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腰椎退变中终板骨软骨炎的MR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搜集2012年1月至7月之间腰椎退变的MRI资料共954例,其中男491例,女463例,年龄14-88岁,平均51岁;并分析终板及邻近椎体骨质信号改变。结果:954例腰椎间盘退变中,217例有终板骨软骨炎,占22.7%,共累及329个终板;192例有Schmorl结节病灶,其中57例在结节及周围骨质中存在终板骨软骨炎改变。按照MRI不同的表现,将终板骨软骨炎分为4型。结论:MRI是检查本病的最佳方法,终板骨软骨炎是造成临床局部疼痛的原因之一,临床工作中需注意终板骨软骨炎的存在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椎体终板骨软骨炎的低场强MR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经MRI诊断及临床确诊的终板骨软骨炎及临近椎体骨质信号改变,根据MRI表现将病变分为Ⅰ~Ⅲ期.结果:MRI表现为沿椎板及邻近椎体内横带状、斑片状或不规则异常信号灶.终板骨软骨炎常伴有腰椎间盘变性或突出,也可单独出现.多见于腰段(56.6%).结论:低场强MRI可清晰显示椎体终板骨软骨炎病变及各期信号特点.  相似文献   

3.
椎体终板骨软骨炎(end-plate osteochondritis)简称椎体终板炎,典型者MRI易诊断,笔者发现有少数Ⅰ型终板炎表现较特殊,容易误诊。以下就7例经临床过程证实的不常见的推体终板炎MRI表现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MR)对椎体终板骨软骨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我院就诊主诉为腰痛132例患者予以MR检查,根据信号特点分析MR对椎体终板骨软骨炎的诊断情价值。结果:在132例患者中椎体终板骨软骨炎共累及终板数为353处,其中100例患者中1个椎间盘终板及临近椎体信号改变182个,23例患者中2个椎间盘终板及临近椎体信号改变131个,9例患者中3个椎间盘终板及临近椎体信号改变40个。结论:MR能够对椎体终板软骨炎患者病变状况及退行性病变的特点进行相对客观准确的分析,诊断价值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腰椎终板骨软骨炎MRI表现,探讨其分型、分期及与下腰痛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性1926例腰椎MRI资料。结果 1681例显示腰椎退变。432例共539个终板显示终板骨软骨炎。依据MRI表现将终板骨软骨炎分为骨髓型、椎间盘型、Schmorl结节型和混合型,分别占77.3%,0.7%,13.2%及8.8%。骨髓型Modic1型41例,占全部退变病例的2.5%;Modic2型289例,占17.2%;Schmorl结节伴周围Modic1型18例,占1.1%;Schmorl结节伴周围Modic2型39例,占2.3%。单纯终板骨软骨炎病例中,Modic1型最多见(32.3%,10/31例);终板骨软骨炎合并腰椎退变病例中,Modic2型最多见(71.1%,285/401例)。62.7%(271/432例)的终板骨软骨炎患者有下腰痛症状,其中骨髓型Modic1型、Schmorl结节伴周围Modic1型、椎间盘型患者下腰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型,分别为97.6%、88.9%和100%。51/56个Modic1型终板经保守治疗后完全或部分转换为Modic2型,腰痛症状消失或减轻,而Modic2型病例经随访MRI表现及临床症状保持稳定。结论腰椎终板骨软骨炎是椎间盘退变的一种表现,是造成局部下腰痛的原因之一。MRI是最佳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7):4022-4023
选取2012年2月~2014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腰椎间盘退变中椎体终板骨软骨炎患者68例。采用1.5TMRI磁共振成像机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分析MRI临床表现。结果经MRI诊断,68例患者中有30例(44.12%)患者表现出椎体终板骨软骨炎,多发13例,104个终板受到累及,L4~S1受累及的椎体终板一共52例。分型为:Ⅰ型31例(45.59%)在T1WI上呈现出低信号,在T2WI呈现出高信号;Ⅱ型23例(33.82%)在T1WI和T2WI呈现出高信号;Ⅲ型14例(20.59%)在T1WI和T2WI均呈现出低信号。MRI能够准确的诊断出腰椎间盘退变中椎体终板骨软骨炎,且病变部位、形态改变和信号明确,是该病变最佳检查方法,并为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7.
磁共振成像在腰椎间盘退变伴终板骨软骨炎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退变伴终板骨软骨炎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88例腰椎间盘退变伴终板骨软骨炎患者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8例腰椎间盘退变伴终板骨软骨炎患者共累及终板125个,好发于下腰椎,伴Schmorl结节11例,伴腰椎不稳10例,伴腰椎压缩性骨折4例。按Modie退变分型:Ⅰ型31个(24.8%);Ⅱ型85个(68.0%);Ⅲ型9个(7.2%);多发者37例(42.0%),单发者51例(58.0%)。结论腰椎间盘退变伴终板骨软骨炎是造成临床下腰痛的重要原因之一。MRI是该病的理想检查方法,能反映该病的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8.
