结论:随着垂直距离的增加,肌力闭合道终点位相对正中关系位向前方偏移,但左右向偏移程度及分布范围未随垂直距离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厚度的上腭托对无牙颌患者连续发[n]音时下颌位置的影响。方法:10名无牙颌患者,平均年龄为76.4岁。每一个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在不戴上腭托(对照组)和分别戴用3 mm、5 mm的上腭托时,用K7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记录下颌的位置,包括连续发[n]音4 s时下颌的位置和下颌息止颌位。结果:不戴上腭托(对照组)连续发[n]音时,垂直向的颌间距离的平均值为(1.69±1.26)mm,前后向的平均值为(1.74±1.18)mm,戴入实验上腭托后,在垂直向和水平向的颌间距离都稍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戴实验上腭托(即对照组)的息止颌位时,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颌间距离的平均值分别是(2.91±2.28)mm和(2.56±1.88)mm,戴入实验上腭托后,在垂直向和水平向的颌间距离都稍有减小,即戴3 mm上腭托分别为(2.52±1.88)mm和(2.46±1.64)mm;戴5 mm上腭托的颌间距离分别为(2.45±1.70)mm和(2.22±1.31)mm,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总义齿患者连续发[n]音时,戴不同厚度的上腭托对下颌的颌间距离没有显著影响;总义齿患者戴不同厚度的上腭托对下颌息止颌位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上下颌骨后牙区颊侧在不同高度下的骨皮质厚度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为选择微植体支抗植入的最适位点提供理论依据,提高植入后的稳定性。方法:选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患者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影像资料30例,测量上下颌骨尖牙远中到第二磨牙间根间区距牙槽嵴顶3、5、7 mm位点处骨皮质厚度,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下颌后牙区颊侧骨皮质厚度大于上颌(P<0.001),上颌在尖牙到第一磨牙间骨皮质厚度在距离牙槽嵴顶5 mm处最小,下颌及上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间颊侧骨皮质随距牙槽嵴顶增大而增大。结论:后牙区颊侧骨皮质厚度随前后向和垂直向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微植体支抗植入时应考虑这一因素,上颌尖牙到第一磨牙间应尽可能选择离牙槽嵴顶远或者尽可能近的位置,上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间及下颌后牙区应尽可能选择离牙槽嵴顶远位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安氏Ⅰ类错患者中,采用微型种植体作支抗,压低下颌磨牙的临床效果及其作用特点。方法选择12例成人患者,将24枚微型种植体植于下颌第一磨牙近、远中的颊侧牙槽骨内,Ni-Ti螺旋弹簧拉长后分别连接于下颌第一磨牙带环颊侧,来压低下颌第一磨牙。测量磨牙的压低量、颊舌向的位置变化、近远中倾斜度以及磨牙移动的速度,并通过治疗前后的X线片对比以观察磨牙牙根有无吸收,牙周膜腔的变化情况。通过测量下颌第二磨牙与下颌中切牙的位置变化来衡量支抗强弱。结果下颌第一磨牙平均压低3.5mm,疗程5.2个月,平均移动速度0.67mm/月;磨牙牙冠近颊尖、远颊尖分别颊向移动1.2mm、1.3mm。磨牙牙根没有吸收,牙周膜腔宽度没有改变。下颌第二磨牙与下颌中切牙的位置没有改变。结论所有下颌磨牙均被压低到了恰当的位置,为对颌牙的修复治疗提供了足够的间隙。同时该方法临床操作简单易行,适于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BCT)测量下颌神经管在下颌后牙区颌骨内的走行,为下颌后牙区种植术前评估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收集65例患者的下颌骨CBCT数据,测量后牙区下颌神经管距离四周骨壁的距离,并对比分析男女之间、左右侧之间的差异.结果 下颌神经管外缘至颊侧骨板的平均距离由前向后逐渐增大,在颏孔区处最小,在颏孔后18 mm处最大.下颌神经管内缘至舌侧骨板的平均距离由前向后逐渐减小,在颏孔区处最大,在颏孔后18 mm处最小.下颌神经管上缘至牙槽嵴顶的平均距离由前向后逐渐减小,在颏孔区处最大,在颏孔后18 mm处最小.下颌神经管下缘至下颌骨下缘的平均距离由前向后先缩小,再增大,在颏孔后6 mm处最小,在颏孔后18 mm处最大.结果显示男女之间、左右侧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下颌神经管从前向后,在垂直向上先向下,在约第一磨牙近中部位再折返向上走行,在颊舌向上由颊侧向舌侧走行,对下颌后牙区种植术前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评估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Ⅰ类错(牙合)成人患者颧牙槽嵴区骨质厚度差异,为正畸科医生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骨性Ⅰ类成人患者共90例,分为低角组、均角组和高角组,每组30例。采用CBCT测量不同垂直截面及近远中层面各组患者颊侧牙槽骨厚度,且在颊侧牙槽骨厚度≥3 mm处以50°、60°和70°植入并测量有效骨量。结果:在不同垂直截面上,除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U6mb)层面,其余层面患者颊侧牙槽骨厚度由牙槽嵴顶向根方逐渐增大(P<0.05)。在不同近远中层面上,除U6mb层面,其余层面患者颊侧牙槽骨厚度由近中向远中方向逐渐增大(P<0.05)。颊侧牙槽骨最大厚度位于上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U7mb)距牙槽嵴顶11 mm处;最小厚度位于U6mb距牙槽嵴顶7 mm处。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颊侧牙槽骨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角组患者颊侧牙槽骨厚度大于均角组和高角组(P<0.05),均角组患者颊侧牙槽骨厚度大于高角组(P<0.05)。在低角组患者中,上颌第一磨牙远中颊根与上颌第二...  相似文献   

11.
