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早产儿血清25-羟基维生素D [25-(OH) D]水平及影响因素,为防治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提供依据。方法以2016年10月1日—2018年9月30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生儿科的早产儿为调查对象,于出生后2周检测血清25-(OH) D水平,收集早产儿性别、出生季节、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居住地、母亲年龄和母亲妊娠期并发症等相关资料,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早产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早产儿582例,平均胎龄(32.9±2.3)周,平均25-(OH) D水平为(45.1±16.6) nmol/L。维生素D缺乏91例,占15.64%;不足287例,占49.31%;充足204例,占35.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地(β=7.962)、母亲年龄(β=0.738)、出生季节(β=4.166)、出生胎龄(β=0.093)和母亲合并妊娠期高血压(β=4.025)均是早产儿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64.95%的早产儿存在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居住地、母亲年龄、出生季节、出生胎龄和母亲患妊娠期高血压影响早产儿维生素D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会宁县高一学生的膳食摄入状况和膳食模式,为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学生的膳食营养状况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24h回顾调查法结合称重法、记账法,收集被调查者连续7d的膳食摄入情况;采用膳食频率法结合称重法,收集312名被调查对象连续1年的食物消费资料。结果调查对象膳食结构以谷薯类为主,杂粮摄入量占谷薯类总量的5左右;谷薯类、水果类、豆类、奶类、蛋类食物的日平均摄入量均高于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水平;男、女生在精米面、杂粮、谷薯类、肉类摄入量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铁的摄入量基本满足需求;有80以上的学生锌、钙、维生素A、维生素B2摄入量未达到AI或者RNI。三大产能营养素供能及一日三餐能量分配不合理,膳食蛋白质、钙、铁80以上来源于植物性食物,14左右的脂肪酸来源于多不饱和脂肪酸。结论应增加会宁县高一学生蔬菜水果、动物瘦肉、奶类、豆类等食物的摄入量,提高优质蛋白质、钙、铁、锌、维生素A、维生素B2的摄入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新生儿维生素D水平的现状,为促进孕期及新生儿保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的295例,其中早产儿组189例,足月儿组106例,分析比较两组一般情况,包括胎龄、出生体重、身长、头围;血清指标包括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碱性磷酸酶(ALP)、钙、磷以及母孕期添加维生素D情况。并比较不同出生体重及胎龄早产儿血清25OHD的差异。结果早产儿组与足月儿组间血清磷及AL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535、-0.591,均P0.05),早产儿组血清钙低于足月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2,P0.05)。早产儿组25OHD(17.05±8.14)μg/L,处于明显低水平,虽低于足月儿组水平[(18.31±8.99)μg/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3,P0.05)。295例新生儿血清25OHD最低为3.00μg/L,最高为71.78μg/L,维生素D缺乏占70.17%,血清25OHD5μg/L:4.07%(12/295);30μg/L:93.90%(277/295)。其中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占72.49%(137/189),足月儿维生素D缺乏占66.04%(70/10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49,P=0.289);30μg/L者,早产儿占95.24%(180/189),足月儿占91.51%(97/10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48,P=0.213)。但是早产儿有12例(6.35%)维生素D严重缺乏,足月儿无。