背景:终板的组织形态改变可通过影响对椎间盘的营养传递最终导致椎间盘的退变。 目的:观察终板凹陷程度变化对腰椎运动节段牛物力学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有限元模型生物力学分析。于2005—01/200701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 材料:德国西门子SOMATOM SENSATION 16螺旋CT机。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Inc.Pennsylvania.USA)。 方法:在以往建直的腰椎L4~5运动节段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基础上,采用CAD方法精确构建大、中、小3种不同终板凹陷角的有限元模型,有限元模型的椎间盘前凸角、小关节间隙等其余形态学参数及网格划分均保持一致。垂直压缩、屈曲、伸直、前后剪力5种载荷条件下,分别对3种有限元模型生物力学参数进行测试。 主要观察指标:终板椎间盘界面应变、椎间盘刚度、髓核内压、椎间盘膨出、纤维环纤维张应力、纤维环基质应力、腰椎后部结构应力以及关节突接触力。 结果:负载条件下,终板凹陷角增加、终板凹陷程度减小可导致终板-椎间盘界面应变减小,椎间盘刚度及髓核内压增加,椎间盘膨出、纤维环纤维张应力、纤维环基质应力、腰椎后部结构应力以及关节突接触力减小。 结论:终板凹陷程度的减小增强了椎间盘对椎体的保护作用;同时可通过影响终板的形变减少对椎间盘的营养传递。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VEGF和VEGFR在终板软骨细胞中的表达,进一步探讨椎间盘退变的发病机理。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VEGF和VEGFR在37例颈椎病及11例正常椎体软骨终板中的表达,并对其阳性表达结果进行比较。结果:VEGF在正常终板软骨细胞表达的阳性率为90.9%,与颈椎病终板软骨细胞表达的阳性率(40.5%)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05) 。VEGF在正常的终板软骨细胞的表达明显高于退变的终板软骨。VEGFR在正常的终板软骨细胞表达的阳性细胞率为72.7%,与颈椎病终板软骨细胞表达阳性细胞率(37.8%)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椎体软骨终板的退变过程中VEGF和VEGFR的表达发生明显的变化,终板软骨细胞VEGF分泌的减少导致终板血管芽的维持不足。VEGF参与了椎间盘退变的形成和发展,表明细胞因子在椎间盘退变的发病中可能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调节细胞因子VEGF在终板软骨细胞中的表达,可能为椎间盘退变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毛丽洁 《护理研究》2005,19(3):496-497
复发性多软骨炎(relapsing polychondritis,RPC)是一种原因未明的风湿性疾病,主要累及耳、鼻、气管支气管等富含软骨的部位和内耳、眼等特殊感官器官。本病是一种罕见病,累及气管支气管的病人更为少见,严重的呼吸道软骨病变可导致肺不张、肺部感染,甚至窒息而死亡。我院自2003年2月以来共收治了5例累及呼吸道的复发性多软骨炎病人,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复发性多软骨炎的临床特征及处理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复发性多软骨炎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报告2例复发性多软骨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通过文献复习,对2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例复发性多软骨炎患者经激素治疗后,均得到控制,随访1~6年,预后良好。结论:复发性多软骨炎是一种累及全身多处软骨的发作性和进行性炎症。是一种较为不见的综合症。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损害常见于耳、鼻、咽喉、眼球和全身软骨。激素是治疗本病最好的药物。  相似文献   

12.
反复性多发性软骨炎不常见。1977年我们收治1例,因对本病认识不足,曾误诊为感冒、上感、喉炎、喉痉挛、急性耳软骨炎合并败血症、高热待查、呼吸困难待查等等。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腰椎椎体区域性骨密度(BMD)差异与力学特性的关系。方法 取19例中老年人尸体腰椎的运动节段,分别测量每个椎体不同区域的面积骨密度(aBMD)和骨矿含量(BMC),然后分别承受过度压迫负荷导致终板骨折,观察其骨折特点并确定作用于运动节段与终板的极限负荷。结果 19个运动节段标本中,16个(84.2%)发生终板骨折,骨折位于下位椎体的上终板。在单个椎体内部,上终板的aBMD和BMC均小于下终板;椎体上部、中部和下部水平三等份的aBMD和BM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下部1/3的aBMD和BMC值最大;垂直分区比较,无论是二等份还是三等份,aBMD和BMC从前至后均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围绕椎间盘的上终板aBMD明显高于下终板(P<0.05),但二者BMC比较,差异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终板的极限负荷与终板和终板下骨的aB.MD和BMC呈正相关。结论 腰椎椎体的区域性BMD存在差异,上终板aBMD低于下终板,椎体前部aBMD低于后部,这可能是临床上椎体压缩性骨折多发于椎体前上部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软骨终板细胞生物学特性及体外退行性变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斌  瞿东滨  金大地  王岩松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9):3960-3961,F003
目的:通过建立猪腰椎间盘软骨终板细胞的培养模型,观察其演变,探讨软骨终板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取长枫杂交猪腰椎间盘软骨终板细胞,于200mL/L胎牛血清的杜尔伯克改良基础培养基(Dulbecco‘‘s modified Eagle’s medium,DMEM)中培养,建立体外软骨终板细胞培养模型。以光镜及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其生物学表现;以甲苯胺蓝、番红0、Ⅱ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软骨终板细胞进行鉴定;观察冻存后软骨终板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结果:原代细胞生物学性状最接近体内细胞,多次传代后细胞呈现衰老现象。经染色证实此细胞具有Ⅱ型胶原及蛋白多糖的表达。冻存细胞复苏后,细胞形态及其分化、增殖能力与冻存前基本相同。结论:猪腰椎软骨终板细胞的体外培养模型的建立,可为体外研究软骨终板的退行性变机制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5.