采用自身对照研究,每位患者制作3种水平颌位关系记录的全口义齿,利用吸光度法检测3种全口义齿的咀嚼效率,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在哥特式弓轨迹顶点(正中关系位)建牙 合的全口义齿与直接咬合法确定颌位的全口义齿的咀嚼效率高于由哥特式弓轨迹顶点往前1 mm建牙 合的全口义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方法记录水平颌...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比较了三款口内三维扫描仪扫描无牙颌红膏初印模及颌位记录的精度,为口内三维扫描仪应用于扫描无牙颌红膏初印模及颌位记录、制作临床诊断义齿提供参考。方法:共纳入无牙颌患者红膏初印模6副,每副印模包含上颌初印模、下颌初印模和上颌背面的颌位记录。使用Dentscan Y500牙颌模型三维扫描仪扫描红膏初印模获取三角网格数据(stereolithography,STL)格式数据作为参考模型。分别使用i500,Trios 3和CEREC Primescan三款口内三维扫描仪扫描红膏初印模获取STL数据,重复3次作为实验组。在Geomagic Studio 2013软件中,将口内三维扫描仪扫描获得的数据与参考模型比较评价正确度,同一扫描仪三次扫描的数据互相比较评价精密度。将口内三维扫描仪扫描的上颌数据与参考模型上颌数据配准,评价颌位记录扫描的形态误差。将口内三维扫描仪扫描的下颌与颌位记录配准,评价下颌颌位的偏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三款口内三维扫描仪的正确度、精密度和颌位记录的形态误差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采用Bland-Altman图示法对三款口内三维扫描仪测量的下颌颌位的一致性进行两两评价,判断其在垂直方向、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偏移量的差异。结果: i500、Trios 3和CEREC Primescan三款扫描仪的正确度分别为:上颌(182.34±101.21) μm,(145.21±71.73) μm,(78.34±34.79) μm;下颌(106.42±21.63) μm,95.08(63.08) μm,(78.45±42.77) μm。扫描上、下颌时三款扫描仪的正确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款扫描仪的精密度分别为:上颌147.65(156.30) μm,(147.54±83.33) μm,40.30(32.80) μm;下颌(90.96±30.77) μm,(53.73±23.56) μm,37.60(93.93) μm。扫描上颌时CEREC Primescan扫描仪精密度显著优于另两款扫描仪(P<0.05),扫描下颌时Trios 3和CEREC Primescan 扫描仪的精密度显著优于i500扫描仪(P<0.05),i500和Trios 3扫描仪扫描下颌的精密度优于上颌(P<0.05)。三款扫描仪扫描上、下颌初印模的正确度和精密度的95%置信区间的上、下限均在±300 μm范围内。扫描颌位记录的形态误差,i500扫描仪(337.68±128.54) μm,Trios 3扫描仪(342.89±195.41) μm,CEREC Primescan扫描仪(168.62±88.35) μm,i500扫描仪和Trios 3扫描仪的95%置信区间上限大于300 μm,CEREC Primescan扫描仪显著优于i500扫描仪(P<0.05)。扫描测量的下颌颌位,垂直差异:i500扫描仪(0.83±0.56) mm,Trios 3扫描仪(0.80±0.45) mm,CEREC Primescan扫描仪(0.91±0.75) mm;水平前后差异:i500扫描仪(0.79±0.58) mm,Trios 3扫描仪(0.62±0.18) mm,CEREC Primescan扫描仪(0.53±0.53) mm;水平左右差异:i500扫描仪(0.95±0.59) mm,Trios 3扫描仪(0.69±0.45) mm,CEREC Primescan扫描仪(0.60±0.22) mm。Bland-Altman图示法三款扫描仪扫描获得的下颌颌位在垂直方向、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偏移量两两之间比较均位于95%一致性界限内。结论:三款口内三维扫描仪扫描上、下颌红膏初印模表现出较好的正确度和精密度, i500和Trios 3扫描仪记录的颌位记录的误差较大,但仅作为初始颌位记录使用,提示临床医生可以使用这三种口内三维扫描仪应用于数字化全口义齿前期数据获取来制作诊断义齿和个别托盘,减少将红膏初印模长途寄运至技工室导致的红膏碰撞破损及高温变形。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舌向集中与解剖全口义齿在正中及侧向应力加载时其支持组织的应力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三维光弹实验的方法,在Cawood Ⅴ类无牙颌环氧树脂光弹模型上分别制作解剖和舌向集中全口义齿,并于正中及侧向状态下加载冻结,分析和比较支持组织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 常规全口义齿正中及侧向加载时,舌向集中较解剖传递更多应力至舌侧,力分配较为均匀。