母孕期累积补充了3个月以上的早产儿组仅占16.40%,足月儿组占13.2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20,P=0.50),孕期补维生素D不足与患维生素D缺乏直接相关,是其的危险因素[早产儿不同出生体重血清25OHD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62,P=0.029)。不同胎龄早产儿血清25OHD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44,P=0.045)。结论现阶段足月儿与早产儿一样存在普遍且严重的维生素D不足,孕期维生素D补充不足与新生儿维生素D缺乏密切相关,需加强母孕期及新生儿维生素D的补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成都市城郊农村居民贫血与膳食因素的关系。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467名农村居民,24小时膳食回顾和食物频率问卷调查各类食物摄入情况,检测血红蛋白含量,计算膳食多样化评分。结果 (1)调查对象贫血率为20.13%,其中女性贫血率为19.30%,男性贫血率为20.92%。(2)男性贫血者谷薯类、蔬菜类、畜禽肉类及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叶酸、镁、铁、铜摄入量低于非贫血者(P0.05,P0.01);女性贫血者谷薯类及能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叶酸、维生素C、镁、铁摄入量低于非贫血组(P0.05,P0.01)。(3)膳食多样化评分(1~3)分组贫血率最高,其发生贫血的危险度是(7~9)分组的6.109倍(P0.05)。结论 营养素摄入量和膳食多样化水平与成都市城郊农村居民贫血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早产儿维生素D营养状况,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5年10月入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病房的早产儿血清25(OH)D水平,以及早产儿胎龄、性别、分娩方式、出生季节、出生体重,母亲年龄、职业、婚姻状况、体质指数、受孕方式、胎产次、妊娠期并发症(包括产前发热、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胎儿生长受限)及产前激素使用情况等潜在影响.纳入同期住院的97例足月儿作为对照病例.结果 早产儿组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为(36.81±16.64)nmol/L,足月儿组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为(40.49±12.75)nmol/L,早产儿组显著低于足月儿组(t=-2.45,P=0.02);早产儿组维生素D严重缺乏、缺乏、不足和充足的比例分别为26.00%、53.20%、16.40%、4.30%,足月儿分别为0、76.30%、21.60%和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88,P<0.01).维生素D缺乏组早产儿母亲的年龄大于偏低组(t=2.15,P=0.03),缺乏组的母亲体质指数小于偏低组(t=7.74,P<0.01),缺乏组的血钙含量低于偏低组(t=-2.31,P=0.02).夏秋季节出生早产儿维生素D营养状况好于冬春季节(χ2=6.83,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母亲年龄(OR=1.28,95%CI:1.19~1.37,P<0.01)、母亲BMI(OR=0.82,95%CI:0.75~0.89,P<0.01)、冬春季节出生(OR=0.57,95%CI:0.33~0.97,P=0.04)为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的危险因素.结论 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较高;母亲年龄、体质指数及冬春季节出生是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调查某高校大学生自我体重认知及膳食营养摄入情况,探究体重自认偏差对大学生膳食摄入情况的影响。方法对食堂就餐的65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食物拍照,记录其身高、体重、自我体重认知及连续3 d的膳食摄入量,分析其体重自我认知对膳食行为的影响。结果 31.5%的调查对象存在自我体重认知偏差,男、女生体重自认偏重分别为15.6%、28.9%,而自认偏轻分别为12.7%、5.5%。其各类食物摄入达标率以奶及奶制品类最低(1.8%),而各类营养素的达标率以钙(2.5%)、膳食纤维(2.8%)最低。体重自认偏轻组供能类食物摄入增多,男女生谷薯类、热量摄入量均增加(P0.05);而自认偏重供能类食物摄入减少,男生谷薯类摄入量减少(P0.05),女生脂肪摄入减少(P0.05)。自认偏重组中女生膳食纤维、维生素C、烟酸、钙、磷的摄入均减少(P0.05),男生水果摄入显著增加(P0.01)。