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金荣  董桂甫 《广西医学》2005,27(8):1221-1222
下肢霰弹枪伤是和平时期较为常见的下肢枪伤,常合并主干血管损伤和骨折,临床诊断和治疗较为困难。处理不当,不仅影响损伤肢体的康复,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现将我科1994年1月至2004年5月收治的下肢霰弹枪伤合并血管损伤病例42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翟向前  付振才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9):4039-4040
目的:报道下肢主干血管损伤显微外科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不同的损伤血管类型进行不同的显微外科方法修复,其中血管直接端端吻合24例,大隐静脉移植桥接修复12例,血管撕裂修补6例。结果:42例全部成活,术后随访3个月~2a,所有肢体血供均良好,肢体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下肢主干血管损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四肢主干动脉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3例四肢主干动脉损伤患者分别采用直接动脉修补、动脉结扎、端端吻合、自体大隐静脉移植、人工血管移植、术中取栓及合并静脉损伤修复等。结果:截肢3例,获得随访12例,随访时间3个月~5年,11例多普勒超声证实损伤血管血流通畅,下肢血供不足1例,下肢肌肉挛缩1例。结论:早期正确诊断和提高对血管损伤的认识是提高肢体救治存活和避免并发症发生的关键。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Fogarty导管常规取栓和早期筋膜切开可以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邱德赞  陈云瀛 《广东医学》1998,19(4):267-268
报告36例60条急性四肢主干血管钝性损伤,平均随访17个月,肢体全部存活,仅1例发生肢体缺血性肌挛缩,我们体会,早期诊断早期处理此类血管损伤是成功的关键,应争取在6-8小时内修复血管,恢复血循环。对于急性血管损伤,根据临床表现可作出诊断,对可疑四肢主干血管损伤可立即作血和造影或手术探查,血管的修复应严格遵守显微称因管处理的原则,认真做好血管清创,根据清创后血管缺损长度采用对端吻合或自体静脉移植。而  相似文献   

5.
下肢血管损伤的治疗朱晓东岳思东王希兖房清敏(附属医院骨科,滨州市256603邹平县第二人民医院)关键词下肢;血管损伤;下肢损伤四肢损伤不可避免地出现血管损伤,若及时正确地诊断、处理,可挽救肢体,否则将贻误治疗机会,导致功能严重受损,甚至肢体坏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损伤患者急诊行血管造影术(DSA)的护理配合,确保血管造影术的顺利完成。方法我院2003年1月-2007年6月收治下肢动脉损伤患者共12例,并实施了急诊DSA血管造影术。术中严密监测血压变化、下肢动脉损伤及不良反应的表现并给予有效的心理护理和处理。结果12例患者均有远端动脉搏动消失减弱及疼痛,其中有2例大出血失血性休克,7例合并下肢骨折,1例患者术中出现造影剂过敏反应,经有效处理后,均顺利完成血管造影术。结论掌握下肢动脉损伤的止血救治,抗休克措施和血管介入诊疗知识,掌握术中的并发症,采取有效措施,医护默契配合,对确保迅速顺利完成血管造影检查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报道四肢主干血管急性损伤急诊显微修复和洽疗的临床效果,探讨四肢血管损伤修复手术对保存肢体的重要性及寻找有效解决影响肢体存活的因素。方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四肢主干血管开放性损伤43例45条血管,手术方法包括损伤血管的显露,血管吻合和自体静脉移植术。结果42例一期愈合,1例经筋膜室切开减压后恢复正常,远期肢体血运及功能均恢复良好。结论对四肢主干血管开放性损伤的治疗是应尽快控制出血和恢复肢体血运,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是肢体血液循环重建肢体保存和功能恢复的保证。术后注意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并及早切开减压是提高治愈率和降低坏死及功能不良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四肢血管损伤的处理(附47例报告)贾维东,李维杰,赵浩宁四肢血管损伤并非罕见,有统计表明四肢血管损伤有增加趋势,约占总创伤的3% ̄[3]。多见于青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四肢血管损伤,特别是主干血管的损伤,伤肢急性缺血状态,不仅使之丧失功能,甚至可造成肢...  相似文献   