结论 对于牙槽嵴重度吸收的无牙颌患者,在选用常规全口义齿修复时,可首先考虑舌向集中以辅助增强义齿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应用颊侧镍钛丝拉簧加带环舌侧自制拉钩带Ⅱ类牵引调整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磨牙关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安氏Ⅱ类1分类共30例,同一患者下颌左右随机分组,实验组采用颊侧镍钛丝拉簧加带环舌侧自制拉钩带Ⅱ类牵引调整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磨牙关系,对照组采用颊侧镍钛丝拉簧带Ⅱ类牵引调整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磨牙关系.结果 实验组关闭间隙速度平均( 0.97±0.03 )mm/月,对照组平均(0.74±0.03 )mm/月(P<0.01);实验组磨牙位置调整较快、未发生磨牙舌侧倾斜、近中倾斜.结论 应用颊侧镍钛丝拉簧加带环舌侧自制拉钩带Ⅱ类牵引调整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磨牙关系,速度快,能较好地保持下颌磨牙正常位置,避免舌侧及近中倾斜,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调整磨牙关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与口外弓支抗治疗上牙弓前突的疗效比较,评价微型种植体支抗作用效果。方法将20例严重上牙弓前突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种植体支抗组10例,口外弓支抗组10例,分别应用种植体支抗与口外弓支抗配合MBT直丝弓矫治技术关闭拔牙间隙。通过头影测量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矫治前、后的反映牙、颌、面形态特征的标志点位置变化,并通过成组t检验分析两组牙、颌、面形态变化的差异。结果矫治后在矢状向上,种植体支抗组上中切牙内收(6.56±1.37)mm,上唇突点后移(4.36±0.79)mm,口外弓支抗组上中切牙内收(5.56±0.66)mm,上唇突点后移(3.86±0.73)mm,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上第一磨牙近中移动分别为(0.55±1.36)mm、(1.81±0.8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垂直向上,种植体支抗组上中切牙压低(1.96±0.82)mm,上第一磨牙压低(1.59±1.15)mm,口外弓支抗组上中切牙伸长(0.60±0.74)mm,上第一磨牙伸长(0.24±1.72)mm,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体支抗组U1-SN角减小(16.76±2.85)°、口外弓支抗组U1-SN角减小(20.10±2.0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种植体支抗不仅具备较强的矢状向支抗作用,同时具备有传统口外弓支抗难以实现的垂直向支抗能力,有效压低前牙以利于矫正深覆、露龈笑畸形,压低上磨牙以利于骨性Ⅱ类面型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数字化辅助确定再定位牙合垫颌位的方法,并在体外评价此方法的精度以及垂直距离升高量对精度的影响。方法: 招募受试者1例,获取上下颌光学牙列模型、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牙颌图像、下颌运动数据,融合光学牙列模型与重建的CBCT模型,并将融合后的模型配准到下颌运动数据的参考系。根据受试者前牙开口3 mm和矢状位上髁突位于关节窝中部确定再定位牙合垫的颌位,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并3D打印制作再定位牙合垫。受试者试戴牙合垫后拍摄CBCT,观察比较戴入后的髁突位置与设计时的髁突位置。体外模型实验中,灌制一副标准全牙列石膏模型,在底座上粘固标志球体,模型于牙尖交错位上全可调牙合架。扫描模型建立数字化牙列模型,使用超声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记录牙合架上模拟的下颌运动并重复3次。融合牙列模型与下颌运动数据,基于下颌运动数据辅助确定3个颌位,分别为切点沿运动轨迹升高4 mm、5 mm、6 mm且下颌均前伸2 mm,保存设计颌位为STL格式数据,设计并3D打印制作再定位牙合垫。将再定位牙合垫戴入石膏牙列模型进行 3次颌位扫描,获得扫描颌位的STL格式数据。以下颌模型为共同区域配准设计颌位与扫描颌位,比较上颌模型的均方根误差。拟合设计颌位与扫描颌位上颌标志球的球心坐标,计算球心在XYZ轴方向上的差值绝对值。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双侧检验,显著性水平α取0.05。结果: 利用多源数据融合和个体下颌运动,建立数字化辅助确定再定位牙合垫颌位的方法,右侧髁突实现了预期的调整,左侧髁突较预期位置偏前下。体外模型实验中,扫描颌位与设计颌位上颌模型的整体偏差(均方根误差)为(0.25±0.04) mm,不同垂直距离升高量的偏差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志球球心在XYZ轴方向的偏差(差值绝对值)分别为(0.08±0.01) mm、(0.30±0.02) mm、(0.21±0.04) mm,不同垂直距离升高量的偏差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建立了数字化辅助确定再定位牙合垫颌位的新方法,实现多源数据融合、数字化设计与制作并完成个体试戴,证明此方法可行。体外模型研究表明此方法可以实现较为精确的颌位调整,其应用效果尚需进一步临床研究评价。  相似文献   