结论自我体重认知会影响大学生的膳食行为,体重自认偏轻会引起供能类食物摄入增多,而自认偏重供能类食物摄入减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包头市孕妇孕中、晚期饮食习惯及营养素的摄入情况,为有针对性的指导孕妇合理膳食及进一步研究孕妇营养与健康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半定量食物频率法,对调查对象进行膳食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的膳食构成以谷薯类食物为主,蔬菜、奶类和鱼、禽、蛋、肉类摄入不足;孕妇膳食总能量达推荐摄入量标准(RNI)的111%,三大产热营养素的热能供给比例基本适宜,其中蛋白质摄入量达到RNI的113%,钙、铁、锌摄入缺乏,维生素B2摄入不足,维生素A、B1、C的摄入量均达到RNI的80%;孕妇在怀孕期补充过钙制剂和叶酸的比例分别为55.3%和65.2%,但对锌、铁制剂补充的人数较少.结论 包头市孕妇孕中、晚期膳食中营养素摄入尚不均衡,存在一定程度的营养缺乏现象,应加强有针对性的营养指导,尤其应适当降低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学校集体供餐和自行就餐两种供餐模式对6~13岁学龄儿童膳食结构、营养素摄入情况、能量及供能比的影响,为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8年10—12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北京市通州区4所集体供餐及4所无供餐的学校,335名6~13岁学龄儿童经知情同意后利用"连续3天24 h膳食回顾法"和称重法开展调查,结合《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16)》《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2013)》,分析各类食物摄入量、三大营养素供能比及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情况。结果北京市通州区335名学龄儿童谷薯类、蔬菜类、水果类、水产类、奶类、大豆及坚果摄入量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儿童青少年推荐目标量相比,摄入量不足的人数分别为181、308、274、317、313和246人,摄入不足率分别为54.0%、91.9%、81.8%、94.6%、93.4%和73.4%;230名学龄儿童食用盐6 g,超标率为68.7%。学校集体供餐谷薯类、蔬菜类、水产类摄入不足率的比例均低于自行就餐。学校供餐平均每日蛋白质摄入量高于自行就餐学生(P0.05)。学校集体供餐钾、镁、锌及维生素C的平均饮食摄入不足率低于自行就餐(P0.05)。结论学校集体供餐的中小学生谷薯类、蔬菜类、水产类食物、畜禽肉类摄入量及蛋白质、钾、镁、锌及维生素C摄入量达到推荐量的比例均高于自行就餐。建议调整蔬菜类、奶类、水产类及动物性食品饮食结构,减少膳食食用盐摄入,保障学龄儿童饮食多样化及营养均衡。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广州城区中、晚期孕妇缺铁性贫血患病率及膳食影响因素.方法 测定699名孕妇的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血清铁及铁蛋白,进行24小时膳食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孕妇血红蛋白平均为115.8±11.2g/L.按血红蛋白<105g/L诊断标准,孕妇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为18.3%,中、晚期患病率分别为13.9%和28.6%,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21.123,P<0.05).贫血孕妇膳食铁摄入不足,以植物性铁为主,肉类、蛋类、奶类等动物性食物和水果摄入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促进铁吸收的营养素(蛋白质、维生素A、核黄素、维生素C、锌)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广州城区中、晚期孕妇铁缺乏问题仍然突出,与膳食结构不合理、不良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合理膳食指导是防治缺铁性贫血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分析郑州市城区居民食物摄入状况,为合理膳食指导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郑州市城区24个社区,每个社区10~12户,对每户所有3岁及以上人群,采取3 d 24 h膳食回顾法和食物称重法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2020年共调查267户738人,每标准人日谷薯类(595.4 g)和蛋类(51.4 g)食物摄入高于推荐量;奶及奶制品(56.7 g)、蔬菜类(203.2 g)、水产类(0 g)、大豆及坚果(5.3 g)、水果类(18.1 g)和食用油(21.5 g)摄入低于推荐量;畜禽肉类(70.6 g)和食用盐(5.4 g)摄入符合推荐量。各类食物中仅谷薯类和蛋类摄入量大于2012全国监测数据(Z = 20.65,P<0.001;Z = 18.33,P<0.001)。男性谷薯类和蔬菜类的摄入量大于女性(χ2 = 15.09,P<0.001;χ2 = 4.43,P = 0.035);女性奶及奶制品的摄入量多于男性(χ2 = 4.19,P = 0.041);不同年龄性别居民食物摄入量波动较大。