王树森  胡蕴玉  白建萍  马雁  王军  吕荣  姚庆君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0):4008-4009,i004
目的:观察周围神经损伤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 ingen-related peptlde,CGRP)在脊髓神经元及运动终板中的变化,以探讨CGRP与运动终板退行性变的关系。方法:以切断坐骨神经的大鼠为模型,以免疫组化方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CGRP在脊髓神经元及运动终板中的变化,并以镀银法作同期运动终板退行性变的观察。结果:神经损伤1周后CGRP即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升至最高,并持续4周,8周后恢复正常。在正常胫前肌中可见神经末梢及运动终板均被CGRP抗体清晰标记。神经损伤1周后,CGRP在神经末梢和运动终板中即完全消失。神经切断后镀银法显示运动终板在前2周无明显变化,3周运动终板开始部分染色模糊、浅淡,8周运动终板完全消失。结论:在运动终板退行性变的机制中,CGRP的缺乏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重症肌无力诊断要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卜碧涛  杨明山 《临床荟萃》2004,19(21):1222-1224
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扶得性的T细胞依赖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神经肌肉接头信息传递导致骨骼肌无力及疲劳,其原因未明,可能与胸腺异常或病毒感染有关。抗骨骼肌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导致乙酰胆碱受体(AchR)破坏或封闭是MG临床症状的主要病理生理过程,补体也参予运动终板的破坏。本病并不少见,估计我国的患病率为5/10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椎退变对终板倾斜角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1-30岁正常人和51~60岁颈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各40例,将其颈椎侧位X线片扫描至计算机,使用Sigma Scan Pro 5软件测量C3~C7终板倾斜角,比较其差异。结果:51-60岁颈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C3~C7上、下终板倾斜角均明显〉21~30岁正常人组,且差别显著(P〈0.01)。结论:C3~C7上、下终板倾斜角随颈椎退行性改变均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8.
复发性多软骨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复发性多软骨炎(relapsing polychondritis,RP)是一种罕见的以软骨组织发作性炎症为特征的病变,由于本病报道日益增多,对其临床特征、发病机制的认识及治疗也日益深入.现将有关本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大鼠完全性脊髓损伤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在骨骼肌运动终板中的变化特点及运动终板的变化。方法 采用Wistar大鼠制作T10脊髓横断模型,分别于损伤后1、2、4、8周取胫前肌肌腹标本,以免疫组化法检测AChE和CGRP在运动终板中的变化。结果 脊髓横断1周后CGRP在运动终板中的数量、分布即明显减少,着色变浅,而AChE在运动终板中的变化发生在损伤后4周时;运动终板中CGRP和AChE始终未完全消失。结论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骨骼肌运动终板存在退变现象;AChE和CGRP与运动终板的退变相关;检测CGRP能更早地显示运动终板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20例典型IPMN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腰椎后缘软骨结节20例,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龄36岁。20例患者均有腰椎X线正侧位片及NPd图像。结果 临床表现12例为间歇性跛行症状,15例有双下肢麻木、无力症状,10例有腰腿痛。影像学表现20例中单发18例,多发2例;14椎上终板3例,下终板6例;L5椎上终板7例,下终板2例;S椎上终板2例。X线侧位片,14例病变部位椎体后上角或后下角表现为缺损及相应部位三角形游离骨块突入椎管内;NRI表现:20例病例腰椎正中矢状位或旁矢状位显示病变椎体后上缘或后下缘呈浅弧型凹陷。结论 LPMN临床特点是以发病年龄轻,先麻后痛为特点。影像学检查特别是NRI为IPMN的外科治疗提供有力的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