9.
三维增强MRA在外伤性下肢血管损伤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CE_M RA)及其后处理三维重建技术在外伤性下肢血管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12例临床初诊为外伤性下肢血管损伤患者行3D CE_M RA及常规M R I检查,3D CE_M RA使用高分辨率三维快速小角度激发(3D flash)梯度回波序列,1次采集时间约18 s~20 s,应用二段移床技术,一次检查完成下肢血管成像;工作站三维重建,观察下肢血管损伤、动脉与静脉血栓形成等情况。常规行平扫及增强扫描,采用真正快速稳态进动梯度回波(true_fisp)序列、半傅立叶采集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H aste_T2W I)序列,与2D flash_T1W I序列,了解患肢肌肉血供与肌肉坏死情况,为临床选择术式提供依据。结果:12例下肢血管损伤3D CE_M RA检查中,3例为动脉破裂伴假性动脉瘤形成,5例为动脉完全中断分离,2例为动静脉同时中断,1例为动静脉瘘,1例为动脉主干受压狭窄,其中损伤动脉远端血栓形成1例,静脉血栓形成1例。根据M RA检查结果,11例患者选择手术修补或血管重建,1例行截肢手术,手术结果与M RA所见血管损伤一致,只是静脉血栓术中未发现,符合率为92.8%。结论:3D CE_M RA三维血管成像能清晰、直观再显下肢血管,诊断准确率高,且有无创伤、无辐射及无肾毒性造影剂等优势,可作为外伤性下肢血管损伤的术前常规检查,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下肢创伤中,常见的主干血管损伤具有伤情危急,如对这种类型的创伤缺乏认识,对肢体早期缺血表现掌握不够,甚或忽略对肢体缺血表现的检查,而未能及时发现肢体缺血特征,延误处理。会招致伤肢坏死截肢,甚至危及生命。反之,早期诊断,及时妥善处理,可望保全生命及挽救肢体。现将1985年3月——1999年底止,收治的27例下肢主于血管损伤的诊断治疗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27例中,男性25例,女性2例:最小年龄17岁,最大年龄52岁,平均年龄31.6岁,以22岁-36岁年龄最多。1.2 损伤类型…  相似文献   

11.
蒙少凤 《广西医学》2004,26(6):893-894
四肢主干血管损伤是常见的危急重症,患者可在短时问内产生失血性休克,必须争分夺秒抢救治疗。若延误时间,轻者会造成患者肢体缺血、坏死和致残,重者因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因此,手术室护士能否积极正确地配合手术急救至关重要。我院2001年1月~2003年12月配合急救四肢主干血管损伤急诊手术53例,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将手术中急救的护理及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各种外伤造成四肢主干血管的缺损常引起肢体的缺血,甚至肢体坏死,2006年7月至2010年4月我院采用自体浅静脉移植修复四肢主干血管缺损28例32条血管,除1例肱动脉损伤头静脉移植后血栓形成致截肢外,其余均获成功,成功率达96.43%,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肢体主干血管闭合性损伤的诊治,以提高疗效及减少伤残。方法对30例肢体主干血管闭合性损伤患者采用血管对端吻合19例,自体大隐静脉移植11例,同时行骨筋膜室切开减压12例。结果治愈18例,后遗不同程度的缺血性肌挛缩8例,截肢4例。结论肢体主干血管闭合损伤若能及时诊断并争取伤后12h内修复,肢体可恢复良好功能和循环。温缺血时间超过12h者,常规行骨筋膜室切开减压可降低伤残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下肢闭合性骨折合并主要血管损伤的修复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到2012年12月在我科室接受治疗的46下肢闭合性骨折合并主要血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血管损伤的修复效果.结果:46例患者中有1例因继发感染性休克死亡,5例下肢坏死截肢.对其余病例做6个月-2.5年随访,4例发生骨不连,行二期植骨后愈合,3例发生下肢体缺血性痉挛,其余病例下肢功能恢复良好.结论:下肢闭合性骨折合并主要血管损伤的治疗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在进行修复时应根据血管损伤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修复方式.  相似文献   