结论 郑州市城区居民膳食结构不太合理,奶及奶制品、蔬菜类、水产类、大豆及坚果和水果类摄入量不足,应不断进行膳食结构优化,做好居民合理膳食指导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广州市特殊儿童社会能力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11月—2018年1月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354名特殊儿童父母进行调查。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广州市特殊儿童社会能力偏低,总社会能力得分平均为(8.10±4.30) 分。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照顾者文化程度(β=-0.213,P<0.001)、儿童性别(β=0.118,P=0.018)及是否在普校就读过(β=-0.214,P<0.001)对社会能力总分有影响;是否在普校就读过(β=-0.183,P<0.001)、家庭结构(β=-0.135,P=0.010)对活动能力有影响;照顾者文化程度(β=-0.224,P<0.001)、儿童性别(β=0.130,P=0.011)及是否在普校就读过(β=-0.169,P=0.001)对社交能力有影响;儿童年龄(β=0.268,P<0.001)、家庭居住地(β=0.264,P<0.001)及是否在普校就读过(β=-0.143,P=0.003)对学校能力有影响。结论 针对特殊儿童社会能力各维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从活动、社交、学校等方面着手,制定有效的社会能力培养方案,可帮助特殊儿童融入社会,提高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重型β-地中海贫血(β-TM)儿童的甲状腺功能与铁过载的关系,改善患儿的甲状腺功能。方法 2018年1—12月在珠海市妇幼保健院治疗的44例β-TM儿童,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其游离T3(FT3)、游离T4(FT4)、促甲状腺素(TSH)、血清铁蛋白(SF),了解β-TM儿童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率、分析SF与TSH之间的关系。结果 44例β-TM患儿中甲状腺功能减退(PH)共0例,亚临床型甲状腺功能减退共6例(13.6%),SF与TSH之间呈正相关(r=0.399,P<0.05),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患儿的SF水平[(5 933.00±2 405.41)μg/L]明显增高(t=-3.174,P<0.05),不规范祛铁组患儿有较高的SF、TSH水平[(5 322.50±1 956.37)μg/L、(9.95±9.27)mU/ml]和亚临床型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率(33.3%)(t=6.186、2.678,χ2=8.273,P<0.05)。结论 β-TM患儿甲状腺功能与SF、不规范祛铁有关,需规范祛铁防止甲状腺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天津市5~6岁儿童的空腹血糖(FPG)水平现状,分析儿童空腹血糖水平及空腹血糖受损(IFG)的影响因素,为预防成人慢性病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于2018年3—6月对天津市除滨海新区外的15个行政区的49所幼儿园的5~6岁儿童进行了横断面调查。调查包括测量身高、体重,采集空腹指尖血 2 ml检测FPG,问卷收集儿童的饮食、运动情况以及生活方式。结果 5 942名5~6岁儿童FPG平均水平为(4.77±0.38)mmol/L,IFG(FPG≥5.6 mmol/L)检出率为0.82%。多因素线性回归结果显示,男童的FPG水平高于女童(β=0.140,P<0.001),居住在市区儿童的FPG水平高于郊区儿童(β=0.126,P<0.001),超重和肥胖儿童FPG水平均高于体重正常儿童(β=0.059、0.072,P<0.001),白天运动时间<0.5 h/d儿童FPG水平高于白天运动时间≥2 h/d儿童(β=0.031,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男童(OR=2.245,95%CI:1.204~4.186)、居住地为市区(OR=2.112,95%CI:1.169~3.817)和含糖饮料摄入频次≥3次/周(OR=7.724,95%CI:1.725~34.579)是儿童IFG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开展学龄前儿童空腹血糖早期筛查和健康生活方式干预,对于成人慢性病的早期预防具有重要公共卫生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了解农村和城市学龄前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症状的流行情况,研究屏前时间与ADHD症状的关系。方法 2016年6月采用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农村地区的5所幼儿园和城市地区的2所幼儿园共抽取1 154名4~7岁儿童,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采用“ADHD评估量表第4版学龄前儿童版”评估ADHD症状水平。