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宗气郁滞与宗气亏虚是胸痹发生根本原因,胸痹治疗当以调补宗气为法则。"调"即调节,调节即要排除宗气运行之障碍,如内舍于脏腑经络的瘀血、痰饮及其他外邪;"补"即补益宗气,依宗气生成来源,其方法有补益肺气、补益脾气、补益元气等。补与调相得益彰,补有益调,调有助于补。所谓调补宗气治疗胸痹,即是通过调节和补益宗气,使宗气得补,邪气得除,胸膺气血周流,宗气助心行功能正常发挥,疾病得以缓解或痊愈。实施调补宗气治疗胸痹当分发作期与缓解期,发作期以调畅宗气为主,辅之以补;缓解期以补益宗气为主,辅之以调。  相似文献   

2.
现代医家传承、创新历代中医特别是张锡纯胸中大气(宗气)理论,逐渐形成了一个在病机研究及临床治疗以中医宗气理论作为指导的医学流派——中医宗气学派。中医宗气学派临证善于使用调补大气治则:“调”即调节大气的气机,若大气郁滞者,通行之,通行即是要排除大气运行之障碍,如内舍于脏腑经络的瘀血、痰饮、滞气及其他内外邪气;“补”即补益大气,依其生成来源与布散动力,主要有补益肺、脾、肾精气及补益心、肝、肾阳气两端。大气虚损者以补益为主,若伴微邪,辅之以调;大气上逆者以调节为主,若伴气虚,辅之以补;大气下陷、涣散、郁滞者,调补结合。百病皆生于气也,笔者作为中医宗气学派传承人,运用调补大气治疗大法治疗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肾膀胱,以及全身肢体经络、气血津液的虚实夹杂性慢性疾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邱笑琼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2):1717-1717
随着中医对心衰的认识和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有关心衰的辨证论治已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笔者认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理过程实质上为宗气不足,治疗上应该以“升补宗气”为基本治疗原则。本文从宗气与心肺的关系、宗气不足在心力衰竭中的地位及临证予升补宗气为大法以治疗心衰这几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宗气来源的探讨阐述了调理宗气治疗冠心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体会,总结了气血、营卫、心肺与冠心病的关系,并由理论基础和长期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补宗气,调气血,和营卫,治心肺的治疗体会。为临床治疗冠心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宗气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宗气总司心肺功能,燮理气血关系,有贯心脉而行呼吸之功,对人体心搏之产生及延续、气血之渗灌及流行具有调控作用。因此,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病机可责之宗气失常,不守其位,可相应治以调补宗气。宗气亏虚是PAF发病基础,当补其虚损、通其滞塞;宗气郁滞是PAF发病关键,当折其偏胜、散郁导滞;宗气下陷致PAF病势危重,当补益宗气、升阳举陷。与此同时,治疗PAF还应配合应用养心安神之品,补调兼施。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6.
顽固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顽固性心衰)以心悸怔忡、胸闷喘咳、口唇发绀、四肢厥冷、浮肿、小便不利、脉细弱或结代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中医“虚劳”、“喘咳”、“怔忡”、“水肿”等范畴。总属本虚标实之证。以心肺肾阳气虚亏为本;水饮上犯,血行不畅为标。其病势重笃,病程迁延,临床治疗颇为棘手。《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载胸中大气下陷证,即包含了顽固性心衰所表现的证候,其治以黄芪为主药,剂量12~24g,并言黄芪“善治胸中大气(即宗气)下陷”。但余用之治疗顽固性心衰疗效欠佳。后观王清任在补阳还五汤中,重用大剂量黄芪(达120~240g)大补元气,运  相似文献   

7.
胡桃夹综合征伴漏斗胸,辨证为宗气下陷,治宜升补宗气、固摄精微。本案基于张锡纯“宗气下陷”理论,采用脐疗联合针刺的方法治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宗气不足证现代医案的处方配伍用药与组方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期刊全文数据库所收录文献中的宗气不足证医案,建立宗气不足证医案诊疗数据库。运用频数统计及复杂网络分析现代宗气不足证医案常用药物、药物功效、性味归经、药对与组方规律。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医案131例,其使用中药共191味,中药使用频次总计1555次。其中治疗宗气不足证频率较高的药物依次是黄芪(93.1%)、升麻(72.5%)、柴胡(72.5%)与桔梗(63.4%);其药性以温、平、微寒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药物归经以归肺脾胃经为主。关联频度较高的药对为黄芪+柴胡、黄芪+升麻、升麻+柴胡、黄芪+桔梗等(关联频度分别为95、95、90与83)。核心处方为升陷汤合四君子汤。结论:现代医家治疗宗气不足证以升补宗气为根本大法,其中黄芪为补益宗气之首选药,升麻、柴胡为升提宗气的要药。药物配伍规律体现为升补相济、敛散相得等,治疗处方以升陷汤为基础方,并合用四君子汤共奏升补宗气之功效。  相似文献   