17.
王险峰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6):165-166,F0003
目的探讨颈胸段脊柱前路手术的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39具尸体,通过模拟胸骨柄和部分锁骨切除的颈胸段脊柱前路术式暴露椎体的步骤,采用连续层次解剖法,由外到内、由浅人深重点观察C5-T3椎体前方在前路途径中必须牵开和需要保护的几个重要结构,并测量相关重要参数。结果左头臂静脉长度为(67.8±11.2)mm,其与头臂干交点距胸骨上切迹的垂直距离为(52.6±21.3)mm,左静脉角与前正中线的水平距离为(43.3±8.8)mm;胸膜顶最高点距锁骨内1/3上缘的垂直距离:左侧(8.1±2.2)mm、右侧(13.1±2.9)mm,左右两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导管弓最高点距环状软骨水平的垂直距离和距前正中线的水平距离分别为(19.2±4.3)mm和(34.1+2.1)mm;右喉返神经穿入脏筋膜位置位于C7-T1椎间水平6例,占15.38%。位于T1椎体上半部水平33例,占84.62%;其与颈总动脉内侧缘交叉点位于T1上半水平9例。位于T1下半水平30例,分别占23.08%和76.92%。结论颈胸段脊柱的前路术式采用经胸骨柄和部分锁骨切除方式可使C5-T3充分暴露,只有熟悉了局部解剖才能佑前路手术得以诈常开展.从而降低疾源件并寿疗管毕率.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Subthalamic deep brain stimulation (STN-DBS) has been shown to be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Parkinson's disease. The site for permanent stimulation is still in debate. This study aimed to assess the position of active contacts in relation to the subthalamic nucleus. Methods We reviewed the location of 40 electrodes in 34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TN-DBS. The position of electrode was evaluated by postoperativ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The position of active contacts was compared with the subthalamic nucleus (STN) determined by intraoperative electrophysiological mapping and postoperative MRI. Results The average position of the 40 active contacts was (11.7±1.2) mm lateral, (0.6±1.3) mm anterior, and (0.7±1.4) mm vertical to the midcommissural point. The dorsal margin of the STN was (11.6±1.1) mm lateral, (0.2±1.1) mm anterior, and (1.3±1.1) mm vertical to the midcommissural point. When compared with the dorsal margin of the STN, the active contacts were located more dorsally (P=0.033) and anteriorly (P=-0.012),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the lateral direction (P=0.107). When compared with the position of the STN, 26 (65%) of active contacts were located in the region dorsal to the STN, only 13 (32.5%) were located in the upper two-thirds portion of STN. Conclusions The site for permanent stimulation appears to be in the subthalamic region dorsal to the STN, close to the dorsal margin of the STN. Besides the dorsal portion of the STN, other structures such as fields of Forel H and zona incerta may also be involved in the therapeutic benefit of deep brain stimu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