结果 学龄前儿童ADHD症状阳性率为7.2%,其中农村地区检出率为8.3%,城市地区为6.8%。学龄前儿童屏前暴露时间大于2 h的儿童占27.1%,其中农村地区为39.4%,高于城市地区的22.2%。多因素回归显示,儿童睡前屏前暴露时间(β=1.05,P<0.01)越长,儿童ADHD症状水平越高;而父母陪伴时间越长,ADHD症状水平越低(β=-0.16,P<0.01)。此外,儿童性别(β=-1.97)、父母文化程度(β=-1.84,-2.30)和家庭收入(β=1.39)也会影响儿童ADHD症状水平(P<0.05)。结论 睡前屏前暴露时间与学龄前儿童高ADHD症状水平密切相关,父母给予儿童更多的陪伴可减少儿童ADHD症状水平和屏前暴露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与典型发育(TD)儿童母亲的焦虑状况,探索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与其母亲焦虑水平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临床诊断招募55名6~12岁智商≥70的ASD儿童及74名TD儿童,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评估入组儿童母亲的焦虑情况,采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评估两组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及表现。结果 ASD儿童组母亲状态焦虑得分与特质焦虑得分高于TD组母亲(t=5.272、4.484、P<0.05),ASD儿童SDQ困难总分及多动/注意力缺陷、情绪症状、同伴交往问题及品行问题因子得分高于TD组儿童(t=10.791、7.482、4.295、12.925、3.544),亲社会行为因子分(t=5.084)低于TD组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校正混杂因素后,ASD组母亲状态、特质焦虑得分与儿童困难总分 [S-AI: β=0.83 (95%CI: 0.19~1.46); T-AI: β=0.60 (95%CI: 0.05~1.14)]、情绪症状 [S-AI: β=2.28 (95%CI:0.72~3.84); T-AI: β=2.04 (95%CI: 0.74~3.33)]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TD组母亲状态焦虑得分与儿童困难总分 [β=0.50 (95%CI: 0.03~0.96)]、品行问题 [β=1.74 (95%CI: 0.19~3.30)]存在正相关关系;特质焦虑得分与品行问题 [β=1.54 (95%CI: 0.09~3.00)]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ASD儿童母亲比TD儿童母亲更容易出现焦虑。其中ASD儿童母亲的焦虑水平与儿童情绪问题有关,TD儿童母亲的焦虑水平与儿童品行问题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东莞市儿童维生素D(VD)缺乏现状,研究VD缺乏对血清铁蛋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4月间在东莞市儿童医院体检的6个月~14岁儿童,检测血清铁蛋白及VD浓度,采用SPSS24.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VD降低的比例为34.73%,而婴幼儿组、学龄前组和学龄组的VD降低的比例分别为19.75%、65.45%和77.78%,储存铁减少的比例为22.42%。VD正常组血清铁蛋白浓度高于VD不足组及VD缺乏组(F=6.21,P=0.002)。年龄增大(OR=0.312,95%CI:0.233~0.419,P<0.001)为储存铁减少的保护因素,VD不足(OR=1.377,95%CI:1.109~1.710,P=0.004)为储存铁减少的危险因素。结论 本院健康体检儿童VD缺乏的比例较高,且随着年龄增大而升高,VD缺乏为血清铁蛋白降低的危险因素之一。临床工作中有必要延长VD制剂补充的年限,同时,在铁缺乏或者补充铁剂疗效欠佳的病例,建议同时检测VD浓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婴儿早期血清25-(OH)D3水平与湿疹发病的相互关系,并为婴儿早期维生素D的补充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取2016年11月-2017年10月医院体检的38~48 d龄婴儿605例,通过问卷采集基线资料,利用SCORAD评分法对湿疹进行评分,采集婴儿指尖血,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检测血清25-(OH)D3水平。结果 605例样本血清25-(OH)D3平均水平为(28.48±6.10)ng/ml,湿疹患病人数为457例(75.5%),其中421例(69.5%)为轻度,35例(5.8%)为中度,1例(0.2%)为重度。不同季节的血清25-(OH)D3水平(F=21.75,P<0.001)和湿疹发病率(χ2=16.01,P=0.0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冬季血清25-(OH)D3水平最低,但冬季湿疹的发病风险最高;而且发生在冬(Z=-2.72,调整后P=0.039)、春(Z=-3.94,调整后P<0.001)两季湿疹的SCORAD评分值均明显高于夏季。