15.
104例四肢主干血管急性损伤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分析104例四肢主干血管急性损伤的治疗。其中开放性损伤80例,闭合性损伤24例。伤后患肢恢复血运时间8h内41例,8—12h36例,12h以上18例。9例因创伤等因素I期截肢。伴有骨折47例(50处)。行血管修补缝合25例,血管端-端吻合42例,自体静脉移植28例。术后因合并严重感染行Ⅱ期截肢4例。死亡1例,肾衰1例,缺血性肌挛缩8例。认为四肢主干血管急性损伤的治疗中,及早诊断是关键;其预后与创伤的性质、程度及肢体缺血时间关系密切;在其治疗中尽早恢复血运至关重要;早期筋膜间隔减压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6.
四肢主干血管损伤诊治失误5例回顾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白福彦 《重庆医学》2005,34(7):1002-1003
目的总结四肢主干血管损伤诊治失误的教训.提高对该类损伤的诊治水平.方法对5例诊治失误的四肢主干血管损伤进行回顾,对诊治过程中进行分析.结果误诊误治的时间8h后2例,48~72h 2例,3个月1例.发生截肢3例,死亡2例.结论四肢主干血管损伤一旦误诊误治,截肢和死亡率高.对该类损伤应高度重视,早期预防血管再次出血、骨筋膜室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下肢损伤合并血管损伤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能量下肢损伤中,尤其是膝部骨折,损伤血管机会多,临床上应注意观察血管危象、局部肿胀及皮温情况.对怀疑有血管损伤者,通过血管彩超检查、多普勒探测仪或应用血管数字减压术(DSA),明确其诊断,力争6~8h内建立血循环.我科自2001年12月~2003年10月收治了24例下肢骨折损伤者,对诊断、治疗方法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在四肢血管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8例上、下肢血管损伤患者分别行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采用二维、三维重建技术结合原始横轴位图像进行分析。结果:18例中下肢开放性骨折10例,骨盆骨折4例,左右上肢骨折各1例,右上肢刀刺伤1例,左下肢刀刺伤1例。10例下肢骨折血管损伤均位于骨折断端周围,其中4例为股动脉损伤伴周围血肿形成,4例为腘动脉损伤伴周围血肿形成,2例为胫前动脉损伤。4例骨盆骨折血管损伤为左右髂外动脉损伤各2例。上肢血管损伤为锁骨下动脉破裂。右上肢刀刺伤显示右侧锁骨下动脉离断,周围可见侧支循环。左下肢刀刺伤为股动脉破裂伴假性动脉瘤形成。小腿骨折血管损伤为胫前动脉破裂。二维重建(多平面重建及曲面重建)能较好显示病变的大小、范围及细节,而三维重建(容积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形象直观地显示病变的空间关系。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二维及三维重建技术结合原始横轴位图像,是一种准确、无创、便捷、实用的诊断四肢血管损伤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王健  王钧  李民  于冬梅 《当代医师》2014,(5):716-716
例1女,26岁,身上多处刀刺伤,外伤后近4h于2008年4月21日急诊入院,左下肢出血严重,诊断左下肢血管损伤,遂于手术室行急诊床旁超声检查左下肢血管,超声表现:沿腹股沟连续扫查,追踪至股浅动脉时,管腔连续性尚可,超声未探及正常动脉管壁结构,受损处管腔局部狭窄,  相似文献   

20.
我院自1993年6月以来共收治四肢血管主干损伤患者61例,除5例坏死截肢外,其余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男57例,女4例,年龄最大47岁,最小14岁。损伤原因:割(刺)伤28例,火器伤2例,钢丝勒断伤4例,压砸伤19例,电锯伤7例,医源性损伤1例。损伤情况:开放性损伤52例,闭合性损伤9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