9.
“以通为补”属于中医治则治法范畴,指某些疾病治疗中应用发汗、攻下、消导、行气等祛邪手段,即“通”法,最终起到使人体脏腑达到阴平阳秘状态的“补”的作用。“以通为补”学术思想自古而有之,随着医学发展,后世医家在其本义基础上进行扩展,至今对于指导临床治疗仍有重大意义。张仲景作为古代著名医家,虽其著作中未明确提出“以通为补”,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诸多理法方药无不透露出这种学术思想。此文对“以通为补”的理论源流及仲景理论下“以通为补”的临床应用进行探讨,以期有助于临床。  相似文献   

10.
以宗气为切入点探讨机械通气患者困难撤机的中医病机及诊疗思路。根据五脏相关学说,认为困难撤机与宗气密切 相关,宗气不足、肺脾肾虚损为其核心病机,宗气痹阻、气血失和为中心环节;治疗可采用四君子汤、补肺汤、参苓白术 散等补益宗气,以补中益气汤、升陷汤、举元煎等升阳举陷,同时应注意调和气血,并根据五脏之虚实加以辨证调护,以 期提高脱机成功率。基于宗气与五脏相关学说探讨中医辅助治疗困难撤机可为困难撤机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中,张锡纯氏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对“大气”的生理、病理及证治详加阐述。张氏明确指出“大气”即胸中之气,亦即宗气。“大气下陷”,是大气病变的主要病理机制,并创制了升陷汤的升补举陷。张氏重视“大气”,时刻注意保护“大气”的学术思想,为临床治疗用药宜忌及摄生保养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2.
路志正治疗胸痹多从脾论治,主要为调脾胃而养营血、补中气而鼓宗气、化瘀湿而宣痹阻、醒中州而化湿浊、温中阳而却阴寒。指出:胸痹本虚标实,通络化瘀为治标,健脾和胃为治本。  相似文献   

13.
升补宗气法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春霞 《中医杂志》2007,48(3):213-214
慢性心功能不全属于中医学“水肿”、“心水”、“心悸”、“怔忡”、“痰饮”、“咳喘”等范畴。颜乾麟教授近年运用升补宗气法治疗本病,取得良好疗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宗气理论指导下,以升补宗气为主,结合补益肺脾、益气温阳护卫、益气温阳培元为治则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疗效,探索中西医两种治疗对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及BODE指数水平的变化的有效途径。方法:将入选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以补益肺脾、益气温阳护卫、益气温阳培元为治法进行选方,对照组按需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可必特(吸入用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勃林格殷格翰国际公司生产),观察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重指数、FEVl测定、呼吸困难分级、6分钟步行距离、BODE指数评分等疗效,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以升补宗气为主,结合补益肺脾、益气温阳护卫、益气温阳培元法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方面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浅谈中医心病治肺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艳  陈林  王本泽  礼海 《中医药学刊》2010,(10):2030-2031
根据长期临床观察,应用治肺的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往往能起到明显的疗效。从中医五脏相关理论到病因病机,并结合临床体会认为肺之宗气关乎于心主血脉,心病的发生和气虚明显相关,气虚是根本,血瘀痰浊为标,治疗以补心气,益宗气、补肺气为主,往往能收到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6.
魏哲  焦华琛 《国医论坛》2019,34(2):64-68
目的:总结升陷汤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方法:查阅数据库文献。结果:发现大部分冠心病的发病、症状和体征都与宗气虚-宗气下陷有关,宗气虚-宗气下陷是冠心病的常见证候,因此升补宗气法是治疗冠心病的基本法则之一,升陷汤疗效可靠。结论:升补宗气法可为临床治疗冠心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方家选教授认为哮喘病发生与患者宗气亏虚关系密切,治疗哮喘应在辨清发作期与缓解期、虚实寒热的基础上,补益宗气与祛邪利气并举。发作期治疗当以祛邪利气为主,兼补宗气;缓解期治疗当以补益宗气为主,兼以化痰平喘。在寒热虚实辨证的基础上,将哮喘病急性发作期分为寒性哮喘、热性哮喘、外寒内热及肾不纳气4个基本证型,缓解期分为宗气亏虚、元气亏虚2个基本证型进行治疗,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8.
虽然《黄帝内经》《难经》对于“营气、卫气、宗气”的论述十分明晰,但是内容相对分散,导致现代中医理论中的“营气、卫气、宗气”均处于概念模糊、细节缺失的状态。文章通过整理分析散在条文,重新梳理营卫之气的生成、分布、运行与功能,并厘清宗气的本质。在此过程中,提出了“营气即经气”“卫气亦夜行于身”“宗气即营卫之气”等观点,为中医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刘东平 《吉林中医药》2011,31(11):1041-1042
《陈素庵妇科补解》中“和、调、补、运、通”思路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治疗脉络.陈氏“调之使之和”,强调一个“和”字,认为调气郁为和,化痰湿为和,逐血瘀为和,补不及为和.调经时注重调畅气机,治疗不忘补肾,健运脾土是关键,通经脉为要,气血旺,经脉畅,则经自调.  相似文献   

20.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中医治疗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茂蓉  苗青  魏鹏草 《陕西中医》2010,31(10):1370-1371
通过临床及实验研究,根据肺络痹阻、宗气亏虚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关键病机,提出了通痹活血、升补宗气的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