不同血清25-(OH)D3水平患儿的湿疹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湿疹的严重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血清25-(OH)D3水平增加,中重度湿疹的发生风险明显增高(OR=1.063,95%CI:1.001~1.129, P=0.045);与轻度湿疹患儿相比,中重度湿疹患儿有外源性维生素D补充行为者较少(OR=0.365,95%CI:0.179~0.741,P=0.005),父母有过敏史则可增加中重度湿疹的发病风险(OR=2.857,95%CI:1.399~5.837,P=0.004)。结论 婴儿早期患有较严重湿疹者血清25-(OH)D3水平偏高,而外源性维生素D补充行为却少,该人群体内高水平25-(OH)D3的产生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6~24月龄婴幼儿不同铁和贫血状况与神经行为发育的关系,为神经行为发育偏移儿童的早期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选取2020年1月1日—12月31日在广州市白云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健康体检、家长自愿参与本研究的322例6~24月龄婴幼儿为研究对象,经知情同意后,采集静脉血进行血常规、血清铁蛋白、C-反应蛋白和α-1-酸性糖蛋白检查以判定婴幼儿铁营养和贫血状况,采用《0~6岁儿童发育行为评估量表》进行神经行为发育评估。结果 本研究中6~24月龄婴幼儿贫血发生率为8.07%,铁缺乏发生率为11.49%。缺铁性贫血与6~24月龄婴幼儿的大运动、精细动作和适应能力发育存在负相关关系(P<0.05),偏回归系数β分别为-6.70(95%CI:-12.84~-0.56)、-6.27(95%CI:-11.87~-0.68)和-6.19(95%CI:-11.91~-0.47);缺铁无贫血与6~24月龄婴幼儿的精细动作和适应能力发育存在负相关关系(P<0.05),偏回归系数β分别为-1.65(95%CI:-3.19~-0.10)和-2.24(95%CI:-3.86~-0.63);非缺铁性贫血与6~24月龄婴幼儿的大运动、精细动作和适应能力发育存在负相关关系(P<0.05),偏回归系数β分别为-1.52(95%CI:-2.92~-0.16)、-1.46(95%CI:-2.70~-0.23)和-1.39(95%CI:-2.68~-0.11)。结论 铁缺乏、贫血均与6~24月龄婴幼儿的神经行为发育水平负相关,可能存在不良影响,需进一步探明其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早产儿脐血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 水平与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关系,为RDS的临床预防提供新思路。方法 将2018年3月—2020年5月收治入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NICU的179例早产儿纳入分析,于出生时采集脐血,使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分析测定脐血血清25(OH)D水平。根据是否诊断RDS分为RDS组和对照组,将血清25(OH)D水平是否低于20 ng/ml分为维生素D减少组和充足组,并分别分析和比较两组各影响因素的差异。结果 25.1%早产儿脐血25(OH)D水平缺乏(<10 ng/ml)、42.5%不足(10~<20 ng/ml),32.4%正常(≥20 ng/ml)。RDS组脐血血清25(OH)D水平[(11.3±7.2) 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15.88±8.4)nmol/L], t=3.469,P<0.01);RDS组脐血血清25(OH)D减少发生率为89.0%(121/136),显著高于对照组 [46.5%(20/43), χ2=35.221, P<0.01)]。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新生儿胎龄≤32周和脐血血清25(OH)D<20 ng/ml是早产儿发生RDS的独立危险因素(OR=39.694, 5.696, P<0.05)。结论 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高,低维生素D水平可能增加RDS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不同胎龄早产儿在不同时期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旨在探讨出更有针对性的营养干预措施,减少早产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发生率.方法 使用便利抽样方法,共纳入2020年8月-2021年5月于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童营养门诊就诊的0~3岁的早产儿1839例.调查其喂养情况,并收集其体重、身长指标,统计生后体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